植物生物量分配论文-邱东,陶冶

植物生物量分配论文-邱东,陶冶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生物量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长季,生物量分配,含水量,光合投资

植物生物量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邱东,陶冶[1](2019)在《常绿园林植物香樟叶内生物量分配与含水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安庆市区常绿园林绿化植物香樟为研究对象,探讨香樟叶片、叶柄生物量分配及含水量在生长季(发育阶段)和树冠方位上的差异格局及相互关系。【方法】在夏季和冬季分别采集树冠南北两侧叶片样品,测定叶内生物量与含水量。【结果】生长季对叶生物量和含水量指标影响显着(P<0.05),而树冠方位仅对叶含水量有一定影响。冬季香樟叶片生物量分配比例低于夏季,而叶柄分配比例则相反。香樟叶内含水量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叶柄高于叶片的特征。夏季叶片和叶柄生物量之间表现为等速生长关系,而冬季柄分配比例大于叶片的异速生长关系。不同生长季香樟叶柄生物量分配与其含水量之间为极显着负相关(P<0.01),表明高的叶柄含水量不利于支撑构件投资;叶柄生物量分配与叶片大小呈U型关系,表明中等大小的叶具有最小化的支撑投资。【结论】香樟在不同生长季具有变化的叶内生物量分配策略,但叶内生物量分配与含水量和叶片大小的关系则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磊,吕光辉,蒋腊梅,腾德雄,张仰[2](2019)在《四种荒漠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及异速生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四种荒漠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对象,采用挖掘法获取完整的植株生物量,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通过四种荒漠植物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程度以及异速生长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四种荒漠植物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重差异明显;新疆绢蒿具有最大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对节刺的生物量最小;根冠比(R/S)大小排序依次是骆驼刺>对节刺、新疆绢蒿>盐地碱蓬(P<0.05)。(2)利用RDA分析土壤因子对R/S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因子对新疆绢蒿、盐地碱蓬、骆驼刺、对节刺的R/S解释程度分别是16.3%、24.8%、33.1%、35.4%,其中土壤全氮与对节刺的R/S呈正显着关系(P<0.05),土壤水分与盐地碱蓬的R/S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3)四种荒漠植物地上—地下间均具有极显着的相关生长关系(P<0.01);新疆绢蒿地上—地下间为等速生长关系(α=1),而对节刺和骆驼刺则均为α=3/4的异速生长关系,盐地碱蓬属于非3/4幂指数的异速生长关系(α<1),四种荒漠植物间具有共同的异速生长指数(0.767)。以上结果说明艾比湖优势荒漠植物具有功能趋同性,其空间分配特征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存在物种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9期)

李素慧,赵雅洁,王丽,张静,宋海燕[3](2019)在《石漠化生境中两种不同光合类型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喀斯特不同石漠化生境中不同光合类型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策略,为喀斯特的石漠化治理和恢复提供参考。【方法】野外采集研究区内不同石漠化生境下的C3植物叁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和C4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测定两种植物的株高、叶面积、根系表面积等形态特征及根、茎、叶、花等各器官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结果】随着喀斯特石漠化程度的加剧,C3植物叁脉紫菀和C4植物狗尾草的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茎、叶、花)显着降低,但根表面积保持不变,且根和叶生物量比升高,茎生物量比降低。叁脉紫菀的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并没有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但狗尾草却显着降低。【结论】C3植物叁脉紫菀和C4植物狗尾草在喀斯特石漠化生境中,地上生长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但都能通过提高根和叶生物量分配而降低茎生物量分配、同时保持一定的繁殖输出来适应喀斯特生境。但是,C3植物叁脉紫菀在石漠化生境中表现出了比C4植物狗尾草更强的竞争力,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赵文吉,贾囯夫,陈太星,何刚,高其[4](2018)在《青藏高原特有药用植物山莨菪苗期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驯化栽培条件下青藏高原特有药用植物山莨菪的生长特性及规律,为人工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及育苗环境的山莨菪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研究年限内山莨菪幼苗的生物量积累随着生长年限增加呈显着性线性增长,但并未达到生长的最高峰。生物量与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 <0.001),与根直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幂函数增长关系(P<0.001),与株高、根长表现为指数增长关系(P <0.001),地下根生物量为植株主要生物量分配部位,4年生根生物量平均为90.6341g/株,最重为167.3360 g/株。高原阳光温室育苗提高了山莨菪成苗率和生物量,温室苗的总生物量、地下根生物量分别是田间苗的4和2.3倍,但田间育苗更有利于幼苗地下生物量分配。【结论】青藏高原野生药用植物山莨菪人工栽培是切实可行的,研究年限内山莨菪幼苗的生物量积累随着生长年限增加呈线性增长,生物量分配比例均表现为:根>叶>茎,地下根生物量为植株主要生物量分配部位,温室育苗有利于提高种苗成苗率及生物量,应进一步开展种苗移栽等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晓光,乌云娜,霍光伟,宋彦涛,张凤杰[5](2018)在《放牧对呼伦贝尔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克鲁伦河流域选取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放牧区研究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及土壤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重度放牧区的地上生物量(89.73 g·m~(-2))显着低于轻度(565. 61 g·m~(-2))和中度放牧区(488. 92 g·m~(-2)),地下生物量(1 029. 90 g·m~(-2))则显着高于轻度(604.92 g·m~(-2))和中度放牧区(418.38 g·m~(-2))。重度放牧区的根冠比为11.54,显着高于轻度(1.11)和中度放牧区(0.89)。土壤有机质及各养分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先显着降低而后显着增大,中度放牧区的养分含量最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6期)

张桥英,彭少麟[6](2018)在《增温对入侵植物马缨丹生物量分配和异速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外来入侵植物随着温度升高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响应,采取有效策略来扩大入侵范围,造成更大的危害。以世界性杂草马缨丹(Lantana camara)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温度处理下(22、26℃和30℃)的生长和分配特征及构型效应进行对比研究,并借助异速生长分析方法,对不同温度下马缨丹幼株各构件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马缨丹幼株减少了对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地上部分生物量投资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对茎的投资上,并利用有限的叶生物量投资扩大叶面积,即在高度和广度两方面都增加了对光能的获取。这些响应有利于其同化作用的增强从而提高竞争力,表明温度增加会增强马缨丹的入侵力,这也是马缨丹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扩大其分布范围的有效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周天阳,高景,贺俊东,薛晶月,孙建[7](2018)在《高山草地环山样带异质坡向上3种植物的株高、叶片性状与生物量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坡向异质性生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源区的研究样地内,沿山脊划分出东南、西南和东北3个坡向,每个坡向上选择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盘花垂头菊(Cremanthodium discoideum Maxim.)和滨发草(Deschampsia littoralis)3种常见物种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株高、叶片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变化,并测定不同坡向土壤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坡向间土壤环境差异明显;珠芽蓼和滨发草的株高在不同坡向上无显着差异,而盘花垂头菊株高依次为西南坡>东南坡>东北坡,3种植物比叶面积(SLA)均有显着变化且变化趋势均不同,在东北坡上珠芽蓼(161.30±5.44 cm2/g)和盘花垂头菊(151.26±3.36 cm2/g)具有最小的SLA,而滨发草(212.97±11.39 cm2/g)最大;珠芽蓼的地下生物量高于地上生物量,而盘花垂头菊和滨发草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则相反,3种植物的地下生物量比例在温度最低的东北坡均达到最高;珠芽蓼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在不同坡向皆为等速生长,而其余两种植物在个别坡向上呈现异速生长,且均为地下生物量积累速率大于地上部分.因此,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坡向生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显着影响,上述3种植物的株高及叶片性状对不同坡向的响应具有特异性,而在温度较低的坡向上3种植物均偏向把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下部分.(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孙蒙柯,程林,王满堂,李曼,孙俊[8](2018)在《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小枝生物量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枝是木本植物的重要组成单元,研究其生物量分配策略有利于了解不同物种对环境的响应。本文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群落中19种木本植物的小枝为研究对象,采取标准化主轴回归(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的方法分析小枝的叶重、叶片面积、叶柄重、茎重、叶数量等性状特征,研究在群落水平上和不同生活型上,常绿阔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小枝生物量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群落水平上小枝重、总叶重和茎重叁者间均呈等速生长关系。同样的,在乔木和灌木不同生活型分类中,茎重和总叶重也呈等速生长关系。但是,小枝重和总叶重、茎重之间的关系却不一致:小枝重和总叶重在乔木、灌木中分别呈等速生长关系和异速生长关系;小枝重和茎重在乔木、灌木中分别呈异速生长关系和等速生长关系;此外,单叶重和出叶强度在群落水平上呈负等速生长关系。然而,这种负等速生长关系并不存在于不同生活型的植物中。小枝水平上,总叶柄重和小枝重、总叶重均呈小于1的异速生长关系,即随叶的增大,小枝需要分配更多生物量用于运输组织和支撑结构(叶柄)的构建。因此,叶柄投资是限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当年生枝和叶增大的重要因素,对于小枝和叶大小的优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左有璐,王振孟,习新强,向双,孙书存[9](2018)在《川西北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生物量分配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量分配是整个植株净碳获取的重要驱动因子,对植物未来的生长与繁殖具有直接的影响;川西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丰富、物种多样性高,研究高寒草甸不同类型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对理解植物生活史对策有重要意义.对川西北高寒草甸中天然草地、干扰草地和冬季返青草地等3类样地中不同功能型和生活型的植物共72个物种进行调查,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MA)和异速生长分析(Allometric scaling analysis)的方法,比较研究不同植物类群的生物量分配对策.结果显示:(1)不同功能型植物各构件生物量百分比差异显着,禾草的茎生物量百分比最高(60.60%±3.07%),莎草的根生物量百分比较高(37.49%±11.86%),杂草类植物(Forb)的叶生物量百分比更高(26.37%±1.64%),各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斜率在各功能型间无显着差异且均呈显着的同速生长关系;(2)生活型影响植物各构件生物量百分比大小,一年生植物对茎和繁殖构件投入的生物量比例相对更高,多年生植物则将更多生物量投资到根部;(3)样地类型对杂草类植物各构件的生物量具有显着影响,天然草地植物和返青植物的叶片与繁殖分配比更高,而干扰草地植物的茎生物量分配比更高.本研究表明植物功能型和生活型决定植物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固有的异速生长关系,而人为干扰则显着影响植物的生物量大小,这对加强草地应对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及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毛晋花,邢亚娟,闫国永,王庆贵[10](2018)在《陆生植物生物量分配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陆生植物地上、地下各组织中生物量分配对氮沉降的响应,为研究大气氮沉降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及植物生物量分配、立木收获、定向培育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63篇论文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用以定量评估氮沉降对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并通过亚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植物种类、氮肥形式、施氮水平和持续时间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施氮会显着促进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植物叶生物量和茎生物量在施氮条件下均显着增加;然而地下生物量所受促进作用要低于地上部分,表现为植物细根生物量和粗根生物量在氮输入下并没有显着变化;植物根冠比在氮沉降下显着降低;叶重比、茎重比和根重比在氮沉降下没有显着变化。此外,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类型和植物类型会显着影响植物总生物量和根冠比对氮沉降的响应,草本植物在氮沉降下的生物量累积明显优于木本,这说明短期氮沉降可能会增加草本的覆盖面积;施肥形式对根冠比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相比于尿素,硝酸铵对植物根冠比的作用更显着;不同施氮水平显着影响地上生物量分配,中氮水平(本研究为60—120 kg hm-2a-1)促进作用最大,高氮水平(本研究为≥120 kg hm-2a-1)促进作用明显减弱,这与总生物量的变化一致,表明过高的氮沉降量将抑制植物生长;氮沉降处理时间长短对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也存在显着差异,当施氮时间高于3年,氮沉降对地上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几乎消失。总之,短期氮沉降会使植物分配更多生物量给地上部分,且氮沉降对草本植物生物量的累积作用明显优于木本,这些发现可为未来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碳存储、植物群落结构、植被动态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植物生物量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以四种荒漠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对象,采用挖掘法获取完整的植株生物量,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通过四种荒漠植物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程度以及异速生长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四种荒漠植物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重差异明显;新疆绢蒿具有最大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对节刺的生物量最小;根冠比(R/S)大小排序依次是骆驼刺>对节刺、新疆绢蒿>盐地碱蓬(P<0.05)。(2)利用RDA分析土壤因子对R/S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因子对新疆绢蒿、盐地碱蓬、骆驼刺、对节刺的R/S解释程度分别是16.3%、24.8%、33.1%、35.4%,其中土壤全氮与对节刺的R/S呈正显着关系(P<0.05),土壤水分与盐地碱蓬的R/S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3)四种荒漠植物地上—地下间均具有极显着的相关生长关系(P<0.01);新疆绢蒿地上—地下间为等速生长关系(α=1),而对节刺和骆驼刺则均为α=3/4的异速生长关系,盐地碱蓬属于非3/4幂指数的异速生长关系(α<1),四种荒漠植物间具有共同的异速生长指数(0.767)。以上结果说明艾比湖优势荒漠植物具有功能趋同性,其空间分配特征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存在物种特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生物量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1].邱东,陶冶.常绿园林植物香樟叶内生物量分配与含水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张磊,吕光辉,蒋腊梅,腾德雄,张仰.四种荒漠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及异速生长分析[J].广西植物.2019

[3].李素慧,赵雅洁,王丽,张静,宋海燕.石漠化生境中两种不同光合类型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策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赵文吉,贾囯夫,陈太星,何刚,高其.青藏高原特有药用植物山莨菪苗期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18

[5].王晓光,乌云娜,霍光伟,宋彦涛,张凤杰.放牧对呼伦贝尔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8

[6].张桥英,彭少麟.增温对入侵植物马缨丹生物量分配和异速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7].周天阳,高景,贺俊东,薛晶月,孙建.高山草地环山样带异质坡向上3种植物的株高、叶片性状与生物量分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

[8].孙蒙柯,程林,王满堂,李曼,孙俊.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小枝生物量分配[J].生态学杂志.2018

[9].左有璐,王振孟,习新强,向双,孙书存.川西北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生物量分配对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

[10].毛晋花,邢亚娟,闫国永,王庆贵.陆生植物生物量分配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Meta分析[J].生态学报.2018

标签:;  ;  ;  ;  

植物生物量分配论文-邱东,陶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