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髓内肿瘤论文-刘思语,朱云霞,费珍珍

脊髓髓内肿瘤论文-刘思语,朱云霞,费珍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髓髓内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经源性直肠,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恶性肿瘤,放射治疗

脊髓髓内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语,朱云霞,费珍珍[1](2019)在《脊髓圆锥部髓内肿瘤1例术后放疗期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1例脊髓圆锥部髓内肿瘤术后放疗期并发神经源性直肠、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护理重点为及时评估神经源性直肠和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及处理效果,做好心理护理,与患者及家属建立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预防压力性损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肢体废用性萎缩。患者经治疗、护理,神经源性直肠及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症状缓解,完成放射治疗后出院,住院时间56d。(本文来源于《护理与康复》期刊2019年02期)

王春娟[2](2016)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术后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髓内肿瘤在临床上较少见,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3.8%,多为神经胶质瘤,最常见的是室管膜瘤和星型细胞瘤[1]。手术治疗是脊髓髓内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学、影像学、神经生理学以及术中超声技术的发展,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13(本文来源于《天津护理》期刊2016年03期)

边锐[3](2016)在《影响脊髓髓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对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疗效,并对影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因素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在2005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cMcormick分级标准评价术前及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通过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状态,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对脊髓髓内肿瘤的治疗效果。记录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析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和比较年龄、性别、肿瘤性质、肿瘤位置、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影响程度。结果:1.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症状比较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肢体麻木、疼痛、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明显缓解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12例、12例及3例。术后肢体麻木(χ2=14.098,P=0.000)、疼痛(χ2=8.769,P=0.003)、运动障碍(χ2=7.6,P=0.006)均比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括约肌功能状态(χ2=0.856,P=0.355)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2.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状况比较38例病例中,术前神经功能Ⅰ级者7例,Ⅱ+Ⅲ+Ⅳ级者31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Ⅰ级者26例,Ⅱ+Ⅲ+Ⅳ级者12例。术后神经功能状态为I级的患者例数较术前明显增多,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4,P<0.001)。3.影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比较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28例,未改善10例。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析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得到肿瘤切除程度、肿瘤性质、术前神经功能状态、肿瘤位置、年龄及性别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边际影响分别为57.64%、46.73%、45.66%、22.30%、9.21%、9.04%。4.肿瘤预后及复发情况随访过程中死亡3例(7.9%),现能得到随访的35例病例中,9例(25.7%)恢复正常工作,16例(45.7%)可生活自理,6例(17.1%)生活可部分自理,4例(11.4%)生活不能自理。38例病例中,肿瘤复发8例(21%),平均复发时间为38.4个月。结论:1.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能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及临床症状,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着提高。2.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切除程度、肿瘤性质和术前神经功能,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越好,切除肿瘤范围越大,则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越明显。3.肿瘤位置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较弱。年龄、性别等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则可忽略不计。4.髓内肿瘤的预后相差较大,大多患者术后生活可以自理,生活质量较好,但部分患者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6-02-01)

王振宇[4](2015)在《脊髓髓内肿瘤诊断与治疗中若干问题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髓内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4%,占椎管内肿瘤的20%~25%;可生长在从颈延髓联合点至脊髓圆锥的任何一个节段,甚至累及整个脊髓。随着CT、MRI影像技术的进展、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器械的更新,以及电生理监测技术的术中应用,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得以快速发展。本文在回顾性分析大宗脊髓髓内肿瘤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诊断和治疗中较为常见且具有特殊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林国中,王振宇,马长城,赵薇[5](2015)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2例髓内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所有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结果肿瘤全切52例(50.98%),大部分切除48例(47.06%),部分切除2例(1.96%)。术后2周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6例(15.69%),无变化20例(19.61%),加重66例(64.7%)。98例随访3个月~2年,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94例(92.16%),其中完全正常者67例(65.69%);症状仍未恢复到术前4例(3.92%),肿瘤复发4例(3.92%)。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髓内肿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手术的安全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周昕,陈姣红,袁辉胜,殷志林[6](2015)在《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男性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的护理方法与技巧。方法 20例脊髓内肿瘤患者术前30 min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注入患者尿道后,尿道局部按摩,进行留置导尿。术后每天进行尿管护理及逼尿肌训练。术后第2天开始,间断夹闭尿管,待患者能自感尿意,再夹管2~3 d,在膀胱充盈、尿意强烈时拔除尿管。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有明显不适感2例,尿潴留2例;19例成功拔除尿管。2例尿潴留患者中,1例通过延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疏导,于术后10 d拔除尿管;另1例因脊髓功能受损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出院随访2周~3个月,无再发膀胱功能障碍及不适感。结论改留置导尿方法能降低男性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尿管的不适感,缩短尿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李群喜,赵晓晶,李建民,朱军,刘刚[7](2015)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监测对预防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病例资料,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P40)和运动诱发电位(MEP-ABP)监测。结果术后2周随访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10例,不变13例,下降3例。JOA评分改善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不变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神经功能变化,术中电生理指标变化与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改变一致。联合监测可提高术中操作的安全性,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王琮,张士忠,何佳佳,刘通,李红[8](2015)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MIOM)在脊髓髓内病变手术中预测脊髓神经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脊髓髓内病变切除术,术中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感觉诱发电位、肌源性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监测脊髓功能,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及术中电生理监测数据。结果:34例脊髓髓内肿瘤手术全切28例,大部切除6例。术中有21例达到报警标准,一过性改变14例,永久性改变7例。术后6例患者出现脊髓功能加重,超过6个月的长期随访中,其中2例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MIOM远期阴性预测值为100%,阳性预测值为57.1%。结论:MIOM在脊髓髓内肿瘤术中能及时发现神经损伤,有效地保护神经功能,其信号改变对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赖军,罗林,左频,范耀东,陈军[9](2015)在《16例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16例中8例星形细胞瘤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4例;5例室管膜瘤均全切除;2例脂肪瘤均大部分切除;1例血管母细胞瘤全切除。12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出院时8例有改善,2例无变化,2例较术前减退;10例术前有不同程度感觉障碍,出院时6例有改善,3例无变化,1例加重;5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3例较术前减轻或缓解,2例无变化。结论显微手术治疗术中注意肿瘤的显露、脊髓的保护,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王琮[10](2015)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与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MIOM)联合运用多种神经电生理技术手段全面监测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实时记录患者神经电生理信号变化,及时向术者反馈患者神经功能信息,通过影响术者决策,更好地保护脊髓神经功能。本文探讨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髓髓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34例脊髓髓内病变切除术,联合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自发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监测技术监测患者术中脊髓功能,记录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期内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及术中电生理数据及相关临床数据。【结果】34例患者全部应用SEP+MEP监测,其中8例胸腰段及圆锥部位病变患者同时联合EMG监测肛门括约肌,术中电生理监测均获得满意数据。肿瘤全切除28例(82.35%),次全切除6例(17.65%)。术前Mc 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1例;术后第2周随访显示: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0例。术后2周随访,28例(82.4%)脊髓功能较术前改善或无变化,6例(17.6%)加重。所有患者大于6个月随访显示:Mc Cormick分级Ⅰ级16例,Ⅱ级13例,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0例。30例(88.2%)脊髓功能较术前改善或无变化,4例(11.8%)加重。21例患者术中电生理监测达到报警标准,其中一过性改变14例,永久性改变7例。SEP监测中无改变及一过性改变30例,远期随访加重3例,阴性预测值90%;永久性改变4例,远随访加重1例,阳性预测值为25%;MEP监测中无改变及一过性改变29例,远期随访加重0例,阴性预测值100%;永久性改变5例,远期随访加重4例,阳性预测值为80%。EMG监测中无加重患者。短期随访显示:MIOM灵敏性为66.7%,特异性为96.4%,假阴性率为7.4%,假阳性率为42%;长期随访结果显示:MIOM灵敏性为100%,特异性为90%,假阴性率为0,假阳性率为42%。【结论】1.脊髓髓内肿瘤肿瘤手术具有很高的风险,应用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显微手术切除肿瘤能更全面监测脊髓功能,有效降低单一监测造成的假阴性情况,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术后脊髓功能的预测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MIOM术中无改变或一过性改变多提示术中神经功能完整性得以保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稳定,长期随访显示手术预后较好,远期阴性预测值达100%。MIOM永久性改变提示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损伤,阳性预测值为57.1%,假阳性较高。且MEP阳性预测值(80%)远远大于SEP(25%),单一报警中MEP较SEP对患者临床预后更具提示意义,考虑与MEP报警阈值较宽泛有关,而SEP易受外界环境及神经损伤影响,且较为敏感,假阳性较高。EMG监测为“实时”反馈,对损伤极为敏感,术中EMG报警能及时避免神经损伤。2.MIOM能有效保护脊髓功能,但神经监测要求条件较苛刻,术中麻醉条件、患者体温、血压变化等都可能影响监测质量,有时可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报警一旦产生须认真分析,排除麻醉、电极松弛或脱落等技术原因。跨专业合作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5-02-01)

脊髓髓内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脊髓髓内肿瘤在临床上较少见,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3.8%,多为神经胶质瘤,最常见的是室管膜瘤和星型细胞瘤[1]。手术治疗是脊髓髓内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学、影像学、神经生理学以及术中超声技术的发展,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1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髓髓内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刘思语,朱云霞,费珍珍.脊髓圆锥部髓内肿瘤1例术后放疗期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9

[2].王春娟.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术后护理[J].天津护理.2016

[3].边锐.影响脊髓髓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6

[4].王振宇.脊髓髓内肿瘤诊断与治疗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

[5].林国中,王振宇,马长城,赵薇.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

[6].周昕,陈姣红,袁辉胜,殷志林.脊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的护理[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

[7].李群喜,赵晓晶,李建民,朱军,刘刚.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

[8].王琮,张士忠,何佳佳,刘通,李红.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

[9].赖军,罗林,左频,范耀东,陈军.16例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5

[10].王琮.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与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D].天津医科大学.2015

标签:;  ;  ;  ;  

脊髓髓内肿瘤论文-刘思语,朱云霞,费珍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