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牧性论文-王俊杰,吕世杰,王明涛,王丹,巴达拉呼

耐牧性论文-王俊杰,吕世杰,王明涛,王丹,巴达拉呼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牧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续放牧,黄花苜蓿,耐牧性,形态学

耐牧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杰,吕世杰,王明涛,王丹,巴达拉呼[1](2016)在《黄花苜蓿个体水平耐牧性的形态学成因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耐牧性的形态学成因机制,探索其耐牧型品种选育的新途径。以从耐牧性鉴定中获得的耐牧性强和弱的2组黄花苜蓿个体植株为材料,对其放牧前后的相关形态指标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指标与耐牧性强弱的显着性相关程度依次为根颈宽度>根颈入土深度>茎数>株高,对黄花苜蓿耐牧性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根颈入土深度>根颈宽度>茎数>株高>株丛茎>植株投影盖度。根颈入土深度可单独增强黄花苜蓿的耐牧性,其他性状则通过相互协同作用促进其耐牧性。具有根颈粗大且入土深、单株茎数多且株丛大的黄花苜蓿植株耐牧性强,可作为耐牧育种材料早期选育的形态学指标。(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王丹[2](2015)在《花苜蓿耐牧性相关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烟草》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是世界范围内许多畜牧业发达国家建植放牧草场时的优选牧草之一。但由于现有苜蓿品种耐牧性不强,使其推广与发展受限。长期以来,苜蓿耐牧性状的改良及品种选育一直是植物育种家的研究热点之一。与紫花苜蓿相比,黄花苜蓿耐牧性状更突出,苜蓿中的耐牧性相关性状多来源于黄花苜蓿。因此,研究黄花苜蓿的耐牧性相关基因及其功能对揭示苜蓿耐牧性形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研究以呼伦贝尔黄花苜蓿为材料,在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测序所获耐牧相关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对耐牧性相关的MfFLS、MfBcs1、I2H3基因进行了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MfFLS1基因进行了遗传转化烟草的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黄花苜蓿的黄酮醇合成酶基因MfFLS1全长972bp,含80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66个aa,主要为亮氨酸、丝氨酸等。MfFLS1基因属于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2-ODD)家族成员,不具有跨膜区域,二级结构富含α-螺旋。亚细胞定位主要在细胞核中。该基因在强耐牧性植株中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在弱耐牧性植株中的相对表达量;根部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再生茎与再生叶。(2)黄花苜蓿的线粒体伴侣Bcs1基因片段MfBcs1长966bp,编码321个aa,主要为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该基因为AAA-ATPase家族成员,C端具有1个ATP结合酶位点。(3)黄花苜蓿的异黄酮-2-羟化酶基因MfI2H片段长818bp,编码262个aa,主要为亮氨酸、丝氨酸等。MfI2H为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与蒺藜苜蓿、甘草、黄芪等豆科植物的I2H基因一致性较高。(4)利用双酶切法成功构建了pCAMBIA3301-MfFLS1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GV3101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获得了烟草再生苗。体系构建过程中,脱菌及抗性芽分化筛选培养基为:4.74g MS+20g蔗糖+6.8g琼脂+1.0μg/mL 6-BA+0.3μg/mL NAA+500μg/mL Cef+40μg/mL Kan;生根培养基为:4.74g MS+30g蔗糖+6.8g琼脂。(5)黄花苜蓿对放牧胁迫的响应是一个复杂过程,需各类基因协同调控。本研究分离得到与黄花苜蓿耐牧性相关的3条基因。其中,FLS、I2H基因的大量表达可促进体内黄酮类物质的积累,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氧化和抗病原体侵染能力、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和共生根瘤菌的结瘤固氮。线粒体伴侣Bcs1蛋白参与到酵母呼吸链的组装、ATP转化过程中,该基因的大量表达,有利于保持体内高水平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为植物的应激反应与补偿性生长提供能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明涛[3](2013)在《黄花苜蓿耐牧性评价及其相关形态生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黄花苜蓿在高强度放牧压力下试验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e)单株耐牧性评价结果表明,最优序列法与直观打分法划分的耐牧性强、中、弱植株相符程度最大,分别达到60.47%、51.52%、69.88%,最优序列法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评价的耐牧性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客观合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经过连续强度放牧后黄花苜蓿个体植株的实际表现。最优序列分析法可作为黄花苜蓿个体水平耐牧性评价的首选方法。(2)黄花苜蓿耐牧性形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在呼伦贝尔黄花苜蓿种群中植株地面投影面积大、植株高度大、株丛径大、茎数多、根颈入土深度和根颈直径大的植株耐牧性强。株高、茎数、根颈入土深度和根颈直径对耐牧性的直接作用较大,因此具有茎数多、植株高度大、根颈入土深度大、根颈直径大的植株是优良耐牧性植株选择的目标。(3)黄花苜蓿耐牧性生理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耐牧性强植株具有较高的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和光化学潜在活性。在暗适应条件下,耐牧性强植株光化学原初光能转化效率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光化学淬灭系数值和较低的非光化学淬灭值。在光合生理指标上耐牧性强的植株均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片瞬间水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效率。由此表明耐牧性强的植株光和特性好,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对高强度放牧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王明涛,蒋立宏,巴达拉呼,吕世杰,王俊杰[4](2013)在《最优序列分析方法在黄花苜蓿耐牧性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连续高强度放牧压力下,对黄花苜蓿个体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应用最优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优序列评价方法可将单株的耐牧性划分为强中弱叁个等级,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5.26%、29.47%和45.26%。同时黄花苜蓿种群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运用实地目测打分法对划分的耐牧性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最优序列分析对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单株耐牧性的评价方法是可靠的。(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业》期刊2013年02期)

王同军,卢寰宗,陈刚[5](2013)在《凉山光叶紫花苕新品系植株冬季生长和耐牧性测定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光叶紫花苕新品系在高寒地区冬季生长及耐牧性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其抗寒性强,最冷季枝条长度平均日生长量0.44-0.63cm,最冷期枝条重量日相对增长量0.0323g,667m2的日生物生长量9.55kg,茎叶比1:2,叶量丰富;二是放牧后再生能力强,其在最冷季啃食放牧后再生测定,每株平均啃食枝条数6.54个,15 d后萌发枝条平均8.80个,比放牧前多2.26个,平均萌发枝条5.62 cm,平均日生长量0.37 cm,表明紫花苕新品系具有可放牧性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草食动物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刘丹,李雪林,王晓凌[6](2012)在《断根与外源细胞分裂素诱导去叶黑麦草耐牧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牧草的持续再生性机制,通过盆栽试验,从黑麦草多次去叶后根系对叶片生长的影响方面,设4个处理:(1)不断根未喷施细胞分裂素;(2)断根未喷施细胞分裂素;(3)不断根喷施细胞分裂素;(4)断根喷施细胞分裂素。结果表明:断根和多次去叶均能降低新生叶片和根系的生物量。多次去叶能引起叶中的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的升高,生长素含量以及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降低。多次去叶条件下,喷施外源细胞分裂素能促进叶片中ZR含量及其生物量的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多次去叶条件下叶中ZR含量与其生物量呈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总之,多次去叶条件下新生叶片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是影响去叶黑麦草持续再生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14期)

许曼丽[7](2012)在《高寒矮嵩草草甸4种主要植物耐牧性差异与资源获得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耐牧性(grazing tolerance)是指植物受到采食损伤后对失去组织的一种补偿能力。采食后植物的补偿性再生长和相对生长率增加以及生物量分配发生变化等都是增加耐牧性的重要补偿机制。矮嵩草草甸草质柔软,营养丰富,耐牧性强,在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探讨高寒矮嵩草草甸主要植物的补偿生长机制和耐牧性差异,验证有关补偿生长理论假说在高寒草甸植物中的适用性,解释高寒矮嵩草草甸作为一种放牧偏途顶极群落的原因,通过裂区设计的方法进行刈割(留茬1cm、3cm及不刈割对照)、施肥(施尿素和磷酸二胺、不施)和浇水(浇、不浇)控制实验,研究了2种禾本科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异针茅(Stipa aliena)以及2种莎草科植物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粗喙薹草(Carex scabrirostris)分株高度、分株密度和分株地上生物量及其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垂穗披碱草和异针茅的补偿高度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与不刈割相比,重度刈割后其补偿高度分别降低了27.35%和34.46%;矮嵩草和粗喙薹草的补偿高度在重度刈割后分别降低了17.02%和16.33%,但中度和重度刈割之间无显着差异,说明禾本科植物株高生长更易受刈割的负面影响,尤以异针茅为甚。施肥显着增加了垂穗披碱草、异针茅、矮嵩草和粗喙薹草的补偿高度,其增加量分别为38.08%、19.31%、50.11%和71.86%,说明施肥对于促进莎草科植物株高的补偿生长有更大作用。(2)刈割后仅异针茅的分株密度有显着提高(45.01%),尽管垂穗披碱草、矮嵩草和粗喙薹草分株密度在刈割强度处理间无显着的统计学变化,但与不刈割比较,重度刈割后垂穗披碱草分株密度降低了12.93%,而2种莎草科植物的分株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30.12%-69.64%),说明就分株密度而言,2种禾本科植物更易受刈割的影响,而莎草科植物则表现为相对稳定地增加。施肥使垂穗披碱草的分株密度增加35.02%,而对其它3种植物无影响,说明分株密度对施肥处理的响应在植物种间也有所不同。(3)重度刈割后垂穗披碱草和异针茅的地上补偿生物量分别降低了41.97%和52.19%,矮嵩草和粗喙薹草的地上补偿生物量在不同刈割强度处理间无显着变化。施肥后4种植物的地上补偿生物量都有显着增加,其增加量分别为138.6%、20.69%、145.6%和62.52%。说明刈割对禾本科植物地上补偿生物量的抑制性作用大于对莎草科植物的作用,而施肥对4种植物的作用有所不同,对垂穗披碱草和矮嵩草作用较强,粗喙薹草次之,对异针茅最弱。(4)重度刈割后垂穗披碱草、异针茅、矮嵩草和粗喙薹草的株高相对生长率分别提高了626.71%、703.28%、640.35%和408.98%,禾本科植物总体上高于莎草科植物;施肥后其株高相对生长率分别提高了44.08%、21.80%、77.34%和77.85%,禾本科植物低于莎草科植物。但重度刈割+施肥处理后4种植物的株高相对生长率分别增加了47.11%、28.13%、75.73%和68.76%,莎草科植物明显高于禾本科植物。说明施肥可以大大提高刈割植物的株高相对生长率,尤其是莎草科植物,通过施肥提高株高相对生长率可能是莎草科植物补偿生长的重要机制。(5)重度刈割后垂穗披碱草的生物量相对生长率比不刈割处理提高了98.17%,而异针茅则降低83.18%,其它2种莎草科植物无显着变化;施肥后垂穗披碱草的生物量相对生长率提高了81.74%,而粗喙薹草则降低了51.91%;刈割与施肥的交互作用对异针茅和矮嵩草的影响并不显着,而粗喙薹草生物量相对生长率降低了68.76%。这表明刈割对禾本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相对生长率变化的影响大于对莎草科植物的影响,而2种禾本科植物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施肥对提高刈割植物地上生物量相对生长率的作用极其有限,且在种间存在差异。(6)本实验中浇水处理的作用多不显着,可能说明该地区水分不是植物补偿生长的限制因子。施肥与浇水的互作效应仅在矮嵩草的补偿地上生物量上有所表现,由于在不施肥处理下浇水反而会降低补偿地上生物量,因此该物种地上补偿生物量的增加主要是施肥所致。(7)4种植物的补偿指数大小顺序为矮嵩草>粗喙薹草>垂穗披碱草>异针茅。即2种莎草科植物的耐牧性强于2种禾本科植物。在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2种莎草科植物为等补偿或超补偿,补偿指数平均值在0.957-1.632之间,而2种禾本科植物为低补偿或等补偿,补偿指数平均值在0.838-0.940之间。在4种植物中,矮嵩草的耐牧性最强,异针茅的耐牧性最弱。施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植物的耐牧性,但其作用在种间存在差异。施肥后矮嵩草、粗喙薹草、垂穗披碱草和异针茅的平均补偿量分别增加了58.85%、51.74%、97.98%和25.23%,垂穗披碱草补偿生长能力提高最大,矮嵩草和粗喙薹草居中,异针茅对施肥的响应相对较弱。浇水对4种植物的耐牧性都没有显着影响,甚至会降低耐牧性,施肥与浇水的互作效应对增强耐牧性有一定作用。(8)对植物补偿生长量、相对生长率与补偿指数间的相关分析表明,4种植物的耐牧性都与其株高补偿生长、分株密度以及分株地上补偿生物量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垂穗披碱草和矮嵩草的耐牧性与其相对生长率无显着关系,相对生长率对耐牧性的促进效应仅在异针茅和粗喙薹草中有所体现,说明耐牧性强弱与补偿生长量的大小有更直接的依赖关系,与相对生长率的关系则因物种而异。综上所述,植物的耐牧性各有不同,不仅与植物自身的形态和生长类型相关,还与放牧强度和土壤的资源可获得性相关。施肥能有效提高植物的补偿生长能力,缓解或抵消重度放牧利用的不利影响,但施肥效应在不同的植物种间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证实了施肥与刈割对植物补偿生长的“拮抗”互作效应,也与反应连续谱假说(CRH)和限制资源模型(LRM)的预测一致。同时也说明刈割或放牧利用后植物相对生长率的提高并非引起超补偿的充分必要条件,或者说生长率模型(GRM)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物种。本研究从4种主要植物的补偿生长特性在草地利用强度和土壤养分梯度上的变化解释了高寒矮嵩草草甸是在长期放牧利用下的形成的放牧偏途顶极群落的原因,并为此观点提供了种群学证据。从草地管理实践来看,由于禾本科植物垂穗披碱草和异针茅耐牧性较弱,在重度放牧后很容易出现种群衰退,因此在利用这些物种建植人工草地时应将放牧强度控制在适当水平(利用率约为50%左右),并适时施肥加以保护。在研究地区,放牧强度和土壤资源获得性对植物耐牧性的影响居于首位,因此即使是对天然矮嵩草草甸的利用,也要合理控制放牧强度,同时还要通过施肥措施提高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解除土壤养分不足对植物生长及放牧后再生的限制作用,有利于放牧后植物发生超补偿生长,从而降低过度放牧对植物的损伤程度,避免引起草地退化。(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樊瑞俭,朱志红,李英年,袁芙蓉,周晓松[8](2011)在《高寒矮嵩草草甸两种主要植物耐牧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刈割(留茬3cm、留茬1cm及不刈割)、施肥(施肥、不施肥)和浇水(浇水、不浇水)处理对高寒草甸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补偿高度、株高相对生长率、比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地上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物种的株高和地上总生物量在刈割后均为低补偿响应,但其株高相对生长率显着提高,并均随年份而增加;垂穗披碱草比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地上总生物量对刈割损伤更加敏感;尽管施肥能显着提高2物种上述各项指标,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矮嵩草的耐牧性指数均小于垂穗披碱草;浇水的作用不显着。说明2物种的耐牧性依赖于土壤养分资源获得性,矮嵩草的耐牧性强于垂穗披碱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张立朝[9](2011)在《丛枝菌根真菌对羊草耐牧性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耐牧性是植物与草食动物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耐牧植物可以通过生物量或者繁殖器官的补偿性生长来弥补草食动物采食作用造成的损失。环境资源状况、植物竞争、动物采食和菌根真菌均能对植物的耐牧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植物菌根(Mycorrhiza)是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互惠共生体。大约80%的陆生植物能够被菌根真菌定植形成菌根共生体。菌根真菌通过其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促进寄主植物的生长,同时依赖宿主植物供给必要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证其生命活动,完成其生活史。羊草作为我国东北松嫩草地的主要优势种,是一种多年生根茎型禾本科牧草,其根系内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侵染率非常高。虽然大量研究表明,羊草在被刈割或放牧后具有很强的补偿性生长能力(主要体现在耐牧性方面),但是从菌根共生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植物补偿性生长的作用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论文以羊草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制实验,研究了不同刈割强度下, AMF侵染对羊草耐牧性的贡献及其时间动态。实验得出如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刈割处理对AMF总的侵染率(P < 0.001)以及丛枝(P = 0.007)、泡囊(P = 0.011)的数量均有显着影响。轻度刈割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AMF的侵染率,但总体侵染率随时间仍呈上升的趋势;重度刈割则明显抑制了菌根真菌在植物根系内的定殖。轻度刈割对菌根的定植和发展影响不大;而重度刈割作用则可能导致植物对菌根真菌碳水化合物的供应不足,限制菌根生长。(2)羊草耐牧策略随刈割强度变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无刈割时,无菌根和有菌根的羊草的根冠比分别为1.78和2.68,表明AMF能够明显提高了羊草根系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比例(P = 0.004),进而提高羊草耐牧性。轻度刈割时,羊草耐牧性主要表现为地上组织的补偿性生长(根冠比分别为1.78和1.65),而随着刈割强度的加重,羊草则可能选择优先扩大其繁殖潜力的方式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根冠比分别为2.08和1.77)。(3)无刈割(P = 0.02)和轻度刈割(P < 0.000)处理时,AMF均显着提高羊草生物量的积累;而重度刈割时,菌根处理与对照组间羊草生物量无明显差异(P = 0.80)。此外,轻度刈割条件下,AMF处理组羊草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菌根响应指数也最大,说明轻度刈割促进了AMF对羊草生物量补偿性积累的贡献。重度刈割时,菌根依赖性指数为-0.05,对生物量积累贡献不显着,但是仍有提高繁殖潜力的趋势(P = 0.054)。(4)氮、磷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轻度刈割(P = 0.02)和重度刈割处理时(P = 0.03),接种菌根羊草的含氮量均显着高于无菌根羊草;磷元素的分析结果也呈现相同的趋势(P < 0.001, P=0.001),尤其是在25%刈割水平下,有菌根植物的磷浓度几乎是无菌根植物的磷浓度2倍。说明在各个刈割水平上,菌根真菌均表现出对植物氮、磷吸收的促进作用,重度刈割没有限制菌根对植物矿质营养吸收的贡献。综上所述,本论文的实验结果表明,AMF与植物之间的互惠关系与植物自身的耐牧策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模拟动物采食强度下,菌根对植物的贡献并未改变,只是随着羊草自身耐牧策略的变化而表现不同。轻度刈割下,羊草的耐牧性以补偿性生长为主,菌根的作用功能是促进植物生物量积累;重度刈割时,羊草耐牧性主要表现为提高繁殖潜力或者其它未知途径,此时菌根具有提高植物繁殖潜力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樊瑞俭[10](2011)在《高寒矮嵩草草甸两种主要植物耐牧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耐牧性是其受到放牧采食损伤后补偿失去组织的一种能力,采摘后植物的相对生长率、生物量分配、补偿性生长以及储藏物的调运等都是增加耐牧性的重要补偿机制。矮嵩草草甸地处高寒,牧草营养丰富,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分别是矮嵩草草甸的优势种和重要伴生种,分属密集型和疏丛型构型,是该草地中家畜重要的饲用植物。本研究通过在青海省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设置野外控制实验(2007年—2010年),研究了刈割(留茬3cm:H3、留茬1cm:H1及不刈割:NH)、施肥(施肥:F、不施肥:NF)和浇水(浇水:W、不浇水:NW)处理对该群落特征、矮嵩草和垂穗披碱草盖度(Cov)、密度(Den)、补偿高度(CH)、相对生长率(RGR)、地上总生物量(TAB)和补偿指数(CI)(本研究中植物的补偿生长模式用Belsky提出的补偿指数G/C表示:G为6月中旬刈割后的补偿生物量,C为对照处理8月底时的地上总生物量)的影响,以及两物种在相同处理条件下耐牧性指数(本研究采用Damhoureyeh和Hartnett提出的耐牧性指数即放牧后植物生长和繁殖等特性指标与对照相比减少百分数的平均值估计)的变化和比较,旨在探讨两种植物耐牧性的强弱及其与生境资源获得性的关系,以期为制定高寒草地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 2009年,矮嵩草草甸群落密度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超补偿,并在中度刈割处理条件下表现出最大值;2010年,其密度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超补偿,并随刈割强度增大而增大,在重度刈割处理条件下表现出最大值。2009年,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低补偿,并在中度刈割处理条件下表现出最小值;2010年,其地上总生物量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低补偿,并随刈割强度增大而减小,在重度刈割处理条件下表现出最小值。施肥处理对群落各指标影响不显着。2009年,群落补偿指数在各刈割处理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即在中度刈割和重度刈割处理条件下均发生了等补偿;2010年,其补偿指数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超补偿,并随刈割强度增大而增大,在重度刈割处理条件下表现出最大值。本研究中,浇水对群落特征变化无显着影响。(2) 2009年,矮嵩草盖度、补偿高度和地上总生物量均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低补偿,并随刈割强度增大而减小;2010年,其盖度在各刈割处理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其补偿高度在中度刈割条件下发生了低补偿并表现出最小值,在重度刈割与不刈割处理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其地上总生物量在中度刈割条件下发生了超补偿并表现出最大值,在重度刈割与不刈割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矮嵩草相对生长率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超补偿,并随刈割强度增大而增大,施肥后该效应更显着。施肥后矮嵩草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不施肥处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超补偿。矮嵩草补偿指数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均发生了超补偿,并在中度刈割处理条件下表现出最大值,该效应随年份的增加而增大。(3)垂穗披碱草盖度、密度、补偿高度和地上总生物量均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低补偿,并随刈割强度增大而减小。而垂穗披碱草相对生长率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超补偿,并随刈割强度增大而增大,施肥后该效应更显着。施肥后垂穗披碱草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不施肥处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超补偿。2009年,垂穗披碱草补偿指数随刈割强度增大而减小,在中度刈割条件下发生了等补偿,在重度刈割条件下发生了低补偿;2010年,垂穗披碱草补偿指数在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超补偿,并随刈割强度增大而增大,在重度刈割条件下表现出最大值。与矮嵩草相同的是,刈割处理对垂穗披碱草盖度、补偿高度和地上总生物量均具有负效应,而促进其相对生长率的生长;施肥处理对垂穗披碱草各项指标均具有促进作用。与矮嵩草不同的是,垂穗披碱草补偿指数在2009年中度刈割条件下发生了等补偿,在重度刈割条件下发生了低补偿;而在2010年刈割处理条件下发生了超补偿,并在重度刈割条件下表现出最大值。尽管矮嵩草仅在中度刈割条件下发生超补偿,而垂穗披碱草可在重度刈割条件下发生超补偿,但垂穗披碱草补偿能力仅相当于矮嵩草的1/10。(4)两物种的耐牧性指数值在不同的刈割强度与施肥处理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矮嵩草耐牧性指数在不同处理(及处理组合)间的大小顺序是H3>H3×NF>H1×NF>H1>H3×F>F>H1×F;而垂穗披碱草耐牧性指数的大小顺序是H1×NF>H3×NF>H3>H1>H1×F>H3×F>F。施肥能明显提高植物的耐牧性,与矮嵩草相比,垂穗披碱草的耐牧性指数值在相同处理条件下均较大,说明其耐牧性低于矮嵩草。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矮嵩草草甸群落以及两种主要植物对刈割和施肥处理均有一定的程度的响应,而对浇水处理无显着性变化。在刈割处理条件下,群落、矮嵩草和垂穗披碱草地上总生物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低补偿,而群落、矮嵩草和垂穗披碱草补偿指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超补偿;施肥处理对群落各项指标影响不显着,但有一定的年际变化。矮嵩草和垂穗披碱草各项指标均在施肥处理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超补偿。本研究说明高寒草甸的补偿响应模式与群落物种补偿量的消长变化密切相关,补偿能力同时受放牧强度和土壤营养资源的共同影响,而对土壤水分无显着性响应。矮嵩草、垂穗披碱草均具有一定的耐牧性,虽然矮嵩草生长分配、补偿高度和相对生长率在不同处理中的减少百分数大于垂穗披碱草,刈割对矮嵩草生长分配、补偿高度和相对生长率的负效应大于垂穗披碱草,但矮嵩草繁殖分配和地上总生物量的减少百分数却小于垂穗披碱草,施肥后垂穗披碱草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40.61%-41.59%,而矮嵩草则增加了51.89%~87.32%。说明刈割对垂穗披碱草地上总生物量的负效应更大。由此可知,矮嵩草补偿生长能力以及耐牧性较垂穗披碱草强。因此,适度的放牧更有利于矮嵩草发生超补偿而过度利用可能会对该种群长期保持产生不利影响,而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维持需要较好的农艺管理措施,为防止退化并保持稳产高产,可采取施肥复壮措施。(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耐牧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苜蓿是世界范围内许多畜牧业发达国家建植放牧草场时的优选牧草之一。但由于现有苜蓿品种耐牧性不强,使其推广与发展受限。长期以来,苜蓿耐牧性状的改良及品种选育一直是植物育种家的研究热点之一。与紫花苜蓿相比,黄花苜蓿耐牧性状更突出,苜蓿中的耐牧性相关性状多来源于黄花苜蓿。因此,研究黄花苜蓿的耐牧性相关基因及其功能对揭示苜蓿耐牧性形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研究以呼伦贝尔黄花苜蓿为材料,在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测序所获耐牧相关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对耐牧性相关的MfFLS、MfBcs1、I2H3基因进行了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MfFLS1基因进行了遗传转化烟草的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黄花苜蓿的黄酮醇合成酶基因MfFLS1全长972bp,含80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66个aa,主要为亮氨酸、丝氨酸等。MfFLS1基因属于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2-ODD)家族成员,不具有跨膜区域,二级结构富含α-螺旋。亚细胞定位主要在细胞核中。该基因在强耐牧性植株中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在弱耐牧性植株中的相对表达量;根部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再生茎与再生叶。(2)黄花苜蓿的线粒体伴侣Bcs1基因片段MfBcs1长966bp,编码321个aa,主要为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该基因为AAA-ATPase家族成员,C端具有1个ATP结合酶位点。(3)黄花苜蓿的异黄酮-2-羟化酶基因MfI2H片段长818bp,编码262个aa,主要为亮氨酸、丝氨酸等。MfI2H为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与蒺藜苜蓿、甘草、黄芪等豆科植物的I2H基因一致性较高。(4)利用双酶切法成功构建了pCAMBIA3301-MfFLS1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GV3101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获得了烟草再生苗。体系构建过程中,脱菌及抗性芽分化筛选培养基为:4.74g MS+20g蔗糖+6.8g琼脂+1.0μg/mL 6-BA+0.3μg/mL NAA+500μg/mL Cef+40μg/mL Kan;生根培养基为:4.74g MS+30g蔗糖+6.8g琼脂。(5)黄花苜蓿对放牧胁迫的响应是一个复杂过程,需各类基因协同调控。本研究分离得到与黄花苜蓿耐牧性相关的3条基因。其中,FLS、I2H基因的大量表达可促进体内黄酮类物质的积累,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氧化和抗病原体侵染能力、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和共生根瘤菌的结瘤固氮。线粒体伴侣Bcs1蛋白参与到酵母呼吸链的组装、ATP转化过程中,该基因的大量表达,有利于保持体内高水平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为植物的应激反应与补偿性生长提供能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牧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俊杰,吕世杰,王明涛,王丹,巴达拉呼.黄花苜蓿个体水平耐牧性的形态学成因机制研究[J].草地学报.2016

[2].王丹.花苜蓿耐牧性相关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烟草[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3].王明涛.黄花苜蓿耐牧性评价及其相关形态生理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4].王明涛,蒋立宏,巴达拉呼,吕世杰,王俊杰.最优序列分析方法在黄花苜蓿耐牧性评价中的应用[J].草原与草业.2013

[5].王同军,卢寰宗,陈刚.凉山光叶紫花苕新品系植株冬季生长和耐牧性测定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3

[6].刘丹,李雪林,王晓凌.断根与外源细胞分裂素诱导去叶黑麦草耐牧性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

[7].许曼丽.高寒矮嵩草草甸4种主要植物耐牧性差异与资源获得性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2

[8].樊瑞俭,朱志红,李英年,袁芙蓉,周晓松.高寒矮嵩草草甸两种主要植物耐牧性的比较[J].生态学杂志.2011

[9].张立朝.丛枝菌根真菌对羊草耐牧性影响的初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0].樊瑞俭.高寒矮嵩草草甸两种主要植物耐牧性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标签:;  ;  ;  ;  

耐牧性论文-王俊杰,吕世杰,王明涛,王丹,巴达拉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