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学论文-王洁,王梅

本草学论文-王洁,王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本草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药,半夏,品种,道地性

本草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王梅[1](2019)在《中药半夏毒性的本草学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半夏的文献进行梳理,着重从品种、道地性、毒性、炮制减毒方法等方面对半夏进行阐述,笔者认为从魏晋时期开始至今所用半夏为同一品种,历代医家对半夏有毒这一认识也较为统一且有相应的炮制减毒方法,但产地的道地性变迁较为明显。以上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半夏提供本草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9年22期)

张铭,李娟娟[2](2019)在《本草学视阈下的巴蜀药用矿资源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时期巴蜀地区药用矿资源丰富,当地药用矿资源的开发却与巴蜀区域地位紧密相关。从本草视阈探讨巴蜀药用矿开发历程可知,汉晋南梁时期巴蜀所产药用矿在当时本草学着作中所占比例较高,这主要与这一时期作为"天府之国"的巴蜀地区矿产资源等经济开发较为广泛、深入相关。但唐代、宋初因我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众多原先产于巴蜀地区的矿物药不再具载于本草着作中,宋代中期因巴蜀整体地位的提升,这一情况有所缓解。明清以来,川省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已远不如汉晋、唐宋,川西南富矿区域的回归使得巴蜀地区矿产资源产量、种类颇多,优质矿业产品用于中药,故明清时期产于巴蜀地区的矿物药在本草学着作中的比例相较于唐宋时期有所提升,但已远不及汉晋时期。要言之,巴蜀药用矿在历代本草学相关着作中的数量、所占比例多与巴蜀的区域地位成正相关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吴红华[3](2019)在《周作人《草木虫鱼》系列小品创作动因考论——从与日本“本草学”的关联性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在对周作人不同时期所撰写的叁篇鸟兽虫鱼小品文《苍蝇》(1924年)、《金鱼》(1930年)、《赋得猫——猫与巫术》(1937年)进行细致文本梳理基础上,结合其留日时期的学术源脉,探讨周作人在不同时期的文坛背景下是如何通过围绕草木虫鱼题材,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中的"怎么写?写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凸显出周作人文学中存在着一条站在生物学的角度去检点文化史、反思人生美学思想的文学主线。(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9年03期)

罗建新[4](2019)在《《楚辞》草木训诂文献的本草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楚辞》所涉草木尤多,举凡“江蓠、芙蓉、杜若、薜荔、木兰、白薠、留夷、揭车、蕙、芷、茝、菊、芰、蘅、、箓、箷、芜、药、荪”等“地所常产,目所同识之草尽矣”(王令《藏芝赋》),它们不但被视为《楚辞》“名楚物”的体现与得益于“江山之助”的佐证,认作是作者借以(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06-24)

陶爱恩,赵飞亚,王莹,夏从龙,范敏[5](2019)在《黄精属植物抗糖尿病本草学、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精属(Polygonatum)隶属于百合科(Liliaceae),多数植物为"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多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等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口干食少、内热消渴"等证,临床广泛用于糖尿病、高血脂及肿瘤康复。随着黄精属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及产业化开发的发展,其防治糖尿病的效应成分群与作用机制不断被揭示。该文通过梳理古代本草及现代文献,对黄精属植物抗糖尿病的本草学、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黄精属在古代本草文献和现代研究中的相关证据支持其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其物质基础主要为多糖、黄酮和皂苷类成分。其中,多糖类成分是其降血糖的主要化学成分,其在抗糖尿病领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虽然目前已有学者对黄精属植物抗糖尿病药效和物质基础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缺乏系统性,且药效、作用机制、代谢途径等尚不清楚。因此,进一步加强黄精属植物相关研究,特别是从中筛选出显着的活性物质,并对其物质基础、药效学和作用机制开展研究,将对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和黄精属植物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焦连魁,曾燕,王继永,邓启超,李向东[6](2019)在《石斛药材基原的本草学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梳理了历代本草着作中对石斛的描述,从产地、形态、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研究,并与《中国植物志》中收载的石斛属植物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石斛药材的植物来源。结果显示历代使用的石斛应为生长于石上的霍山石斛、铁皮石斛、细茎石斛等多糖含量较多的植物种。建议对石斛属植物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进一步明确石斛药材的基原,并指导石斛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9年04期)

王笑,王雨,张冰,林志健[7](2018)在《槐不同药用部位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槐不同药用部位药理活性多样,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槐各部位均含有黄酮类成分,槐花、槐米及槐角中还含有皂苷、脂肪酸、多糖类等成分;槐花、槐米、槐枝中还含有挥发油等其他成分。槐药用部位槐花、槐米、槐角均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具有一定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同时表现出增强免疫力、改善认知障碍等作用。同时槐还具有食品、保健品的开发潜力。通过梳理古代本草及现代文献,对槐不同药用部位的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槐不同药用部位功效特点、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18期)

陈巍[8](2018)在《伊本·贝塔尔与伊斯兰本草学的黄金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本草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基础。由于中国本草学记录了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矿物等不同类别药物的名称、物理描述、药性、产地和用途,堪称近代生物分类学发展的先驱。大名鼎鼎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在17世纪被译成拉丁文而为西方人所知时,它的标题就是《中国植物志》。然而,对药物外观和内在性状进行严谨地研究和记录,并非古代中国学者的专利。11世纪末宋代唐慎微《证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教育》期刊2018年09期)

陈雅林[9](2018)在《栀子属资源概况及栀子本草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栀子属资源丰富,在药品、食品、化妆品、观赏植物和染料行业均有广泛应用,其中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为常用大宗中药材栀子,也是原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物质,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重要的一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史料考证结合实验研究的形式,以栀子属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用机制、现代生活运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且对栀子属包括栀子项下不同变种变型和品种的资源分布、外观形态和物候期等信息做了全面综述和分析梳理。在史料记载、现代科学手段的论证下,探讨水栀子与同属植物的亲缘学关系。增强人们对栀子属的认识,为栀子属的资源学研究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充实资料,为水栀子的植物学命名提出参考意见。茜草科(Rubiaceae)栀子属(Gardenia)在中国有6种、1变种,包括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及其变种白蟾 G.jasminoides Eills var.fortuniana(Lindl.)Hara、同属植物狭叶栀子 G.stenophylla Merr.、大黄栀子子G.sootepensis Hutchins.、海南栀子 G.hainanensisMerr.、匙叶栀子G.angkorensis Pitard和卷萼栀子Gardenia reflexisepala N.H.Xia&X.E.Ye,分布于我国中部及以南各省区。其中栀子在我国资源分布广泛,野生资源贮藏丰富。报道称,栀子种内目前有15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其中9个为观赏品种,6个为果用品种。栀子的栽培品种和下属变种变型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同样很广,极大地丰富了栀子属的资源贮藏,便于栀子属的开发利用。栀子属的化学成分包括环烯醚萜类、单萜类、二萜类、叁萜类、黄酮类等。有效活性成分较多,以环烯醚萜类中的栀子苷、京尼平和西红花苷及其衍生物为主。具有保护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还有抗炎、抗肿瘤、抗抑郁、抗菌等作用。近几年的研究着重于有效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为增强人们对栀子属的了解,推进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史以来,水栀子一直是栀子市场上常见的混伪品,在入药应用时,水栀子与栀子(又名山栀子)历来都被区别对待,严格划分;在植物学上,“水栀子”学名究竟应如何界定,两者在命名上是否应区别对待,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历史渊源、传统应用、外观形态、DNA条形码序列和化学成分的UPLC指纹图谱等多种角度辨析栀子和水栀子的异同点,为规范药材市场提供依据。同时探讨栀子与水栀子的亲缘学关系,为以后的栀子研究打下基础。栀子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列为木部中品,原名卮子。山栀子之名出自《本草图经》:“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可见,在当时入药的便是如今所用的山栀子。在各种本草典籍中,“水栀子”都是作为附属注释记载于栀子的条目中。早在南朝梁时人们便意识到,栀子不止一种,并将其记录下来,入药时便于区分,有记载:“亦两叁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随机取样来自不同产地的山栀子和水栀子药材35份,按样品形状、大小、表面颜色等顺序,逐个观察和描述。并着重对大小和表面棱的数目进行测量和对比。两者外观大小差异较明显,在外观上有稳定的遗传性状变异。主要差异为:栀子多为倒卵形或椭圆形,水栀子多为长椭圆形,果柄较长;栀子果体较小,水栀子果体较大;但也存在果体大小范围有交叉的现象。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来自不同产地的栀子、水栀子、白蟾、大黄栀子和鸡矢藤的44份样品的ITS2序列进行比对,建立NJ树。取35批不同产地的栀子药材,运用UPLC指纹图谱法测定栀子和水栀子的化学成分整体差异,通过相似度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水栀子和正品栀子的外观形态有差异,来自不同产地的样品都说明两者之间有稳定的外观形态变异。DNA条形码技术提取ITS2序列进行比对,两者的大部分样品序列相同,偶有样品变异,变异位点一个,且并不稳定。推测两者的ITS2完全相同,可能为同一物种。UPLC指纹图谱对比下,两者的化学成分种类相同,含量有差异,但这种差异无法将两者区分。综上所述,在亲缘学关系上水栀子与栀子为同一物种,但外观形态有稳定变异,产地多有重迭,应为栀子的一个变型。水栀子与栀子相比,果较大果柄较长,因此我们赞同水栀子为栀子变型的观点,学名应为谢宗万先生和日本Okada先生共同命名的长果栀子G.jasminoides Ellis f.longicarpa Z.W.Xie et Okada。(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6-18)

陈雅林,彭勇[10](2018)在《山栀子和水栀子的本草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查询本草典籍及近5年文献,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名称、形态、产地、功效与化学成分4个方面进行本草考证,旨在为"山栀子"和"水栀子"的植物学命名和栀子的正本清源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的产地无明显区别,而名称、形态、功效与化学成分均有不同;"山栀子"为茜草科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水栀子"为茜草科长果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 f.longicarpa Z.W.Xie et Okada,应将"水栀子"作"山栀子"的新变型处理较为妥当。(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3期)

本草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时期巴蜀地区药用矿资源丰富,当地药用矿资源的开发却与巴蜀区域地位紧密相关。从本草视阈探讨巴蜀药用矿开发历程可知,汉晋南梁时期巴蜀所产药用矿在当时本草学着作中所占比例较高,这主要与这一时期作为"天府之国"的巴蜀地区矿产资源等经济开发较为广泛、深入相关。但唐代、宋初因我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众多原先产于巴蜀地区的矿物药不再具载于本草着作中,宋代中期因巴蜀整体地位的提升,这一情况有所缓解。明清以来,川省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已远不如汉晋、唐宋,川西南富矿区域的回归使得巴蜀地区矿产资源产量、种类颇多,优质矿业产品用于中药,故明清时期产于巴蜀地区的矿物药在本草学着作中的比例相较于唐宋时期有所提升,但已远不及汉晋时期。要言之,巴蜀药用矿在历代本草学相关着作中的数量、所占比例多与巴蜀的区域地位成正相关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草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洁,王梅.中药半夏毒性的本草学考证[J].中国民间疗法.2019

[2].张铭,李娟娟.本草学视阈下的巴蜀药用矿资源开发研究[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吴红华.周作人《草木虫鱼》系列小品创作动因考论——从与日本“本草学”的关联性出发[J].长江学术.2019

[4].罗建新.《楚辞》草木训诂文献的本草学价值[N].光明日报.2019

[5].陶爱恩,赵飞亚,王莹,夏从龙,范敏.黄精属植物抗糖尿病本草学、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6].焦连魁,曾燕,王继永,邓启超,李向东.石斛药材基原的本草学研究概况[J].中国现代中药.2019

[7].王笑,王雨,张冰,林志健.槐不同药用部位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8

[8].陈巍.伊本·贝塔尔与伊斯兰本草学的黄金时代[J].中国科技教育.2018

[9].陈雅林.栀子属资源概况及栀子本草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10].陈雅林,彭勇.山栀子和水栀子的本草学研究[J].中药材.2018

标签:;  ;  ;  ;  

本草学论文-王洁,王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