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教育

关于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教育

一、谈强化高等院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林琳[1](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陈鹤[2](2019)在《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下,我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保护任务,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急需能够实现创新性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以有效对接我国文化遗产梳理和研究阐发工作、文物预防性保护和安全维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文化遗产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五大类工作。高校作为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其人才培养系统存在结构性功能缺陷,无法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故本文立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需求,以AGIL(A指适应功能、G指目标达成功能、I指整合功能、L指潜在模式维持功能)模型为分析工具,借鉴欧洲和亚洲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深入研究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功能提升路径,以推进我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逐步实现体系化、学科化、有序化、健康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体而言,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供需能力不适配、供需类型不适配和供需结构不适配的适应功能缺陷,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偏科严重、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的目标达成功能缺陷,整体性建设力量不足、学科资源分配不均和培养主体定位不清的整合功能缺陷,文化创新机制激励不足、传统文化教育和“双创”教育效能不足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缺陷。就以上功能缺陷本文建议各高校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改进:一,提升适应功能。明确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时代内涵,通过实施“双三角”人才培养调试模型缓解人才供需矛盾;二,维护目标达成功能。以人才培养目标公式凝聚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本元性和创造性认知五类课程,并从专业教师的评聘、培训、教学和科研工作要求、评价机制、名校名师带动和打造“双师型”队伍入手强化专业师资建设;三,改善整合功能。以设立文化遗产专业硕士学位推动学科体系建设,以人才素质培养要求明确多元培养主体职能,以OCX(Online Courses Consultant X)新型文化遗产慕课汇聚国内外优秀教学资源;四,增强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创建人才成长全过程创新激励制度,健全文化遗产创新伙伴合作机制,充分促进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交融。

陈春容[3](2016)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协同农家书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不仅综合国力空前增强,而且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以及与发达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相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比较落后,甚至部分农事生产生活领域尚未有供给公共服务,而且这种情况在广大农村地区屡见不鲜,凸显出政府对新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滞后性和建设的急迫性。基于此,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协同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大发展,本文构建了基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为抓手的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之“协同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具体协同方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纸质图书资源的联动共享,二是数字图书资源的联动共享,三是图书管理技术的联动共享,四是书馆书屋场地的联动共享,五是馆屋延伸资源的联动共享。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细化分解了资政调研、培训教育、居间服务、发行代理、广告投放、活动组织、展会服务、品牌农业、农事指导十种联动共享具体模式。简言之,“协同模式”凭借高校图书馆海量的馆藏资源,及丰富的管理与服务经验,助力农家书屋服务“三农”水平的提升,构建“大馆带书屋”,及至“书屋反哺高校”的协同发展格局,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发展的双向协同,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发展。通过系统分析,这一模式的功能价值不仅有助于城乡二元文化结构现状的改变,构建起现代文化城乡协同发展的模式,而且有助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推动学校事业的深度发展,同时对农家书屋功能价值的进一步释放,知识改变并繁荣农村有效路径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另外,这一协同模式更有助于进一步发掘现有图书资源的潜能,探索图书资源社会化综合利用的新模式。本文共设计了七章。第一章导论简要阐述了研究的动因及意旨,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检视和评述,厘定和缕析了本文研究价值等内容;第二章现状描述,通过问卷调查洞察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功能失调,农家书屋服务“三农”缺位,及两者协同失调的体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归因;第三章通过对欧美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经验的梳理,缕析了适合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同发展的做法,为协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经验;第四章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与协同体发展的关系论及协同体发展建设的路径、功能体征等内容,并具体构建了五种发展模式,十种具体协同方式。第五、六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同发展的内需因子及外在条件,理清了协同发展的内生逻辑及共生基石;第七章进一步反思了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并总结性指出,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的协同发展必将大行其道,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加速器”。

侯佳[4](2014)在《中国当代大学章程建设的困境与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章程建设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纵观欧美诸国以及清末民初中国所创办的大学,通常是先有章程而后有大学。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众多大学长期在无章程的状况下运行,这种状况既导致大学的独立法人地位丧失,也造成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混乱。因此,厘清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合理关系,明确大学的独立法人地位,理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便成为了现时代构建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而这一切,无疑要通过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来实现。目前,中国大学章程建设面临着“上热下冷”的窘境。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中国宏观高等教育制度的缺陷和羁绊有关,另一方面与作为章程制定主体——大学的主观认识不到位及内在制度惰性密切攸关。为此,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工作,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综合推进宏观教育制度改革,又需要强化高校的认识和动力,使其自觉、规范、科学并富有创新性和个性化地开展章程建设工作。本研究在方法论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具体操作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访谈法。通过进行访谈调研,笔者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对产生这一困境的原因进行系统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找到加快推进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合理路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构建了中国当代大学章程建设困境与路径的研究框架。现阶段,中国大学章程建设面临的实际困境亟需强化该项研究。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有助于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宏观制度改革,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对大学章程建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确立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第二,进行了对大学章程的本体研究。对大学章程的内涵、功能与价值以及法律性质和地位进行相关分析。重点界定了“大学章程的内涵”与“大学章程建设”的相关概念。此外,选取国内与国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两所大学章程文本进行个案研究。之后,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及程序作了相应分析,以期找出差异性。第三,梳理了中国当代大学章程建设的现状及面临困境。通过回顾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历程,分析其现状,可知其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大学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大学主体对章程制定内在动力不强,章程制定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章程制定程序不规范,章程文本特色不鲜明,章程内容和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章程实施效果不理想等等。第四,剖析了中国当代大学章程建设滞缓与落后的原因,其可概括为:大学章程建设起步晚,历史积淀少;集权体制凸显,大学长期在计划体制下运行;法治观念淡漠,“官本位”思潮盛行以及大学主体自觉性不够。第五,借鉴了发达国家大学章程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发达国家五所着名大学章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概括出各自特点,从而获得对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有益启示。第六,阐明了推进现阶段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合理路径,可以概括为:充分增强对大学章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优化促进大学章程建设的宏观制度设计,严格规范大学章程制定的程序环节,大学章程内容应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大学章程条款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健全大学章程建设及其实施的监督机制。

张龙[5](2013)在《独立后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菲律宾高等教育的历次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高等教育政策的支持、引导和保障。为此,本文选择以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分阶段对相关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总结出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并获得对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的源起、意义、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以及对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并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当前国内外对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从历史发展和政治发展的视角,结合不同时期的政策背景,对殖民时期和独立后的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梳理,并对这些政策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第三部分是主体内容,主要从政策的出台背景、内容、地位和特征或政策的修订与发展过程等方面,对独立后菲律宾的五个高等教育重点政策,即《1972年教育发展法令》、《1982年教育法》、《1994年高等教育法》、《1997年高等教育现代化法案》和《高等教育委员会2011-2016年战略规划》,进行专门性解读分析,以深入了解这些政策在菲律宾高等教育发展上所起到的作用;第四部分结合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的整体发展历程,总结出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从管理、质量、经费、资助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总结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体系以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此外,本文还将菲律宾不同时期部分重要的高等教育政策制成简表和五个菲律宾高等教育重点政策的全文译本附录在后,以便为进一步研究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提供资料参考。

李会方[6](2012)在《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地方高等学校呈现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办学模趋同已成为高校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对此进行特色办学迫在眉睫。而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中重中之中,因此地方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便担负起了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使命。本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地方高校为什么要进行特色学科建设?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路径有哪些?本文共分五部分。一、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了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中的相关概念并论述了特色学科建设在地方高校中的作用及其价值意义,为后续论文做了相关铺垫。二、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大量的文献比较研究下,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而后对其进行归因分析。三、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理论分析。在此对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基本特点、应遵循的建设原则以及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对特色学科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路径探析。结合以上的理论分析,从立足本地、发掘特色上入手进行了路径上的探讨和分析,指出特色学科建设的必经之路。五、最后以河南科技大的轴承专业为例对以上分析的路径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实践论证。

侯长林[7](2011)在《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随着高等学校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使以经济为主的竞争逐步转向了以人才为主的竞争,这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在过去的十余年间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却面临着国内总体生源逐步萎缩、普通本科院校逐步朝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转型、国际教育对生源的争夺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占领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从文化生态和技术创新文化的角度,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和提升进行思考,采取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基础进行检讨,找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得出了技术创新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的结论。本研究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充满竞争的世界”的社会大背景入手,到对国际国内高校间的竞争的分析,提出了本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意义,然后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并提出本研究努力创新的地方:在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研究方面创新,提出“技术创新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的新观点;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对策。第二部分,介绍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文化生态及其技术创新文化的内涵。先介绍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接着介绍核心竞争力的含义、特征和构成,然后介绍文化生态的内涵和特征,再介绍技术创新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本论文认为: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主要属于技术文化范畴,技术文化特征十分明显;二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就是指高职院校竞争力中那些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能使整个学校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竞争力,主要就是指人才培养竞争力和技术研发力,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价值性、不可替代性、延展性、长期性、统摄性、知识性等方面。文化生态主要就是指构成文化整体的各子文化系统的状况和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子文化系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其特点主要有时代性、系统性、渗透性和可控制性。技术创新文化就是技术创新实践中所创造的创新产品以及形成的制度规范,是技术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创新认知与观念的总和,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技术功利性、时空开放性、人文创造性等方面。这些基本认识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进行了讨论。具体从文化生态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生态基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在文化生态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中,认为高职院校文化生态是核心竞争力培植的必要条件、文化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群中重要的内容、高职院校文化和谐是核心竞争力生长最好的文化生态条件,同时认为核心竞争力对高职院校文化生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在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生态基础的讨论中,认为技术创新文化既是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提升的“土壤”,也是高职院校技术研发力提升的生态前提。第四部分,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现状分析,总结出了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进一步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进行检讨,找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校园文化生态的失衡。这种校园文化生态的失衡主要表现在:(1)高职院校文化价值的选择具有矛盾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竞争力培植中所存在的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矛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技术文化的工具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矛盾、技术文化与科学文化的矛盾,造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生态的失衡。(2)高职教育制度文化生态残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力培植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制度文化生态残缺,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层次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制度缺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竞争激励和评价的良好制度没有形成等方面。(3)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生态类型特征缺失。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步伐很快,很多高职院校都建有了现代化的新校区,但是基本上没有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新校园与普通高校的校园没有什么差别,看不出高职教育技术文化生态的特征。(二)技术创新文化薄弱。当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主要还是其生态基础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别的,正是技术创新文化的薄弱,主要表现在:(1)高职院校技术创新主体价值取向偏离,具体表现在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偏离、职业教育思维方式单一、职业教育惯习陈旧等方面。(2)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积淀不足。在科学技术竞争力培植过程中,高职院校技术文化生态存在学术基础薄弱、技术原创力不足等问题。(3)高职院校重视技术传授,轻视技术研发。第五部分,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思想基础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主要涉及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思想观念的更新、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思想观念更新的讨论中,明确提出要更新传统技术观和坚持技术文化与新人文主义的统一;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价值取向的讨论中,提出了核心培养力的提升和技术创新研发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价值选择的观点;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基本原则的讨论中,提出了要坚持技术教育的原则、坚持“合和”的原则、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伦理相融合的原则。第六部分,对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对策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明确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路径主要有:(1)唤醒高职院校主体技术创新文化的自觉。(2)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文化生态。(3)加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和谐团队建设。(4)改善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环境。(5)培植高职院校良好的地缘文化生态。(6)重视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特色凝炼。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的提升,如果没有文化的觉醒和文化的自觉,显然是不行的。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充分认识技术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技术文化生态建设,唤醒高职院校主体技术创新文化的自觉。大学精神是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之魂,因此要以技术创新理念为核心、以技术精神为重点、以校训建设为载体、以文化传统为基础,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内在地要求其技术创新团队不断走向和谐,只有和谐的团队才具有较高的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力和技术创新研发力,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统一规划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理论水平较高的专职教师队伍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兼职教师队伍,构建其技术创新和谐团队。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环境对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应该通过营造高职院校学术自由、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健全高职院校各项制度文化生态,再造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生态,重点培育高职院校技术原创力,来建设其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环境。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提升,还必须考虑其外部环境的问题,因为其技术创新文化生态不仅需要校园内部各文化生态间的平衡与和谐,也需要校内文化生态与校外文化生态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所以,培植高职院校良好的地缘文化生态就是其必然的选择。要培植高职院校良好的地缘文化生态,就要充分挖掘地缘文化中传统文化生态因子,重视产学研结合,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整体的平衡与和谐。特色是技术创新文化追求和发展的方向,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特色凝炼牵涉到很多因素,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突出高职教育特征,继承文化传统,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第七部分为结语。根据研究,得出了“技术创新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的结论,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的对策。

刘婷[8](2011)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缺失的现象引起了各界关注,本文以制度分析为视角,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组织社会学、教育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着力来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构建框架。在界定办学特色的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样本,实证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求大、办学类型求全、办学层次攀高、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及专业设置求全求同的办学趋同的表现。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缺失的原因分析中,本文从制度分析的视角,认为强迫性机制、模仿性机制及社会规范机制是导致办学趋同的根本原因。基于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本文最后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政府、社会关系重建的制度安排上,以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创建办学特色的制度路径上,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对策建议。

徐临阳[9](2010)在《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迅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地方高校在横向和纵向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与国家高等学校相比,在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竞争劣势。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地方高校就要有办学特色,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最根本、最核心还是体现在学科建设上。特色学科建设正是创建办学特色的关键之一。只有以特色学科建设作为突破口,才能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从地域特色的角度,在分析学科发展一般规律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地方高校如何有效开展特色学科建设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访谈调查等方法,理论结合实践,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存在的一般问题和原因,并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归纳出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一般理论,重点分析了特色学科的要素构成,提出了环境要素和基础要素是形成特色学科的条件保障、特色要素是形成特色学科的核心,进而以地域特色为研究视角,提出了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成长模式,即发掘学科与地域特色的结合点以生成特色、发挥学科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以发展特色和发展学科的地域优势不断创新学科以巩固特色;最后,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儒学方向”学科建设、具有地域自然资源特色的“大有色”学科建设和具有地域经济特色的“陶瓷产业”学科建设为案例研究,从实践上论证了上述特色学科建设思路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李盼[10](2010)在《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声部视唱教学的新思考》文中认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培训基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将成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以及素质教育进行的有力推手,他们自身的音乐理论修养及音乐实践能力也将成为影响我国素质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全民综合素质能否切实得到提升的关键因素。视唱练耳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视唱作为视唱练耳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修养以及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多声部视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视唱训练的高级阶段,在培养音乐学习者音乐感知力、和声听觉能力以及促进多声部音乐思维的建立等方面,都体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和效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发展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渗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学科也应该顺应教学改革的大势,做出相应的调整,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多声部视唱的教学。本文在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多声部视唱教学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从多声部视唱及其相关理论知识入手,通过阐述多声部视唱在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和声听觉、音乐感受力以及帮助其多声音乐思维的建立等方面所特有的优势,分析了强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声部视唱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声部视唱教学的现状,总结出一些适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声部视唱训练的方法,继而对高师院校视唱练耳教师如何提高自身多声部视唱从教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谈强化高等院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强化高等院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学
        (二)审核评估标准
        (三)价值
        (四)评价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五、调查结果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二)相关分析讨论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结论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理论背景
        (二) 现实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AGIL模型应用研究
        (二) 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研究
        (三) 文化遗产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理论
        (一) AGIL模型
        1.AGIL模型的提出
        2.AGIL模型的内容
        3.AGIL模型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
        (二)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三) 人才供需理论
        (四)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 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二) 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章 我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分析
    一、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概况
        (一) 创新人才政策逐步完善
        (二) 非遗传承培训不断健全
        (三) 学科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 创新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二、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功能问题
        (一) 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适配
        (二) 培养目标和教学设置不统一
        (三) 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不到位
        (四) 潜在模式维持功能不明显
        (五) 人才培养系统整体不完善
第四章 国外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启示
    一、欧洲经验:以英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一) 学科设置与培养需求有效适应
        (二) 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效联动
        (三) 实习教育与就业单位有效整合
        (四) 培养方式与学生发展有效对接
    二、亚洲经验:以日本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一) 学科设置灵活自主
        (二) 培养目标要求广泛
        (三) 课程类型丰富多样
        (四) 教学资源配置多元
    三、对我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功能提升对策
    一、适应功能的提升:促进创新人才教育与社会环境适应性发展
        (一) 把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时代意涵
        (二) 构建“双三角”人才培养调试模型
    二、目标达成功能的维护:设置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 明确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 设置课程应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
        (三) 完善文化遗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三、整合功能的改善: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协调性和凝聚性
        (一) 独立设置文化遗产专业硕士学位
        (二) 建立多元培养主体职能分工体系
        (三) 以新型慕课整合国内外教学资源
    四、潜在维持模式功能的增强:健全创新激励和创新伙伴机制
        (一) 创建人才成长全过程创新激励机制
        (二) 健全文化遗产的创新伙伴合作机制
        (三) 促进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五、整体系统的构建: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化提升
第六章 结语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协同农家书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厘定及缕析
        (一)农村文化
        (二)农家书屋工程
        (三)协同发展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及路径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路径设计
    六、研究价值与创新
        (一)研究价值
        (二)论文创新
第二章 现状描述:问题诊断及协同失调体征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拟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工具设计与测试
        (三)调查取样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统计
        (二)现状描述与结果讨论
    三、协同发展失调体征与结症归因
        (一)认知障碍
        (二)体制障碍
        (三)资源障碍
        (四)动力障碍
第三章 他山之石:国内外比较及发展经验梳理
    一、图书馆类
        (一)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经验梳理
        (二)日本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经验梳理
        (三)其他国家大学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梳理
        (四)国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情况梳理
    二、农家书屋类
        (一)美国农村图书馆经验梳理
        (二)俄罗斯农村图书馆经验梳理
        (三)其他国家农村图书馆建设梳理
        (四)国内部分农家书屋先进经验梳理
    三、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调发展经验及理论研究梳理
    四、经验启示
        (一)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图书资源社会化服务工作发展
        (二)健全立法制度是做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工作及农家书屋工作的前提条件
        (三)成立行业组织是做好高校图书馆及农家书屋系列工作的关键
        (四)服务群众需求是做好高校图书馆及农家书屋系列工作的核心要素
        (五)实践活动开展是做好高校图书馆及农家书屋系列工作的重要保障
第四章 破解之道:农村文化建设助力协同体发展路径
    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问题
    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协同体发展的关系
    三、协同体建设发展的路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视角
        (一)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同发展:功能同宗同源
        (二)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同发展:内生需求旺盛
        (三)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同发展:涉及面广且深
        (四)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同发展:模式具多样性
    四、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同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丰富农村纸质图书资源——纸质图书资源联动共享
        (二)增设农村电子图书资源——数字图书资源联动共享
        (三)提升农村图情服务水平——图书管理技术联动共享
        (四)拓展农村文化宣传阵地——书馆书屋场地联动共享
        (五)增值农村文化服务价值——馆屋延伸资源联动共享
    五、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同发展的功能体征
        (一)服务三农发展——资料编发
        (二)破解农村难题——咨政调研
        (三)培养职业农民——培训教育
        (四)助力农村经济——居间服务
        (五)畅通农村渠道——发行代理
        (六)做大三农影响——广告投放
        (七)丰富文化生活——活动组织
        (八)盘活农村市场——展会服务
        (九)打造名优特产——品牌农业
        (十)科技服务三农——农事指导
    六、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工作机制
        (二)管理机制
        (三)造血机制
        (四)激励机制
        (五)监督机制
第五章 内生逻辑:农村文化建设助力协同体发展的内需因子
    一、消除城乡二元文化的需要
    二、知识扶贫富裕农村的需要
    三、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需要
    五、学校办学事业发展的需要
    六、农家书屋质量发展的需要
第六章 外源促发:农村文化建设助力协同体发展的保障因子
    一、革新观念认知,引领协同发展
    二、调适现行制度,破除壁垒障碍
    三、充分条件保障,助力协同深化
    四、强化宣传引导,功能多元衔接
    五、调整工作重心,促进内涵发展
第七章 协同之思:农村文化建设助力协同体发展的结论及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理顺管理体制,重组领导机构
        (二)建立健全法规,消除条款分割
        (三)补齐运行经费,助力协同发展
        (四)建立考评体系,强化激励机制
        (五)增设流动服务,健全服务网络
        (六)构建协同抓手,推动协同发展
    二、研究展望
    三、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 B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情况问卷调查表
致谢

(4)中国当代大学章程建设的困境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中国大学章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启动迫切需要深化此项研究
        1.1.2 现阶段大学章程建设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困境亟需强化该项研究
        1.1.3 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已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大学章程的功能和价值研究
        1.3.2 大学章程建设的历史研究
        1.3.3 大学章程的基本内容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架构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架构
第2章 大学章程本体研究
    2.1 大学章程的内涵、功能及价值
        2.1.1 大学章程的内涵
        2.1.2 大学章程的功能与价值
        2.1.3 大学章程建设
    2.2 大学章程的基本内容
        2.2.1 中国大学章程的基本内容
        2.2.2 国外大学章程的基本内容
        2.2.3 国内外大学章程的内容比较
    2.3 大学章程的法律性质和地位
        2.3.1 大学章程的法律性质
        2.3.2 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
    2.4 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及程序
        2.4.1 中国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及程序
        2.4.2 国外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及程序
        2.4.3 国内外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与程序比较
第3章 中国当代大学章程建设的现状及面临困境
    3.1 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历程回顾
        3.1.1 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学章程建设
        3.1.2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章程建设
    3.2 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的现实状况
        3.2.1 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
        3.2.2 高校章程建设的启动过程
    3.3 现阶段中国大学章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3.3.1 大学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
        3.3.2 大学主体对章程制定内在动力不强
        3.3.3 章程制定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
        3.3.4 章程制定程序不规范
        3.3.5 章程文本特色不鲜明
        3.3.6 章程内容和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3.3.7 章程实施效果不理想
第4章 中国大学章程建设滞缓与落后的原因分析
    4.1 大学章程建设起步晚,历史积淀少
        4.1.1 中国现代大学发展起步晚历史短
        4.1.2 清末民初现代大学始建之时章程建设本身比较薄弱
        4.1.3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曾对大学章程建设予以否定和消解
    4.2 集权体制凸显,大学长期在计划体制下运行
        4.2.1 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使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丧失
        4.2.2 中央集权化体制使大学管理呈现出“同质化”模式
    4.3 法治观念淡漠,“官本位”思潮盛行
        4.3.1 社会的法治意识淡漠导致依法治校观念薄弱
        4.3.2 “官本位”思潮盛行导致大学学术权力式微
    4.4 大学主体自觉性不够
        4.4.1 大学精神失落
        4.4.2 大学自主性缺失
        4.4.3 大学自身能力有限
第5章 发达国家大学章程的观照与镜鉴
    5.1 发达国家大学章程建设概况与综述
        5.1.1 发达国家大学章程的名称表述及其分类
        5.1.2 发达国家大学章程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
    5.2 发达国家五所着名大学章程案例分析
        5.2.1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章程
        5.2.2 英国——牛津大学章程
        5.2.3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章程
        5.2.4 美国斯坦福大学章程
        5.2.5 日本——东京大学宪章
    5.3 发达国家大学章程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5.3.1 确立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大学章程制定的前提
        5.3.2 大学章程制定应强调多元化的利益参与主体
        5.3.3 大学章程的内容应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5.3.4 大学章程的内容应体现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
        5.3.5 大学章程应坚持稳定性与变革性的有机统一
第6章 推进现阶段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的路径分析
    6.1 充分增强对大学章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6.1.1 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是大学执行国家法律意志的必然选择
        6.1.2 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是理顺大学与政府、社会关系的有效途径
        6.1.3 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有利契机
        6.1.4 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
    6.2 积极优化促进大学章程建设的宏观制度设计
        6.2.1 做好顶层设计,破解制约大学章程建设的宏观制度瓶颈
        6.2.2 强化创新意识,着力凸显大学章程建设的改革精神
    6.3 严格规范大学章程制定的程序环节
        6.3.1 合理选拔起草人员
        6.3.2 有效拓展参与主体
        6.3.3 科学规范制定程序
    6.4 大学章程的内容应体现大学独自的办学特色
        6.4.1 彰显大学使命与大学精神
        6.4.2 突出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
        6.4.3 明确学校定位与学科优势
    6.5 大学章程条款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6.5.1 明晰章程实施细则
        6.5.2 兼顾章程稳定性与灵活性
    6.6 健全大学章程建设及其实施的监督机制
        6.6.1 发挥大学内部的自我监督职能
        6.6.2 重视大学外部的公共监督职能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1.1 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
        7.1.2 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促进大学章程建设的宏观制度保障
        7.1.3 大学章程建设必须历经严格的制定程序以体现广泛的多元参与
        7.1.4 大学章程建设必须体现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并努力强化改革精神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独立后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教育政策的界定
        二、 高等教育政策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殖民时期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独立后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二、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三、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第三章 独立后菲律宾高等教育重点政策分析
    第一节 《1972 年教育发展法令》解读
        一、 《1972 年教育发展法令》出台背景
        二、 《1972 年教育发展法令》主要内容
        三、 《1972 年教育发展法令》的修改及其影响分析
    第二节 《1982 年教育法》解读
        一、 《1982 年教育法》出台背景
        二、 《1982 年教育法》主要内容
        三、 《1982 年教育法》的修改及其主要内容
    第三节 《1994 年高等教育法》解读
        一、 《1994 年高等教育法》出台背景
        二、 《1994 年高等教育法》主要内容
        三、 《1994 年高等教育法》的修订及其主要内容
    第四节 《1997 年高等教育现代化法案》解读
        一、 《1997 年高等教育现代化法案》出台背景
        二、 《1997 年高等教育现代化法案》主要内容
        三、 《1997 年高等教育现代化法案》的特征及影响分析
    第五节 《高等教育委员会 2011-2016 年战略规划》解读
        一、 《高等教育委员会 2011-2016 年战略规划》出台背景
        二、 《高等教育委员会 2011-2016 年战略规划》主要内容
        三、 《高等教育委员会 2011-2016 年战略规划》特征分析
第四章 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
    第一节 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
        一、 高等教育政策深受殖民国家影响
        二、 高等教育政策之间的延续性较强
        三、 注重高等教育的立法保障
        四、 重视发挥(高等)教育规划的指导作用
        五、 保护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形成
        六、 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化
        七、 以追求质量提高为未来高等教育政策的重大转向
    第二节 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 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保证高校办学自主权
        二、 控制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并合理设置专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三、 拓宽经费渠道,重视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办学
        四、 扩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化
        五、 不断完善私立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正确引导私立高等教育发展
结语
附录1 菲律宾部分重要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简表
附录2 独立后菲律宾高等教育重点政策全文译本
    一、 1972 年教育发展法令
    二、 1982 年教育法
    三、 1994 年高等教育法
    四、 1997 年高等教育现代化法案
    五、 高等教育委员会 2011-2016 年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1 地方高等学校办学趋同化
        2 国家政策的导向
        3 特色学科建设对高校特色发展的影响决定了本研究的走向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的有关研究现状
        3 目前研究的不足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思路
一 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 概念界定
        1 地方高等学校
        2 特色及办学特色
        3 学科及学科建设
    (二) 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意义
        1 地方高等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要靠特色学科建设来保障
        2 地方高等学校办出地方特色的关键需要依靠特色学科建设
二 目前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 学科方向定位模糊不清,淡化特色内涵
    (二) 学科专业设置大致雷同,忽略特色构建
    (三) 学科制度呆板硬化,影响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四)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特色学科的生命力极其脆弱
        1 硬件设施上的落后
        2 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3 学科财政资金严重缺乏
三 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理论分析
    (一) 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基本特点
        1 学科建设的地域性特点
        2 学科建设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性
        3 学科建设的应用性特点
        4 学科建设的创新性
    (二) 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 重点发展优势学科的原则
        2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原则
        3 特色发展与创新原则
        4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
    (三)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基本构成要素
        1 基础要素
        2 环境要素
        3 特色要素
四 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 找出本地特色,大力发展其优势
        1 与当地经济特点相联系的地方特色
        2 与当地文化相联系的地方特色
        3 与当地地理资源相联系的特色
    (二) 选拔优秀学科带头人,建设特色学科发展团队
    (三) 强化特色积累优势
        1 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2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学研究条件的建设
        3 完善特色学科建设的信息反馈机制
        4 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
五 河南科技大学特色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 特色方向上的确立
    (二) 立足于本地发展特色
    (三) 人才培养特色
    (四) 轴承行业方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二) 关于高校文化生态的研究
        (三) 关于技术创新文化研究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文化生态及其技术创新文化的内涵
    一、高职教育的内涵
        (一) 高职教育的含义
        (二) 高职教育的特征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二)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三)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三、文化生态内涵
        (一) 文化生态的含义
        (二) 文化生态的特征
    四、技术创新文化的内涵
        (一) 创新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二) 技术创新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第二章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
    一、高职院校文化生态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一) 高职院校文化生态是核心竞争力培植的必要条件
        (二) 高职院校文化力是竞争力的核心群中的重要的内容
        (三) 高职院校文化和谐是核心竞争力生长最好的文化生态条件
        (四) 核心竞争力对高职院校文化生态的意义和作用
    二、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生态基础
        (一)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提升的"土壤"
        (二)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技术研发力提升的生态前提
第三章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现状SWOT分析
        (一)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的自身优势(Strengths)
        (二)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的自身劣势(Weaknesses)
        (三)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提升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四)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面临的竞争威胁(Threats)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基础检讨
        (一) 文化生态失衡
        (二) 技术创新文化薄弱
        (三) 产生校园文化生态失衡和技术创新文化薄弱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思想基础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一) 更新传统技术观
        (二) 坚持技术文化与新人文主义的统一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价值取向
        (一) 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核心培养力的提升
        (二)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研发力的提升
        (三)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研发力提升与人才核心培养力提升的关系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技术教育的原则
        (二) 坚持"和合"的原则
        (三) 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四) 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伦理相融合的原则
第五章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路径
    一、唤醒高职院校主体技术创新文化的自觉
        (一) 充分认识技术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二) 加强技术文化生态建设
    二、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文化生态
        (一) 以技术创新理念为核心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二) 以技术精神为重点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三) 以校训建设为载体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四) 以文化传统为基础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三、加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和谐团队建设
        (一) 师资队伍建设的统一规划是构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和谐团队的基本前提
        (二) 打造理论水平较高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构建技术创新和谐团队的基础
        (三) 打造动手能力较强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构建技术创新和谐团队的补充
    四、改善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环境
        (一) 营造高职院校学术自由、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二) 健全高职院校各项制度文化生态
        (三) 再造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生态
        (四) 重点培育高职院校技术原创力
    五、培植高职院校良好的地缘文化生态
        (一) 充分挖掘地缘文化中传统文化生态因子
        (二) 产学研结合是融合区域产业要素的重要途经
    六、重视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特色凝炼
        (一) 要突出高职教育特征
        (二) 要继承文化传统
        (三) 要挖掘区域文化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课题、发表论文、出版着作及成果获奖目录

(8)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
    3.1 高校办学特色的特征
    3.2 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因素
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趋同的表现
    4.1 办学规模求大
    4.2 办学类型求全
    4.3 办学层次攀高
    4.4 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4.5 专业设置求全求同
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缺失的原因分析
    5.1 寻求合法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趋同的动力机制
    5.2 强迫性机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成特色的约束机制
    5.3 模仿性机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趋同的诱导机制
    5.4 社会规范机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趋同的规范性机制
6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制度分析
    6.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政府、社会关系重建的制度安排
    6.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创建办学特色的制度路径
结语
附表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特色学科建设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1.2.2 有关特色学科建设策略和途径的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地方高校
        1.3.2 学科及学科建设
        1.3.3 特色及特色学科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基本框架
        1.4.1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忽略特色构建
    2.2 学科方向定位不准,淡化特色内涵
    2.3 学科制度的僵化,削弱特色形成
    2.4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特色条件保障不足
        2.4.1 师资结构不合理
        2.4.2 基地建设落后
        2.4.3 教育财力资源短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理论分析
    3.1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基本特点
        3.1.1 学科建设的地域性
        3.1.2 学科建设的特色性
        3.1.3 学科建设的应用性
        3.1.4 学科建设的创新性
    3.2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遵循的原则
        3.2.1 特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3.2.2 需要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3.2.3 前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
        3.2.4 相关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
    3.3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构成要素
        3.3.1 环境要素
        3.3.2 基础要素
        3.3.3 特色要素
第四章 结合地域特色的特色学科成长模式的构建
    4.1 地域特色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4.1.1 地域特色的内涵
        4.1.2 地域特色的构成要素
    4.2 发掘学科与地域特色的结合点—生成特色
        4.2.1 立足地域文化特色
        4.2.2 发掘地域自然资源特色
        4.2.3 依托地域经济特色
    4.3 发挥学科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发展特色
        4.3.1 培养特色人才
        4.3.2 提供特色服务产品
    4.4 发展学科的地域优势不断创新学科---巩固特色
        4.4.1 特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4.4.2 科研技术的合作创新
        4.4.3 产学研模式的紧密结合
        4.4.4 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开展
第五章 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学科建设案例分析
    5.1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儒学方向"学科建设---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
        5.1.1 借助文化品牌效应,生成特色学科
        5.1.2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学科
        5.1.3 加强与政府和国际合作,巩固特色学科
    5.2 具有地域自然资源特色的"大有色"学科建设---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
        5.2.1 优势的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王国
        5.2.2 "真空冶金之梦"的先驱者,特色学科生成的主力
        5.2.3 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5.3 具有地域经济特色的"陶瓷产业"学科建设---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
        5.3.1 结合陶瓷产业发展,创新特色科研成果
        5.3.2 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为特色学科建设创造平台
        5.3.3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特色学科影响力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声部视唱教学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多声部视唱概述
    ㈠ 多声部音乐
    ㈡ 多声部视唱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强化多声部视唱的教学
    ㈠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
    ㈡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声部视唱的训练目的和任务
    ㈢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强化多声部视唱教学的必要性
    ㈣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声部视唱教学现状分析
三、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探索优秀的多声部视唱教学方法
    ㈠ 改革课程结构模式,提高对多声部视唱的重视程度
    ㈡ 多声部视唱教材的合理选择
    ㈢ 重视学科知识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㈣ 体现学科综合性的最大效能
    ㈤ 在艺术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高师院校视唱练耳教师应切实提高多声部视唱从教能力
    ㈠ 高师院校视唱练耳教师的重要职责
    ㈡ 如何提高高师院校视唱练耳教师的多声部视唱从教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谈强化高等院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2]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 陈鹤.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协同农家书屋发展研究[D]. 陈春容.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3)
  • [4]中国当代大学章程建设的困境与路径研究[D]. 侯佳.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 [5]独立后菲律宾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 张龙. 广西民族大学, 2013(S1)
  • [6]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 李会方. 河南大学, 2012(10)
  • [7]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 侯长林. 西南大学, 2011(06)
  • [8]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D]. 刘婷. 暨南大学, 2011(11)
  • [9]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 徐临阳. 西北大学, 2010(10)
  • [10]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声部视唱教学的新思考[D]. 李盼.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关于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