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思想论文-谭芬

操纵思想论文-谭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操纵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鲁迅的翻译思想,异化与硬译,意识形态,操控

操纵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谭芬[1](2011)在《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的翻译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赫曼斯曾经提出,从目标文学的视角看来,翻译都是因为某种目的对原文文本进行的某种程度的操控。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出发,以意识形态为贯穿线索,来探讨鲁迅的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意识形态作为制约翻译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译者翻译思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操控作用。同时,译者的翻译思想,也会操控和影响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本文尝试借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和列费维尔的操控观,以及佐哈尔对文学翻译地位的探讨,以鲁迅的翻译观为研究案例,来探讨意识形态如何操控翻译思想和实践。翻译不是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的。作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翻译反映了译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的。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思想的操控主要体现在其翻译目的,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碰撞,翻译选材以及翻译的策略等方面。译者的翻译思想,同时会对社会的意识形态,受众的文化意识产生反作用。本文着重阐释了鲁迅的个人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其翻译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操控关系。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了鲁迅在翻译思想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观念。在与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和对抗之中,鲁迅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翻译思想。借助西方的东方主义观,他看到了国民的劣根性和改革救国的迫切需要。他从受压迫的国家着手选择翻译题材,试图唤起国民的反抗和忧患意识。他所推崇的直译观,推动了白话和新文学范式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大变革。意识形态与翻译密不可分。本文尝试将现代文学翻译主将鲁迅的翻译思想与实践放置在操控理论背景下分析研究,来探讨其与社会、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关系。通过研究分析,使翻译研究不再仅禁锢在文本层面上。这是对翻译思想研究的一次尝试性的探索。本文的系统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翻译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在翻译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文化重建以及意识形态变革中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3-21)

罗承丽[2](2009)在《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永远不可能在真空里产生,也永远不可能在真空里被接受;翻译的产生与接受都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这个语境就是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把作品从一种文化系统翻译到另一种文化系统,并不是一种中立的、单纯的、透明的活动,而是一种带有强烈使命感的侵越行为;文本与文本之间、作者与作者之间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绝少平等可言;翻译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塑造和左右目标语文化的一股势力。这是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的核心层面,我们简单称为“操纵”论和“文化构建”论。正是这两论奠立了巴斯奈特文化派翻译研究领军人物的地位。所谓“文化翻译”,它包含二重涵义:一指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二指从宽宏的文化层面来审视和阐释翻译。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涵盖了以上两个层面的研究。前者主要体现在其文化功能对等论上,后者主要体现在“操纵”论、“文化构建”以及与“操纵”论和“文化构建”论一脉相承的后殖民翻译观上。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的讨论是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实践”篇。诗歌翻译部分主要围绕“种子移植”论进行阐发,戏剧翻译部分则以“可表演性”原则的“守”与“弃”为讨论焦点。作为文化派翻译研究的一面旗帜,巴斯奈特的“操纵”论和“文化构建”论对当代国际译学界产生了“革命”性、“颠覆”性的影响。本论文全面关注并立足于巴斯奈特的理论文献,采用文本细读与理论概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把握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全貌及核心构成,同时将之引入中国语境加以检验。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概要介绍巴斯奈特开阔的学术研究视阈及其主要的翻译研究着作,并对国内外译学界就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进行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最后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讨论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提供理论营养的各种资源,其中包括比较文学学科提供的独特研究视角;多元系统论的深刻启示;解构主义的强力冲力以及文化研究的全面影响。第叁章首先厘清“文化翻译”的两种含义以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涵盖的两个层面,随后对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的第一个层面,亦即其文化功能对等论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还将引进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将二者进行比较并提出批评。第四章讨论翻译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巴斯奈特认为,一方面,翻译必然受到目标语文化语境的制约,亦即“操纵”论;另一方面,翻译一经产生又会对目标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亦即“文化构建”论。这两论是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的核心构成,因此将得到重点阐发。第五章是关于巴斯奈特的后殖民翻译观的讨论。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总结了巴斯奈特有关后殖民翻译研究的叁种论点,并对巴斯奈特针对劳伦斯·韦努蒂异化论的回应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涉及中国语境对巴斯奈特“归化”立场的严重误读。第六章是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的“实践”篇。它包括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两个部分。在诗歌翻译部分,我们将围绕巴斯奈特的“种子移植”论展开论述;在戏剧翻译部分,巴斯奈特对戏剧翻译的重要原则——“可表演性”原则前后迥异的立场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在结语部分,我们将指出巴斯奈特翻译研究的不足,并对翻译研究的范式更替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9-05-01)

许永斌,陈佳[3](2009)在《基于数据挖掘思想下的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信息操纵判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证券市场上发生过内幕信息操纵的案件为样本,并选取同时期同行业相似资产规模的没有或可能没有发生过内幕信息操纵的股票作为基准样本,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和均值差异检验,发现变量贝塔系数(BETA)和变量累积超常收益率(CAR)能有效地识别出内幕信息操纵的发生,并且变量BETA在识别能力上要优于变量CAR。通过Logistic和BP神经网络两个判别模型的对比分析,肯定了BP神经网络模型更优越的判别能力;同时还发现加入各自变量的交叉项后均能提高两个模型的判别率特别是对内幕信息操纵的正确判别率。(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09年01期)

王璐[4](2008)在《精神信息战:操纵思想的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战争的面貌。纯粹的暴力宣泄逐渐远离战场,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式战争”。在和平式战争的牵引下,精神领域的较量正可预见的成为未来战争的焦点。将精神信息应用于战场,拉开了信息战从物理层面转向精神层面的序幕。本文即围绕精神信息战的主要任务展开论述,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深入剖析和界定精神信息战的内涵,明确其与其它类型战争间的区别与联系,着重强调心理战在本质上即为精神信息战。作者依据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精神信息战模型,指出操纵思想是精神信息战的战场进程的主要任务;第二,从哲学角度分析人类思想何以能够被操纵,并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寻求论证支持,得出思想可以被操纵的结论;第叁,探讨操纵思想的影响因素,指出技术因素是操纵思想的根本因素,点明技术是精神信息战战场运行以及其战争理论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第四,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研究实现思想操纵的基本途径。文章最终得出结论:精神信息战以物质世界为依托,以精神信息为武器,操纵敌人思想、摧垮敌人战斗意志,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战争形态。(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8-10-01)

刘培林[5](2008)在《基于组件化思想的载人潜水器操纵模拟器训练评价软件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组件化编程具有开发效率高、系统可靠、易于升级维护的优点,适合大型、需求不确定型软件系统的开发。利用组件化编程思想对载人潜水器操纵模拟器训练评价系统软件进行设计,设计中将系统界面与业务逻辑实现进行了分离,将数据逻辑从实现操作流程的代码中分离,封装成独立的业务组件,大幅提高了程序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在Delphi平台上实现了载人潜水器操纵模拟器训练评价软件系统。(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08年24期)

四海[6](2008)在《数码化的思想——用脑操纵机器的梦想与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杜克大学神经工程中心一间实验室正有些不得了的事情在发生。不过,这件事在一开始时很难看懂它是什么:一只机械臂从一边摆到另一边,动作栩栩如生,就好像它试着从空中抓住隐形苍蝇一样。这只机械(本文来源于《科学24小时》期刊2008年04期)

青争[7](2001)在《民主社会的思想控制与政治操纵》一文中研究指出《必要的假象———民主社会的思想控制》(NecessaryIllusions:ThoughtcontrolinDemocraticSoci eties)出自当代最负盛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乔姆斯基(NoamChom sky)之手。书中以大量的事实 ,揭示了(本文来源于《天涯》期刊2001年01期)

赫伯特·席勒,陈复庵[8](1979)在《“思想操纵和意识定型”(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所说的以上各种神话,组成了操纵系统的内容。现在让我们简略地看一看该系统的形式。使意识定型的两种手法 1、作为新闻报道形式的分割法用各种神话来控制人民。文化新闻报导机构悄悄地把各种神话塞进人民大众的意识之中,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操纵,这些神话的作用是很大的。由于传播神话的形式特(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1979年03期)

赫伯特·席勒,陈复庵[9](1979)在《“思想操纵和意识定型”(上)》一文中研究指出赫伯特·席勒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经济学和新闻学研究教授,兼《经济商业评论》季刊主编。本文是他所着的《思想控制者》一书的第一事。此外他还着有《新闻与文化统治》、《新闻工具与美帝国》等书。《思想控制者》一书,材料比较丰富,对美国垄断新闻事业作了一些批判性的分析。本刊准备选译有关章节,陆续刊登,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1979年02期)

[10](1971)在《解放思想创新路,崎岖小路攀高峰——新颖结构液压操纵箱创造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压操纵箱是一切液动机床,特别是外圆磨床的心脏部件,与机床性能的好坏关系甚大。正是这个部件,往往被国外的一些资产阶级“技术权威”、“设计大师”珍为塔中之宝,吹嘘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一般凡人不能轻取之。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吹响了工人阶级登上科学技(本文来源于《机床情报》期刊1971年02期)

操纵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永远不可能在真空里产生,也永远不可能在真空里被接受;翻译的产生与接受都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这个语境就是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把作品从一种文化系统翻译到另一种文化系统,并不是一种中立的、单纯的、透明的活动,而是一种带有强烈使命感的侵越行为;文本与文本之间、作者与作者之间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绝少平等可言;翻译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塑造和左右目标语文化的一股势力。这是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的核心层面,我们简单称为“操纵”论和“文化构建”论。正是这两论奠立了巴斯奈特文化派翻译研究领军人物的地位。所谓“文化翻译”,它包含二重涵义:一指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二指从宽宏的文化层面来审视和阐释翻译。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涵盖了以上两个层面的研究。前者主要体现在其文化功能对等论上,后者主要体现在“操纵”论、“文化构建”以及与“操纵”论和“文化构建”论一脉相承的后殖民翻译观上。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的讨论是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实践”篇。诗歌翻译部分主要围绕“种子移植”论进行阐发,戏剧翻译部分则以“可表演性”原则的“守”与“弃”为讨论焦点。作为文化派翻译研究的一面旗帜,巴斯奈特的“操纵”论和“文化构建”论对当代国际译学界产生了“革命”性、“颠覆”性的影响。本论文全面关注并立足于巴斯奈特的理论文献,采用文本细读与理论概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把握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全貌及核心构成,同时将之引入中国语境加以检验。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概要介绍巴斯奈特开阔的学术研究视阈及其主要的翻译研究着作,并对国内外译学界就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进行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最后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讨论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提供理论营养的各种资源,其中包括比较文学学科提供的独特研究视角;多元系统论的深刻启示;解构主义的强力冲力以及文化研究的全面影响。第叁章首先厘清“文化翻译”的两种含义以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涵盖的两个层面,随后对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的第一个层面,亦即其文化功能对等论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还将引进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将二者进行比较并提出批评。第四章讨论翻译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巴斯奈特认为,一方面,翻译必然受到目标语文化语境的制约,亦即“操纵”论;另一方面,翻译一经产生又会对目标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亦即“文化构建”论。这两论是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的核心构成,因此将得到重点阐发。第五章是关于巴斯奈特的后殖民翻译观的讨论。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总结了巴斯奈特有关后殖民翻译研究的叁种论点,并对巴斯奈特针对劳伦斯·韦努蒂异化论的回应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涉及中国语境对巴斯奈特“归化”立场的严重误读。第六章是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的“实践”篇。它包括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两个部分。在诗歌翻译部分,我们将围绕巴斯奈特的“种子移植”论展开论述;在戏剧翻译部分,巴斯奈特对戏剧翻译的重要原则——“可表演性”原则前后迥异的立场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在结语部分,我们将指出巴斯奈特翻译研究的不足,并对翻译研究的范式更替进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操纵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谭芬.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的翻译思想[D].中南大学.2011

[2].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

[3].许永斌,陈佳.基于数据挖掘思想下的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信息操纵判别研究[J].经济学家.2009

[4].王璐.精神信息战:操纵思想的艺术[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5].刘培林.基于组件化思想的载人潜水器操纵模拟器训练评价软件系统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

[6].四海.数码化的思想——用脑操纵机器的梦想与现实[J].科学24小时.2008

[7].青争.民主社会的思想控制与政治操纵[J].天涯.2001

[8].赫伯特·席勒,陈复庵.“思想操纵和意识定型”(下)[J].国际新闻界.1979

[9].赫伯特·席勒,陈复庵.“思想操纵和意识定型”(上)[J].国际新闻界.1979

[10]..解放思想创新路,崎岖小路攀高峰——新颖结构液压操纵箱创造成功[J].机床情报.1971

标签:;  ;  ;  ;  

操纵思想论文-谭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