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模型论文-王吉林

移动学习模型论文-王吉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学习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模型,个性化推荐

移动学习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吉林[1](2019)在《“互联网+”时代移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移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模式的移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模型,并对模型的各个模块进行简单说明。希望为今后移动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荐提供模型构架方面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9年22期)

姚昱旻[2](2019)在《农民大学生移动学习接受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UTAUT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UTAUT)为基础,结合具体调研情况构建了农民大学生移动学习接受模型。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并讨论了该模型的预设假设。实证结果表明,绩效期望、职业化倾向和社会影响均对使用意向有正向积极影响,农民大学生的性别和进城工作时间对模型的相关因素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朱秋霞,吴静涛[3](2019)在《基于FOGG行为模型的移动学习交互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广泛使用,移动学习成为重要的非正式学习手段,并影响和改变传统学习。移动学习者在进行交互学习时,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交互还存在诸多问题。对移动学习交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对FOGG行为模型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并结合FOGG行为模型,提出了一些移动学习交互设计的应对性策略,希望能对移动学习的交互设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教育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何慧敏,张晖[4](2019)在《基于UTAUT模型的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语移动学习中,理解什么是影响学生接受它的关键因素对进一步改进产品,提高接受度有重要作用。根据UTAUT模型,设计出影响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行为的六个变量和叁个调节变量。根据六个变量、叁个调节变量设计了问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学习英语方面具有较高的普适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类别在影响因素上有显着差异,大一与大叁学生在内容与资源方面有显着差异,感知自我效能、内容与资源、绩效期望叁个因素对行为意向影响权重占比较高。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如何提高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度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文书锋,赵丽红,孙道金[5](2019)在《基于UTAUT模型的移动学习APP使用意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学习使用意愿是提高移动学习绩效的基础和前提。构建了成人网络教育学习者移动学习APP的UTAUT影响模型,通过问卷对215名学习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个人创新、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叁个因素对移动学习使用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影响不显着;调节变量只有年龄对"感知娱乐性→使用意愿"的影响有显着调节作用。最后,从个人创新、感知娱乐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激励和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移动学习APP建设和支持服务、提升学习者移动学习绩效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成人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张妮,刘铸德[6](2019)在《基于ARCS模型的职业教育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学习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学习方式,而移动学习资源是进行移动学习的重要支撑。ARCS模型强调学习者的动机水平是促进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用ARCS模型指导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有利于引导教育者对移动学习的本质、知识建构、技术服务进行新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ARCS模型视觉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可从界面设计、媒体设计、内容设计和交互设计四个方面进行,促进移动学习的有效实施。(本文来源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静,王焕景[7](2019)在《SECI模型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即移动学习应运而生,给教育领域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移动学习的发生,依赖于特定的学习资源。SECI模型是知识管理领域重要的理论模型,动态地呈现了显、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利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移动学习资源现状以及资源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从SECI模型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移动学习资源的知识性、情境化、人性化及交互性这四大特性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重点,为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教育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李玥泓[8](2019)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大学生微信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背景下,智能终端不断普及、无线网络技术深入发展、移动学习热潮不断升温。微信最初作为一款社交软件横空出世,直至今天月活跃用户高达10亿以上。现如今,大学生人群普遍将订阅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建立微信学习群等作为正式学习的补充,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和研究人员关注到微信作为移动学习工具的价值,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热潮持续高涨。信息系统成功理论揭示一个信息系统的成功不能仅仅只考虑技术的要素,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是用户的认知、接受等要素。因此,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明影响大学生微信移动学习接受和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关系,促进微信作为移动学习新平台的良性发展。本研究对移动学习、微信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技术接受模型(TAM)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接着对非正式学习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及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移动学习的概念及特征、微信的教育功能、微信应用于移动学习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并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基本模型,保留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4个变量,结合大学生微信移动学习的实际情况,增添资源优质性、感知娱乐性、社群影响、个体创新和传播媒介5个变量,初步构建大学生微信移动学习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参考国内外已有成熟信息技术接受度量表,结合微信在移动学习应用中的实际特点设计了大学生微信移动学习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SPSS对回收的数据作出清洗、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AMOS软件进行理论模型的假设检验与修正和路径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资源优质性、感知娱乐性、社群影响、个体创新和传播媒介7个变量均对大学生微信移动学习的使用意向产生显着正向作用。(2)在微信移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娱乐性对大学生微信移动学习使用态度总体的影响效应最大;感知有用性层面对大学生微信移动学习行为意向总体影响效应最大。(3)个体创新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与传播媒介共同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微信移动学习接受度的前提要素。(4)以微信为载体的移动学习以交互及时、操作简便、资源广泛、功能全面等优势,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关注与采纳,表现出相对积极的使用态度。根据研究结论,从提升微信学习资源的内在质量和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微信公众平台资源服务的个性化与专业化、扩大微信移动学习资源的宣传与推广、增强学习者对微信学习资源的了解与体验、完善微信公众平台互动交流模式几个方面提出参考性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微信移动学习接受度,实现微信移动学习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张景信[9](2019)在《基于教学APT模型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移动学习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已在中小学教育当中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以简约、便捷、高效的特点改变着人们的认知与学习方式,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与认可。但当前移动学习课程质量良莠不齐,教育价值较低,难以给用户带来较好的学习体验。对此,本研究将尝试基于APT教学模式,针对中小学数学移动学习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移动学习课程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移动学习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提效移动学习课程教学,弥补当前移动学习教学的不足。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文献梳理,首先概述了APT教学模式起源、内涵、发展现状及其教育意义;其次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概述了移动学习概念及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然后建构APT教学模型,并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教学设计的学前分析、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过程提问等教学设计策略。在实践研究方面,尝试基于APT教学模型及其移动学习教学设计策略,对沪教版六年级数学课程《圆的面积》进行教学设计;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学生访谈等多种形式对移动学习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移动学习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APT模型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能够对学生的知识理解、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较为积极地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提供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潘春娥[10](2019)在《初中生接受数学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教育”下的STEAM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广西师范大学“π创课梦工坊”研究团队,开发的“动感、秒懂、易学”的“数学课栈”微信学习平台应运而生。在学习平台尝试运行期间,获得了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习者接受使用“数学课栈”学习数学?而这些因素又是如何不同程度地影响学习者接受“数学课栈”?哪些因素对“数学课栈”的影响是表层的、哪些是深层的?类似的这些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试图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初中生接受“数学课栈”的因素与模型。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简要概述移动学习的定义、要素和基本特征。接着,梳理了国内外数学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从论文数量、关键词、教育水平、学科领域、地域分布五个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了解国内外数学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最后,抽取TAM模型和UTAUT模型的基本要素,并基于这两模型给予的启发,保留了原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群影响、促进条件四个变量,额外添加内容设计质量、感知有效性和感知娱乐性叁个变量,构建了影响“数学课栈”接受度的理论模型,同时提出了11个研究假设。在实证研究方面,先参考已有关于移动终端接受度的量表,并咨询数学教育技术专家的意见,设计了初中生接受“数学课栈”影响因素的预测调查问卷。通过预测结果对问卷进一步修改、梳理和整合,获得最终的调查问卷,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乡镇学校、县级学校和市级学校的共1281名初中学生展开实地调研、收集数据。接着,利用SPSS22.0和AMOS22.0软件,对有效的样本数据进行模型的建构、估计、拟合和修正,获得了初中生接受“数学课栈”影响因素的结果模型,验证了研究假设。然后,分析各变量间的路径关系,以及对调节变量进行差异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感知娱乐性对初中生接受“数学课栈”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2)内容设计质量对初中生接受“数学课栈”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另外,内容设计质量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有效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娱乐性,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3)社群影响对初中生接受“数学课栈”存在积极影响。(4)感知有用性对初中生接受“数学课栈”存在积极影响。(5)从总的影响作用来看,感知娱乐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内容设计质量,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最小。各因素的影响力度排序为:感知娱乐性(0.697)>内容设计质量(0.662)>社群影响(0.394)>感知有用性(0.091)。(6)在学校类别上,镇级和市级学校的学生,对“数学课栈”的接受程度存在显着性差异。相对于市级学校的学生而言,镇级学校的学生期待使用“数学课栈”来辅导学习,或期待数学老师使用其进行教学的欲望更强烈。(7)在年级类别上,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叁个年级之间,都对“数学课栈”的接受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相对于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而言,七年级的学生更期待教师使用“数学课栈”教学,或希望使用“数学课栈”学习数学的欲望更强。而相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七年级、九年级的学生更期待能够随时使用“数学课栈”学习数学。(8)不同性别、学业水平、或有无使用APP学习数学经验的初中生群体,对“数学课栈”的接受度无显着差异。但性别变量对“社群影响”维度具有调节作用;“学业水平”变量对除了“接受度”维度以外的所有维度均具有调节作用;“使用经验”变量对“感知有效性”维度具有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移动学习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UTAUT)为基础,结合具体调研情况构建了农民大学生移动学习接受模型。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并讨论了该模型的预设假设。实证结果表明,绩效期望、职业化倾向和社会影响均对使用意向有正向积极影响,农民大学生的性别和进城工作时间对模型的相关因素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学习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吉林.“互联网+”时代移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模型[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

[2].姚昱旻.农民大学生移动学习接受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UTAUT模型[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3].朱秋霞,吴静涛.基于FOGG行为模型的移动学习交互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

[4].何慧敏,张晖.基于UTAUT模型的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文书锋,赵丽红,孙道金.基于UTAUT模型的移动学习APP使用意愿研究[J].成人教育.2019

[6].张妮,刘铸德.基于ARCS模型的职业教育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刘静,王焕景.SECI模型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

[8].李玥泓.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大学生微信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9].张景信.基于教学APT模型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10].潘春娥.初中生接受数学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移动学习模型论文-王吉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