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张立英尚廷慧(河南省驻马店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河南驻马店463000)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7-0257-02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防止关键是剖宫产术时保护好盆腔和腹壁切口,防止子宫内膜残留。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切口剖宫产

随着剖宫产术率的急剧上升,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也随之日益增多,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逐渐被产科医生重视。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例,年龄22~38岁,发病时间为术后3个月~5年,多数为术后6个月~3年。

1.2临床表现(1)有剖宫产史;(2)术后腹部疤痕周围有肿块;(3)症状为经期或经前肿块增大伴疼痛,经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消失;(4)触肿块不规则,质韧或实性,多有不同程度压痛,肿块直径1~5cm;(5)B超检查:肿块显示低回声,边缘不规则,无完整包膜。

1.3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全部经手术切除+术后用药彻底治愈。术中发现移位病灶直径最小1cm,最大5cm;累及脂肪层3例、累及筋膜层3例、累及肌层6例,其中1例与腹膜紧密粘连。单发5例,多发4例。切除范围为肿块边缘1~2cm,麻醉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1.4术后经病理检查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5术后用药9例术后口服孕三烯酮2.5mg,2次/周,连服6个月。

2结果

本组病例,经手术切除+术后用药,随访2年无复发。

3讨论

3.1发病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少见,报道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与潜伏期、就诊途径有关。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发病率1.04%。国外报道剖宫产术后该病的发生率为0.03~1.73%[1]。

3.2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等。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异位的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2]。临床上,剖宫产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为手术操作将有活力的子宫内膜或蜕膜细胞移植到切口处所造成,是一种医源性播散,可用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进行解释。

3.3诊断根据典型病史和临床表现,剖宫产腹壁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并不困难。(1)剖宫产史;(2)腹壁切口疤痕周围的痛性结节;(3)结节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经前增大,经后缩小,结节缓慢逐渐增大;(4)周期性疼痛,经前开始,经期严重,经后逐渐缓解;(5)可结合B超或肿物穿刺细胞学检查协诊不典型病例。

3.4治疗确诊后尽早手术治疗。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具有种植侵蚀能力。加之周期性出血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病程越长病变范围越广越深。故确诊后要及时切除。手术范围要充分,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术后服孕三烯酮6个月,预防复发。

3.5预防(1)加强围产期管理,减少难产率发生,降低剖宫产率;(2)严格剖宫产指征,合理应用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3)用纱布垫保护好子宫周围术野,以防宫腔内容物溢入腹腔和腹壁切口;(4)缝合子宫壁时避免缝针穿透子宫内膜层;(5)接触宫腔的纱布、器械、敷料尽量不要接触手术切口;(6)缝合子宫壁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筋膜缝合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7)提倡母乳喂养,尽量哺乳6个月以上;(8)提高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陈韵仙,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90,17(2):97.

[2]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7-393.

标签:;  ;  ;  

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