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盐还原论文-赵严平,李杰,赵炜,王亚娥

磷酸盐还原论文-赵严平,李杰,赵炜,王亚娥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酸盐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酸盐生物还原,除磷,磷化氢,机理

磷酸盐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赵严平,李杰,赵炜,王亚娥[1](2019)在《磷酸盐生物还原除磷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盐生物还原除磷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除磷技术,为污水除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以磷化氢气体逸出的形式去除污水中的磷,不仅能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量,还能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将磷化氢回收利用,解决磷污染危害与磷资源稀缺的矛盾。在总结磷酸盐生物还原除磷机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磷酸盐生物还原除磷的因素,探讨了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现状与前景。(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9年04期)

沈梦兰[2](2019)在《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剂与手性磷酸盐联合催化吲哚的不对称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可见光诱导的有机合成反应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通常这类反应都涉及自由基反应过程,但是由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比较高,导致立体选择性控制反应过程会变得比较困难。而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是现代有机合成化学中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对称催化反应之中。化学家们通过将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和可见光诱导的氧化还原反应结合的策略,为不对称光化学反应带来了新的契机,成功地实现了多种类型的不对称催化合成反应。吲哚衍生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含氮杂环结构单元的天然产物及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中,如治疗心律失常的ajmaline,抗癌药物vinblastine和治疗惊厥药物strychnine等。作为手性吲哚类化合物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吲哚的不对称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引起化学家们的广泛兴趣。目前化学家们已经开发出多种有效的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体系来实现这类反应。本文研究了可见光光敏剂和手性磷酸盐联合催化的吲哚不对称Friedel-Crafts反应,为手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该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广泛,可以容忍含有各种不同取代基的吲哚化合物和结构类型多样的α-氨基酸衍生的氧化还原活性酯。此外通过机理验证实验,我们发现该反应可能经历了一个串联反应过程。在可见光诱导的条件下,可见光光敏剂可以将a-氨基酸衍生的氧化还原活性酯原位转化为N-乙酰基亚胺,然后该亚胺中间体可以与吲哚在手性磷酸盐的作用下发生不对称Friedel-Crafts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冰,李婷,李嘉妮,付嘉,肖雪婷[3](2018)在《环境因素对磷酸盐还原系统气化除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磷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MBR装置对污水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进行处理。考察了pH值、温度、溶解氧(DO)和碳源4种因素对磷酸盐还原系统气化除磷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气化除磷最佳环境条件是:DO浓度控制在1.0~1.5 mg/L;pH值为8;温度控制为30℃。对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说明环境因素对气化除磷效果影响显着,对影响因素的控制可以提高磷化氢的产量。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葡萄糖,甲醇和乙酸钠这3种碳源对磷酸盐去除效果无明显差别,但甲醇作为碳源时,磷化氢产量较高。(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S1期)

申子鸣[4](2018)在《不同驯化条件下的磷酸盐还原特性研究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趋严重的磷污染问题以及由于磷的不可再生所导致的资源匮乏问题都迫使我们急需找到一种既稳定高效,又能方便回收的除磷方法。然而传统除磷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如何更好地处理废水中的磷成为本专业目前和今后的重点之一。基于磷酸盐还原反应的除磷工艺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从理论上看,其具备能耗低、磷素回收方便、能够处理高磷废水等优点。本课题对该技术进行研究,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n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ASBR)产磷化氢的基础上,探索性地采用组合填料型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An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ASBBR)、兼氧弱曝气型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来进行磷酸盐还原菌(Phosphate Reduction Bacteria,PRB)的培养,对各反应系统的除磷运行效能进行动态研究,并对其驯化前后的微生物种群结构迁移情况进行分析,为磷酸盐还原反应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及应用基础。以下为主要研究成果:建立了叁套不同驯化方式下的磷酸盐还原系统:启动阶段中,1#ASBR、2#ASBBR、3#SBR分别经过不同时长的培养,上清液磷酸盐(TP_w)去除率达到26.50~36.91%、26.12~31.14%、36.53~55.86%,有机物(COD)去除率达到95.12~97.83%、93.71~95.46%、92.02~95.60%。在此过程中,总产气量与磷化氢产量也逐步得到提升,最终叁者的气态磷化氢(Free-gaseous Phosphine,FGP)产出水平分别为432.79pg、2212.65pg、1907.77pg左右,表明本试验中新的驯化方式可以提高磷化氢产量。稳定期内,粒径结果显示,3#污泥平均粒径最大,达到380.197μm。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各系统中细菌形态差别较大,说明不同驯化方式下的长期培养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优势菌种及其污泥形态。在对两套新型反应系统的影响因素试验中,2#ASBBR以C/P=100:1、初始pH=8、T=45℃的培养条件为最优运行效果,与原工况差别较小;3#SBR以C/P=150:1、初始pH=9、T=45℃、高曝气量为最优培养条件,由此可见兼氧驯化后的系统其最佳工况条件发生了明显改变。对各系统进行稳定状态下的典型周期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各系统中结合态磷化氢(Matrix-bound Phosphine,MBP)与碱性磷酸酶均呈显着正相关,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表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产磷化氢。通过比较各系统的磷化氢产出特性,发现磷酸盐发生还原后均主要以MBP囤积于固相,而相对而言兼氧条件下以FGP气体形式逸出的程度占比更高,可以推断污泥本身对磷化氢具有较强吸附性,而一定的气流扰动可以促进磷化氢脱附。2#ASBBR的磷化氢产量在特定点出现突跃,表明在特定状态下生物膜体系更有利于磷酸盐还原反应的进行。由高通量测序结果可以看出,2#ASBBR与3#SBR相较于1#ASBR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种群结构缩减,亲缘性以1#、2#更好。由驯化前、后的种群类别分布情况可以推断,参与磷化氢产生的主要功能菌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此外,较厌氧系统而言,兼氧系统下微生物富集行为较为独特,厚壁菌门(Firmicutes)、Saccharibacteria菌门的丰度增加明显,推测系统内可能含新型兼性除磷菌,但有待进一步确认。(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罗海林[5](2018)在《磷酸盐对异化铁还原诱导的次生铁矿形成与镉转化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具有残留时间长、毒性大、难迁移等特点,其形态转化是影响重金属毒性和迁移的关键因子。同时,不同形态土壤重金属通过迁移进入到作物、水、大气循环中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厌氧条件下,土壤中丰富的铁含量和微生物异化铁还原过程为自然环境中不同晶型次生铁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水铁矿异化铁还原受多种环境因素(无机含氧盐离子、有机质、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等)的影响,形成具有不同微观性质和晶型结构的次生铁矿物,如磁铁矿、绿锈或者蓝铁矿等。这些次生铁矿物由于其形态特征差异显着(不同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反应活性等),对重金属镉的形态转化产生的影响效应也不尽相同。以磷酸盐为例,磷酸盐可以促进水铁矿的二次成矿过程生成蓝铁矿或菱铁矿和绿锈,次生铁矿微晶形结构大量吸附溶液中的Cd(Ⅱ)或离子团,或与溶液中的Cd(Ⅱ)或离子团发生共沉淀,从而改变镉的形态;而在无磷酸盐作用下生成的是磁铁矿或针铁矿和赤铁矿,部分Cd(Ⅱ)被次生铁矿磁铁矿和针铁矿吸附,体系中有效态Cd(1)浓度下降。本论文以实验室分离纯化的高效铁还原菌Geobactersoli GSS01为异化铁还原驱动力,将“铁还原一次生成矿过程”与“镉的形态转化过程”联系起来,研究异化铁还原诱导次生铁矿物形成过程对Cd形态转化的影响效应,探讨了水铁矿生物成矿过程及二次成矿产物对Cd形态转化的影响,证实了水铁矿异化还原速率和成矿产物的不同导致了 Cd的形态发生不同改变。同时,以湖南株洲镉污染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考察异化铁还原诱导次生矿物影响Cd形态转化过程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关系,以期揭示铁生物成矿过程耦合土壤镉钝化的化学-微生物机制,拓宽对土壤镉形态转化机理的认识,为镉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有无磷酸盐条件下的GSS01驱动水铁矿生物成矿过程及次生矿物对镉形态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磷酸盐影响水铁矿的二次成矿矿物晶型,且次生铁矿对镉形态转化有显着影响。在含磷酸盐的处理中:无定型水铁矿生成结晶度较高且对可溶态镉具有吸附作用的蓝铁矿。次生矿物蓝铁矿对镉形态有明显影响:可溶态镉浓度减少;交换态、铁氧化物表面结合态及无定型铁氧化物结合态镉浓度增加,这表明蓝铁矿对镉起到钝化效果。而在磷酸盐不存在的条件下,异化铁还原诱导生成的是高结晶度的磁铁矿或针铁矿,其中在Cd胁迫下生成的针铁矿对降低可溶态镉浓度效果不明显。(2)通过构建“水稻土混合菌—铁氧化物—镉”的共存厌氧体系,研究磷酸盐作用下水铁矿生物成矿过程及其对镉形态转化的影响,以及水铁矿生物成矿过程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在含磷酸盐的处理中,磷酸盐可加速无定型水铁矿还原,生成的次生矿物主要是菱铁矿,Cd的形态趋于向稳定形态转化;在不含磷酸盐的处理中,次生矿物晶型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而Cd胁迫下生成的磁铁矿对实验体系中有效态镉的钝化效果明显。随着反应的进行,Cd胁迫导致体系中典型异化铁还原菌Geobacter丰度下降;有磷酸盐时,地发菌属Geothrix和脱硫菌属Desulforispora取代部分地杆菌Geobacter,成为主导异化铁还原的驱动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冰,李婷,李嘉妮,方岚,付嘉[6](2018)在《磷酸盐还原系统除磷机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磷酸盐还原产生磷化氢进行除磷是一种新型的除磷方法,研究其机理不仅在学术上补充了生物除磷理论,在实际应用上还具有将污染物资源化重要意义。分别从磷化氢产生途径、环境影响因素、微生物新陈代谢及分子生物学角度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徐丽,刘潇锋,马兴冠,魏文涛[7](2017)在《基于磷酸盐还原工艺的解体污泥活性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导致磷酸盐还原污泥解体的原因和恢复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磷酸盐还原污泥的特性及系统恢复提供借鉴.方法在进行解体污泥恢复试验之前一次性加入助凝剂硫酸亚铁,维持3d后,通过3组试验进行解体污泥的恢复研究.3组方案分别通过改善环境pH值、营养物质比例以及温度,考察恢复过程中污泥性质和水质指标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加入硫酸亚铁后,反应器内污泥污泥膨胀指数(SVI)迅速降低,但维持到第2天后SVI值再次升高甚至超过初始状态.在进行污泥活性恢复的3组试验中,第Ⅰ组调整pH值,经过30 d的运行,SVI值依然超出污泥膨胀限值的0.66倍,水处理效率依然较差.第Ⅱ组调整营养比例,在22 d内污泥解体现象得到缓解,但污泥活性尚未恢复.第Ⅲ组调整温度,系统到运行20 d,污泥趋于稳定,处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污泥解体现象得以解决.结论硫酸亚铁可以短时间缓解污泥解体现象,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泥解体问题.污泥解体是由于温度改变造成的,pH值和营养比例不是造成污泥解体的主要原因,调节温度至理想条件是恢复污泥解体活性的最佳方法.(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袁宇,苏子奇,李宇涵,普会文,胡红[8](2017)在《次亚磷酸盐还原—碘量法测砷方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砷是地质矿产及冶金分析中经常分析的元素之一,有原子荧光法~([1-2])、分光光度法~([3])、溴酸钾容量法~([4])及次亚磷酸盐还原—碘量法~([5-6])等多种分析方法,碘量法因不需昂贵的仪器设备、测量范围宽(0.05%以上),因而在检测分析工作中得到广泛使用。基本原理是在6mol/L盐酸中,以硫酸铜为催化剂,用次亚磷酸钠将砷还原成单体状态析出。过滤后用碘标准滴定液将砷溶解后,于碳酸氢钠溶液中用亚砷酸钠标准液回滴定过量碘。此方法中,需使用剧毒试剂叁氧化二砷,剧毒化学品在申购、运输审批及保管(本文来源于《农村实用技术》期刊2017年01期)

魏文涛[9](2017)在《磷酸盐生物还原反应特性及除磷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磷酸盐还原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磷化氢的发现和检测手段。应用磷酸盐还原工艺进行污水除磷才刚刚开始入手研究,相关研究尚不完善且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而磷酸盐还原反应的机理研究尚不清楚,普遍认为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因此磷酸盐还原工艺的深入研究成为除磷工艺突破的当务之急。本课题首先对厌氧污泥在UASB反应器内经过90天的培养和驯化,COD去除率稳定在87.99%,磷酸盐去除率稳定为59.49%,磷酸盐去除速率高达为21.11mg/(L·d),具有较好的污水处理效能。污泥的MLSS及MLVSS前期下降,然后达到稳定,后期有小幅度上升,出水澄清度较好。这说明本工艺中存在污泥增殖,但是增殖量较小。整个系统产气分别经过色谱分析法和化学检测法鉴定为磷化氢气体,证明了磷酸盐还原反应的发生。经过90天的驯化,含有磷酸盐还原菌的厌氧污泥已在UASB反应器中驯化成功。随后,采用二次冷阱-气相色谱法对系统产生的气体做定性鉴定,明确了磷酸盐还原的最终产物是磷化氢。进一步采用化学吸收-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对系统产生的磷化氢做定量检测,分析过程中磷化氢的累积产量。采用UASB动态反应器和静态反应器组对磷酸盐还原工艺进行动态和静态的运行研究。主要对磷酸盐还原反应的工艺参数做出细致的探究:1.试验研究了磷酸盐还原反应的前体物质,在所选用的6种无机磷源(分别为黄磷单质,次磷酸钠,亚磷酸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六偏磷酸钠)中,所有磷素都可以产生磷化氢,是磷酸盐还原菌可用的磷源,但磷酸盐还原效能的发挥各有不同:以磷素去除效率为指示标准,效率最高的磷源为磷酸二氢钾,磷素去除效率为69.72%;以磷素去除速率为指示标准,速率最高的磷源为次磷酸钠,磷素去除速率为5.76mg/(L·d);以磷化氢产量为指示标准,产量最高的磷源为次磷酸钠,磷化氢产量为401.1μg。据反应过程的磷素平衡分析,磷酸盐还原反应可能是—个缓慢的过程,且低价态磷素更容易被还原成磷化氢。2.试验研究了磷酸盐还原所需要的氮素来源及其营养比例,当铵盐为唯一氮源时,最佳氮磷比为4/1,此时磷酸盐去除率为79.03%,铵盐不足将导致磷酸盐还原反应中途停滞,铵盐过剩对系统没有促进效果,铵盐的存在是磷酸盐还原菌必须的营养因素之一。当硝酸盐为氮源时(同时要添加一定浓度铵盐),最佳氮磷比为1/1(这里指NO3-与PO43-的比值),此时促进磷酸盐还原反应,磷酸盐去除率为83.33%;平衡氮磷比为2/1,此时表现为促进作用与抑制作用的等衡;超过平衡状态,继续添加硝酸盐,磷酸盐还原反应被抑制,且添加的硝酸盐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显着。3.试验研究了磷酸盐还原所需要的碳素来源及其营养比例,在厌氧状态下,试验所选用的6种碳源(甲醇,乙醇,甲酸钠,乙酸钠,葡萄糖,淀粉)中,磷酸盐去除率较高的碳源为甲醇和乙醇,最高磷酸盐去除效率为82.28%。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最佳碳磷比为120/1,此时磷酸盐去除率为79.78%,产生磷化氢82.0μg。在缺氧状态下,磷酸盐去除率较高的碳源为甲醇和乙醇,最高磷酸盐去除效率为84.57%。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最佳碳磷比为16/1,此时磷酸盐去除率为87.06%,产生磷化氢101.6μg。过低的COD浓度将无法使反应进行完全,过高的COD浓度使环境酸化并促使专性厌氧菌抑制磷酸盐还原菌的活性。4.磷酸盐还原反应最佳温度为31℃时,此时磷酸盐去除率为69.72%,产生磷化氢82.0μg,12时瞬时的磷酸盐去除速率为4.45mg/(L·d),24时的磷酸盐去除速率依然高达3.92mg/(L·d)。实际工艺中,由于气温的波动,可控制其所在的反应池中温度介于28℃到31℃之间,低温(环境温度低于11℃)可导致系统崩溃,高温(环境温度高于37℃)可导致菌种失活。5.磷酸盐还原反应最佳pH值为8.0,磷酸盐去除效率为70.12%,产磷化氢为93.3μg;pH值为7.5次之,磷酸盐去除效率为69.72%,产磷化氢为82.0μg。过高或过低的pH值阻碍磷酸盐还原反应,极端的pH值破坏微生物生理生化性质使其失活,也改变了微生物之间的种间作用或环境条件而导致其效能降低。6.磷酸盐还原反应最佳的氧化还原电位为-130mv到-170mv之间的缺氧环境。厌氧环境也可使磷酸盐还原菌正常生存,但好氧环境会阻碍磷酸盐还原反应的正向进行。最终,笔者将以上得到的结果,基于模拟的生活污水水质,应用磷酸盐还原工艺进行污水处理试验,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中有机物、氨氮浓度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中一级标准A的出水要求,磷酸盐去除效率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磷酸盐还原工艺由于其适用于缺氧或厌氧环境,可以作为A20工艺的厌氧池或缺氧池中主要处理工艺,用于专门进行除磷。(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7-01-01)

徐丽,魏文涛,马兴冠[10](2016)在《基于UASB反应器的低碳磷酸盐还原菌种源污泥的培养和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培养和驯化在低碳条件下能够正常生存并有良好磷酸盐还原效率的微生物污泥,探究其最佳的工艺运行参数和系统的操作方案.方法整个驯化过程共90 d完成,分为低负荷、中负荷、高负荷3个阶段.以较低COD进水质量浓度进行污泥的培养和驯化.考察磷酸盐还原污泥对废水的COD去除效率、磷酸盐去除效率,磷化氢产生量,污泥质量浓度变化,并对这些影响因子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最终COD去除率可以达到87.99%.磷酸盐去除率最高达到59.49%,最高去除速率为21.11 mg/(L·d),除磷效能趋于稳定.系统中混合液悬浮固体质量浓度(M 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质量浓度(MLVSS)及悬浮物质量浓度(SS)趋于稳定,没有大幅增殖,并出现细小污泥颗粒,污泥的状况和性能保持稳定,没有处理剩余污泥的负担.结论污泥培养驯化成功,检测到微量磷化氢气体的产生,磷化氢的产生证实了磷酸盐还原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磷酸盐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来,可见光诱导的有机合成反应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通常这类反应都涉及自由基反应过程,但是由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比较高,导致立体选择性控制反应过程会变得比较困难。而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是现代有机合成化学中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对称催化反应之中。化学家们通过将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和可见光诱导的氧化还原反应结合的策略,为不对称光化学反应带来了新的契机,成功地实现了多种类型的不对称催化合成反应。吲哚衍生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含氮杂环结构单元的天然产物及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中,如治疗心律失常的ajmaline,抗癌药物vinblastine和治疗惊厥药物strychnine等。作为手性吲哚类化合物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吲哚的不对称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引起化学家们的广泛兴趣。目前化学家们已经开发出多种有效的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体系来实现这类反应。本文研究了可见光光敏剂和手性磷酸盐联合催化的吲哚不对称Friedel-Crafts反应,为手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该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广泛,可以容忍含有各种不同取代基的吲哚化合物和结构类型多样的α-氨基酸衍生的氧化还原活性酯。此外通过机理验证实验,我们发现该反应可能经历了一个串联反应过程。在可见光诱导的条件下,可见光光敏剂可以将a-氨基酸衍生的氧化还原活性酯原位转化为N-乙酰基亚胺,然后该亚胺中间体可以与吲哚在手性磷酸盐的作用下发生不对称Friedel-Crafts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酸盐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严平,李杰,赵炜,王亚娥.磷酸盐生物还原除磷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9

[2].沈梦兰.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剂与手性磷酸盐联合催化吲哚的不对称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王冰,李婷,李嘉妮,付嘉,肖雪婷.环境因素对磷酸盐还原系统气化除磷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4].申子鸣.不同驯化条件下的磷酸盐还原特性研究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D].广州大学.2018

[5].罗海林.磷酸盐对异化铁还原诱导的次生铁矿形成与镉转化过程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8

[6].王冰,李婷,李嘉妮,方岚,付嘉.磷酸盐还原系统除磷机理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8

[7].徐丽,刘潇锋,马兴冠,魏文涛.基于磷酸盐还原工艺的解体污泥活性恢复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袁宇,苏子奇,李宇涵,普会文,胡红.次亚磷酸盐还原—碘量法测砷方法的改进[J].农村实用技术.2017

[9].魏文涛.磷酸盐生物还原反应特性及除磷工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7

[10].徐丽,魏文涛,马兴冠.基于UASB反应器的低碳磷酸盐还原菌种源污泥的培养和驯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标签:;  ;  ;  ;  

磷酸盐还原论文-赵严平,李杰,赵炜,王亚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