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信息编码论文-魏刚

软信息编码论文-魏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软信息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软信息,信道编码,自动识别,识别特征量

软信息编码论文文献综述

魏刚[1](2016)在《基于软信息的信道编码方式自动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移动通信中,随着用户数目的增多,信道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引入了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该技术根据信道质量自适应地选择调制和信道编码方式,并将相应的信息通过控制信道进行传输。但是由于噪声、干扰、延时等时变因素的存在,可能会使得控制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到达接收端,同时频繁的控制信息传输会增大控制信道的开销。于是信道编码方式的自动识别被提出,它在已知候选信道编码方式集合的情况下,接收端仅根据接收序列的软信息识别出发送端所使用的信道编码方式。此外,在非协同的信息截获领域,侦察方并不能准确知道被侦察方所使用的信道编码方式,但可以根据一些先验信息获得对方可能使用的信道编码方式的集合。此时就可以利用信道编码方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根据截获信号解调后的软信息来进一步识别信道编码方试,从而为后续译码等工作提供支撑。由此可见,信道编码方式的自动识别对于协同工作的移动通信和非协同工作的信息截获都至关重要。本文在此应用背景下开展基于软信息的信道编码方式的自动识别方法研究,主要工作有以下两方面:1.卷积码、线性分组码和LDPC码的自动识别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算法,用于卷积码、线性分组码和LDPC码的自动识别。改进算法根据接收序列的软信息,计算得到校验关系的后验概率对数似然比,并将它的加权均值作为识别特征量,通过识别特征量的最大值来确定发送端使用的信道编码方式。理论分析可知,与现有算法相比,改进算法的算法复杂度更低,并且更加易于工程实现。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算法能在较短的检测长度下达到较高的检测概率,可以满足实际系统的应用需求。2. Turbo码的自动识别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Turbo码的自动识别算法。通过对Turbo码编码器结构的分析,该算法首先对接收序列的软信息进行解复接和解删除,获得两个分量编码器的输出序列软信息,然后对删除比特的软信息进行修补,最后利用卷积码的自动识别算法对分量编码器、删除结构和交织器进行识别,进而完成Turbo码的自动识别。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于Turbo码的自动识别。(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2)

袁博[2](2015)在《协作通信中基于Turbo编码的软信息解码转发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协作通信技术是一种可以抑制多径衰落的空间分集方法,将Turbo编码这种成熟的信道编码技术应用到协作通信中,可以进一步提升传输表现。本文提出了一种协作通信中的中继策略,即软信息解码转发技术(SIF),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性能仿真。(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5年09期)

卢科学,许进,张帅[3](2014)在《采用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信道中软信息的传输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格栅编码量化(TCQ)这一信源编码方法结合格栅编码调制(TCM)技术,解决了双向中继信道中软信息的传输问题。仿真表明,在衰落信道下,该方法性能上优于传统的译码转发和放大转发的网络编码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双向中继信道并在有限带宽的情况下可获得接近理想信道的链路性能。该方法为软信息网络编码走向实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兴通讯技术》期刊2014年02期)

翟绪论[4](2014)在《基于软信息转发的分布式空时编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协作通信系统中,中继可以通过分布式的协作构造出虚拟的天线阵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功率、体积等限制而很难在移动终端上安装多天线的问题。分布式空时编码就是将协作中继作为虚拟多天线进行空时编码,获得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提升系统的性能。但是,现有的分布式空时编码方案通常都假设中继能够正确译码,我们称之为理想的分布式空时编码。在实际应用中,中继可能会出现译码错误,为了抑制错误传播,本文将软信息转发协议与分布式空时编码相结合,研究了基于软信息转发的分布式空时编码。对分布式空时分组码,在双中继模型中,研究了基于软信息转发的分布式空时分组码方案的误码性能,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案能够获得分集增益。为了与基于译码转发的传统方案对比,在系统中加入Turbo码,分析了目的节点软信息译码的方法,通过仿真说明了基于软信息中继的分布式空时分组码能够有效地避免中继的错误传播,带来更优的误码性能。对分布式空时网格码,,提出了一种单中继协作模型下基于软信息转发的分布式空时网格码。给出了一种根据中继上空时网格编码的网格结构和信息符号后验概率,进行软信息空时网格编码的方法,并推导了相应的目的节点译码算法。最后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说明了基于软信息中继的空时网格码相比传统译码转发协议下的分布式空时网格编码具有很大的性能提升。(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2-01)

邓卫华,王闻今,金石,高西奇[5](2012)在《一种利用软信息网络编码在双向中继网络进行估计转发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文中,我们为双向中继网络(Two-way Relay Networks)设计了一种崭新的估计-转发(EF:Estimate-and-Forward)方法.在中继端信道解码后首先得到每一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LR:Log-Likelihood Ratio),然后利用两个方向的比特LLR进行软信息网络编码,并借此构造出中继端的发送信号.因为此方法保留了两端比特信息的软信息并抑制了噪声,所以在任何条件下它的性能都要优于传统的放大-转发(AF:Amplify-and-Forward)方式和解码-转发(DF:Decode-and-Forward)方式,文中详细推导了叁种转发方式的最大可达速率,得到EF方式下最大可达速率的上界和下界,还证明了EF方式较其它两种方式节省功率消耗,并通过仿真得到了速率曲线与误码率曲线,明确的验证了EF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刘荣科,李满庆,侯毅[6](2012)在《基于提前停止判决的编码软信息辅助载波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编码辅助载波同步算法中复杂度较高、延时大的问题,提出了引入辅助停止判决机制的编码辅助载波同步算法。在现有的编码辅助载波同步结构基础上,该算法能对环路信噪比(SNR)进行实时判定,在环路SNR满足限定条件后提前停止编码辅助载波同步迭代,而不影响译码性能。采用新的相位估计方式估计含相位噪声的载波相位,提升了该条件下的环路信噪比。仿真采用码率为1/2的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作为编码方式,结果表明:在误码率为10-5时,该算法减少了约50%的编码辅助载波同步迭代次数;在含相位噪声的信号条件下,与理想解调译码相比,性能损失不超过0.15dB。(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徐瑨,陶小峰,张平[7](2009)在《基于迭代信道软信息的编码MIMO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编码MIMO系统,分析了MIMO检测过程中串行干扰删除引入的误差传播对软解调的影响,同时,借鉴软符号干扰消除的思想,推导出该系统中迭代信道软信息(Iterative Channel Soft Information,ICSI)的计算方法,并证明了该信道软信息等价于信道矩阵广义逆的行范数的倒数。理论分析及仿真表明,该文所述基于ICSI的编码MIMO检测算法可以在不增加任何额外运算量的前提下,显着改善编码MIMO系统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软信息编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协作通信技术是一种可以抑制多径衰落的空间分集方法,将Turbo编码这种成熟的信道编码技术应用到协作通信中,可以进一步提升传输表现。本文提出了一种协作通信中的中继策略,即软信息解码转发技术(SIF),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性能仿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信息编码论文参考文献

[1].魏刚.基于软信息的信道编码方式自动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2].袁博.协作通信中基于Turbo编码的软信息解码转发技术[J].数字通信世界.2015

[3].卢科学,许进,张帅.采用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信道中软信息的传输方法[J].中兴通讯技术.2014

[4].翟绪论.基于软信息转发的分布式空时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5].邓卫华,王闻今,金石,高西奇.一种利用软信息网络编码在双向中继网络进行估计转发的方法[J].电子学报.2012

[6].刘荣科,李满庆,侯毅.基于提前停止判决的编码软信息辅助载波同步[J].航空学报.2012

[7].徐瑨,陶小峰,张平.基于迭代信道软信息的编码MIMO检测[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

标签:;  ;  ;  ;  

软信息编码论文-魏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