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二十年论文-雪妮

文革后二十年论文-雪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革后二十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徽,当代,歌曲创作

文革后二十年论文文献综述

雪妮[1](2014)在《建国初期至文革后十年安徽当代歌曲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歌曲艺术往往能够从一个侧面记录社会历史的变迁。以时间为中轴,以社会发展为脉络,从建国以后、文革时期、文革结束后近十年叁个历史时期对安徽当代歌曲创作及发展历程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可揭示出一首歌曲创作的过程,从中验证歌曲与时代、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铜陵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黄炀[2](2014)在《关山月文革后十年山水绘画艺术特色研究(1977-1987)》一文中研究指出关山月先生是“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他积极践行高师的“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旨。一生艺耕不辍,创作出具有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的艺术作品。山水画创作尤为出色,提出了“意在笔先,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创作主张。本文将对关山月文革后十年山水绘画艺术特色进行展开论述。本文分为两大章,第一章是对关山月山水绘画艺术特色概述,分别以“文革之前的现实性、文革期间的寓意性、文革后十年的豪放性”这叁个阶段来展开讨论,并着重对关山月“文革后十年山水画艺术特色”进行展开论述。第二章是对关山月文革后十年山水绘画艺术特色进行比较。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与黎雄才、李可染和傅抱石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展开论述,来获取一些关于艺术方面新的启示。最后,结语部分侧重写关山月文革后十年山水画艺术特色的价值性及其影响与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4-03-01)

任继周[3](2011)在《劫后欣看火种传——记文革后首届草原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叁十年《草人诗记》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焚膏继晷历暑寒,劫后欣看火种传。展翅雏鹰多珍重,青青诸子胜于蓝。1981年,文革后首届草原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术香火中断多年,后继有望,大喜事。(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马玲丽[4](2008)在《觉醒一代的心灵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后二十年的知青小说,清晰地勾勒出一代人伴随时代走过的心路历程,是一代人从特殊的时代和人生经历走出后的精神自省之路,也是特定时期民族的“心灵之史”、“思想之史”,具有研究意义。第一章从“代”的视点出发,分析了知青一代的生活经历,发现了共有经验造成了群体性文化悖论,即精神心理的“无根”状态。这是知青文学精神历程的基点和起点。第二章解析了“伤痕”、“悲壮青春”等知青主流话语的建构、消解与创作主体、时代之间的对应关系。第叁章分析知青文学在人性、历史等层面的反思及其达到的深度。第四章分析了当代文化语境下知青作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精神特质,这是知青作家在二十年的文化寻找与建构过程中凝聚成的心灵沉积。因而得出结论说,“无根”的精神状态作为群体无意识,是推进知青文学革新的动力,知青作家、知青小说与时代之间休戚相关,相互构成了生动、复杂的动态关系。知青作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写作姿态,实际上构成了当代文学精神建构的一维。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分析了群体文化心理形成的合理性依据;从群体前经验出发系统考察二十年的知青小说心灵史也系首次;本文发现了时代发展与作家生命的断裂这一当代文学史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5](2004)在《“文革”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为教育部 2 1世纪初高教改革项目“文科 (专业 )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学改革实践”课题的组成部分 ,建立在对文革后 2 0年 (1977~ 1997)浙江大学 (原杭州大学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古典文献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整理分析 ,综观 2 0年来以中文系为代表的基础性文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利与弊、成绩与不足 ,并在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 ,探求中文系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模式 ,为中文系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未来发展出谋献策。(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04年03期)

张灿荣[6](2003)在《批判的历史——对“文革”后小说二十年历史批判意识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小说始于启蒙使命的承负。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追求相始终。在一个政教合一的专制传统国度,现代性的追求首先是对反专制的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以及公民社会的培育。基于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来解决民族—国家问题的基本思路①,现代中国文化精(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03年04期)

梁茂春[7](1996)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音乐──为“文革”结束二十年而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十年,是我国音乐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十年,留给我们的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和难以遗忘的历史教训,但同时也是广大音乐工作者对林彪、"四人帮"进行抵制、斗争的,充满浩然正气的十年。在“文革”结束二十周年的今天,很有必要对中国音乐史上这一段极其奇特的、反常的和复杂的"文革"音乐现象作出科学的历史的分析和总结,以利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文革后二十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山月先生是“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他积极践行高师的“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旨。一生艺耕不辍,创作出具有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的艺术作品。山水画创作尤为出色,提出了“意在笔先,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创作主张。本文将对关山月文革后十年山水绘画艺术特色进行展开论述。本文分为两大章,第一章是对关山月山水绘画艺术特色概述,分别以“文革之前的现实性、文革期间的寓意性、文革后十年的豪放性”这叁个阶段来展开讨论,并着重对关山月“文革后十年山水画艺术特色”进行展开论述。第二章是对关山月文革后十年山水绘画艺术特色进行比较。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与黎雄才、李可染和傅抱石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展开论述,来获取一些关于艺术方面新的启示。最后,结语部分侧重写关山月文革后十年山水画艺术特色的价值性及其影响与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革后二十年论文参考文献

[1].雪妮.建国初期至文革后十年安徽当代歌曲创作[J].铜陵学院学报.2014

[2].黄炀.关山月文革后十年山水绘画艺术特色研究(1977-1987)[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3].任继周.劫后欣看火种传——记文革后首届草原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叁十年《草人诗记》之叁[J].草业科学.2011

[4].马玲丽.觉醒一代的心灵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8

[5].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文革”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

[6].张灿荣.批判的历史——对“文革”后小说二十年历史批判意识的考察[J].南方文坛.2003

[7].梁茂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音乐──为“文革”结束二十年而作[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

标签:;  ;  ;  

文革后二十年论文-雪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