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工资差距论文-罗天龙

相对工资差距论文-罗天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对工资差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品质量异质性,相对工资差距,企业绩效

相对工资差距论文文献综述

罗天龙[1](2018)在《产品质量异质性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学者们对贸易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而对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展开了研究。而产品质量的异质性会影响到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引起其工资水平发生变化。产品质量异质性是否会影响到企业间相对工资差距成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主要论述了产品质量异质性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然后梳理了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献综述,并叙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机理分析,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形成从企业异质性和劳动力异质性两方面做了简要的分析,然后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阐述了产品质量异质性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机制,同时对Whang(2016)的理论模型做了分析和一定的扩展。第叁部分对我国产品质量和相对工资差距的测度和评价。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本章在对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进行处理的基础上,重点基于Khandelwal等(2013)使用的反推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测算,同时计算了相对工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产品质量进行了分组,并对产品质量和相对工资差距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性分析。第四部分对产品质量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基于第二部分的机理分析,分别构建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模型的设定。在此基础上,从整体层面和不同质量分组层面分别检验了产品质量对相对工资的直接影响,同时检验了产品质量通过企业绩效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可能的间接影响。最后一部分是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从产品质量提高、人才培养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展望了产品质量异质性对相对工资差距未来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结果如下:(1)我国工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在总体和不同技术产品行业层面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高技术产品行业的产品质量明显要高于工业企业整体水平、中低技术产品行业以及资源产品行业;从不同质量分组来看,高质量组和中质量组产品质量有下降趋势,低质量组有质量有上升趋势。(2)我国工业企业的工资水平在不断的上升,其中高技术产品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要高于整体水平、资源产品行业和中低技术产品行业。另外企业间相对工资差距从各层面来看均呈上升的趋势。从企业间相对工资差距均值来看,高质量组内的相对工资差距较大。从不同地理区位来看也均呈上升的趋势,东部地区的相对工资差距均值相对更高;从不同的补贴状态看,无补贴的企业相对工资差距水平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波动上升的趋势,而有补贴的企业相对工资水平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有补贴企业的企业间相对工资差距均值明显较高。(3)我国产品质量对企业间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系数为正,说明企业层面产品质量较高的企业往往在行业内具有更高的相对工资水平,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需要更多的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另外,经过对产品质量进行的分样本回归,发现产品质量异质性在不同的质量分组中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别,产品质量的变动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高质量组、中质量组和低质量组。产品质量较高的分组产品质量的回归系数更高,说明产品质量越高,企业内可能需要更高比例的高技术水平劳动力。(4)产品质量异质性对相对工资差距具有显着的正向的间接影响。产品质量异质性会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绩效,从而通过利润共享机制间接的影响到企业间的相对工资差距。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如下:(1)从产品质量异质性角度,在现有的Melitz(2003)企业异质性理论和后期学者扩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形成问题进行研究。由于影响相对工资差距形成的原因较多,并没有那个单一的因素或理论能完全解释这种差距的存在,而我国的相对工资差距是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企业的异质性、劳动力的异质性、地区等方面对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国内鲜有专门的针对产品质量变动对相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研究。(2)从不同高低层次产品质量角度出发,对产品质量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将样本根据产品质量的高低和不同产品质量企业的分布情况,对产品质量进行分组,在不同分组中(高质量组、中质量组和低质量组)讨论产品质量异质性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的差异性。(3)本文从不同的两个角度对产品质量异质性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讨论。学者们在研究产品质量异质性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时,除了考虑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外,很少考虑到产品质量异质性可能会通过影响企业绩效间接对相对工资差距造成影响这一路径,本文将分不同传导路径对产品质量异质性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12-01)

石慧敏[2](2016)在《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对美国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一般均衡的框架之下,运用1997—2014年中美两国的投入产出、贸易和工资数据,本文定量考察了中美制造业产品的双边贸易同美国制造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关系。结果发现,美国从中国的净进口对美国制造业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扩大存在影响,但影响幅度较小,贸易并不是引起相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唯一原因。但随着中美双边制造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美中贸易对美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可能越来越大,以保护非熟练劳动力为名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限制的呼声将会更高。(本文来源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期刊2016年06期)

于诚,周山人[3](2016)在《服务业FDI扩大了中国服务业相对工资差距吗?——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在梳理服务业层面FDI流入影响相对工资差距机理的基础上,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服务业FDI对中国服务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服务业FDI对中国服务业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是通过与熟练劳动力的互补效应和相对技能提升效应拉大相对工资差距,而互补效应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要大于相对技能提升效应的影响。此外,服务业国内投资与中国服务业相对工资差距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经济发展水平则与相对工资差距呈现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6年01期)

赵晓芬[4](2015)在《相对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国际贸易抑或技术进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地区间经济交往程度进一步加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双方社会进步。然而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相关问题,不仅影响了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加剧了贫富分化,影响了社会秩序稳定,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因此针对相对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提高认知,也丰富了研究内容,为我国解决相应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曹爽[5](2014)在《浙江省经济开放度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选择适合浙江省经济现状的经济开放度指标,对浙江省经济开放现状进行分析。经分析发现,经济开放度下的几个指标(外贸依存度—出口、进口,外资依存度)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是显着的,且进口贸易会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出口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外资投资及技术进步会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缩小。(本文来源于《管理观察》期刊2014年31期)

喻美辞[6](2013)在《相对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国际贸易抑或技术进步》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两个重要因素,至于谁起决定性作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由于国际贸易通过驱动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差距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模式和技术进步源泉上存在显着差异,所以贸易和技术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本身并没有普适性结论,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到底主要由哪个因素引起并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证问题。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解决衡量国际贸易或技术进步的作用的方法和考虑不同国家具体情况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3年08期)

喻美辞[7](2013)在《国际贸易与相对工资差距:研究新进展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理论的兴起、劳动力个体特征的凸显、离岸外包和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使国际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得以推进。本文概括性解读了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发现当前的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将来的研究应构建更贴近现实、更具指导价值的理论框架,注重企业和劳动者微观层面的差异,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以及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本文来源于《国际贸易问题》期刊2013年08期)

喻美辞[8](2013)在《资本品进口、资本技能互补与中国的相对工资差距》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资本品净进口国,资本品进口引致资本积累并通过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是影响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相对工资差距的一个重要机制。文章实证检验了资本品进口与中国熟练劳动力的互补效应及其对中国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是,从长期来看,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在中国显着存在,资本品进口促进了中国的资本积累,并通过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提高了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扩大了相对工资差距。然而,劳动力的相对数量效应和相对效率效应对中国不断扩大的相对工资差距的解释力不强。(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与管理》期刊2013年03期)

徐晓慧[9](2012)在《进出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有进行进出口贸易的32个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2~2009年,采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进出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结论显示:在不考虑行业特征的情形下:第一,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缩小;第二,在将进出口贸易分解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情形下,出口贸易增加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缩小,进口贸易增加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在考虑行业特征的情形下:第一,出口扩大工资差距,进口没有影响。第二,行业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会导致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刘翠翠,卫平[10](2012)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相对工资差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技术溢出的角度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FDI主要通过两种技术溢出渠道作用于相对工资差距:其一为FDI引致的进口贸易而产生的技术溢出,其二为外资企业在当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技术溢出。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FDI的两种技术溢出渠道均扩大了我国的相对工资差距,但存在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相对工资差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一般均衡的框架之下,运用1997—2014年中美两国的投入产出、贸易和工资数据,本文定量考察了中美制造业产品的双边贸易同美国制造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关系。结果发现,美国从中国的净进口对美国制造业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扩大存在影响,但影响幅度较小,贸易并不是引起相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唯一原因。但随着中美双边制造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美中贸易对美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可能越来越大,以保护非熟练劳动力为名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限制的呼声将会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对工资差距论文参考文献

[1].罗天龙.产品质量异质性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2].石慧敏.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对美国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

[3].于诚,周山人.服务业FDI扩大了中国服务业相对工资差距吗?——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经纬.2016

[4].赵晓芬.相对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国际贸易抑或技术进步[J].商业经济研究.2015

[5].曹爽.浙江省经济开放度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J].管理观察.2014

[6].喻美辞.相对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国际贸易抑或技术进步[J].学术研究.2013

[7].喻美辞.国际贸易与相对工资差距:研究新进展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13

[8].喻美辞.资本品进口、资本技能互补与中国的相对工资差距[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

[9].徐晓慧.进出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2

[10].刘翠翠,卫平.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相对工资差距[J].当代经济科学.2012

标签:;  ;  ;  

相对工资差距论文-罗天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