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发展论文-丁艳华

依恋发展论文-丁艳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依恋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亲子依恋,安全性,母亲的敏感性,内在工作模型

依恋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丁艳华[1](2019)在《儿童早期依恋情感和社会化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中母亲的敏感性是影响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预测指标。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儿童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型,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何冬怡[2](2019)在《重建安全依恋 促进心智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家谱图,做完叁个孩子的成长分析,我的内心感到沉重:6岁的小利因为父母的指责和同学的嘲笑而变得敏感、气愤,无法专注于学习,甚至出现轻度抽动症状,人际关系紧张;10岁的小军挨多了妈妈愤怒的耳光,也变得愤怒、暴力,有伤人倾向,无法专注于学习,甚至出现轻度多动症状;17岁的小文在母亲的严格管控(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9年48期)

邹盛奇,伍新春,黄彬彬,刘畅[3](2019)在《母亲守门行为与母亲教养投入、母子依恋的关系及发展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家庭系统理论与依恋理论提出了一个母亲守门行为通过母亲教养投入预测母子依恋的间接效应模型,同时考察了这一模型在青少年发展阶段上的差异。采用问卷法对597个核心家庭的母亲和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总体上,母亲开门行为对母亲教养投入和母子依恋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教养投入对母子依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间接效应模型成立;母亲关门行为对母亲教养投入的预测作用不显着,对母子依恋具有负向预测作用,间接效应模型不成立;(2)从发展阶段来看,母亲开门行为的间接效应模型在叁个发展阶段均成立,且间接效应大小无差异;母亲关门行为的间接效应模型只在早期和后期成立,且两发展阶段的作用性质相反,早期为正向预测作用,后期为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补充和扩展了母亲守门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并且强调了青少年发展阶段在其中的作用,对家庭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郭红[4](2019)在《地方依恋、旅游增权与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旅游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旅游消费需求的多元化。遗产地因其独特的资源价值以及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而备受关注,遗产旅游蓬勃发展。然而,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居民被迫外迁、环境破坏、外来文化入侵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冲突事件不断,究其根源在于旅游管理者对居民利益诉求的漠视。居民作为遗产地的核心利益者,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遗产地能否持续良性发展至关重要。2008年,国外增权理论的引入为权利困境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但“理论先行,实践滞后”的中国现状,居民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旅游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不足,大多数居民已被边缘化,甚至一些居民不仅没有从旅游开发参与中获益,还承受着物价上涨、环境破坏等旅游发展成果带来的消极影响。这种情况下,居民将失去对资源保护的热情,这不仅是损失,更是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威胁。因此,研究居民地方情感,提高居民地方认同,增强遗产地居民的旅游增权感知,促使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并支持旅游发展,对于遗产地的整体稳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以国内外地方依恋及旅游增权的研究为基,结合世界遗产地武陵源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地方依恋、旅游增权和旅游发展支持度间的关系模型,以旅游增权四维度为中介变量,收集调查数据。采用熵权法对遗产地居民的旅游增权状况进行客观评估,并通过SPSS和AMOS软件对关系模型和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地方依恋二维度(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对旅游增权四维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其中功能性地方依赖对经济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的影响效应更显着,情感性地方认同则对心理增权的影响程度更强烈;第二,地方依恋二维度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均具有正向影响;第叁,旅游增权四维度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心理增权、社会增权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影响作用较弱,经济增权、政治增权的影响则更为显着;第四,旅游增权四维度在地方依恋二维度与旅游发展支持度间起中介作用。根据结论,并结合增权感知状况分析,本研究为如何发挥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居民旅游参与的潜能,推动遗产地健康持续发展提出四点管理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明伟,迟宁宇[5](2018)在《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分析——基于依恋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在涌向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的困境已经引发一系列如心理疾病、教育缺失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与依恋理论进行联系,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为社会工作者妥善处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鼓励高校大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对接,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模式,从理论视角为社会工作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新方向。(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8年12期)

侯春杰[6](2018)在《矛盾型依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指导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学理论指出,矛盾型依恋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积极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支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其积极依恋行为的建立,逐步养成良好的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是家长需要高度重视的教育问题。从"密切而友善的交流、持续而稳定的交流、多元而灵活的交流、自然而真诚的交流"几个维度入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深入探索实践。(本文来源于《观察》期刊2018年29期)

邹筱清[7](2018)在《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调查分析——以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身心的迅猛发展,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均受到了挑战,为了了解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特点,为具体分析其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做铺垫,我们采用了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对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在校中学生(除毕业班外)进行施测。结果:在性别差异上,男女生在母亲依恋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父亲依恋上却差异显着;在年级差异上,中学生依恋质量在整个青春期发生了较大变化。父母依恋质量呈先降后稳的趋势;同伴依恋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在生源地差异上,城镇和农村不同来源的中学生在依恋水平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城镇学生的依恋水平均高于农村学生;在父母亲学历差异上,父亲学历高低与青少年的亲子依恋有显着性差异,且呈正相关,而母亲学历的不同对青少年的依恋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8年29期)

余斯思[8](2018)在《庐山牯岭镇居民地方依恋和旅游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地方依恋作为理论切入点,以庐山旅游景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地方依恋—旅游影响感知—旅游支持度—居民搬迁态度"的理论模型,通过抽样调查研究牯岭镇居民对当地的地方依恋和旅游发展支持度及旅游影响感知和居民搬迁态度等数据,综合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其关系。(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8年08期)

陈丽丽[9](2018)在《隔代教养、祖孙依恋(依赖)与孙辈的心理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和隔代教育群体的大量产生,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本研究对隔代教育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孙辈依恋(依赖)进行综述研究,并考察其对孙辈的心理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隔代教育并不是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这取决于隔代教育的质量,形成不同的孙辈依恋/依赖情形,进一步考察对儿童产生积极/消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26期)

钟虹雯[10](2018)在《高中生依恋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同一性混乱的阶段,自我同一性得到良好发展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对高中生人格的完善、心理健康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均有重要影响。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自我同一性形成是高中生所面临的自我探索道路上的巨大挑战。而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与投入需要安全感与信赖感作为支持基础,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安全感与信赖感最早来源于父母,正是有父母依恋关系作为支持,高中生才能勇敢自信的去探索同一性;并且随着高中生逐渐独立,与同伴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他们越来越依靠同伴来获取情感支持,并以此为动力开始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探索,可以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父母、同伴依恋密不可分。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40名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统计法,选取《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与《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为研究工具,对高中生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总体现状、依恋与自我同一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关系以及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回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高中生依恋总体现状是母亲依恋程度最高,父亲依恋程度最低;(2)高中生依恋在年级、性别、学科、父母是否外出务工上存在显着相关;(3)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总体现状是同一性延缓程度最高,同一性早闭程度最低;(4)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在年级、性别、民族、学科、父母是否外出务工上存在显着相关;(5)高中生依恋与自我同一性存在显着相关;(6)高中生依恋对自我同一性具有预测功能,其中同伴依恋对自我同一性预测性最高。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父母应加强对亲子依恋的重视,对孩子保持积极关注;(2)学校教育应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完成同一性获得;(3)心理健康课程应有连续性,可增多团体辅导内容;(4)高中生自身应正视同伴依恋,学会拒绝。(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03)

依恋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家谱图,做完叁个孩子的成长分析,我的内心感到沉重:6岁的小利因为父母的指责和同学的嘲笑而变得敏感、气愤,无法专注于学习,甚至出现轻度抽动症状,人际关系紧张;10岁的小军挨多了妈妈愤怒的耳光,也变得愤怒、暴力,有伤人倾向,无法专注于学习,甚至出现轻度多动症状;17岁的小文在母亲的严格管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依恋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丁艳华.儿童早期依恋情感和社会化发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

[2].何冬怡.重建安全依恋促进心智发展[J].江苏教育.2019

[3].邹盛奇,伍新春,黄彬彬,刘畅.母亲守门行为与母亲教养投入、母子依恋的关系及发展性差异[J].心理学报.2019

[4].郭红.地方依恋、旅游增权与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杨明伟,迟宁宇.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分析——基于依恋理论视角[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

[6].侯春杰.矛盾型依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指导建议[J].观察.2018

[7].邹筱清.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调查分析——以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

[8].余斯思.庐山牯岭镇居民地方依恋和旅游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系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

[9].陈丽丽.隔代教养、祖孙依恋(依赖)与孙辈的心理发展[J].智库时代.2018

[10].钟虹雯.高中生依恋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8

标签:;  ;  ;  ;  

依恋发展论文-丁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