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清汁论文-范琳琳,王英,程先玲,高鹏,周剑忠

黑莓清汁论文-范琳琳,王英,程先玲,高鹏,周剑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莓清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莓,超声辅助酶解,协同效应,响应面

黑莓清汁论文文献综述

范琳琳,王英,程先玲,高鹏,周剑忠[1](2019)在《超声辅助酶解制备黑莓清汁工艺及其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黑莓果汁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出汁率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运用响应面法研究超声波辅助复合酶(果胶酶+果浆酶)制备黑莓清汁的优化工艺条件,并对超声波辅助酶解提高黑莓果汁品质的协同效应进行解析。结果显示,超声辅助酶解制备黑莓清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加酶量0.3%、酶解时间1.5 h、酶解温度45℃,在此优化条件下制备的黑莓清汁具有较高的出汁率(80.89%)和透光率(68.21%),对其品质和色泽稳定性分析得出,其花色苷含量和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单一酶解组,且色泽呈红色,在贮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处理后原料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超声与酶产生协同效应,加速原料组织结构的破坏,提高黑莓清汁的制备效率。(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范琳琳,王英,黄自苏,程先玲,高鹏[2](2019)在《外源添加物质对黑莓清汁花色苷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咖啡酸、阿魏酸、单宁酸、黄芩素、茶多酚、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芦丁等8种外源辅色素对黑莓清汁花色苷辅色效果、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酸、原儿茶酸、茶多酚、没食子酸、单宁酸对黑莓清汁花色苷的辅色效果影响较显着(p <0.05),最适浓度为0.1 mmol/L,而芦丁的最佳辅色浓度为0.4 mmol/L;实验所选辅色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黑莓清汁花色苷的热稳定性,其中没食子酸、阿魏酸、咖啡酸对其影响效果显着(p <0.05),分别使黑莓清汁花色苷的热降解半衰期延长了6.06、2.07和1.39倍。此外,原儿茶酸、阿魏酸、芦丁能够显着提高黑莓清汁花色苷的光稳定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p <0.05);没食子酸和单宁酸的辅色作用降低了黑莓清汁花色苷的光稳定性。黄芩素、阿魏酸、咖啡酸、芦丁等外源物质可作为黑莓清汁花色苷有效的辅色素。(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许颖,王行,马永昆,马辉,邓娜娜[3](2013)在《基于SPME-GC-MS联用技术检测的热处理黑莓清汁香气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感官评定的基础上,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热处理前后黑莓清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未经热处理的黑莓清汁中检测到56种化合物,主要为醇类、酯类和醛类。热处理后黑莓清汁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显着(P<0.05),热处理0.5min和1min后,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酸类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热处理1.5min醇类和酯类含量减少12.2%和34.5%,醛类含量增加了14.2%。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黑莓青鲜气味减弱且有不良气味产生,热处理0.5min能较好地保留黑莓的典型香气,这与黑莓清汁感官评价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18期)

张龙,许颖,马辉,白洁,马永昆[4](2012)在《超高压处理对鲜榨黑莓清汁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鲜榨黑莓清汁经300~600MPa处理15min后其品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黑莓清汁经超高压处理后,pH随处理压力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总酸显着增加(p<0.05),超高压处理后其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花色苷、多酚含量保留率达90%以上,且还原能力显着增强;300MPa处理15min后黑莓清汁清除DPPH·能力显着下降,而其余压力下黑莓清汁清除DPPH·能力均随压力升高显着增强。(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21期)

周剑忠,张丽霞,单成俊[5](2012)在《黑莓清汁生产中酶解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莓鲜果为原料,采用两段酶解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黑莓清汁生产过程中的酶解工艺。结果表明,在第1阶段的黑莓浆中加入果浆酶,明显提高黑莓出汁率,最佳的酶解条件为果浆酶的添加量0.15%、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5 h;在第2阶段的黑莓汁中加入果胶复合酶,明显提高黑莓清汁的透光度,最佳的酶解条件为加酶量0.055%、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2 h。(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王卫东,许时婴[6](2010)在《黑莓清汁贮藏期间二次沉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黑莓清汁贮藏六个月后二次沉淀的化学成分,讨论了影响二次沉淀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冷冻干燥的二次沉淀中含有蛋白质15.67%、多酚50.39%、总糖13.19%、灰分1.73%。氨基酸分析表明黑莓含有较多的脯氨酸等混浊活性蛋白质,而含有组氨酸较多的蛋白质也容易形成二次沉淀。采用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别分析了黑莓清汁二次沉淀的糖和酚类物质成分。与贮藏前相比,贮藏六个月后,黑莓清汁中的酚酸类、儿茶素及其衍生物大为减少。固体核磁共振检测发现,黑莓清汁二次沉淀中的聚合物是缩合单宁类化合物。在黑莓清汁的贮存过程中,花色苷的C8亲核进攻儿茶素或者表儿茶素的C4,或者儿茶素、表儿茶素的C8亲核进攻花色苷的C4生成缩合单宁,并可能进一步聚合形成多聚体,这些多聚体也会与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二次沉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0年04期)

王卫东[7](2008)在《黑莓清汁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莓是新兴的浆果类水果,色泽艳丽,风味醇美,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誉为“紫色生命果”。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黑莓种植产地,2006年总产量超过了10,000吨。由于黑莓收获期短,容易腐烂,除少部分直接鲜食外,极大部分黑莓都用于加工。黑莓清汁气味浓郁,可用于各种食品与饮料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现有的黑莓清汁产品很容易变色和产生沉淀,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黑莓清汁在市场上的推广。因此,深入系统地进行黑莓清汁的加工技术和黑莓清汁品质的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了酶法制备黑莓汁、羧甲基壳聚糖澄清黑莓汁以及黑莓清汁的贮存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蒸汽热烫工艺对引起黑莓酶促褐变的多酚氧化酶(PPO)的钝化作用。结果发现黑莓中的多酚氧化酶是一种不耐热的酶,采用蒸汽热烫2 min,黑莓中心温度达到52℃时,就可以使多酚氧化酶完全失活,从而减轻黑莓汁的褐变。热烫灭酶还促进了花色苷和多酚类物质的溶出,提高了黑莓汁的营养价值。通过建立模拟体系探讨了黑莓PPO降解花色苷的机制。在花色苷和PPO的模拟体系中,黑莓中的PPO可以直接催化降解黑莓花色苷,但是黑莓花色苷并不是PPO的良好作用底物,只有当其它多酚类物质在PPO的作用下生成醌类物质时,醌类化合物与花色苷进一步发生反应,使黑莓花色苷的降解速度明显加快。通过研究不同果胶酶制剂对黑莓汁品质的影响,发现不同的商业果胶酶制剂中含有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及花色苷酶的酶活各不相同,因而制得的黑莓汁的澄清度、花色苷含量和总酚含量也各不相同。在黑莓果浆中添加具有复合酶活性(果胶酶活和纤维素酶活)的果胶酶制剂Klerzyme150制备的黑莓汁具有较高的澄清度和较高的花色苷含量。通过均匀设计实验优化得到酶法制备黑莓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Klerzyme 150添加量0.063%(v/w),44℃酶解反应110 min。将壳聚糖进行羧甲基改性,得到具有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壳聚糖,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多种仪器手段,证实了改性壳聚糖为N,O-羧甲基壳聚糖。比较了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对黑莓汁澄清度的影响,实验发现,取代度为0.86的羧甲基壳聚糖澄清黑莓汁的效果最好,其添加量为0.02%(w/w)时,室温下静置30min,澄清后的黑莓清汁浊度达到0NTU,4℃贮存6个月后无二次沉淀,而壳聚糖澄清的黑莓清汁的浊度不能达到0NTU,贮存160天产生二次沉淀。分别用壳聚糖和取代度为0.86的羧甲基壳聚糖澄清黑莓汁,对澄清前后黑莓汁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和色泽的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澄清后黑莓清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没有显着变化,但澄清后的黑莓清汁的褐变减少了,黑莓清汁中的蛋白质含量比澄清前分别降低了20.5%和8.2%,总酚含量分别降低了11.64%和9.32%。因此羧甲基壳聚糖澄清黑莓汁的效果优于壳聚糖。通过红外光谱、热重、X射线衍射和Zeta电位仪等多种仪器手段,探讨了羧甲基壳聚糖澄清黑莓汁的机理。结果表明,由于羧甲基壳聚糖分子链含有-COOH、-NH2、-OH等基团,它们能够通过氢键吸附黑莓汁中的蛋白质、多酚类物质形成小的絮凝体,然后羧甲基壳聚糖的分子链在这些小的絮凝体之间通过架桥形成大絮凝体而起到澄清作用。由于羧甲基壳聚糖分子中具有较高的正电荷密度,依靠分子内正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羧甲基壳聚糖分子内的主链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从而大大增强了吸附架桥能力。研究了黑莓清汁在不同温度贮存时花色苷的变化。黑莓清汁中花色苷在贮存中很容易发生降解,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贮存期间,花色苷的降解及其与多酚的聚合反应,使得黑莓清汁色度下降,聚合色上升,褐变增加。低温有助于黑莓清汁中花色苷的保留和色泽稳定性。通过对贮存6个月的黑莓清汁二次沉淀的主要成分分析,初步探讨了引起黑莓清汁产生二次沉淀的主要因素。黑莓清汁二次沉淀物中含有15.67%的蛋白质、13.19%的总糖、50.39%的多酚和1.73%的灰分。黑莓清汁混浊物的主要成分是单宁或单宁-蛋白质。对黑莓清汁二次沉淀进行固体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含有缩合单宁,它是由花色苷与儿茶素或者表儿茶素发生缩合反应形成的,缩合单宁进一步聚合以及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生成了二次沉淀。通过HPLC-DAD-ESI-MS检测了黑莓中的多酚类物质。黑莓中的花色苷都是矢车菊类花色苷,以矢车菊3-O-葡萄糖苷为主,占到总花色苷的76.92%,其它花色苷包括矢车菊3-O-阿拉伯糖苷(3.29%)、矢车菊3-O-丙二酸酰葡萄糖花色苷(2.86%)和矢车菊3-O-草酸酐酰葡萄糖花色苷(14.46%)。黑莓果肉中的黄酮醇类多酚含量比种子高,黑莓种子中的苯甲酸类、黄烷醇类(儿茶素、表儿茶素)多酚占有较高的比例。由于在贮存期间,黑莓清汁中的儿茶素、表儿茶素等黄烷醇类多酚同花色苷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二次沉淀,因此在酶法制备黑莓清汁时除去黑莓种子再进行酶解、澄清,以减少黑莓清汁中的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可以防止和减轻黑莓清汁中二次沉淀的产生。对黑莓浓缩汁的加工工艺及其流变性质进行了研究。静态流变性质测定结果表明,黑莓浓缩汁是牛顿型流体。温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对黑莓浓缩汁粘度的影响可以用一定的数学方程来描述。分析了加工对黑莓清汁和黑莓浓缩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经SPME富集,GC-MS分离与检测,在黑莓清汁中检测出6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醇类和醛类物质是主要的挥发性组分。从黑莓浓缩汁中鉴定出47种化合物,大部分来源于黑莓清汁,主要的风味物质是醛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热加工引起的脂肪水解、脂肪酸氧化、Maillard反应,使黑莓清汁中醇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及羰基化合物含量增加。真空浓缩使黑莓浓缩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减少。(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8-06-01)

吴文龙,闾连飞,孙醉君[8](2001)在《黑莓清汁加工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压榨法、打浆法和浸提法皆可制得黑莓原汁 ,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加工方法。果浆泥酶解宜采用 50℃温度 ,果胶酶用量 0 0 2 % ,处理 1h左右 ,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01年03期)

黑莓清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咖啡酸、阿魏酸、单宁酸、黄芩素、茶多酚、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芦丁等8种外源辅色素对黑莓清汁花色苷辅色效果、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酸、原儿茶酸、茶多酚、没食子酸、单宁酸对黑莓清汁花色苷的辅色效果影响较显着(p <0.05),最适浓度为0.1 mmol/L,而芦丁的最佳辅色浓度为0.4 mmol/L;实验所选辅色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黑莓清汁花色苷的热稳定性,其中没食子酸、阿魏酸、咖啡酸对其影响效果显着(p <0.05),分别使黑莓清汁花色苷的热降解半衰期延长了6.06、2.07和1.39倍。此外,原儿茶酸、阿魏酸、芦丁能够显着提高黑莓清汁花色苷的光稳定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p <0.05);没食子酸和单宁酸的辅色作用降低了黑莓清汁花色苷的光稳定性。黄芩素、阿魏酸、咖啡酸、芦丁等外源物质可作为黑莓清汁花色苷有效的辅色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莓清汁论文参考文献

[1].范琳琳,王英,程先玲,高鹏,周剑忠.超声辅助酶解制备黑莓清汁工艺及其协同效应[J].食品科学.2019

[2].范琳琳,王英,黄自苏,程先玲,高鹏.外源添加物质对黑莓清汁花色苷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9

[3].许颖,王行,马永昆,马辉,邓娜娜.基于SPME-GC-MS联用技术检测的热处理黑莓清汁香气变化分析[J].食品科学.2013

[4].张龙,许颖,马辉,白洁,马永昆.超高压处理对鲜榨黑莓清汁品质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2

[5].周剑忠,张丽霞,单成俊.黑莓清汁生产中酶解工艺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2

[6].王卫东,许时婴.黑莓清汁贮藏期间二次沉淀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

[7].王卫东.黑莓清汁的制备[D].江南大学.2008

[8].吴文龙,闾连飞,孙醉君.黑莓清汁加工技术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1

标签:;  ;  ;  ;  

黑莓清汁论文-范琳琳,王英,程先玲,高鹏,周剑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