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语境论文-杨力

中国现代语境论文-杨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现代语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四,科学语境,性观念,性别

中国现代语境论文文献综述

杨力[1](2019)在《中国现代性观念的起源:“五四”科学语境中的性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不但开启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新阶段,而且也标志现代性观念的兴起。围绕"人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这一时期的媒体和学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性""性欲"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五四学人批判传统儒家压抑的性文化,从科学视角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性欲",强调女性和男性在性维度上拥有平等的权利。性观念、性知识和性话语在五四时期的形成,不但形塑了现代中国人的性观念,而且展现了科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从侧面论证了五四运动之于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明[2](2019)在《现代性问题及其中国语境——中国现代性的特殊阐释及其学术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很难超脱其成熟形式,即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现代性而孤立自存。较之于西方现代性的内生型结构,近代中国现代性问题,更多地是在西方殖民主义现代性扩张的背景下被动产生的。因而对中国现代性生成机制的分析,其实在本质上就是探讨中国近代资本现代性的"缺场"及其被动"出场"问题。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形式,前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历史惯性,在直接意义上决定了中国现代性问题的非自主性生成,这是在阐释中国现代性问题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的特殊性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丽,李明宇[3](2019)在《现代中国科学观转型的双重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科学观念转型的现实过程是受特定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及其两者的交织与纠缠支配和引领的。社会语境经历了一个"救亡保种的革命性语境-民族崛起的政治性语境-富国强民的经济性语境"的转换过程,为科学观演进提供了社会动因。文化语境主要从"内逻辑"与"外逻辑"两条路径揭示其文化动因。正是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两者的交织与纠缠,各种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的激荡与碰撞,发挥了类似发酵的效应,推动了科学观念实现转型,成就了科学的权威地位。(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胡杏[4](2019)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女性主义被引进中国,在为中国的女性主义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的同时,也对其在中国存在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男女平等"的要求作为一种话语被女性主义提出同时又被后现代话语所消解。后现代和女性主义的结合本身似乎就存在着矛盾。于中国而言,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即使再好,不与中国的实际结合,也是枉然。(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28期)

雷宇[5](2019)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春节档电影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文化涌入中国后在电影、美术、音乐等文艺上的影响随处可见,春节档电影作为电影市场一个重要的分支也受到了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但贺岁片本身因为国家意识形态和现实环境等的限制,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结合的作品还不够成熟,其中就会导致一些问题,本文就从文化意义的消失、娱乐至死、过度消费、狂欢后的冷寂和理性的缺失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反思。(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4期)

祝丽生[6](2019)在《中国语境下现代乡村公共精神重塑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精神,不同的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精神内涵,西方的公共精神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之中,而对于家国特色明显的传统中国来讲,公共精神孕育于国家与乡土社会之中,以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朴素的社会交往得以延承。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培育应该在中国特有的语境和时代特征进程中展开,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引领,通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特征结合、政治认同与社会认同结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去探索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实现路径。(本文来源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中望[7](2019)在《现代中国左翼美学的生成语境、演进逻辑与当代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左翼美学的生成语境,是国内氛围由"激情革命"转向"文艺抗争",国际左翼文艺运动风起云涌激发内生动力,社会文化心理"文学追求排挤政治苦闷"流行。现代中国左翼美学历经开端、发展、高潮、转型、衰歇五个阶段,整体遵循革命引领、外域激发、论争导向、实践检验的演进逻辑,致力于概念范畴、审美实践和历史事件叁者的有效对接。现代中国左翼美学推动革命进程、社会发展和学术进步,底层情怀浓烈,责任意识明确,进步意义明显,但也存在斗争思维、情绪主义、社会图解等不足。(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潘泽泉,唐珊[8](2019)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青年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中国后现代青年的概念与起源、群体特征与社会影响、群体内部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做出了辨析与讨论,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后现代青年群体不被社会主流价值文化接纳的困境以及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如何将中国后现代青年群体内部的自我认同衍生到社会认同上来,降低被边缘化对其造成的失落感与焦虑感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管理观察》期刊2019年20期)

董丽慧[9](2019)在《妖术/技术/美术: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摄影的历史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摄影术随西方殖民者、商人及摄影师传入中国。19世纪下半叶,作为西方文化及民主政治变化的表征,摄影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将摄影的重要性提升到可用于实业救国的西方先进科技之一。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文学艺术界一系列革命口号和历史事件的展开,摄影在中国最终成为现代艺术之一种。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摄影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历史语境的考察,展现了中国早期现代摄影经历从妖术、技术、进而成为美术的一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性的一个特殊面向。(本文来源于《艺术设计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戈蒙蒙[10](2019)在《在后现代语境中再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拉丽莎·赖(1967-)是加拿大知名华裔女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大学教授。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探讨身份、种族、文化和性别之间的关系。《千年狐》是其第一部小说,1996年获得“加拿大图书第一小说奖”提名。小说讲述了一只被神话的狐狸分别附体在中国唐代女诗人鱼玄机和当代加拿大华裔女孩阿尔特弥斯·黄身上,由此衍生出的传奇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本论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探究了《千年狐》运用的互文性、戏仿、碎片化、拼贴、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等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小说采用互文性写作技巧,重写了灵性化的狐狸和鱼玄机的故事;采用戏仿的写作手法,讽刺性地改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小说让主要角色狐狸、鱼玄机和阿尔特弥斯在不同的时空分别叙述自己的故事,其文学表现形式、叙述模式、时间和空间都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小说还大量拼贴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其碎片化特征更为明显;小说的情节、语言和人物都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多样化也体现出小说主题的多元性。本论文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和总结,认为《千年狐》从中国神话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灵感,聚焦于历史和神话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运用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神话的联系整合在一起,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具意义的是,小说表达了被边缘化的加拿大华裔女性希望挣脱父权制和白人主流文化束缚的心愿,旨在唤起加拿大华裔追溯中国文化渊源和文化精神,在加拿大社会中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力量的意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4)

中国现代语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察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很难超脱其成熟形式,即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现代性而孤立自存。较之于西方现代性的内生型结构,近代中国现代性问题,更多地是在西方殖民主义现代性扩张的背景下被动产生的。因而对中国现代性生成机制的分析,其实在本质上就是探讨中国近代资本现代性的"缺场"及其被动"出场"问题。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形式,前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历史惯性,在直接意义上决定了中国现代性问题的非自主性生成,这是在阐释中国现代性问题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的特殊性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现代语境论文参考文献

[1].杨力.中国现代性观念的起源:“五四”科学语境中的性话语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明.现代性问题及其中国语境——中国现代性的特殊阐释及其学术争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李丽,李明宇.现代中国科学观转型的双重语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4].胡杏.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9

[5].雷宇.后现代语境下中国春节档电影的反思[J].传播力研究.2019

[6].祝丽生.中国语境下现代乡村公共精神重塑路径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9

[7].刘中望.现代中国左翼美学的生成语境、演进逻辑与当代评价[J].湖南社会科学.2019

[8].潘泽泉,唐珊.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青年心理[J].管理观察.2019

[9].董丽慧.妖术/技术/美术: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摄影的历史语境[J].艺术设计研究.2019

[10].戈蒙蒙.在后现代语境中再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D].内蒙古大学.2019

标签:;  ;  ;  ;  

中国现代语境论文-杨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