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聚苯乙烯泡沫回收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废聚苯乙烯泡沫回收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一、废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资源化技术综述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孙锴[1](2021)在《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芳香烃的研究》文中指出塑料是一种来源于石油化工产业的高分子聚合物,其制品具有产量高、平均使用寿命短且自然降解率低等特点,造成了全球废塑料累积量与日俱增,引起了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由于塑料的生产原料主要为烯烃、芳烃等石化原料,分子构成以碳、氢为主,因而废塑料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比填埋及焚烧等传统处置技术更受关注。利用(催化)热解法将废塑料转化为可商品化的热解油,如富芳香烃油的技术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手段。然而,目前对于废塑料(催化)热解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主流芳构化催化剂种类单一、技术经济性和工况适应性存在不足;高含氧废塑料热解油的脱氧提质技术研究仍存在空白、含氧产物的脱氧路径仍不明确;对低纯度、高杂质含量废塑料的热解行为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实现混合/高含氧废塑料回收高附加值芳烃为目标,构建了以化学活性炭和污泥热解炭为代表的碳基催化剂催化废塑料热解制备芳烃的技术路线,归纳了碳基催化剂催化芳构化反应机理,提出了高含氧聚酯塑料的分类脱氧提质方案,并针对性地实现了各类聚酯热解油的催化脱氧-同步高附加值芳烃生产,开展了杂质对废塑料热解行为的影响研究,归纳了低纯混合废塑料的热解行为。本文的研究拟为废塑料的清洁高效综合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针对大宗聚烯烃混合废塑料,开展了活性炭催化塑料热解制备富芳烃油的研究。选取了氢氧化钾、氯化锌及磷酸活化炭为废塑料芳构化催化剂,碳基催化剂的加入使气相产物产率升高,油相产物的产率略有下降。原位催化反应中磷酸活化炭对混合聚烯烃热解油中芳烃的富集作用最为明显,其选择性可达66.0%。异位催化反应中,当磷浸渍比达到40%、停留时间为3 s时,聚乙烯(PE)热解油中的芳烃含量达到了30.0%,其中79.3%为单环芳烃。磷酸活化过程形成了丰富的含磷官能团,其中的Br?nsted酸性位,诸如C-O-PO3、C2-PO2、及C-PO3中的P-OH所催化的氢转移反应;以及脱氢活性位,如P=O等所催化的环烃直接脱氢反应是芳构化反应的两种主要途径。继承上文以碳基催化剂作为废塑料芳构化催化剂的思路,开展了以高灰分、高铁磷含量的污泥热解炭催化混合聚烯烃热解制备芳烃的研究。600℃时,污泥炭对混合聚烯烃热解油中单环芳烃的选择性达到了75.3%,其中苯乙烯和二甲苯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9.1%及12.5%;800℃时,污泥炭对双环芳烃的选择性高达64.4%,其中萘的占比达47.5%。PE、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将双环芳烃的选择性由46.8%提至53.7%,还能有效抑制芳烃的过度缩合。污泥灰分中部分含Al、S和P的活性组分起酸性位的作用;而部分含P、Fe和S的催化活性组分具有显着的脱氢能力,两者协同促进了芳烃的生成。Ca O和部分含Fe的活性组分能够促进重质芳烃的开环反应,从而抑制过于重质的芳烃形成。开展了固体碱催化芳酸酯类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丁二醇酯(PET/PBT)裂解产物脱氧提质制备芳烃的研究。选用碱土金属基矿物/固体废弃物,采用聚酯链水解-同步催化脱羧的反应路径,结果表明钙基催化剂比镁基催化剂对挥发分、油相组分及油相中苯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着。PET热解产物中含量达32.6%的苯甲酸及30.7%的芳酯类产物完全分解,苯的占比由8.8%提高至78.8%;PBT热解产物中含量达67.1%的苯甲酸完全分解,苯的占比由12.3%提高至81.0%。催化温度600℃、催化剂/原料比为10∶1是兼具脱氧效率及经济性的反应工况参数。电石渣是具有优秀脱氧效果的碱土金属基催化剂。对于另一类以聚碳酸酯(PC)为代表的酚酯类聚酯,开展了固体酸催化PC与聚烯烃共热解脱氧提质制备芳烃的研究,研究以兼具芳构化及脱氢活性的HZSM-5为催化剂,利用高含氢聚烯烃的脱氢芳构化过程代替氢气作为廉价的氢源。结果表明,催化温度为600℃,PP∶PC=75%∶25%时,酚类含量由84.4%降低至2.9%,热解油中的芳烃含量达到97.1%,其中以萘类为主的双环芳烃的占比达54.5%。催化温度从500℃升高到700℃使热解油中的芳烃含量从95.8%增加到98.1%,但同时也加速了重质多环芳烃的形成。催化剂经两次再生后表面酸度有所下降,导致热解油脱氧和芳构化效率降低了4.9%。最后,开展了杂质对废塑料热解油品质的影响研究。取自四种典型废塑料筛分物的真实杂质样品主要由灰分(63.5%~68.3%)和挥发分(31.0%~36.6%)组成,Si O2、Ca CO3和Fe2O3是灰分中的主要成分。对于混合聚烯烃塑料,杂质的添加使热解油中烯烃的占比显着提高,可由34.7%提高至66.6%。对于单组分塑料,杂质使PE和PP的热解油相产率分别从64.7%和48.0%降低到54.8%和38.3%,但同时使热解油中烯烃的收率分别提高了25.0%和21.1%;然而杂质对PS热解油没有显着影响。杂质对塑料热解的作用可以归纳为无机灰分作为热载体的作用,某些催化活性灰成分的催化作用和有机组分与塑料共热解的影响三部分,其中杂质的热载体效应是共性的且主导的,其他两者因废塑料来源而异。

薛志宏,刘鹏,高叶玲[2](2021)在《废旧塑料回收与再利用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塑料需求量的持续增长,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得到关注。近年来,废旧塑料回收与再利用成为一大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填埋与焚烧,绿色节能废塑料回收与再利用研究和工艺获得较快突破和发展。本研究对废旧塑料回收与再利用工艺进行综述,且选取最具有回收前景的几种通用塑料回收与再利用状况进行详细阐述。

马冲[3](2021)在《挤出预成型对回收塑料模压发泡板材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回收塑料重复利用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回收塑料模压发泡板材是利用回收塑料再生产的产品之一。目前,工厂内回收塑料模压发泡板材的生产工艺是:密炼机混炼→三台开炼机薄通预成型→冷却出薄片→叠片→平板模压发泡机发泡→切片。然而,用开炼机制备预成型板材的方法生产效率低、工艺复杂且费力。而用熔体挤出制备预成型板材的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克服上述方法的缺陷,但对于回收塑料制备预成型板材经过模压发泡后仍存在硬质粒子、发泡倍率低及泡孔尺寸不均匀等质量问题。可以推测熔体挤出机螺杆构型的分散混合效果差是造成上述发泡板材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一种高分散强混合的新型螺杆对制备高质量发泡板材,提高回收塑料挤出预成型板材的制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在原有螺杆构型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螺杆,将拉伸混合机理与屏障螺杆相结合,在喂料段和挤出段之间增加了带有强力拉伸流场的混合段,解决回收料中存在的高分子量级熔点较高的问题,提高填料在混合物中分散效果。(2)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OLYFLOW对两种螺杆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有螺杆相比,新型螺杆的拉伸剪切混合作用大,混合指数更接近于1。(3)通过设计不同回收塑料(PE)含量实验配方,对新型螺杆和原有螺杆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预成型板材挤出成型过程中,新型螺杆的分散混合和熔融能力明显高于原有螺杆,板材中凝胶和填料聚集体现象明显减少;将预成型板材经过模压发泡后,新型螺杆得到的发泡板材外观、质量明显得到提高,100%回收料即可正常发泡;新型螺杆的挤出能力比原有螺杆增加的最大幅度约3.6%,新型螺杆挤出温度比原有螺杆增加的最大幅度约1.7%,新型螺杆功率消耗比原有螺杆增加的最大幅度约10%。

杨伟同[4](2020)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洛南乡村住宅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要求逐步提高,生活需求更加多样化。村民不再满足于传统住宅的空间与居住模式,迫切需要功能齐全、空间舒适、环境优美、造型美观的现代新住宅,因此新建住宅的数量随之增加。但由于乡村地区住宅普遍由村民自行规划与设计,自主性较强,缺乏专业的指导,常常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建材消耗量大、使用空间浪费和高能耗、高碳排等一系列问题。基于现阶段我国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对广大乡村地区的住宅进行低碳设计研究将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减碳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实地调研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着重研究针对建筑物化阶段、使用阶段和拆除阶段的低碳设计策略,在此指导下进行低碳方案设计。具体研究内容为:1.梳理洛南乡村住宅的时代发展特征、空间形态、建造技术等方面的演变特征,选取近些年(2010年以来)村民自建且具有典型性的住宅作为对标建筑,实地调研其在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并做详细分析。2.以调研数据为基础,计算对标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并做分析。3.收集针对洛南乡村住宅建设的既有设计方案,分析各个方案的设计策略,再次调研依据既有设计方案建成的新农村,计算新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4.将对标建筑建立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模拟计算其在不同设计策略下的碳排放量,从而得到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物化阶段、使用阶段和拆除阶段的优选低碳设计策略。5.最终在低碳设计策略的指导下,提出适合洛南地区住宅建设的低碳设计方案,对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与对标建筑对比,分析其低碳效力。以期为该地区新建住宅提供参考。

孙杜鸿[5](2020)在《稻草保温块制备技术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建筑能耗居高不下,建筑节能已刻不容缓。在建筑总耗热量中,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占据很大比例,而墙体占到围护结构耗热量的70%,因此提高建筑墙体的保温性能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举措。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是一种新型自保温墙体材料,具有很多优点:造价低廉、取材便捷、热工性能好和容易砌筑等。而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Ⅱ类)的填插材料直接决定着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热工性能的好坏,从而影响其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非常有必要就填插材料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本文结合重庆地区的施工工艺和建造要求,整合稻草资源和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的建材化利用,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的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填插用稻草保温块的制备技术,对稻草秸秆的预处理技术、稻草保温块的成型技术和材料配比进行了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质量损失率”定量研究了“NaOH溶液质量分数”与“稻草秸秆浸泡时间”分别对软化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综合成本指数”的概念,选择出了NaOH溶液预处理稻草秸秆技术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稻草秸秆的质量损失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变化速率较大),随着NaOH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变化速率较小),但局部均有减小,最后基本趋于平缓;优化方案是“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1%及稻草秸秆浸泡时间为6h”,但浸泡时间仍较长,导致稻草保温块成型耗时较多。(2)为研究稻草保温块快速成型技术,引入了机械搅拌,分别结合NaOH溶液、石灰浆进行了快速预处理稻草秸秆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最后进行了NaOH溶液、石灰浆混合机械搅拌快速预处理稻草秸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aOH溶液与稻草秸秆质量比为5:1时,能够保证稻草秸秆得到充分浸泡,同时浸泡完成后不会产生多余的废液;机械搅拌使稻草秸秆纤维变得更细、更柔软,试件的成型形状更规则,表面更平整,且可将稻草秸秆浸泡时间由6h进一步缩短为3h;石灰浆预处理稻草秸秆的软化效果较差,不能达到预处理的要求,但可以作为胶凝材料,有助于稻草秸秆粘结成型。(3)总结了稻草保温块现有成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提出了稻草保温块的快速成型技术,研究了稻草保温块的养护技术。结果表明,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的稻草保温块具有更好的形状规则度、表面平整度及材料粘结状况;稻草保温块的自然养护条件:温度范围为1530℃,相对湿度范围为4075%;养护时间为脱模后28d。(4)研究了EPS颗粒掺量分别对稻草保温块的成型效果、干表观密度和热工性能的影响,确定了相应的EPS颗粒掺量合理范围,从而得到了EPS颗粒掺量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稻草保温块的干表观密度随着EPS颗粒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呈较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未掺EPS颗粒的稻草保温块的导热系数约为0.049W/(m·K),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且EPS颗粒掺量的增加能够减小稻草保温块的导热系数,提升其热工性能;优化方案为“EPS颗粒掺量不宜超过3%”。(5)研究了稻草秸秆与熟石灰粉质量比值(简称秸灰比)分别对稻草保温块的干表观密度、吸湿性、体积吸水率、力学性能和尺寸变化的影响,确定了相应的秸灰比合理范围,从而得到了秸灰比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稻草保温块的干表观密度随着秸灰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平衡状态含水率、体积吸水率均与秸灰比呈现“波浪”型变化关系;其立方体抗压强度较小,且跟秸灰比的变化关系不显着;稻草保温块自然养护48h后,其外形尺寸趋于稳定,高度方向的一次变形量、二次变形量均比长度和宽度方向大得多,且两者与秸灰比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优化方案为“秸灰比为7.5”。

郭鸿钦,罗丽萍,杨宇航,王宇萌,陆遥力,赵鑫,胡筱敏[6](2020)在《利用昆虫取食降解塑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废旧塑料因具有较高的化学惰性,不易被自然降解,而形成长期污染,现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塑料垃圾的传统处置方法,如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和化学处理法等,存在侵占土地、产生二次污染和费用高等问题.近年来,可以取食并降解塑料的昆虫的发现,为塑料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处理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深入分析废弃塑料的污染危害和回收处理现状,详细介绍具有取食降解塑料能力的昆虫类型如黄粉虫、大麦虫、大蜡螟虫等,取食降解的塑料类型包括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比较昆虫对各类塑料的降解能力及效率差异、昆虫取食塑料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昆虫肠道功能菌群结构以及被分离的降解塑料功能微生物差异等.提出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潜在的突破可能进行展望:(1)可取食降解塑料昆虫的进一步发现与优选;(2)可取食塑料的昆虫的毒理学分析与资源化;(3)降解塑料昆虫和功能菌的降解机制的深入解析;(4)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与合理应用.(图4表3参71)

贾继珍[7](2019)在《基于废塑料和棉材料的改性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有毒重金属引起的水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从受污染的水体中消除这些重金属离子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与其它物理或化学处理方法相比,吸附法具有环保、高效、可循环再生、操作简便、经济实惠、无二次污染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制约吸附法的关键问题是低成本、高效率吸附剂的开发与应用。本文以通过简单方法合成低成本吸附剂、用以去除水体重金属离子为目标,通过两种方法制备两种改性吸附剂。一种是以废旧聚苯乙烯泡沫(WEPS)为原料,1,2-二氯乙烷为有机溶剂和交联剂,无水三氯化铝为催化剂,经Friedel-Crafts反应和磺化反应制备了磺化超高交联聚苯乙烯吸附剂(SHCP);另一种是以棉纱为改性基底材料,通过紫外辐照和氧化还原方法在棉纱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聚合物刷,然后通过胺化反应接枝二乙烯三胺(DETA),制得胺化改性棉纱(C-PGMA(DETA))吸附剂。研究主要结果如下:成功制备了SHCP吸附剂,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电子能谱XPS等对材料化学构成进行表征。探究了制备过程的条件优化,包括交联时间和WEPS的用量;探究了不同pH、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等静态吸附性能,SHCP吸附剂对镉离子的静态吸附量可以达到0.7mmol/g;探究了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吸附性能,包括初始镉离子浓度、竞争离子强度和不同H/d,并使用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对穿透曲线进行拟合,模拟吸附量介于64.3587.57mg/g,线性相关系数介于0.9436-0.9971;利用硝酸作为脱附剂对SHCP固定床饱和吸附柱进行脱附再生,进行了四次吸附-解吸循环,吸附剂的解吸效率均高于86%,说明SHCP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重复使用性能。成功制备了C-PGMA(DETA)吸附剂,并利用SEM、FTIR、XPS等对材料化学构成进行表征。探究了制备过程的条件优化,包括紫外辐照时间、KPS加入量、GMA/DMF比值和胺化时间;探究了不同pH、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等静态吸附性能,CPGMA(DETA)吸附剂对铜离子的静态吸附量可以达到1.4mmol/g;探究了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吸附性能,包括初始铜离子浓度、不同H/d和不同的流速。并使用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对穿透曲线进行拟合,模拟吸附量介于68.0085.53mg/g,线性相关系数介于0.7163-0.9839;探究了不通条件下的固定床选择性吸附铜离子性能,包括初始铜、镉离子浓度、不同H/d和不同的流速。C-PGMA(DETA)固定床吸附柱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吸附系数在10-30分钟的时间内,介于20-280;硝酸作为脱附剂对C-PGMA(DETA)固定床饱和吸附柱具备良好的脱附再生性能,说明C-PGMA(DETA)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重复使用性能。

张友根[8](2019)在《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了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的内涵,定义了"绿色高值化";研究了终结塑料寿命周期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研究了废弃塑料包装资源再生塑料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探讨了废弃塑料包装资源可回收再生塑料资源的性能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创新驱动。持续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的创新策略,勇攀科技高峰,实现废弃塑料资源高值化,才能获得塑料工程更大的发展空间。文中分析研究了较多的废弃塑料资源化绿色高值化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应用,可供参考。

金爽[9](2019)在《利用废弃聚苯乙烯制备抗凝冰剂》文中研究表明抗凝冰剂是一种能够主动将道路表面的积雪融化的外加剂,将其添加到沥青混合料中,在毛细管压力或车轮荷载磨耗作用下,抗凝冰剂中有效成分从沥青混合料内部盐分浓度较高的空间向浓度低的道路表面层扩散,降低冰的凝固点,延迟道路积雪结冰。与传统融雪剂相比,具有缓释效果的抗凝冰剂可以降低冬季路面的养护成本,减小对环境的破坏力。借鉴农药、化肥包膜技术,利用废弃聚苯乙烯为主要材料,使用三种混合溶剂,并掺加改性剂、增塑剂、增强剂等添加剂制备具有缓释效果的抗凝冰剂,扩大了废弃聚苯乙烯应用范围,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用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苯三种混合溶剂,体积比为3:2:1,在35℃温度下制备浓度为0.5g/ml的包膜溶液。添加改性剂松香提高成膜能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增塑剂来降低聚苯乙烯的脆性,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树脂为增强剂来提高聚苯乙烯膜的附着力。正交试验确定改性剂松香掺量为12%,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掺量为9%,增强剂SBS树脂掺量为2%时,选用粒径为4.75~9.5mm的大粒盐进行2层包膜,并只在第一层的包膜处理时外表裹覆少量凹凸棒载体,自然条件下固化制备抗凝冰剂。电导率仪与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盐颗粒表面均被薄膜包裹,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且覆盖程度较好。将制备的抗凝冰剂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对其路用性能和短期融冰雪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确定了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以及最佳油石比为4.9%。抗凝冰剂以外掺形式掺入,抗凝冰剂的路用性能均满足现行规范中沥青混合料指标要求。随着抗凝冰剂掺量增加,低温抗裂性有一定程度的削弱,抗凝冰剂添加量6%时水稳定性良好,能有效的抵抗水损害发生。为了避免抗凝冰剂有效成分析出速率过快,保证路面融雪性能的时效性,盐化物融雪沥青路面需要严格控制压实度,空隙率4%时,可以保证路面融雪性能的时效性和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汪晓鹏,贺建梅,李文磊[10](2017)在《聚苯乙烯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叙述了聚苯乙烯(PS)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其他方法改性的研究进展。其中,物理改性技术包括填充改性、共混改性和增强增韧改性;化学改性技术包括共聚改性、接枝改性和交联改性;其他改性包括纳米、发泡、阻燃、废旧回收改性等。阐述了PS改性的目的和作用及发展建议。

二、废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资源化技术综述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资源化技术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芳香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塑料概述
    1.2 废塑料的处置方法
        1.2.1 废塑料的传统处置方法
        1.2.2 废塑料热裂解
        1.2.3 废塑料催化热解
    1.3 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芳香烃研究进展
        1.3.1 芳香烃概述
        1.3.2 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芳烃研究综述
        1.3.3 归纳、总结与技术评价
    1.4 废塑料热解油催化脱氧提质研究进展
        1.4.1 塑料热解油脱氧提质技术
        1.4.2 废塑料热解油催化脱氧研究综述
        1.4.3 归纳、总结与技术评价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表征方法及仪器
    2.1 实验原料
    2.2 表征方法及表征仪器
        2.2.1 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热值分析及灰成分分析
        2.2.2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2.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2.7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2.2.8 NH_3-程序升温脱附
        2.2.9 热重分析
        2.2.1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3 实验仪器设备
        2.3.1 管式固定床反应器
        2.3.2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第三章 活性炭催化废塑料热解制备芳烃
    3.1 简介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实验物料
        3.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3.3 木质活性炭催化混合废塑料芳构化实验研究
        3.3.1 单组分及混合废塑料的热分解特性
        3.3.2 活化剂种类对活性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3.3.3 活化剂种类对活性炭催化混合塑料热解油的影响
        3.3.4 活化方式对活性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3.3.5 活化方式对活性炭催化混合塑料热解油的影响
        3.3.6 催化反应机理
    3.4 磷酸活化炭催化聚乙烯芳构化实验研究
        3.4.1 磷酸活化对活性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3.4.2 磷酸活化过程中磷浸渍比对油相产物特性的影响
        3.4.3 磷酸活化炭催化停留时间对油相产物特性的影响
        3.4.4 催化反应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炭催化废塑料热解制备芳烃
    4.1 简介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实验物料
        4.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污泥及污泥炭的理化性质
        4.3.2 催化剂及催化温度对混合塑料热解的影响
        4.3.3 催化停留时间对混合塑料热解的影响
        4.3.4 塑料组成对混合塑料热解的影响
        4.3.5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失活
        4.3.6 催化机理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含氧芳酸酯类聚酯催化脱氧制备芳烃
    5.1 简介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实验物料
        5.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ET/PBT及碱土金属基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表征
        5.3.2 碱土金属基催化剂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5.3.3 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5.3.4 催化剂/原料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含氧酚酯类聚酯催化脱氧制备芳烃
    6.1 简介
    6.2 实验材料及方法
        6.2.1 实验物料
        6.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C与 PE/PP混合物的热分解特性
        6.3.2 HZSM-5 的催化作用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6.3.3 PE/PP掺混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6.3.4 催化温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6.3.5 催化剂的再生与积炭表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杂质对混合废塑料热解油品质的影响
    7.1 简介
    7.2 实验材料及方法
        7.2.1 实验物料
        7.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杂质及塑料的表征
        7.3.2 杂质种类对塑料热解油品质的影响
        7.3.3 塑料种类对塑料热解油品质的影响
        7.3.4 杂质中灰分及有机组分对塑料热解油品质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小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内容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废旧塑料回收与再利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旧塑料介绍
2 废旧塑料危害
3 废旧塑料回收
    3.1 废旧塑料回收方法
        3.1.1 机械回收
        3.1.2 化学回收
    3.2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现状
        3.2.1 PP回收利用
        3.2.2 PS回收利用
        3.2.3 PET回收利用
4 结论

(3)挤出预成型对回收塑料模压发泡板材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废旧塑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再生利用
        1.2.1 废旧塑料的国内外处理方法
        1.2.2 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
    1.3 再生塑料挤出和发泡的研究进展
        1.3.1 再生塑料的挤出研究进展
        1.3.2 再生塑料的发泡研究进展
    1.4 泡沫塑料发泡方法
    1.5 模压发泡现状
        1.5.1 纯新塑料模压发泡工艺过程
        1.5.2 100%回收料模压发泡工艺过程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单螺杆挤出机混合段混合机理
    2.1 基本混合理论
    2.2 典型单螺杆挤出机混合段的结构特点与机理分析
        2.2.1 分流型螺杆混合段
        2.2.2 屏障型螺杆混合段
        2.2.3 变流道型螺杆混合段
        2.2.4 小结
    2.3 螺杆分散混合段设计准则
    2.4 本章小结
3 预成型挤出机新型拉伸螺杆的设计理论
    3.1 预成型螺杆挤出机
    3.2 新型拉伸螺杆分散混合段构型
        3.2.1 设计思路
        3.2.2 构型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螺杆混合流场有限元模拟分析
    4.1 POLYFLOW软件简介
    4.2 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4.3 数学模型
        4.3.1 基本假设
        4.3.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4.3.3 本构方程
    4.4 材料物性参数与边界设置
        4.4.1 物性参数
        4.4.2 边界设置
    4.5 模拟结果与分析
        4.5.1 流场速度分布
        4.5.2 流场剪切速率分布
        4.5.3 流场混合指数分布
        4.5.4 流场粘性生热分布
    4.6 本章总结
5 实验研究
    5.1 实验
        5.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5.1.2 预成型挤出机控制系统
        5.1.3 实验原料及配方
        5.1.4 实验方案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挤出预成型板材质量
        5.2.2 模压发泡板材质量
        5.2.3 挤出能力
        5.2.4 挤出温度
        5.2.5 功率损耗
    5.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总结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洛南乡村住宅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1.1.2 我国建筑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1.1.3 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
        1.1.4 乡村住宅节能减排潜力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诠释
        1.4.1 建筑全生命周期
        1.4.2 碳排放及相关概念
        1.4.3 低碳建筑及相关概念
    1.5 国内外低碳建筑相关研究
        1.5.1 国外低碳建筑相关研究
        1.5.2 国内低碳建筑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洛南乡村新建住宅概况及碳排放调研分析
    2.1 洛南乡村环境及人文特征
        2.1.1 自然地理特征
        2.1.2 水文气候特征
        2.1.3 经济发展特征
        2.1.4 村民行为模式
        2.1.5 住宅建造特征
    2.2 洛南乡村住宅建设发展特征
        2.2.1 洛南乡村空间规划
        2.2.2 洛南乡村住宅时代发展特征
        2.2.3 洛南乡村新建住宅平面形制特征
        2.2.4 洛南乡村新建住宅结构特征
    2.3 洛南乡村新建典型住宅碳排放调研对象的选取
        2.3.1 调研区域
        2.3.2 调研对象
        2.3.3 调研内容
        2.3.4 调研目的
    2.4 洛南乡村新建典型住宅碳排放相关因素调研与分析
        2.4.1 洛南乡村新建典型住宅现状
        2.4.2 物化阶段分析
        2.4.3 使用维护阶段分析
        2.4.4 拆除清理阶段分析
        2.4.5 洛南乡村新建住宅低碳营建经验与本土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南乡村新建典型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3.1 村民新建典型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3.1.1 计算方法及计算模型
        3.1.2 村民新建典型住宅概况
        3.1.3 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3.1.4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3.1.5 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3.1.6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总计及分析
    3.2 针对洛南乡村住宅的既有设计方案研究分析
        3.2.1 既有方案设计背景
        3.2.2 既有方案设计策略
    3.3 既有设计方案建成后实地调研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3.1 建成方案设计概况与建成现状
        3.3.2 建成方案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4 村民新建典型住宅与赵南沟村政府统建住宅碳排放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南乡村住宅低碳设计策略
    4.1 低碳设计指导思想与设计策略初评
        4.1.1 低碳设计指导思想
        4.1.2 低碳设计策略初评
    4.2 针对物化阶段的低碳设计策略
        4.2.1 优化住宅结构体系
        4.2.2 选择低碳建筑材料
        4.2.3 选择高效施工建造方式
    4.3 针对使用维护阶段的低碳设计策略
        4.3.1 选择合理建筑朝向
        4.3.2 优化建筑体形系数
        4.3.3 优化建筑空间布局
        4.3.4 维护结构优化设计
        4.3.5 自然方式调节室内气候
        4.3.6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4.3.7 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4.4 针对建筑拆除清理阶段
        4.4.1 优化建筑拆除方式
        4.4.2 废旧建材回收利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洛南乡村住宅低碳设计方案
    5.1 设计原则及目标
        5.1.1 设计原则
        5.1.2 设计目标
    5.2 设计背景
        5.2.1 拟选基地
        5.2.2 居民需求
    5.3 低碳设计方案
        5.3.1 方案一——砌体结构“L”型布局
        5.3.2 方案二——砌体结构“一”字型布局
        5.3.3 方案三——木结构“一”字型布局
    5.4 低碳设计方案与洛南乡村新建典型住宅碳排放对比分析
        5.4.1 物化阶段对比分析
        5.4.2 使用维护阶段对比分析
        5.4.3 拆除清理阶段对比分析
        5.4.4 全生命周期对比分析
    5.5 优选低碳设计策略汇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1.1 洛南乡村新建住宅现存低碳问题
        6.1.2 针对洛南乡村新建住宅的低碳设计策略
        6.1.3 针对洛南乡村地区的低碳住宅设计方案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致谢

(5)稻草保温块制备技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秸秆建材概述
        1.2.1 特点及优势
        1.2.2 应用现状
    1.3 秸秆砌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秸秆砌块的发展瓶颈及趋势
    1.5 废弃EPS建材化利用概述
        1.5.1 利用现状
        1.5.2 发展趋势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技术路线
    2.4 主要创新点
第3章 稻草秸秆的预处理技术优化研究
    3.1 NaOH溶液预处理稻草秸秆技术优化试验研究
        3.1.1 NaOH溶液预处理稻草秸秆技术优化的可行性
        3.1.2 试验方案
        3.1.3 试验数据
        3.1.4 稻草秸秆浸泡时间对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3.1.5 NaOH溶液质量分数对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3.1.6 NaOH溶液对稻草秸秆表观形态的影响
        3.1.7 NaOH溶液预处理稻草秸秆技术优化方案
    3.2 NaOH溶液机械搅拌快速预处理稻草秸秆试验研究
        3.2.1 方案提出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结果
    3.3 石灰浆机械搅拌快速预处理稻草秸秆试验研究
        3.3.1 方案提出
        3.3.2 成型试验
    3.4 NaOH溶液、石灰浆混合机械搅拌快速预处理稻草秸秆试验研究
        3.4.1 方案提出
        3.4.2 成型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稻草保温块的成型技术优化与养护研究
    4.1 稻草保温块成型技术优化
        4.1.1 现有成型技术与存在问题
        4.1.2 现有成型技术的优化方案
    4.2 稻草保温块的快速成型技术
        4.2.1 成型原理
        4.2.2 成型模具
        4.2.3 原材料及用量
        4.2.4 工艺流程
        4.2.5 成型验证
    4.3 稻草保温块的养护技术研究
        4.3.1 目的与方法
        4.3.2 水分挥发机理
        4.3.3 养护条件
        4.3.4 养护时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稻草保温块的EPS颗粒掺量优化研究
    5.1 EPS颗粒掺量对成型效果的影响
        5.1.1 试验方案
        5.1.2 试验结果
    5.2 EPS颗粒掺量对干表观密度的影响
        5.2.1 试验方案
        5.2.2 EPS颗粒掺量对干表观密度影响的强弱
        5.2.3 EPS颗粒掺量与干表观密度的变化关系
    5.3 EPS颗粒掺量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5.3.1 理论基础
        5.3.2 试验设备
        5.3.3 试验方案
        5.3.4 试验结果
    5.4 EPS颗粒掺量优化方案
第6章 基于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稻草保温块的秸灰比优化研究
    6.1 秸灰比对干表观密度的影响
        6.1.1 试验方案
        6.1.2 试验结果
    6.2 秸灰比对吸湿性的影响
        6.2.1 试验方案
        6.2.2 稻草保温块的吸湿规律
        6.2.3 秸灰比与平衡状态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6.3 秸灰比对体积吸水率的影响
        6.3.1 试验方案
        6.3.2 试验结果
    6.4 秸灰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4.1 试验方案
        6.4.2 试验过程及现象
        6.4.3 试验结果
    6.5 秸灰比对尺寸变化的影响
        6.5.1 变形机理
        6.5.2 试验方案
        6.5.3 试验结果
    6.6 秸灰比优化方案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6)利用昆虫取食降解塑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塑料及其废弃物的污染现状
    1.1 常见塑料的分类
    1.2 塑料污染的危害
        1.2.1 对土壤的污染与危害
        1.2.2 对大气的污染与危害
        1.2.3 对水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1.2.4 对生物体的毒害性
    1.3 废旧塑料处置现状
        1.3.1 废旧塑料的处置方式
        1.3.2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国内外现状
2 利用昆虫降解塑料研究
    2.1 具有取食塑料能力的昆虫种类
        2.1.1 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
        2.1.2 大麦虫的生物学特性
        2.1.3 大蜡螟虫的生物学特性
    2.2 昆虫取食降解塑料的研究
        2.2.1 昆虫对不同类型塑料的降解
        2.2.2昆虫取食塑料能力及效率差异研究
    2.3 昆虫取食塑料对自身生长发育的影响
3 昆虫肠道降解塑料功能微生物研究
    3.1 昆虫肠道功能菌群结构研究
    3.2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4 展望

(7)基于废塑料和棉材料的改性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体重金属的来源
        1.1.2 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1.1.3 水体重金属的去除方法
        1.1.3.1 化学沉淀法
        1.1.3.2 电化学法
        1.1.3.3 膜分离法
        1.1.3.4 生物法
        1.1.3.5 离子交换法
        1.1.3.6 吸附法
    1.2 废塑料
    1.3 棉材料
    1.4 傅克反应
    1.5 紫外辐照接枝法
    1.6 氧化还原接枝法
    1.7 吸附模型
        1.7.1 吸附等温线模型
        1.7.1.1 Langmuir模型
        1.7.1.2 Freundlich模型
        1.7.2 吸附动力学模型
        1.7.2.1 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1.7.2.2 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1.7.3 吸附热力学模型
        1.7.4 动态吸附模型
    1.8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第2章 SHCP的制备及其对水体重金属Cd~(2+)的吸附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2 SHCP的制备
        2.2.3 SHCP材料的表征
        2.2.3.1 SEM
        2.2.3.2 FTIR
        2.2.3.3 XPS
        2.2.4 SHCP对 Cd~(2+)的吸附性能实验
        2.2.5 脱附实验
        2.2.6 SHCP对 Cd~(2+)的吸附量计算公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HCP的制备路线与条件优化
        2.3.1.1 制备路线
        2.3.1.2 交联时间的影响
        2.3.1.3 WEPS用量的影响
        2.3.2 SHCP的表征结果
        2.3.2.1 SEM
        2.3.2.2 FTIR
        2.3.2.3 XPS
        2.3.3 SHCP对 Cd~(2+)的静态吸附性能
        2.3.3.1 PH值对SHCP吸附性能的影响
        2.3.3.2 吸附等温线
        2.3.3.3 吸附动力学
        2.3.4 SHCP对 Cd~(2+)的动态吸附性能
        2.3.4.1 初始Cd~(2+)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2.3.4.2 背景离子存在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2.3.4.3 不同柱径比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2.3.4.4 Thomas模型对穿透曲线的拟合参数
        2.3.4.5 Yoon-Nelson模型对穿透曲线进行拟合参数
        2.3.4.6 竞争离子存在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2.3.5 吸附-脱附循环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PGMA(DETA)的制备及其对水体重金属Cu~(2+)的吸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2 C-PGMA(DETA)的制备
        3.2.3 C-PGMA(DETA)的表征
        3.2.4 C-PGMA(DETA)对Cu~(2+)的静态吸附性能实验
        3.2.4.1 溶液p H对改性棉纱吸附的影响
        3.2.4.2 吸附动力学
        3.2.4.3 吸附等温线
        3.2.5 C-PGMA(DETA)对Cu~(2+)的动态吸附性能实验
        3.2.6 C-PGMA(DETA)对Cu~(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实验
        3.2.7 固定床的脱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GMA(DETA)的制备路线
        3.3.2 C-PGMA(DETA)的制备条件优化
        3.3.2.1 紫外辐照时间的影响
        3.3.2.2 KPS加入量的影响
        3.3.2.3 GMA与 DMF比例的影响
        3.3.2.4 胺化时间的影响
        3.3.3 C-PGMA(DETA)的表征结果
        3.3.3.1 SEM
        3.3.3.2 FTIR
        3.3.3.3 XPS
        3.3.4 C-PGMA(DETA)对Cu~(2+)的吸附性能
        3.3.4.1 PH值对C-PGMA(DETA)吸附性能的影响
        3.3.4.2 吸附等温线
        3.3.4.3 吸附动力学
        3.3.5 C-PGMA(DETA)对Cu~(2+)的吸附性能
        3.3.5.1 初始铜离子浓度对固定床吸附柱的影响
        3.3.5.2 床层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3.3.5.3 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3.3.5.4 Thomas模型对穿透曲线进行拟合分析
        3.3.5.5 Yoon-Nelson模型对穿透曲线进行拟合分析
        3.3.5.6吸附-脱附循环实验
        3.3.6 C-PGMA(DETA)对Cu~(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
        3.3.6.1 初始铜、镉离子浓度对固定床吸附柱选择性吸附Cu~(2+)的影响
        3.3.6.2 不同柱径比对固定床吸附柱选择性吸附Cu~(2+)的影响
        3.3.6.3 不同流速对固定床吸附柱选择性吸附Cu~(2+)的影响
        3.3.7 混合离子饱和固定床的脱附
        3.3.8 C-PGMA(DETA)对低浓度Cu~(2+)的吸附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8)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五)(论文提纲范文)

3.5废弃塑料绿色再生优质塑料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1废弃PS发泡资源绿色优质再生PS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1.1绿色物理压缩减容挤出优质再生PS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1.2物理溶剂法优质再生PS资源及应用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1.3物理熔融法挤出优质再生PS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2废弃多层复合膜高分子材料溶剂法回收优质再生资源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3废弃PVC溶剂法优质再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4废弃PET瓶优质再生PET瓶级切片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5废弃塑料生物法优质再生绿色高值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6废弃塑料绿色共混改性再生优质功能化塑料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13]
        3.5.6.1 PE/PP共混改性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6.2 PVC废弃塑料共混改性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6.3废弃塑料阻燃改性再生优质塑料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6.4废弃生物包装塑料扩链改性再生优质塑料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5.7废弃塑料物理共混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废弃塑料资源再生塑料原料/材料资源拓展应用领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1废弃塑料再生塑料原料/材料应用于建材领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2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塑料原料应用于运动服装领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3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塑料应用于3D线材领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4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塑料原料应用于燃料资源化领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5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塑料原料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6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塑料原料应用于炼钢原料领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7废弃塑料再生塑料应用于汽车能源领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8废弃塑料再生塑料应用于通讯、网络、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9废旧塑料再生塑料应用于塑料管材领域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10废弃PET再生瓶级聚酯切片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3.6.11废弃塑料再生塑料资源循环分级高值化利用策略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4废弃塑料包装资源可回收再生塑料资源性能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创新驱动
5结语

(9)利用废弃聚苯乙烯制备抗凝冰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除冰雪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被动式除冰雪技术
        1.2.2 主动式除冰雪技术
    1.3 废弃聚苯乙烯研究现状
        1.3.1 废弃聚苯乙烯回收的方法
        1.3.2 废弃聚苯乙烯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抗凝冰剂的制备及评价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主要原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抗凝冰剂的制备
    2.3 评价方法
        2.3.1 抗凝冰剂的缓释性能评价
        2.3.2 抗凝冰剂的路用性能评价
        2.3.3 融冰雪效果评价
3 利用废弃聚苯乙烯制备缓释型抗凝冰剂
    3.1 原材料的处理
    3.2 溶剂的选择
        3.2.1 溶剂选择的基本理论
        3.2.2 溶剂的确定
    3.3 温度对溶解时间的影响
    3.4 盐粒径与包膜层数对缓释性能的影响
        3.4.1 盐粒径
        3.4.2 包膜层数确定
    3.5 添加剂对缓释性能的影响
        3.5.1 改性剂
        3.5.2 增塑剂
        3.5.3 增强剂
        3.5.4 正交试验
    3.6 载体
        3.6.1 载体的处理
        3.6.2 载体的使用
    3.7 本章小结
4 抗凝冰剂的路用性能研究
    4.1 原材料技术性能
        4.1.1 沥青
        4.1.2 集料
        4.1.3 矿粉
        4.1.4 外加剂
    4.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1 混合料级配组成设计
        4.2.2 确定最佳油石比
        4.2.3 外加剂的掺加方式
    4.3 抗凝冰剂路用性能评价
        4.3.1 高温稳定性
        4.3.2 低温抗裂性
        4.3.3 水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5 抗凝冰剂融冰雪性能研究
    5.1 融冰雪机理分析
        5.1.1 盐分融冰雪机理
        5.1.2 盐分缓释的可行性
    5.2 盐分溶析试验
        5.2.1 盐分溶析目标值确定
        5.2.2 抗凝冰剂掺量对盐分溶析的影响
        5.2.3 空隙率对盐分溶析影响
    5.3 抗凝冰剂融冰雪效果评价
        5.3.1 短期融冰雪性能评价
        5.3.2 直接目测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聚苯乙烯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物理改性
2 化学改性
3 其他改性
    3.1 刚性粒子增改性
    3.2 纳米、发泡、阻燃等改性
    3.3 废旧泡沫PS回收改性
4 结语

四、废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资源化技术综述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芳香烃的研究[D]. 孙锴. 浙江大学, 2021
  • [2]废旧塑料回收与再利用现状研究[J]. 薛志宏,刘鹏,高叶玲. 塑料科技, 2021(04)
  • [3]挤出预成型对回收塑料模压发泡板材质量的影响[D]. 马冲.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洛南乡村住宅低碳设计研究[D]. 杨伟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5]稻草保温块制备技术优化研究[D]. 孙杜鸿. 西南大学, 2020(01)
  • [6]利用昆虫取食降解塑料研究进展[J]. 郭鸿钦,罗丽萍,杨宇航,王宇萌,陆遥力,赵鑫,胡筱敏.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06)
  • [7]基于废塑料和棉材料的改性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D]. 贾继珍. 深圳大学, 2019(01)
  • [8]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五)[J]. 张友根.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9(08)
  • [9]利用废弃聚苯乙烯制备抗凝冰剂[D]. 金爽.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聚苯乙烯改性研究进展[J]. 汪晓鹏,贺建梅,李文磊. 上海塑料, 2017(02)

标签:;  ;  ;  ;  ;  

废聚苯乙烯泡沫回收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