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耦合工艺论文-石峰,刘和,聂艳秋,堵国成,陈坚

两相耦合工艺论文-石峰,刘和,聂艳秋,堵国成,陈坚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相耦合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市政污泥,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工艺,厌氧发酵

两相耦合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石峰,刘和,聂艳秋,堵国成,陈坚[1](2008)在《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两相耦合工艺厌氧发酵市政污泥生产乙酸》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新的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两相耦合工艺对市政污泥进行厌氧发酵,以实现高效产乙酸的目的.结果表明,采用该两相耦合工艺对市政污泥厌氧发酵能很好地促进乙酸的生成,实验条件下,产氢产酸相乙酸最高浓度达到4.27g/L,同型产乙酸相乙酸最高浓度则为1.07g/L,乙酸产率和VFA产率分别达到0.42g/gVS和0.69g/gVS,与非耦合系统相比,分别提高了61.5%和53.3%.实验结果还证明,污泥经热碱法预处理之后再厌氧发酵,能更有效地产酸,与不经过预处理的污泥原液发酵相比,前者的产氢产酸相乙酸浓度比后者提高了2.9倍.图6表4参17(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石峰[2](2008)在《市政污泥两相耦合工艺厌氧发酵定向产乙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了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两相耦合工艺厌氧发酵市政污泥生产乙酸的过程,通过同型产乙酸菌的耗氢产乙酸作用解除产氢产酸过程中的氢抑制,强化乙酸生产。全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1)采取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两相耦合工艺厌氧发酵市政污泥,并与非耦合系统进行比较,实验条件下,产氢产酸相乙酸最高浓度达到4.27 g/L,同型产乙酸相乙酸最高浓度则为1.07 g/L,乙酸产率和VFA产率分别达到0.42 g/ gVS和0.69 g/ gVS,与非耦合系统相比,分别提高了61.5%和53.3%。污泥经热碱法预处理之后再厌氧发酵,能更有效地产酸,与不经过预处理的污泥原液发酵相比,前者的产氢产酸相乙酸浓度比后者提高了2.9倍。(2)采用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两相耦合系统分别与不排气以及间歇性排气的两套对照系统进行产酸比较。耦合系统的乙酸转化率比两个对照系统分别高出31.3%和13.5%。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系统对乙酸生产的强化可归因于同型产乙酸作用、产氢产酸相产物抑制的解除以及对底物降解的强化。(3)采用pH调控的方法对耦合系统厌氧发酵效果进行了研究。当维持系统中pH为碱性时(pH=10.0),乙酸最终浓度可达7.42 g/L,与不调控pH的原耦合系统相比提高了44.6%,乙酸对VS的转化率达0.46 g/ gVS,比不调节pH时提高了27.8%。产氢产酸相乙酸最终可占总VFA的68.1%,比不调pH有大幅度提高。(4)分批补料技术可防止发酵初期产氢产酸相的有机负荷过高,同时减轻产耗氢不平衡程度,厌氧发酵18天后,分批补料1、2产氢产酸相乙酸浓度分别可达8.02 g/L和7.56 g/L。总VFA分别可达11.52 g/L和11.43 g/L。同型产乙酸相的乙酸浓度达1.76 g/L和1.45 g/L,比原耦合系统分别提高了50%和24%。分批补料1、2中SCOD对乙酸的转化率分别为0.44和0.37,比原耦合系统分别提高了29.4%和8.8%。(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8-06-01)

两相耦合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研究了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两相耦合工艺厌氧发酵市政污泥生产乙酸的过程,通过同型产乙酸菌的耗氢产乙酸作用解除产氢产酸过程中的氢抑制,强化乙酸生产。全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1)采取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两相耦合工艺厌氧发酵市政污泥,并与非耦合系统进行比较,实验条件下,产氢产酸相乙酸最高浓度达到4.27 g/L,同型产乙酸相乙酸最高浓度则为1.07 g/L,乙酸产率和VFA产率分别达到0.42 g/ gVS和0.69 g/ gVS,与非耦合系统相比,分别提高了61.5%和53.3%。污泥经热碱法预处理之后再厌氧发酵,能更有效地产酸,与不经过预处理的污泥原液发酵相比,前者的产氢产酸相乙酸浓度比后者提高了2.9倍。(2)采用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两相耦合系统分别与不排气以及间歇性排气的两套对照系统进行产酸比较。耦合系统的乙酸转化率比两个对照系统分别高出31.3%和13.5%。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系统对乙酸生产的强化可归因于同型产乙酸作用、产氢产酸相产物抑制的解除以及对底物降解的强化。(3)采用pH调控的方法对耦合系统厌氧发酵效果进行了研究。当维持系统中pH为碱性时(pH=10.0),乙酸最终浓度可达7.42 g/L,与不调控pH的原耦合系统相比提高了44.6%,乙酸对VS的转化率达0.46 g/ gVS,比不调节pH时提高了27.8%。产氢产酸相乙酸最终可占总VFA的68.1%,比不调pH有大幅度提高。(4)分批补料技术可防止发酵初期产氢产酸相的有机负荷过高,同时减轻产耗氢不平衡程度,厌氧发酵18天后,分批补料1、2产氢产酸相乙酸浓度分别可达8.02 g/L和7.56 g/L。总VFA分别可达11.52 g/L和11.43 g/L。同型产乙酸相的乙酸浓度达1.76 g/L和1.45 g/L,比原耦合系统分别提高了50%和24%。分批补料1、2中SCOD对乙酸的转化率分别为0.44和0.37,比原耦合系统分别提高了29.4%和8.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相耦合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1].石峰,刘和,聂艳秋,堵国成,陈坚.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两相耦合工艺厌氧发酵市政污泥生产乙酸[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

[2].石峰.市政污泥两相耦合工艺厌氧发酵定向产乙酸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

标签:;  ;  ;  ;  ;  

两相耦合工艺论文-石峰,刘和,聂艳秋,堵国成,陈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