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边墙地下洞室论文-刘健,朱赵辉,吴浩,张石磊,王晋明

高边墙地下洞室论文-刘健,朱赵辉,吴浩,张石磊,王晋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边墙地下洞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层间错动带,地下厂房,变形特征,白鹤滩水电站

高边墙地下洞室论文文献综述

刘健,朱赵辉,吴浩,张石磊,王晋明[1](2019)在《超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墙围岩变形影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边墙围岩稳定是超大型地下洞室施工期关注的重点。基于工程监测资料,探究了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地下厂房高边墙围岩变形演化分布规律及破坏机制。研究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开挖面距离在10m范围内边墙卸荷响应强烈,该阶段围岩变形约占总变形量的50%~55%;在洞轴方向上,开挖影响集中在2倍洞跨范围内,该区域内变形约占总变形量的97%;在结构面发育部位前后围岩变形的分异量较大,且由于软弱夹层的柔塑性,围压解除后错动带应变能释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时效剪切特征明显;发掘并总结逐层下挖过程中高边墙围岩应力状态的演化规律,并划分为应变能积聚、释放、应力调整及趋稳4个阶段。该研究成果可为工程支护设计提供一定支撑,并供同类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新平,吴泽民,罗忆,黄俊红,徐坤[2](2019)在《中深部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墙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地下洞室高边墙上质点爆破振动规律并指导地下洞室开挖,以白鹤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开挖为背景,在右岸主变洞内进行爆破振动试验,然后利用LS-DYNA叁维动力有限元软件对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地下洞室高边墙上质点爆破振动速度随高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地下洞室边墙高度为16.8 m时,在距离爆源区约70 m范围内,高边墙上质点与墙脚处相比,振动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且放大效应出现分区。当爆心距R<30 m,放大作用随高差增大先增后减;当爆心距R在30~70 m范围内且为某一定值时,放大作用随高差的增大而增大;当爆心距R>70 m时,高差对洞室边墙上质点的影响不再明显。另外,萨道夫斯基公式在地下洞室高边墙上仍然适用,但是利用萨道夫斯基公式预测质点振动速度时,应当将测线布置在相应预测点的同一高程上。(本文来源于《爆破》期刊2019年01期)

王知深,李勇,朱维申,董振兴[3](2019)在《开挖顺序对高边墙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洞室群的合理开挖方案对于围岩的稳定性和减少支护成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某地下泵站厂房开挖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叁维计算模型,基于快速拉格朗日法FLAC3D,对叁种不同的开挖方案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对分期开挖过程中洞室围岩的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区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较优的可变更的施工顺序,为施工设计和现场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樊伟[4](2017)在《深埋地下洞室高边墙围岩块体超低摩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岩体所处的地质环境较为复杂,通常被看作是具有不同等级的尺寸自相似的块系岩体的组合,在动力的扰动作用下往往会表现出和浅部岩体截然不同的响应。超低摩擦效应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动力特征科学现象。地下工程爆破开挖诱发超低摩擦效应,导致岩体的平衡约束条件被破坏,容易引发危险性的岩体冲击灾害,对工程施工设备和现场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本文研究了超低摩擦效应的相关特征,建立了地下洞室高边墙围岩块体的超低摩擦效应模型,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研究了爆破扰动诱发块体产生超低摩擦效应,分析了某些因素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与实际的工程问题联系起来,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结合块系岩体实验现象验证了显式动力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超低摩擦效应的可行性,建立了地下洞室边墙围岩块体的超低摩擦效应理论模型,从受力特征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块体受到爆破扰动时超低摩擦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2)建立了洞室边墙围岩块体的数值模型,研究了块体受到爆破扰动时的动力响应,通过分析块体产生的水平位移和受到的法向应力特征,进一步验证了超低摩擦效应的存在,并揭示其产生的机理是法向应力的重新分布和界面间动摩擦系数发生变化的共同作用。(3)研究了不同爆炸荷载、水平向和垂直向地应力以及块体尺度对超低摩擦效应的影响,分析了各因素改变时块体产生的水平残余位移、受到的法向应力以及自身变形特征的变化规律。当爆炸荷载和水平向地应力增大时,超低摩擦效应变得愈加明显,块体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的残余位移逐渐增大;随着垂直向地应力的增大,超低摩擦效应逐渐减弱,水平残余位移逐渐减小;在相同量级的爆破扰动下,块体尺度越大,超低摩擦效应变得不明显。(4)针对爆破扰动诱发超低摩擦效应导致洞室围岩产生突发大变形进行了研究,以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为背景,建立了单块体和两块体数值模型,研究了位移突变现象产生的机理。同时,通过分析两块体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外侧的块体在受到扰动时产生的残余位移比内侧大,但均小于单块体模型中块体产生的残余位移,表明块体的数量也会对超低摩擦效应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吴泽民[5](2017)在《深埋地下洞室的高边墙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电站大型地下厂房爆破开挖过程中,如果爆破振动控制不当,那么将会导致支护锚杆锚固力降低、混凝土开裂、混凝土与岩面之间的粘结力减小以及施工管线和电气设备的断裂、脱落、损坏。但是倘若将爆破振动控制得过于保守又会直接影响工程开挖进度,减缓工程效率,从而降低工程效益。因此,有必要研究爆破地震波沿深埋地下洞室的高边墙上的传播与衰减规律,为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及爆破参数提供依据。本文以白鹤滩水电站右岸主变洞开挖为背景,通过对实测结果的分析发现地下洞室高边墙上的振动速度存在高程放大效应,然后利用ANSYS/LS-DYNA动力有限元软件研究了不同开挖深度的地下洞室在不同地应力条件下,爆破振动放大效应区域变化特点。主要内容如下:(1)论述了岩石爆破基本理论及爆破地震效应的影响因素,总结了爆破地震波传播与衰减规律,提出将岩石高边坡的爆破振动效应的研究延伸到高边墙、大跨度地下洞室中。(2)通过对主变洞内多组爆破振动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满足爆破要求的最大单响药量,利用典型质点振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曲线分析了实测振动速度的频率特征,将洞室拱肩处的振动速度回归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主变洞爆破开挖时拱肩处质点振动速度存在放大效应。(3)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开挖深度时,在不同地应力条件下地下洞室边墙上质点随地应力及水平距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工况下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振动速度特点分析和振动速度的频谱特征分析,得到不同条件下高边墙地下洞室振动高程放大效应变化特点。根据不同水平距截面的振动速度分布规律,分析了地下洞室开挖深度不变化时,振动高程放大区的分布特点以及随着水平距增加时,振动速度放大区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张华[6](2016)在《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的高边墙安全与稳定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锦屏二级水电站地下厂房开挖为例,探讨了如何对高边墙地下洞室的安全与稳定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对今后类似工程施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力发电》期刊2016年04期)

杨立修[7](2012)在《高边墙稳定施工技术创新水电站地下洞室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重庆市乌江彭水水电站地下厂房施工过程中,由于受KW51、W84岩溶限制及地质结构条件的限制,主厂房位置沿上下游方向的调整余地极小,设计人员在综合考虑地质条件、防渗、排水、出线和交通后,将主厂房轴线与陡倾角岩层(60~70度)走向布置一致,即NE24度与(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报》期刊2012-04-25)

胡万秋[8](2011)在《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围岩应力与变形研究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围岩应力与变形问题,是判断围岩稳定程度、进行支护设计、指导工程安全施工、保证洞室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岩体自身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围岩应力与变形的因素繁多,目前对于该问题仍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未得到合理圆满的解决。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的探讨了不同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围岩应力与变形研究的一些思路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29期)

刘保国,徐干成[9](2011)在《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分层间隔施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大垮度、高边墙地下洞室的施工实践,详细阐述了大洞室纵向预留隔层、隔层上中下同步开挖、最后清除隔层这一新的开挖方法施工全过程。通过数值模拟,对这一新的开挖方法与自上而下台阶式开挖方法引起围岩最大变形、围岩塑性破坏和锚杆轴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的开挖方法对围岩的扰动破坏更小。指出了采用这种新方法的适用条件。对于其他用途大跨高边墙地下洞室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1年09期)

[10](2011)在《立足自主创新 追求不断跨越——“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墙稳定施工技术研究”成果丰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墙稳定施工技术研究"课题依托重庆乌江彭水水电站地下主厂房引水发电工程施工。彭水地下电站为中部式地下厂房布置形式,流道采用单机单洞布置方案。电站装有5台单机容量350MW的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多年平均发电量63.51亿kWh,电站正常蓄水位EL293m。地下厂房洞室尺寸252m×30m×84.5m(长×宽×高),洞室规模较大、厂区岩溶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彭水水电站厂区岩层特性为薄层、陡倾角、软弱页岩层,岩性本身具有自稳时间短、抗风化能力弱、破坏机制具有突然性,(本文来源于《云南科技管理》期刊2011年03期)

高边墙地下洞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地下洞室高边墙上质点爆破振动规律并指导地下洞室开挖,以白鹤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开挖为背景,在右岸主变洞内进行爆破振动试验,然后利用LS-DYNA叁维动力有限元软件对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地下洞室高边墙上质点爆破振动速度随高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地下洞室边墙高度为16.8 m时,在距离爆源区约70 m范围内,高边墙上质点与墙脚处相比,振动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且放大效应出现分区。当爆心距R<30 m,放大作用随高差增大先增后减;当爆心距R在30~70 m范围内且为某一定值时,放大作用随高差的增大而增大;当爆心距R>70 m时,高差对洞室边墙上质点的影响不再明显。另外,萨道夫斯基公式在地下洞室高边墙上仍然适用,但是利用萨道夫斯基公式预测质点振动速度时,应当将测线布置在相应预测点的同一高程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边墙地下洞室论文参考文献

[1].刘健,朱赵辉,吴浩,张石磊,王晋明.超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墙围岩变形影响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9

[2].李新平,吴泽民,罗忆,黄俊红,徐坤.中深部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墙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研究[J].爆破.2019

[3].王知深,李勇,朱维申,董振兴.开挖顺序对高边墙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9

[4].樊伟.深埋地下洞室高边墙围岩块体超低摩擦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5].吴泽民.深埋地下洞室的高边墙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6].张华.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的高边墙安全与稳定控制[J].四川水力发电.2016

[7].杨立修.高边墙稳定施工技术创新水电站地下洞室建设[N].中国电力报.2012

[8].胡万秋.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围岩应力与变形研究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

[9].刘保国,徐干成.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分层间隔施工方法[J].岩土力学.2011

[10]..立足自主创新追求不断跨越——“大型地下洞室高边墙稳定施工技术研究”成果丰硕[J].云南科技管理.2011

标签:;  ;  ;  ;  

高边墙地下洞室论文-刘健,朱赵辉,吴浩,张石磊,王晋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