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蒸散论文-张国强,明博,王克如,沈东萍,谢瑞芝

水分蒸散论文-张国强,明博,王克如,沈东萍,谢瑞芝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蒸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灌溉量,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产量

水分蒸散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强,明博,王克如,沈东萍,谢瑞芝[1](2019)在《基于叶面积指数和蒸散量的关系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然而,高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是灌溉农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西北干旱区光照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溉农业,有利于作物高产,其中北疆是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和单产最高的区域。合理密植作为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生产中以充足的灌溉水来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求以获得高产,往往造成增产不增收,浪费大量的灌溉水,导致水分利用效率低。如何协调玉米密植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与高产的关系,已成为该地区玉米生产中亟待突破的重大课题。因此,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溉量和种植密度,通过研究不同灌溉条件下不同密植群体植株形态、物质生产、产量构成、蒸散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特征,分析密植玉米群体大小与蒸散量的定量关系,明确密植玉米群体增产及提高WUE的机制和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6-2017年在新疆奇台农场开展,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灌溉量:2016年为600 mm(W3)、480 mm(W2)和360 mm(W1);2017年为:720 mm(W4)、600 mm(W3)、480 mm(W2)和360 mm(W1)。种植密度:2016年为7.5株/m2(D1)、10.5株/m~2(D3)、12.0株/m~2(D4)和13.5株/m~2(D5)。2017年为7.5株/m~2(D1)、9.0株/m2(D2)、10.5株/m~2(D3)、12.0株/m~2(D4)和13.5株/m~2(D5)。采用宽窄行(70 cm+40 cm)种植,一管两行,灌溉量用水表精确控制。【结果与分析】在W3灌溉量下D4密度获得了最高的产量(21.0-21.2t ha~(-1))和WUE(2.64-2.70 kg m~(-3)),吐丝期的LAI为7.9-8.8。通过对不同灌溉量条件下不同密植群体LAI,ETc和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获得了这些参数的最佳值。通过灌溉水平与最佳LAI和最佳WUE之间的关系获得了LAI,WUE和灌溉量的理论最佳值,分别为:8.12、2.77 kg m-3和497.8 mm。【结论】最佳种植密度与灌溉量相匹配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产量和WUE。最佳灌溉量的确定应基于作物群体大小(LAI)的构建,群体对水的需求(ETc)与群体产量能力的协调。协调作物群体生产力和作物群体对水的需求是进一步提高WUE的途径。(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贺垒,范凤翠,耿计申,齐浩,刘胜尧[2](2019)在《非水分亏缺条件下设施茄子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设施茄子在非水分亏缺条件下蒸散量及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征,围绕关键因子进行调控。以膜下滴灌茄子为研究对象,在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土壤水分分别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70%时,设置3种灌水定额进行灌溉,分析各生育阶段蒸散速率和土壤蒸发速率的变化,并对气象因子(日均温度、湿度、太阳累积辐射)、作物因子(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水分因子与蒸散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各阶段的关键影响因子。茄子阶段蒸散速率与蒸腾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开花坐果期最高,成熟采摘期次之。土壤蒸发速率呈"开口向上"的"U"形变化曲线,开花坐果期最低。蒸散量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变化规律为:苗期土壤蒸发量在蒸散量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22.33%~31.40%。开花坐果期最低,为3.31%~3.89%。影响蒸散量因素中,叶面积指数随生育阶段推进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土壤质量含水率在苗期影响不显着,在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因此,开花坐果期可以忽略膜下土壤蒸发对蒸散量变化的影响,而在其他2个生育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叶面积指数对蒸散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前中期,而土壤质量含水率主要体现在中后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张永胜,陈志丕,董海霞[3](2019)在《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水分水平下,滴灌处理日耗水强度为沟灌的1/2,畦灌的1/3以下,具有显着限制农田棵间蒸发和无效蒸腾的作用。同时,水分利用效率比沟灌高87. 69%,比畦灌高169. 7%。在水资源紧缺或在马铃薯设施育种产业中,马铃薯膜下滴灌补灌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8期)

张永胜,陈志丕,董海霞[4](2019)在《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水分水平下,滴灌处理日耗水强度为沟灌的1/2,畦灌的1/3以下,具有显着限制农田棵间蒸发和无效蒸腾的作用。同时,水分利用效率比沟灌高87. 69%,比畦灌高169. 7%。在水资源紧缺或在马铃薯设施育种产业中,马铃薯膜下滴灌补灌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7期)

刘燕,刘友存,陈明,边晓辉,丁倩倩[5](2019)在《基于Penman-Monteith的江南丘陵地区地表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69个气象站点1951—2013年的气象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出参考蒸散量,同时结合累积距平、反比距离插值、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的角度分析了江南丘陵地区地表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江南丘陵地区参考蒸散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水分盈亏量则是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年参考蒸散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受气温突变影响,在1954年出现突变点;而年水分盈亏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受降水量突变影响,在1956年、1962年和2007年出现突变点,二者发生突变的时间都集中在20世纪50和60年代。②参考蒸散量的低值和水分盈亏量的高值区域主要出现在高海拔地区,空间上东部地区的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都高于西部地区。除少数站点外,参考蒸散量的趋势系数均为正值,呈现缓慢上升;水分盈亏量的趋势系数均为负值,呈现缓慢下降。③江南丘陵地区的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由于分别受到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周期变化的影响,都存在以短周期震荡为主的变化特征,其中水分盈亏量在秋季还存在中长周期震荡。(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海东[6](2019)在《化学调控两个积温带4种豆科作物蒸散及水分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豆科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然而,作物生长季内降雨量的波动及热胁迫的加剧,影响了作物的水分需求,进一步降低了作物产量。作物蒸散是衡量作物水分需求的重要参数,P-M模型是衡量作物蒸散的常用方法,原理是利用作物固定的Kc值评估作物蒸散,但实际上Kc值是动态的由空气动力学阻力、表面阻力和水分蒸汽压缺失决定。近年来Shuttleworth提出了M-S模型,其原理利用田间实际的空气动力学阻力、表面阻力和水分蒸汽压缺失计算作物蒸散。因此本研究利用Matt-Shuttleworth(M-S)模型探究不同环境下不同生育阶段大豆、绿豆、芸豆和红小豆的实际蒸散量,并于作物初花期外源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和DTA-6)调控作物的水分生产力。该试验于2015-2017年在黑龙江省东北区黑河市九叁管理局和大庆市林甸县吉祥村进行,结果表明:4个豆科作物全生育期内大豆累计蒸散量最高(227.01mm),红小豆的累计蒸散量最低(183.42mm)。营养生长阶段,绿豆的累计蒸散量最高,大豆的累计蒸散量最低(77.21mm);生殖生长阶段,大豆的累计蒸散量最高。在日实际蒸散量方面,苗期阶段红小豆的日实际蒸散量最低(1mm/d);中期阶段,芸豆日实际蒸散量的峰值持续期最长。后期阶段,红小豆的日实际蒸散量下降速度最快。基于自变量作物形态参数株高(X1)、叶面积指数(X2)和因变量作物日实际蒸散量建立4个作物的高斯分布模型,叶面积指数的期望值(mu2)最大,更好的反映日实际蒸散量的变化。除此之外,株高与日实际蒸散量的变化成反比例关系,叶面积指数与作物日实际蒸散量呈正比例关系。且模型的标准误差(RMSE)均小于0.8,并且达到极显着意义水平(P-mean<0.0001)。作物至成熟期,绿豆生物量的水分生产力最高(平均35.72kg/hm~2/mm),但是大豆产量的水分生产力最高(平均11.33kg/hm~2/mm)。红小豆干物质和产量的水分生产力均最低(分别为27.17kg/hm~2/mm,8.99kg/hm~2/mm)。外源喷施S-3307和DTA-6与CK处理相比提高了作物的生物量、产量的水分生产力。其中S-3307和DTA-6处理的4个作物生物量的水分生产力与CK处理相比提高16.55%~18.42%。除此之外,S-3307处理的4个作物产量的水分生产力最高(提高7.9%~9.01%)。基于4个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特性以及在全生育期内日实际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可以为田间水分管理提供依据。除此之外S-3307处理的4个作物的产量水分生产力与CK处理相比均显着性提高,且提高率在7.9%~9.01%之间,实现了水分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宋丽萍,牛伊宁,罗珠珠,聂军,李腾飞[7](2019)在《黄土高原苜蓿及后茬作物土壤水分恢复效应及蒸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年后会形成土壤干层,严重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建植9年的苜蓿地布设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苜蓿连作(L–L),苜蓿移除后休闲(L–F)或分别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W)、玉米(Zea mays, L–C)、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P)和谷子(Setaria italica, L–M)6种苜蓿-作物种植模式对田间水分蒸散特性的影响及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与作物的轮作中,3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均是苜蓿-马铃薯最高,苜蓿-玉米次之,苜蓿-小麦最低,种植马铃薯和玉米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苜蓿-玉米处理在高耗水的同时,抑制了土壤棵间蒸发量,显着降低了蒸发与作物耗水量的比率(17.0%),促进了作物的蒸腾作用。经过轮作倒茬后,苜蓿-作物轮作处理下0–300 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较苜蓿连作增加了18.4%~34.9%,苜蓿-休闲处理对于土壤干层水分的恢复效果最佳,其次为苜蓿-马铃薯。综合水分利用效率和农田水分变化特征,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种植苜蓿多年后选择休闲或轮作其他作物,以苜蓿-马铃薯和苜蓿-玉米轮作的效果较好。该研究结果也表明,合理的利用土地可以减轻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尚涛[8](2019)在《干旱绿洲区农田葡萄树蒸散耗水及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揭示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作物蒸散耗水过程、根系分布特征及水分利用策略,对理解区域水量平衡、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手段以及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环境因子和植物生理因子同步观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树干液流和涡度相关技术,分析了2014-2018年5个生长季不同尺度葡萄树蒸散耗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利用双作物系数法分析了研究区不同类型作物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在分析根系分布的基础上,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7-2018年6-8月葡萄树的水分利用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2014-2018年5个生长季内不同天气条件下,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晴天和阴天,其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趋势均为单峰曲线,夜间亦存在少量的液流;而雨天,葡萄树液流速率启动时间不明显,与晴天和阴天的日平均液流速率相比明显偏低。不同月份下,日均液流速率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征。5月份,太阳辐射较弱,蒸腾拉力较小,日均液流速率较小;6月份,随着叶面积的迅速增加,日均液流速率随之增大,到7-8月份达到全年最大值,9月份,由于太阳辐射逐渐减小,温度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葡萄树树干日液流量逐渐减小10月份,由于叶片脱落,太阳辐射和冠层温度的进一步下降,其树干日液流量降低到最小。(2)半小时尺度上,葡萄树平均瞬时液流速率与4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随月份的变化而变化。5月份,树干液流速率与四种环境因子之间表现出较低的相关性。6-10月份,树干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饱和水汽压亏缺呈现出先逐渐明显后基本消失的环状特征,且回环方向均为顺时针,而与相对湿度的回环方向为逆时针。光合有效辐射与液流速率之间始终呈现出线性正相关,并与树干液流的相关性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葡萄树平均瞬时液流速率与叶水势以及气孔导度之间的关系随月份的变化而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线性相关变化,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相关性大小随着月份的变化而变化。日尺度上,树干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净辐射、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光合有效辐射以及参考作物蒸散量6个环境因子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其中,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的相关性最强。(3)研究区葡萄树整个生长季多年平均总冠层蒸腾量约为517.2 mm,平均总蒸散发约为867.7 mm;多年平均冠层蒸腾约为2.97 mm d-1,而平均总蒸散发约为4.96 mm d-1,蒸腾占总蒸散的比值范围为59.7-66.4%。这一结果表明,相对于土壤蒸发,研究区作物蒸腾量(T)是总蒸散发(ET)的主要水通量。同时,通过对比本研究与不同方法、不同生态系统上对蒸散发分割的结果,以期更深入地解释干旱绿洲区葡萄树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为全球蒸散发研究中T/ET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4)生长季初期,反映土壤蒸发的作物系数(Ke)占反映总蒸散作物系数(Kc)的比重较大,而反映植被蒸腾的作物系数(Kcb)则处于较低值。到生长中期,Kc与Kcb均达到极大值,而此时Ke值逐步达到极小值;随着生长季的持续进行,Kc与Kcb的值逐渐开始下降,到生长季末期达到极小值。Kc和Kcb均与叶面积指数(LAI)呈线性正相关,与冠层导度(Gc)呈对数正相关,且无论是对于Kc还是Kcb而言,其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总是高于冠层导度,说明LAI相对于Gc可以更好的反映Kc和Kcb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区绿洲平流作用对作物系数的影响作用也比较明显,影响不容忽视。(5)根系空间分布情况:垂直方向上,根系分布集中区出现在约40-140cmcm深度范围内,其总根系和吸水根系的根重密度平均值分别占总根系(200cm)分布的91.4%和86.1%。在水平方向上,根系主要分布在0-100cm的范围内,其根重密度和有效根重密度分别总根系分布的84.6%和77.2%,其总根重密度与细根根重密度在80cm以后随径向距离的变化其变化差异均不明显。垂直方向上,葡萄树总根重(长)密度以及有效根重(根长)密度与土层深度呈二次函数形式的分布规律;水平方向上,葡萄树左右两侧根系呈非对称分布,右侧总根重(长)密度和有效根重(根长)密度均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而表现出指数形式的分布,而左侧则表现出对数形式的分布规律;研究区葡萄树的二维根系分布可采用二次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在6-8月份主要生长季内,葡萄树不同月份的根系水分利用深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干旱绿洲区,植物的根系分布特征是影响其水分利用策略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崔迪[9](2019)在《压砂地枸杞土壤水分蒸散模拟及氮、钾消耗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以压砂地枸杞作为研究对象,在宁夏中卫香山镇开展大田试验,建立了适合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地枸杞的蒸散模型,研究了压砂地枸杞氮、钾消耗过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枸杞全生育期内,作物耗水量先增大后降低,盛果期耗水量最大,为100.98mm,日均耗水量5.49mm。耗水量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大,在灌水定额150m3/hm2、225m3/hm2、300m3/hm2叁个水平下,“宁杞9号”和“宁杞5号”耗水量分别为321.8mm、381mm、453.2mm和 348.1mm、414.6mm、496.3mm。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处理W1和W4最高,为0.76kg/m3和0.85kg/m3,W1较处理W3高27.56%,而较处理W2高3.87%,W4较处理W6高23.54%,而较处理W5高4.37%。从产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同时来看,处理W2和W5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同一个品种比较下灌水定额为225m3/hm2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4.81kg/mm·hm2,灌水定额为225m3/hm2的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其它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性显着,该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达到了最优。(2)压砂地枸杞叶绿素、生长指标、光合作用与灌水定额存在显着的正相关(P<0.05),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全生育期枸杞生长指标,光合特性、产量、品质等指标,灌水定额为225m3/hm2处理下各项指标参数表现最优。(3)温度法Hargreaves-Samani模型以及辐射法Priestley-Taylor模型计算得到的潜在蒸散量ET0值的变化趋势与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到的标准潜在蒸散量ET0值的变化趋势一致,在枸杞生育期内先升高再下降,6、7月份(初次果实膨大期、盛果期)ET0最大,8月份(秋果期)ET0开始下降,P-M模型计算的整个生育期内的ET0为793.5mm,日均ET0为4.31mm。修正前,P-T模型、H-S模型与P-M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82和0.659,需要对两种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R2分别变为0.919、0.826,P-T模型与P-M模型拟合程度较高,经检验,修正后均方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效率系数叁者分别达到了 0.41 mm/d、1.27%、0.887,Priestley-Taylor模型修正后计算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地枸杞种植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潜在蒸散量ET0与作物耗水量变化趋势一致,盛果期>初次果实膨大期>盛花期>萌芽期>秋果期>落叶期,萌芽期开始逐渐增大,萌芽期ET0与耗水量日均值分别为5.3mm和1.49mm,盛花期ET0与耗水量日均值分别为5.45mm和3.31mm,初次果实膨大期ET0与耗水量日均值分别为6.22mm和4.81mm,盛果期达到最大值,ET0与耗水量日均值分别为6.79mm和5.49mm,秋果期开始降低,ET0与耗水量日均值分别为4.67mm和3.12mm,落叶期达到最低,ET0与耗水量日均值分别为2.28mm和1.15mm。可以看出,盛果期是枸杞生长过程中需要补水的关键时期。(4)氮、钾的消耗趋势大体一致,在枸杞生育期内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盛果期消耗量达到最大值,不同氮、钾肥施量处理对枸杞氮素消耗的影响显着。全生育期各处理的耗氮量为0.285 g/kg。各个生育期中,萌芽期-盛花期氮素消耗较小,在这个生育期氮素消耗量为0.038g/kg,占全生育期氮素消耗量的13.3%;初次果实膨大期氮素消耗量为0.070g/kg,占全生育期氮素消耗量的24.5%;盛果期消耗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个生育期氮素消耗量为0.098g/kg,占全生育期氮素消耗量的34.4%;在秋果期氮素消耗量为0.064g/kg,占全生育期氮素消耗量的22.5%;落叶期氮素的消耗已经变的很小,在落叶期氮素消耗量为0.015g/kg,占全生育期氮素消耗量的5.3%。全生育期的耗钾量为0.341 g/kg。各个生育期中,萌芽期-盛花期钾素消耗较小,在这个生育期钾素消耗量为0.045g/kg,占全生育期钾素消耗量的13.2%;初次果实膨大期钾素消耗量为0.093g/kg,占全生育期钾素消耗量的27.3%;盛果期消耗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个生育期钾素消耗量为0.106g/kg,占全生育期钾素消耗量的31.1%;秋果期钾素消耗量为0.079g/kg,占全生育期钾素消耗量的23.2%;落叶期钾素消耗量为0.018g/kg,占全生育期钾素消耗量的5.2%。(5)压砂地枸杞的叶绿素、光合指标、生长指标、产量以及品质与氮、钾肥施量有显着的相关性,枸杞多糖、黄酮、β-胡萝卜素含量随着氮、钾肥施量的增加而增加,甜菜碱含量随着氮、钾肥施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产量随着氮、钾肥施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全生育期氮肥施量2400kg/hm2,钾肥施量1800kg/hm2的施肥处理是适合枸杞生长的最优施肥水平。(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5-01)

李佳旸[10](2017)在《黄土高原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陕北米脂山地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围绕蒸散过程,在定点监测的基础上,分析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冠层截留特征、树干液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科学分析和研究苹果树蒸散耗水与需水规律,明确水分利用特征,为该地区苹果生产提供与降水条件相适应的水分管理依据,为苹果园地旱作技术发展、缓解土壤干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也对解决苹果生长所需的水分供需矛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与理论价值,使山地苹果产业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陕北山地苹果园时段干旱严重,春季土壤干旱程度取决于上年入冬前土壤贮水量高低;20、40、60 cm土层深处的水分表现为与降雨变化较一致的季节变化特征,但降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随土层加深减弱;苹果树生长季100 cm深处土壤含水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只有很大的连续降雨能使该层含水量提高;土壤剖面中20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保持相对稳定,降水很难入渗补充到200 cm土层。6年生山地苹果园土壤已经出现干化现象,且在90~300 cm存在明显的低湿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常年处在12%以下。苹果树单株尺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表现为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加单调递增的趋势,且沿行向距树干不同距离位点的土壤含水量显着高于沿株向距树干等距离位点的含水量。采用地面覆盖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土,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果园土壤含水量,缓解生长季果树的水分供需矛盾。在0~60 cm土层,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垄沟集雨和有机肥覆盖措施的土壤储水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4.7%~16.9%、21.2%~22.5%和17.9%~20.9%;60~200 cm土层,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垄沟集雨和有机肥覆盖措施的土壤储水量分别比对照提高8.9%~9.3%、13.6%~15.4%和10.3%~12.3%,建议陕北黄土峁状丘陵区山地雨养苹果园采用起垄覆膜垄沟集雨的旱作措施。林冠对果园降水再分配过程具有重要影响。降雨再分配过程中,穿透雨量最大,冠层截留量次之,树干茎流量最小,分别占总降水量的72.1%、24.4%、3.5%。不同降雨量级对林冠的降雨再分配有明显影响,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林内穿透雨量、穿透率、林冠截留量、树干茎流量均增大,但冠层截留率降低;在同一降雨量级中,苹果不同发育时期对降雨再分配作用的变化也有明显影响,穿透雨率随时间先降低再升高,冠层截留率随时间先升高再降低,在整个生长季内,穿透雨率与冠层截留率呈负相关关系。蒸腾速率的变化可以用苹果树干液流速率变化来表示。液流速率在晴天表现为单峰曲线,呈“几”字形分布,夜间保持在趋近于0的水平,在10:00-14:00达到峰值;阴雨天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但其日变化不规律,为较低水平的多峰曲线,峰值的出现时间不确定。太阳辐射、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果树液流速率的重要因子。在生育期内,苹果树的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温度、风速、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苹果生育期内蒸散量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蒸散贡献量由小到大依次为冠层截留,果树蒸腾和棵间土壤蒸发,且土壤蒸发量及果树蒸腾量在生育期内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试验果园不同发育时期的作物系数分别为萌芽、开花期0.26、新梢生长和幼果发育期0.35以及果实膨大期0.47。果园水量收支不平衡,大气降雨不能够满足果园的需水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水分蒸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设施茄子在非水分亏缺条件下蒸散量及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征,围绕关键因子进行调控。以膜下滴灌茄子为研究对象,在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土壤水分分别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70%时,设置3种灌水定额进行灌溉,分析各生育阶段蒸散速率和土壤蒸发速率的变化,并对气象因子(日均温度、湿度、太阳累积辐射)、作物因子(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水分因子与蒸散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各阶段的关键影响因子。茄子阶段蒸散速率与蒸腾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开花坐果期最高,成熟采摘期次之。土壤蒸发速率呈"开口向上"的"U"形变化曲线,开花坐果期最低。蒸散量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变化规律为:苗期土壤蒸发量在蒸散量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22.33%~31.40%。开花坐果期最低,为3.31%~3.89%。影响蒸散量因素中,叶面积指数随生育阶段推进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土壤质量含水率在苗期影响不显着,在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因此,开花坐果期可以忽略膜下土壤蒸发对蒸散量变化的影响,而在其他2个生育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叶面积指数对蒸散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前中期,而土壤质量含水率主要体现在中后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蒸散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强,明博,王克如,沈东萍,谢瑞芝.基于叶面积指数和蒸散量的关系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王贺垒,范凤翠,耿计申,齐浩,刘胜尧.非水分亏缺条件下设施茄子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张永胜,陈志丕,董海霞.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4].张永胜,陈志丕,董海霞.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5].刘燕,刘友存,陈明,边晓辉,丁倩倩.基于Penman-Monteith的江南丘陵地区地表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6].赵海东.化学调控两个积温带4种豆科作物蒸散及水分生产力[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7].宋丽萍,牛伊宁,罗珠珠,聂军,李腾飞.黄土高原苜蓿及后茬作物土壤水分恢复效应及蒸散特征[J].草业科学.2019

[8].王尚涛.干旱绿洲区农田葡萄树蒸散耗水及水分利用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9

[9].崔迪.压砂地枸杞土壤水分蒸散模拟及氮、钾消耗过程研究[D].宁夏大学.2019

[10].李佳旸.黄土高原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水分蒸散论文-张国强,明博,王克如,沈东萍,谢瑞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