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热糖化酶论文-张文丽

耐热糖化酶论文-张文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热糖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曲霉,糖化酶,复合诱变,发酵优化

耐热糖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丽[1](2013)在《耐热型糖化酶高产菌的选育及其酶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是以实验室保藏的糖化酶工业生产菌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相结合的复合诱变方法,进行多轮诱变,最终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耐热型糖化酶突变菌株UVF-16。该突变菌株经液态摇瓶发酵培养后,所产的糖化酶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1.23%,最适糖化温度由原来的55℃升至65℃,表明该突变株能分泌耐热型糖化酶。以黑曲霉突变菌株UVF-16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该菌株最佳产糖化酶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10%、2%玉米浆+3%豆饼粉、0.2%混合磷酸盐、MgSO4·7H2O0.1%;最适发酵条件为:温度36℃、初始pH为4.8、接种量5%、摇床转速200r/min,在该条件下,突变菌株UVF-16产糖化酶的活力为78.5k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61.89%。本论文进一步对发酵液中糖化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所产糖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升高的同时热稳定性也有很大程度上的改进,且测得该酶的分子量为64.8KD。该酶在60℃~65℃时糖化酶活性均较高,处于55℃-65℃之间时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测定该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活性,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pH为4.6,在pH4.0-5.5之间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a2+、Mg2+、K+对该糖化酶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而Ag+、Hg2+、Fe2+和Cu2+对糖化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Cu2+、Fe2+对该酶的活力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DTA、Zn2+对该酶活力的影响比较弱。这些材料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黑曲霉糖化酶的应用提供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高洁[2](2009)在《耐热糖化酶糖化条件及酶学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筛选实验室保存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3.4309)突变株,得到两株产耐热糖化酶的菌株9-1-D及18-3-H,其所产糖化酶G9-1-D及G18-3-H的最适作用温度均为60℃,比出发株糖化酶的最适温度提高10℃,表明两株突变株能分泌耐热糖化酶;在各自的最适温度下,出发株糖化酶的比活力为131.23 U/mg,耐热糖化酶G9-1-D的比活力为171.10 U/mg,耐热糖化酶G18-3-H的酶活为142.83 U/mg,分别比出发株糖化酶高30%和9%。耐热糖化酶G9-1-D及G18-3-H60℃条件下糖化液DE值达到70%时,所需反应时间为10h,与出发株糖化酶相比,缩短反应时间10h;70℃条件下糖化液DE值达到70%时,所需反应时间为5 h,与出发株相比,缩短反应时间15 h。耐热糖化酶G9-1-D及G18-3-H的最适糖化温度为70℃。耐热糖化酶G9-1-D的最适复合添加剂为:50 mmo·L-1 Na+、0.05 mol·L-1甘油、3g·L-1黄原胶、2 g·L-1海藻酸钠,在最适复合添加剂存在时,糖化过程中DE值升高的速度加快,70℃条件下糖化液的DE值达到85.50%,比对照提高7.86。耐热糖化酶G18-3-H的最适复合添加剂为:50mmol·L-1 Na+、0.05 mol·L-1甘油、2g·L-1黄原胶、3 g·L-1海藻酸钠,在最适复合添加剂存在时,70℃条件下糖化液的DE值达到81.40%,比对照提高5.77。出发株糖化酶的最适复合添加剂为:50 mmol·L-1 Na+、0.03 mol·L-1甘油、3g·L-1黄原胶、3 g·L-1海藻酸钠。在最适复合添加剂存在时,70℃条件下糖化液的DE值达到76.38%,比对照提高7.81。结果表明,复合添加剂的存在能够在糖化过程中保护酶的叁维构象。耐热糖化酶G9-1-D及G18-3-H分别含有叁个同工酶组分1′、2′、3′,均为糖蛋白,组分G9-1-D-3'和G18.3-H-3'具有耐热性,其最适糖化温度为70℃,最适糖化pH为pH4.5,分子量均约为50.0kD。(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9-06-01)

张贺迎,武金霞[3](2007)在《耐热糖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诱变筛选出产生耐热糖化酶的突变株,其粗酶液的最适作用温度比出发株高15℃;采用SDS-Starch-PAGE测定出突变株含有3个耐热糖化酶组分;利用DEAE-Cellulose-52柱层析和制备电泳纯化了3个耐热糖化酶组分,各组分的最适温度分别为,60℃,65℃和65℃,分子量分别为136ku、56.3ku和49.3ku。(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07年09期)

张贺迎,武金霞[4](2007)在《微波诱变选育耐热糖化酶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诱变糖化酶生产菌株Aspgillus niger 3.4309,用SDS双层梯度平板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比出发菌株糖化酶耐热性提高15~20℃的突变株9-1,经多次传代证明该菌株遗传性能稳定。(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07年04期)

李颖,宋存义,邱并生,汪兵,杨建国[5](2006)在《耐热糖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枯草杆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PCR技术从嗜热古生菌硫磺矿硫化叶菌(Sulfolobussolfataricus)中扩增到大小约为1·9kb编码嗜热糖化酶的DNA片段,并将其插入枯草杆菌诱导型表达载体pSBPYF,获得含有该糖化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SGAYF,转化枯草芽孢杆菌DB1342。经蔗糖诱导后,该糖化酶在枯草杆菌DB1342(pSGAYF)中获得胞外分泌表达,酶活为3·6U/mL,最适温度为90℃,最适pH6·0。(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6年05期)

武金霞,张贺迎[6](2004)在《淀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耐热糖化酶组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诱变筛选出一突变株,该突变株粗酶液的最适作用温度比出发株的高20℃;建立了一种Starch_PAGE检测粗酶液中具有糖化酶活性组分的方法,测定出突变株含有4个糖化酶组分;并建立了SDS_Starch_PAGE检测耐热糖化酶组分的方法,鉴定出突变株含有3个耐热糖化酶组分.(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耐热糖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筛选实验室保存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3.4309)突变株,得到两株产耐热糖化酶的菌株9-1-D及18-3-H,其所产糖化酶G9-1-D及G18-3-H的最适作用温度均为60℃,比出发株糖化酶的最适温度提高10℃,表明两株突变株能分泌耐热糖化酶;在各自的最适温度下,出发株糖化酶的比活力为131.23 U/mg,耐热糖化酶G9-1-D的比活力为171.10 U/mg,耐热糖化酶G18-3-H的酶活为142.83 U/mg,分别比出发株糖化酶高30%和9%。耐热糖化酶G9-1-D及G18-3-H60℃条件下糖化液DE值达到70%时,所需反应时间为10h,与出发株糖化酶相比,缩短反应时间10h;70℃条件下糖化液DE值达到70%时,所需反应时间为5 h,与出发株相比,缩短反应时间15 h。耐热糖化酶G9-1-D及G18-3-H的最适糖化温度为70℃。耐热糖化酶G9-1-D的最适复合添加剂为:50 mmo·L-1 Na+、0.05 mol·L-1甘油、3g·L-1黄原胶、2 g·L-1海藻酸钠,在最适复合添加剂存在时,糖化过程中DE值升高的速度加快,70℃条件下糖化液的DE值达到85.50%,比对照提高7.86。耐热糖化酶G18-3-H的最适复合添加剂为:50mmol·L-1 Na+、0.05 mol·L-1甘油、2g·L-1黄原胶、3 g·L-1海藻酸钠,在最适复合添加剂存在时,70℃条件下糖化液的DE值达到81.40%,比对照提高5.77。出发株糖化酶的最适复合添加剂为:50 mmol·L-1 Na+、0.03 mol·L-1甘油、3g·L-1黄原胶、3 g·L-1海藻酸钠。在最适复合添加剂存在时,70℃条件下糖化液的DE值达到76.38%,比对照提高7.81。结果表明,复合添加剂的存在能够在糖化过程中保护酶的叁维构象。耐热糖化酶G9-1-D及G18-3-H分别含有叁个同工酶组分1′、2′、3′,均为糖蛋白,组分G9-1-D-3'和G18.3-H-3'具有耐热性,其最适糖化温度为70℃,最适糖化pH为pH4.5,分子量均约为50.0k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热糖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丽.耐热型糖化酶高产菌的选育及其酶学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2].高洁.耐热糖化酶糖化条件及酶学性质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9

[3].张贺迎,武金霞.耐热糖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

[4].张贺迎,武金霞.微波诱变选育耐热糖化酶菌株[J].酿酒科技.2007

[5].李颖,宋存义,邱并生,汪兵,杨建国.耐热糖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枯草杆菌中的表达[J].微生物学通报.2006

[6].武金霞,张贺迎.淀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耐热糖化酶组分[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标签:;  ;  ;  ;  

耐热糖化酶论文-张文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