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安逸莫太早的议论文

追求安逸莫太早的议论文

问:贪图安逸会使人丧志作文
  1. 答:有人说物质文明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安逸成了一种必然。但是我认为安逸并不是什么好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所要阐释的,就是安逸的危害、庄宗临危受命,谨记父训,夙兴夜寐,发愤图强,不几年的时间就征服了许多国家。
    但他依然不居安思危,不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最后的数十伶人所困。身死国灭,为天下耻,自是情理之中。
    忧劳可以兴国,安逸可以亡身,安逸确实是至祸之根,倍然。其实一部浩繁的中国历史,因为安逸而致国灭又何止庄宗一人?信手拈来。比比皆是。一时糊涂与安逸,造成了历史上刻骨铭心的耻辱。
    就像我们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没有一刻不在座位上学习,动笔,心中还会不时地忧愁。当老师在讲台上说:“出去休息一会吧。”于是大家一窝蜂地出去了。这个时候都会悠闲地说着,闹着,又把要复习的一切抛弃脑后。而某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偷偷地在座位上贪图安逸,忘记应做的一切。老师没有去提醒他们,可他们心中根本没有“复习”二字,紧张的风没能掀起他们的心,只有没有理智地享受。或许已经玩物丧志了,脑中没有了学习的念头。
    “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在门口喊起来,“进来,好学习了。”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才反应过来老师在叫他们。走进了教室,老师吩咐:“把试卷都订正好交起来。”而那些没有完成人都无可奈何地坐着,坐得好休闲,无所事事,口中也不知抱怨着什么。给他们安逸的生活,反而是坏处。
    一个人不能安逸,一个民族也不能安逸,一个国家不能安逸。贪图安逸的人必定是玩物丧志,无所作为;贪图安逸的民族必定没有活力,没有创新;贪图安逸的国家必定不会团结,无法崛起。
    无能是表象,而造成无能的原因皆因贪图安逸!
问:盼出我要的安逸600字作文
  1. 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安逸可以使生活悠闲自在,但不能使生活丰富多彩;安逸可以使人贪图享乐,却无法磨砺人们的意志。所以我们要逃离安逸,追求多姿多彩的生活。
    人们做过一个实验,将两只兔子分别放在森林中和笼子内,一只任其自生自灭,一只则娇生惯养。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那只森林里的兔子已经学会了生存,活泼而强壮;而笼子里的兔子却变得又肥又胖,不久便死了。安逸的生活使它逃避了既艰难又恶劣的环境,但也失去了健康与锻炼。所以逃离安逸,才能更加磨练自我,丰富自我。
    范仲淹,这位伟大的文人,艰苦的家庭背景从未给予过他丝毫的安逸。但是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用自已的才能,用自已的努力换来了高官高位。他明明可以就此停止,过属于他悠闲的生活,但他放弃了这条路,呼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一个人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忙碌终生。这是何等的高尚品质!
    海伦。凯勒,一位令人敬佩的女作家,疾病夺去了她的双眼和双耳,他的生活已是无比宁静。但越是宁静的生活,越是让她对外面的世界更加憧憬,她不图安逸,孜孜不倦地为他人付出,成为人尽皆知的不朽楷模。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点亮了全世界。安逸的生活,也许对一些人毫无意义,而外界的风风雨雨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安逸如一杯淡茶,没有电影里的惊心动魄,没有小说里的跌宕起伏,也没有歌曲里的欢快动人。
    也许,安逸的生活并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拥有困难与挑战,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逃离安逸,迎向风雨。
问:安逸生活的危险800字作文
  1. 答:从古代到现代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论证吧。
    逸豫亡身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于安逸而安于现状,便不思进取,无意发展。
追求安逸莫太早的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