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分结构理论论文-秦昆明,曹岗,杨冰,李伟东,刘晓

组分结构理论论文-秦昆明,曹岗,杨冰,李伟东,刘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分结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分结构,中药炮制,机理

组分结构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秦昆明,曹岗,杨冰,李伟东,刘晓[1](2019)在《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中药炮制现代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炮制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物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数中药的炮制机理尚不明确,亟待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组分结构理论被提出并应用于指导中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系统探讨了在中药炮制机理研究中,借鉴组分结构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进行炮制过程的组分含量变化研究、组分体内过程研究、组分药效毒性研究、组分代谢组学研究等,并展望了组分结构理论在中药炮制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通过组分结构理论结合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有望更好地研究揭示中药炮制机理,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秦桥云[2](2018)在《活性组分结构、载体以及助剂对K_2CO_3干法吸收CO_2影响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K_2CO_3吸收剂干法吸收CO_2有如下优点:原料廉价易得,吸收剂制备工艺流程简单,循环使用率高;反应所需温度和能耗较低。但是,K_2CO_3与CO_2反应速率慢、碳酸化转化率低、CO_2脱除效果较差,阻碍了该方法的应用。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以及微观动力学方法,在电子-原子水平上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活性组分、载体和助剂对K_2CO_3吸收剂干法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性能的影响。本论文通过研究单斜和六方K_2CO_3晶体表面碳酸化反应性能,确定了合适的吸收剂活性组分;研究9种载体负载的K_2CO_3吸收CO_2性能,确定了合适的吸收剂载体;研究了掺杂V_2O_3和TiO_2的K_2CO_3吸收剂,阐明了助剂对K_2CO_3吸收CO_2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了K_2CO_3吸收剂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以及活性组分、载体和助剂对碳酸化反应性能的影响,为制备高效、适宜的钾基CO_2吸收剂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线索。本论文研究工作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六方晶体K_2CO_3更适合用于CO_2吸收剂的活性组分。K_2CO_3晶体表面有两种碳酸化反应微观机理——“机理I”:H_2O和CO_2首先共吸附在表面,然后直接反应生成KHCO_3(从H_2O上脱离的HO与CO_2结合形成一个HCO_3,而H_2O中的H与表面的CO_3相结合形成另一个HCO_3),该过程反应活性较好,但表面较低的CO_2覆盖度限制了碳酸化反应速率;“机理II”:吸附的H_2O首先发生分解形成H与HO,H与表面的CO_3相结合形成一个HCO_3,然后HO与气态的CO_2反应得到另一个HCO_3,该反应中困难的H_2O分解过程不利于碳酸化反应进行。K_2CO_3晶体表面主要由H_2O覆盖,K_2CO_3?nH_2O为主要产物。六方晶体较单斜晶体K_2CO_3吸收CO_2反应速率大,更适合用于CO_2吸收剂的活性组分。2.载体对K_2CO_3吸收CO_2的碳酸化反应机理以及碳酸化反应性能有明显的影响。负载载体后能增强K_2CO_3吸收剂的抗磨损特性和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性能。活性组分K_2CO_3负载在载体表面会出现叁种情况:未被K_2CO_3覆盖的载体暴露表面;活性组分与载体表界面;活性组分堆积的K_2CO_3表面。碳酸化反应活性区域为活性组分与载体表界面。使用V_2O_3为载体能增加CO_2在K_2CO_3与载体表界面的覆盖度,进而促使碳酸化反应具有较快速率;使用CaO、Fe_2O_3和TiO_2为载体能够促进H_2O在K_2CO_3与载体表界面处分解,使表面存在更多能与气态的CO_2反应的HO,进而提高碳酸化反应速率。CaO、MgO、γ-Al_2O_3用作吸收剂载体,可以在表面形成稳定的单配位(或双配位)碳酸盐(CO_3~(δ-))物种吸收CO_2(CO_2中的C与载体表面的O直接成键)。3.载体影响K_2CO_3吸收剂循环吸收CO_2过程中吸收剂的再生性能。加入活性碳、CaO、MgO、Fe_2O_3、V_2O_3、α-Al_2O_3、锐钛矿TiO_2和金红石TiO_2载体能促进吸收剂在再生过程中KHCO_3的分解——负载的K_2CO_3较快完成再生过程,吸收剂的再生性能提升。K_2CO_3/MgO(100)、K_2CO_3/γ-Al_2O_3(110)和K_2CO_3/CaO(100)在吸收CO_2过程中形成副产物碳酸盐,该物质在340 K下不能完全分解。4.添加少量助剂V_2O_3和TiO_2能提升K_2CO_3/α-Al_2O_3(0001)吸收剂的碳酸化性能。掺杂少量助剂V_2O_3和TiO_2到K_2CO_3/α-Al_2O_3(0001)吸收剂,可以提高CO_2在吸收剂表面的覆盖度,进而提高了碳酸化反应速率。(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柯仲成,侯雪峰,邱辉辉,汪刚,贾晓斌[3](2017)在《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现代中药制剂发展思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多样、物质基础不完全明确等问题,中药制剂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研究思路。该文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尝试性的对现代中药制剂发展进行探讨,首先需要制备"与药材等效的组分结构"精致型原料,再利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表征中药组分的整体性质,进行组分/亚组分的生物药剂学分类,最后与现代制剂理论有机融合,构建中药组分的多元释药系统。(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7年11期)

章丽,赵冰洁,袁嘉瑞,汪春飞,封亮[4](2016)在《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丹皮、赤芍和白芍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丹皮、赤芍与白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HPLC-DAD技术,分析了13批丹皮,14批不同产地的赤芍与10批不同产地的白芍药材,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利用F检验考察了丹皮、赤芍与白芍主成分间的显着性差异程度。建立了13批丹皮、14批赤芍与10批白芍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指认了7个萜苷类和酚酸类成分,根据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组分结构"理论对丹皮、赤芍与白芍进行对比研究。丹皮、赤芍与白芍功效不同,通过试验比较研究丹皮、赤芍与白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及其配比,发现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汪春飞[5](2016)在《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制剂单元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联性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方以药成”,中药制剂是研究中药原料制成适宜剂型后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过程。随着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以及新理论提出,中药制剂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组分结构中药制剂,其特点是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理清楚、ADME/T性质确定、释药系统合理有效以及质量安全可控等。以组分为制剂单元的多元释药系统是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基本形式,强调将中药通过精制纯化制备成不同的制剂单元——组分,代替中药整体发挥药效,根据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并结合现代制剂技术,制备成不同的释药单元,最终达到程序性释放的目的,从而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因此,制剂处方前阐明组分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同时考察其安全性,是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前提和保障。泽泻主要存在于六味地黄丸等复方制剂中,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药典记载其功能主治为“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素问》等方剂中对其药效也均有记载。泽泻含有萜类组分、多糖组分和挥发油等多种组分,这些组分/成分或起到药效作用,或起到毒性作用。但是,泽泻引起肾毒性的组分/成分依然不明确,且毒理机制也不明了。本课题基于“组分结构”理论,针对泽泻肾毒性存在的争议,对制剂处方前制剂单元泽泻萜类组分的“效-毒-谱”关联性及其肾毒性机理进行研究,为阐明制剂单元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思路,同时推动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发展。本课题主要内容如下:1.泽泻“利水渗湿”药效及其安全性初步研究本部分采用蒸馏水大鼠灌胃作水负荷模型,分别考察不同产地泽泻对水负荷大鼠的“利水渗湿”作用。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盐制泽泻均能显着地升高尿量、尿液中的Na+、K+和Cl-浓度;不同产地盐制泽泻能显着的降低大鼠肾脏髓质和HK-2细胞AQP-2水平,但是不同产地高、低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进一步比较分析得出福建泽泻利尿药效强于其他产地,说明道地福建泽泻具有优效性。在确定泽泻具有“利水渗湿”药效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大鼠喂养泽泻醇提物进行长期毒性实验,对其是否存在肾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至少6个月)大剂量服用泽泻醇提物(相对于生药量为18 g/kg)可导致大鼠产生肾毒性,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Kim-1、Ceruloplasmin、Clusterin、LCN2、Osteopontin和TIMP1等蛋白的表达。本部分结果表明,泽泻具有“利水渗湿”药效,且道地福建泽泻具有优效性;体内动物实验说明服用超过相对于生药量为18 g/kg/d(临床正常剂量的20倍)的泽泻醇提物约6个月可使大鼠产生肾毒性。优良的中药制剂原料,需要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如何控制泽泻制剂基本单元组分的量比关系,降低毒性,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2.泽泻“谱效”关系解析及其制剂基本单元组分的辨识组分结构中药制剂基本单元需要清楚地阐明泽泻药效物质基础,本部分在第一部分道地福建泽泻具有优效性的基础上,对其发挥药效的“谱效”关系进行解析,同时辨识药效组分。首先比较不同产地泽泻药材的性状和成分差异,从而对泽泻的差异性有初步的了解。同时比较不同产地盐制泽泻的性状和成分差异,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道地泽泻“利水渗湿”优效性的主成分分别为:保留时间为72.53的色谱峰,以及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由于泽泻成分较多,又通过药物血清化学对泽泻药效成分进一步的筛选。入血成分结果说明,泽泻可能的药效成分分别为:泽泻醇F、泽泻醇A、23-乙酰泽泻醇B、24-乙酰泽泻醇A和泽泻醇B。因此综合结果,说明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是泽泻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确定了泽泻“利水渗湿”优效性的“谱效”关系为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组成结构特征比为:1:0.4:0.13,由此可确定萜类组分是泽泻发挥药效的组分。3.泽泻制剂基本单元萜类组分的制备和表征本部分对泽泻发挥药效的萜类组分进行制备和解析,利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泽泻乙醇提取萜类组分的最佳工艺进行考察,确定了泽泻乙醇提取的萜类组分的最佳工艺为:10倍体积的80%(体积分数)的乙醇加热提取2次,每次30 min。同时利用正交设计法对大孔树脂纯化泽泻萜类组分的最佳工艺进行考察,确定了最佳工艺为:洗脱流速为2BV/h,洗脱剂浓度为70%和洗脱体积为4BV。因此采用上述优化工艺进行萜类组分的制备,制备获得的萜类组分中可确定的8个萜类成分分别为:环氧泽泻烯、泽泻醇F、泽泻醇A、24-乙酰泽泻醇F、24-乙酰泽泻醇A、25-甲氧基泽泻醇A、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B。以峰面积计算,含量高达61.74%;相对于生药,其含量为53.80 mg/g。其中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为38.13%。由此可知本部分制备的泽泻萜类组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本部分制备的萜类组分是否是优良的制剂单元,还需要对其毒性进行研究。4.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系初探本部分针对第叁部分制备的制剂基本单元萜类组分,分别从体内和体外考察其是否具有肾毒性,同时利用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对其产生肾毒性的机理以及“效-毒-谱”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体外HK-2细胞肾毒性评价结果表明,泽泻萜类组分能够显着地升高HK-2细胞Kim-1,Clusterin和TFF-3蛋白和m RNA水平。体内大鼠长期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给予泽泻萜类组分4个月后,大鼠尿液中的尿素氮含量升高,且6个月后萜类组分高剂量组显着升高。HE染色结果表明,大鼠肾脏出现肾脏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且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同时大鼠肾脏Clusterin和Kim-1蛋白表达也显着升高。采用HK-2细胞对23-乙酰泽泻醇B,24-乙酰泽泻醇A和泽泻醇B的肾毒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3-乙酰泽泻醇B,24-乙酰泽泻醇A和泽泻醇B通过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诱导HK-2细胞产生自噬,从而促进HK-2细胞凋亡,产生肾毒性。对前期研究制备的泽泻萜类组分中的3个主成分(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进行配比优化,探究是否能够通过改变萜类组分中3个主要成分的量比关系降低毒性,初步得到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系为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最优结构比为:5.38:14.34:11.31,与道地泽泻组成结构特征最接近,既保证泽泻作为中药制剂单元的药效,又保证了其作为中药制剂单元的安全性。5.总结本课题基于“组分结构”理论,通过对制剂处方前制剂基本单元泽泻萜类组分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制剂基本单元组分的辨识和制备,泽泻萜类组分安全性评价,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系解析等的研究,表明泽泻萜类组分“毒-效”作用与组分内成分的量比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通过优化比例可控制泽泻萜类组分的药效和毒性,确保中药制剂单元的质量和安全性。为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构建创造条件,也为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24)

杨楠,封亮,贾晓斌[6](2016)在《组分结构理论指导下创新中药制剂的拓展与外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制剂学是研究原料制成适宜剂型以供临床应用的科学,其研究范围与传统的化学制剂药物存在显着差别。中药由于成分复杂多样,成分性质不明确、不统一,其制剂前处理过程是影响中药制剂成药性及药物安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中药制剂的内涵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应包括传统上的剂型设计过程,还包含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优化过程;组分提取、分离、精制纯化过程;中药组分性质表征过程;以及为了选择适宜剂型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药效和对制剂进行评价所进行的药物药理毒理等研究过程。因此,该文根据现代创新中药制剂的要求,基于中药的整体和系统性,重点阐述现代中药制剂的拓展性和外延性特点,包括基于组分结构理论探究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组分的分离精制纯化、组分结构优化与网络药理与调控、代表性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多单元释药系统以及中药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该文科学阐述现代创新中药制剂的科学内涵和系统性,为研发现代创新中药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陈建衡[7](2015)在《基于组分结构理论探讨亳菊花硫磺熏蒸前后化学成分组成结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亳菊花硫磺熏蒸前后化学成分组成结构差异,并讨论硫磺熏蒸对亳菊花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硫磺熏蒸前后亳菊花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采用HPLC-DAD色谱法测定亳菊花中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和木犀草素在硫磺熏蒸前后的含量变化。ZORBAX SB-C18柱(150 mm×4.6 mm,5μm),甲醇(A)-0.3%磷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324 nm(绿原酸)和348 nm(木犀草素),柱温25℃。结果:经硫磺熏蒸过后的亳菊花中2、4、7、8、9、10号指纹峰所代表的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亳菊花经硫磺熏蒸过后,绿原酸含量平均值由(3.68±0.06)g·kg~(-1)增加为(4.91±0.01)g·kg~(-1)(P<0.01),木犀草素含量平均值无显着变化。结论:亳菊花经过硫磺熏蒸后,亳菊花原有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将影响到硫熏亳菊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对其临床使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5年12期)

严红梅,陈小云,张振海,郁丹红,贾晓斌[8](2015)在《基于中药组分和“组分结构”理论的中药研究模式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是临床中医学长期实践的产物,具有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由于中药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中药研究思路,这严重制约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从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结构优化、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质控研究、组分体内药动学研究5个方面进一步系统深入地阐述以组分为功能单位的中药研究新模式,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5年08期)

宋庆龙,王志强[9](2015)在《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CBA联赛系统组分地域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BA联赛系统内部组分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CBA联赛系统的组分地域属性进行剖析.研究认为,CBA联赛宏观上呈现出一种东强西弱的局面,且成绩分化日益严重,在微观层面上东部地区存在着地域属性组分的资源竞争性过强问题,中部地区存在着组分建设的长效性不足问题,西部地区存在着组分规范性缺失问题,东北地区属性组分主要存在着熵流通抑制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依据耗散结构理论提出联赛系统改革的演进策略,为联赛系统的改革提供依据,促进联赛系统的自组织演进的形成,以期促进联赛系统打破现有的低层次守恒,向高层次演进.(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成旭东,封亮,张明华,顾俊菲,贾晓斌[10](2014)在《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中成药二次开发产业提升技术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目的在于提高现有中成药产品内在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切实解决患者疾苦。中成药二次开发产业化提升涉及到中药生产整个过程中从药材、提取、分离、制剂、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只有实现全过程工艺优化,质量把控,整体提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中成药二次开发产品质量提升,从而提升中药产业的整体质量。因此,该文在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及"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从中药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论述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提出构建中成药二次开发产业提升技术体系,为提高中药二次开发产品的质量与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4年20期)

组分结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K_2CO_3吸收剂干法吸收CO_2有如下优点:原料廉价易得,吸收剂制备工艺流程简单,循环使用率高;反应所需温度和能耗较低。但是,K_2CO_3与CO_2反应速率慢、碳酸化转化率低、CO_2脱除效果较差,阻碍了该方法的应用。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以及微观动力学方法,在电子-原子水平上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活性组分、载体和助剂对K_2CO_3吸收剂干法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性能的影响。本论文通过研究单斜和六方K_2CO_3晶体表面碳酸化反应性能,确定了合适的吸收剂活性组分;研究9种载体负载的K_2CO_3吸收CO_2性能,确定了合适的吸收剂载体;研究了掺杂V_2O_3和TiO_2的K_2CO_3吸收剂,阐明了助剂对K_2CO_3吸收CO_2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了K_2CO_3吸收剂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以及活性组分、载体和助剂对碳酸化反应性能的影响,为制备高效、适宜的钾基CO_2吸收剂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线索。本论文研究工作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六方晶体K_2CO_3更适合用于CO_2吸收剂的活性组分。K_2CO_3晶体表面有两种碳酸化反应微观机理——“机理I”:H_2O和CO_2首先共吸附在表面,然后直接反应生成KHCO_3(从H_2O上脱离的HO与CO_2结合形成一个HCO_3,而H_2O中的H与表面的CO_3相结合形成另一个HCO_3),该过程反应活性较好,但表面较低的CO_2覆盖度限制了碳酸化反应速率;“机理II”:吸附的H_2O首先发生分解形成H与HO,H与表面的CO_3相结合形成一个HCO_3,然后HO与气态的CO_2反应得到另一个HCO_3,该反应中困难的H_2O分解过程不利于碳酸化反应进行。K_2CO_3晶体表面主要由H_2O覆盖,K_2CO_3?nH_2O为主要产物。六方晶体较单斜晶体K_2CO_3吸收CO_2反应速率大,更适合用于CO_2吸收剂的活性组分。2.载体对K_2CO_3吸收CO_2的碳酸化反应机理以及碳酸化反应性能有明显的影响。负载载体后能增强K_2CO_3吸收剂的抗磨损特性和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性能。活性组分K_2CO_3负载在载体表面会出现叁种情况:未被K_2CO_3覆盖的载体暴露表面;活性组分与载体表界面;活性组分堆积的K_2CO_3表面。碳酸化反应活性区域为活性组分与载体表界面。使用V_2O_3为载体能增加CO_2在K_2CO_3与载体表界面的覆盖度,进而促使碳酸化反应具有较快速率;使用CaO、Fe_2O_3和TiO_2为载体能够促进H_2O在K_2CO_3与载体表界面处分解,使表面存在更多能与气态的CO_2反应的HO,进而提高碳酸化反应速率。CaO、MgO、γ-Al_2O_3用作吸收剂载体,可以在表面形成稳定的单配位(或双配位)碳酸盐(CO_3~(δ-))物种吸收CO_2(CO_2中的C与载体表面的O直接成键)。3.载体影响K_2CO_3吸收剂循环吸收CO_2过程中吸收剂的再生性能。加入活性碳、CaO、MgO、Fe_2O_3、V_2O_3、α-Al_2O_3、锐钛矿TiO_2和金红石TiO_2载体能促进吸收剂在再生过程中KHCO_3的分解——负载的K_2CO_3较快完成再生过程,吸收剂的再生性能提升。K_2CO_3/MgO(100)、K_2CO_3/γ-Al_2O_3(110)和K_2CO_3/CaO(100)在吸收CO_2过程中形成副产物碳酸盐,该物质在340 K下不能完全分解。4.添加少量助剂V_2O_3和TiO_2能提升K_2CO_3/α-Al_2O_3(0001)吸收剂的碳酸化性能。掺杂少量助剂V_2O_3和TiO_2到K_2CO_3/α-Al_2O_3(0001)吸收剂,可以提高CO_2在吸收剂表面的覆盖度,进而提高了碳酸化反应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分结构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秦昆明,曹岗,杨冰,李伟东,刘晓.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中药炮制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2].秦桥云.活性组分结构、载体以及助剂对K_2CO_3干法吸收CO_2影响的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3].柯仲成,侯雪峰,邱辉辉,汪刚,贾晓斌.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现代中药制剂发展思路探讨[J].中药材.2017

[4].章丽,赵冰洁,袁嘉瑞,汪春飞,封亮.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丹皮、赤芍和白芍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

[5].汪春飞.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制剂单元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联性及机理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6].杨楠,封亮,贾晓斌.组分结构理论指导下创新中药制剂的拓展与外延[J].中国中药杂志.2016

[7].陈建衡.基于组分结构理论探讨亳菊花硫磺熏蒸前后化学成分组成结构差异[J].中国现代中药.2015

[8].严红梅,陈小云,张振海,郁丹红,贾晓斌.基于中药组分和“组分结构”理论的中药研究模式的探讨[J].中草药.2015

[9].宋庆龙,王志强.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CBA联赛系统组分地域分布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成旭东,封亮,张明华,顾俊菲,贾晓斌.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中成药二次开发产业提升技术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14

标签:;  ;  ;  

组分结构理论论文-秦昆明,曹岗,杨冰,李伟东,刘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