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空间分布格局论文-贺燕,张青,张梦弢,徐光,杨英军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论文-贺燕,张青,张梦弢,徐光,杨英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林木空间分布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杨桦次生林,空间格局,种间关联,O-ring统计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贺燕,张青,张梦弢,徐光,杨英军[1](2015)在《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单变量和双变量O-ring统计方法,分别分析了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全体树种和先锋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不同演替阶段先锋树种和顶级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林分全体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机分布,先锋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变为随机分布。先锋树种和顶级树种的种间关系由演替早期的正关联到演替后期变为负关联。(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敬,韦新良,徐建,范佩佩[2](2014)在《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中林木的空间位置和森林功能息息相关,为更好地掌握树种的空间分布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活动,在浙江省天目山区设置了30 m×30 m的针阔混交林样地15个,使用全站仪对样地边界和胸径≥5 cm的木本植物个体进行精确测量定位,同时进行种类识别、挂牌、定位和每木检测,获取基础数据。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3种结构参数表征针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上,混交度为0.700~0.900的比例较大,树种平均混交度为0.712。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的林木零度混交和轻度混交的比例不高,中度混交和强度、极强度混交占很大比例。林分空间大小分化差异较小,在空间结构单元里,林分平均的大小比数位0.477,大部分个体分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林分中有近一半的树木处于优势地位,总体优势度有继续上升的潜力。树种间的大小比数有一定差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空间比其他树种略小一些,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短柄枹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等优势不明显,其余树种生长占优势地位。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角尺度为0.500等级的分布频率最大,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33,林分中极少有很均匀和很不均匀的结构单元出现,整体林木水平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未来的演替过程中,林分分布有随机分布的趋势。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合理,林分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中。(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刘妍妍[3](2014)在《典型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生境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的空间格局与其形成机理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物种的空间分布是各种内在和外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各种影响因子的研究更是有助于理解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维持机制。了解阔叶红松林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认识群落构建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9hrn2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监测样地调查资料,对固定样地内主要树种种群动态及其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紫椴(Tilia amurensis)和枫桦(Betula costata)活立木密度的径级分布呈“L”型,冷杉(Abies nephrolepis)活立木呈偏正态分布,红松(Pinus koraiensis)活立木呈“J”型。红松和冷杉活立木的空间格局随着径级的增加,分布格局从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发展。树种间的空间关联与径级密切相关,在小径级上,相关关联性较强,随着径级的增大,树种间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对不同地形下四个主要树种的分布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四个主要树种的活立木在小径级下的分布受地形的影响不显着,随着径级的增大,地形对主要组成树种活立木分布的影响增强。林冠条件对阔叶树种幼树的分布有显着影响,枫桦幼树Ⅰ和紫椴幼树Ⅱ的数量分布在林隙和林冠条件下差异显着,林冠条件对典型阔叶红松林主要针叶树种幼树的分布影响均不显着。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固定样地内死亡木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样地内死亡木的总密度为368.8n.hm-2,径级结构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各径级密度差别较大。花楷槭(Acer ukurunduense)(27.8n·hm-2)和枫桦(26.1n,hm-2)是阔叶死亡木的主要组成树种。红松(41.6n.hm-2)是针叶死亡木的主要组成树种,针叶树种死亡木的密度分布在径级上表现出典型的J型,数量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增加。在150m的空间尺度内,死亡木总体在较小尺度上表现为集群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死亡木趋于均匀分布。不同径级组在不同规模尺度聚集,随着径级的增加,聚集强度呈下降趋势。各径级死亡木的聚集强度均随着尺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物种死亡木在不同径级也会表现不同的空间格局,阔叶、针叶、灌木及未知种各径级死亡木均主要呈聚集分布,其中阔叶和针叶径级I随着尺度的增大由随机分布向聚集分布发展。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腐烂等级的死亡本在研究尺度内主要呈集群分布。死亡木的空间分布格局是阔叶红松林群落与其自然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该林型天然更新的格局和机制。相对于物种而言,功能性状是对环境资源特征最直接的指示,最能阐明物种空间上的共存机理。基于此,本文选择了能反映植物生态学策略的叁个叶片功能性状(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片干物质含量),对叶片性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研究区域内木本植物大部分选择具有大量小叶片的生活策略,具有大叶片的植物个体较少。大量的小叶面积树种在样地内呈随机的分布格局,大叶面积呈聚集的格局。随着叶面积的增大,空间分布格局的聚集逐渐增强。各个水平干物质含量的树种,均呈现聚集的分布格局,且随着干物质含量的增加,聚集强度逐渐的减小。从树种组成来看,研究区域内常绿树种多选择小叶面积,阔叶树种多选择大叶面积。常绿树种多为耐荫的针叶树种;阔叶树种多为喜光的高大乔木,对生境养分条件的要求也较高。基于以上生物学特性,常绿树种个体对资源的竞争耐受性较强,其叶片可呈随机分布;阔叶树种由于生长与特定生境或随机产生的林窗相关,其大叶片呈聚集分布。林冠空隙动态是调节木本树种种群结构的普遍机制。由于树种不同的更新生态机制,不同生活型的树种聚居于不同的微生境内,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混交林。林分由一系列的林隙和郁闭冠层组成,由于林隙特征与相对光照强度和土壤条件的变化相对应,它们支配着树木的建立和生态学表型。林隙干扰是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维持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大多研究只考虑林隙对幼苗建立初期和末期总体的数量变化,忽视了此阶段中曾经出现而又死亡的动态过程。本文以915个2m×2m小样方内的多年生幼苗(H≥30cm, DBH<1cm)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4次调查数据,分析了幼苗的新增、死亡、高生长及其动态,探讨了林隙与林冠下幼苗的建立过程。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幼苗42种,其中林隙对11种幼苗的建立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在林隙内稠李(Prunus padus)、枫桦、裂叶榆(Ulmus laciniata)、龙芽楤木(Aralia elata)、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山槐(Maackia amurensis)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的幼苗新增显着高于林冠下,而稠李、裂叶榆、龙芽楤木、珍珠梅和山槐幼苗的死亡数量显着高于林冠下;林隙对冷杉、春榆(Ulmus. japonica)、红皮云杉、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和山槐幼苗的高生长具有促进作用。2008年新增并在以后调查中死亡的幼苗有31种,其中5种幼苗在林隙内显着高于林冠下;而2010新增在2012年调查时死亡的幼苗中只有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在林隙内显着高于林冠下。本研究还发现阔叶红松林幼苗的建立不仅对不同的林冠条件有偏好,还与地形因子及其他生物因子有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4-03-01)

孔雷,杨华,亢新刚,高延,冯启祥[4](2011)在《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包括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两大方面。文章重点阐述了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及其在林业上的主要统计方法,且分析了不同方法在应用中的优势和存在的局限性,指出当前的林木分布格局研究主要是针对林木分布格局的检验、描述和模拟,而并未在森林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最后,对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王强,过志峰,孙国清,罗传文,刘丹丹[5](2010)在《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BRDF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均匀度指数引入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对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影响的分析中,利用光学遥感模型定量分析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对BRDF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红光波段,在大于树冠尺度上均匀度可以有效地描述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对BRDF曲线的影响;均匀度与BRDF之间呈现负指数关系,同时这种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受郁闭度的影响,郁闭度越大,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对BRDF的影响也越大。对于近红外波段,由于受多次散射的影响,BRDF与林木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均匀度尚未有效描述此关系。(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黄云鹏[6](2009)在《格氏栲群落的林木组成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集强度各指标和分形分析方法对叁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格氏栲群落的林木组成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个群落来看,优势立木种群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呈聚集分布。同时,格氏栲种群优势地位明显,说明格氏栲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惠刚盈,李丽,赵中华,党普兴[7](2007)在《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5块实地调查样地和30块模拟样地,通过基于Ripley K-函数的L-函数、双相关函数和角尺度方法在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双相关函数和角尺度在判断的准确性方面优于L-函数;角尺度在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比L-函数和双相关函数更强,并且它能利用角尺度分布图和均值同时作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使其优势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李丽,惠淑荣,惠刚盈,胡艳波,徐海[8](2007)在《不同起测径对判定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4块100 m×100 m的天然林样地材料,分别利用Clark&Evans聚集指数法和角尺度法分析了不同起测径下林木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判定与起测径的大小有关,起测径不同分布类型也会有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没有规律性,因此,在分析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时应采用相同的起测径。(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森林中林木的空间位置和森林功能息息相关,为更好地掌握树种的空间分布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活动,在浙江省天目山区设置了30 m×30 m的针阔混交林样地15个,使用全站仪对样地边界和胸径≥5 cm的木本植物个体进行精确测量定位,同时进行种类识别、挂牌、定位和每木检测,获取基础数据。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3种结构参数表征针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上,混交度为0.700~0.900的比例较大,树种平均混交度为0.712。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的林木零度混交和轻度混交的比例不高,中度混交和强度、极强度混交占很大比例。林分空间大小分化差异较小,在空间结构单元里,林分平均的大小比数位0.477,大部分个体分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林分中有近一半的树木处于优势地位,总体优势度有继续上升的潜力。树种间的大小比数有一定差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空间比其他树种略小一些,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短柄枹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等优势不明显,其余树种生长占优势地位。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角尺度为0.500等级的分布频率最大,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33,林分中极少有很均匀和很不均匀的结构单元出现,整体林木水平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未来的演替过程中,林分分布有随机分布的趋势。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合理,林分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贺燕,张青,张梦弢,徐光,杨英军.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

[2].王敬,韦新良,徐建,范佩佩.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

[3].刘妍妍.典型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生境的关联性[D].东北林业大学.2014

[4].孔雷,杨华,亢新刚,高延,冯启祥.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王强,过志峰,孙国清,罗传文,刘丹丹.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BRDF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

[6].黄云鹏.格氏栲群落的林木组成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9

[7].惠刚盈,李丽,赵中华,党普兴.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J].生态学报.2007

[8].李丽,惠淑荣,惠刚盈,胡艳波,徐海.不同起测径对判定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7

标签:;  ;  ;  ;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论文-贺燕,张青,张梦弢,徐光,杨英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