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聚类综合评判论文-李建,许晓瑞,张敏

模糊聚类综合评判论文-李建,许晓瑞,张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糊聚类综合评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程成本,群组模糊综合评判,模糊聚类,风险评估

模糊聚类综合评判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许晓瑞,张敏[1](2018)在《基于模糊聚类和群组模糊综合评判的工程成本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成本风险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工程项目施工成本风险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利用模糊聚类理论对专家判断矩阵排序向量和模糊综合评判向量进行聚类分析,将每名专家的意见综合为专家组的一致意见,消除了专家评判的主观偏好,使评估结果更加合理。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期刊2018年09期)

王建军,李建平,杜仕甫[2](2015)在《基于模糊聚类的无权值风险综合评判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评估通过分析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得到确定的风险评价,如果存在多个风险,需要实施风险聚合.传统风险聚合方法依赖风险权值,在分布式环境中较难具有客观性,尤其对于移动环境,因为移动节点具有移动性和随机性.提出补偿竞争风险聚合算法(CCRAA),CCRAA的基本思想是模糊聚类,对风险值进行补偿以减少其与聚类中心的距离,使补偿后的风险值向聚类中心聚集,取最大风险值和最小风险值的平均值为聚合风险.CCRAA使风险和值不变,不影响聚合风险的大小,但避免了传统风险聚合方法可能产生风险极值或对风险权值的依赖.使用实验证明CCRAA具有优于传统方法的聚合效果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08期)

王建军,李建平,杜仕甫[3](2014)在《基于模糊聚类的移动节点访问风险综合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节点的移动性和随机性,传统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提出对移动节点进行风险评价.基于蜂窝历史访问信息评价信任风险,位置信息评价位置风险,时态信息评价时态风险,并提出使用CCRAA综合评判信任风险、位置风险和时态风险的综合风险,提高了移动节点访问行为的安全性,以及权限管理的灵活性,避免模糊综合评判因为权值分配带来的不确定性.最后,使用实例对CCRAA和模糊综合评判的风险评判过程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4年08期)

杨曦[4](2014)在《模糊聚类及综合评判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形监测是分析和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验证设计参数、反馈设计施工以及研究正常的变形监测规律和预报变形的重要方法,其工作可分为外业监测和内业数据处理分析两部分。大型工程变形监测的内业工作繁琐、数据量庞大、涉及内容多、稳定性分析的方式种类较多。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各有优缺点,如平均间隙法计算过程繁琐,限差检验法判定依据笼统,而实际工作中往往只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模糊聚类分析可以提供一个计算简便的稳定性分析参考方法。如果对同一工程构筑物采用了多种监测手段,一般的分析过程是分别分析其不同监测子项,然后凭借各部分的指标判断其稳定程度,或者通过变形预测分析其变化趋势,再根据经验判断制定维修或者加固方案确保运营安全。综合评判可以考虑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各因素分配不同的权重组合分析,最终提供一个总体的判定结果。本文主要运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聚类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判这叁种方法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综合评判。通过对一维、二维的仿真及实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试验,判断多期次变形监测数据的相似性。根据实际情况筛选出合适的聚类模型。然后用选出的模型对叁维实测数据相似性进行分析,对测点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和常用方法成果进行比较。根据模糊相似矩阵的元素表示两对象相似性的特点,使用模糊正态隶属函数建立模糊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并用仿真数据验证其分类效果。对于整体稳定性分析,根据影响因素的多少,使用贴近度分析,单层综合评判、层次分析法等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5-20)

曹建军,蒋德珑[5](2013)在《基于模糊聚类的综合评判在干部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干部评价模式中对评价数据缺乏有效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聚类的综合评判方法,并引入新的评价分析策略。在对现有部队干部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尝试性地改良、完善、归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依据评价来源和评价目标构建量化模型,通过评价基本指标、目标层二次量化、优选目标人才、核心指标测评、动态聚类分析五个步骤,实现军队干部选拔任用的综合评价分析,最后给出具体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建议。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期刊2013年01期)

谭玉叶,宋卫东,雷远坤,韩浩亮[6](2012)在《基于模糊聚类及层次分析法的采矿方法综合评判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程潮铁矿为工程背景,将采矿方法初选视为分类问题来处理,采用模糊聚类法从技术影响因素方面按照相似程度对采矿方法进行了分类初选,避免了以往采用工程类比进行初选的主观随意性,提高了采矿方法初选方法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经济、资源、效率、安全及环境等五大类因素,构建了较为全面的采矿方法选择综合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到了合理的权重矩阵,较好地解决了多因素决策时各方案评判指标出现优越性交叉时的权重分配问题.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确定最优采矿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温修春,吴群,范黎[7](2004)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与模糊聚类法在农用地定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运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法和模糊聚类法对部分农用地定级单元进行了分析,结论是:用这两种方法所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甚为准确地反映了农用地的质量实际水平,使农用地定级成果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04年01期)

万开军[8](2003)在《水稻秧苗素质的模糊聚类分析及综合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糊聚类分要将水稻秧苗分为四类,对各类秧苗进行了指标量化和综合评判,从而克服了以往对 秧苗素质判断的主观臆断性和盲目性,有利于对秧田进行科学管理。(本文来源于《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党拥华,徐占宏,李克祥,王铁成,程砚喜[9](1994)在《模糊综合评判及模糊聚类分析在粘玉米品种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对14份优良白粘玉米品种进行科学评价,同时,对材料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粘综合种、上营自粘、乌弓白粘叁个品种综合评定为优,且叁个品种分类系统较远,因此用叁者进行选系或组配综合种效果会很佳。二种方法综合应用能为粘玉米选育自交系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1994年06期)

费仁霖[10](1993)在《厦门泉州大气污染的模糊聚类与综合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厦门、泉州两市大气在多污染因子共同影响下,造成污染的整体环境进行全面评价.方法简便、结论直观,避免了以往评价方法丢失模糊信息的缺点.(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3期)

模糊聚类综合评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风险评估通过分析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得到确定的风险评价,如果存在多个风险,需要实施风险聚合.传统风险聚合方法依赖风险权值,在分布式环境中较难具有客观性,尤其对于移动环境,因为移动节点具有移动性和随机性.提出补偿竞争风险聚合算法(CCRAA),CCRAA的基本思想是模糊聚类,对风险值进行补偿以减少其与聚类中心的距离,使补偿后的风险值向聚类中心聚集,取最大风险值和最小风险值的平均值为聚合风险.CCRAA使风险和值不变,不影响聚合风险的大小,但避免了传统风险聚合方法可能产生风险极值或对风险权值的依赖.使用实验证明CCRAA具有优于传统方法的聚合效果和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糊聚类综合评判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许晓瑞,张敏.基于模糊聚类和群组模糊综合评判的工程成本风险评估[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

[2].王建军,李建平,杜仕甫.基于模糊聚类的无权值风险综合评判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

[3].王建军,李建平,杜仕甫.基于模糊聚类的移动节点访问风险综合评判[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4

[4].杨曦.模糊聚类及综合评判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4

[5].曹建军,蒋德珑.基于模糊聚类的综合评判在干部评价中的应用[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3

[6].谭玉叶,宋卫东,雷远坤,韩浩亮.基于模糊聚类及层次分析法的采矿方法综合评判优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

[7].温修春,吴群,范黎.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与模糊聚类法在农用地定级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

[8].万开军.水稻秧苗素质的模糊聚类分析及综合评判[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9].党拥华,徐占宏,李克祥,王铁成,程砚喜.模糊综合评判及模糊聚类分析在粘玉米品种上应用[J].农业与技术.1994

[10].费仁霖.厦门泉州大气污染的模糊聚类与综合评判[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标签:;  ;  ;  ;  

模糊聚类综合评判论文-李建,许晓瑞,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