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变率论文-王超

降水变率论文-王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水变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降水变率,干旱,洪滞

降水变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18)在《额尔古纳市1961~2010年降水变率和夏季旱涝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年降水相对平均变率、按照《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06)规定的干旱等级划分对额尔古纳市1961~2010年干旱程度进行分析,得出:年降水相对平均变量为17.8%,表明额尔古纳市降水波动不是十分明显。通过对额尔古纳市夏季降水变绿和旱涝等级的分析表明,影响额尔古纳市夏季干旱的主要为轻旱,洪涝气候概率为20%,夏季发生洪涝的概率不是特别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8年05期)

姜贵祥,孙旭光[2](2016)在《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研究中的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1951~2010年PREC、CRU、APHRO和GPCC 4种格点降水资料,通过比较其与中国756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105°E以东)夏季降水变率中的差异,检验和评估了它们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的前3个主要模态分别是以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北与东北南部为核心的经向多中心分布,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特征,且干旱特征较洪涝更明显;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为3~7 a和20~50 a,而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则为准2 a和准10 a。另外,长江与江淮流域和华南地区分别在1970s末和1990s初发生了显着的年代际转变;4种格点降水资料都能很好地再现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特征,但由于GPCC格点降水资料是基于更多的基站观测和更精细复杂的质量控制方案得到的,因此它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李妍,布和朝鲁,林大伟,谢作威[3](2016)在《内蒙古夏季降水变率的优势模态及其环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61~2013年的中国气象局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针对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和合成分析法,考察了年际尺度上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分布的不同类型,并分析其前两个模态的典型环流形势以及相关的春夏季节转换特征。内蒙古夏季降水在年际尺度上主要分为整体一致型和东西反向型。整体一致型模态以贝加尔湖北侧和南侧对流层中上层环流的反位相变化、源于伊朗北部—中亚地区的中纬度遥相关型波列以及东亚地区"东高西低"或"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为主要特征。而东西反向型模态以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东侧—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为异常中心的波状环流以及东亚沿岸中高纬地区偶极子环流异常("北高南低"或"北低南高")为主要特征。这两种夏季降水模态的正负位相分别对应着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提前和滞后的情形。这些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及其典型环流特征,从而为其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姜贵祥,孙旭光[4](2015)在《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研究中的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1951-2010年PREC、CRU、APHRO和GPCC 4种格点降水资料,通过比较其与中国756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105°E以东)夏季降水变率中的差异,检验和评估了它们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的前3个主要模态分别是以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北与东北南部为核心的经向多中心分布,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特征,且干旱特征较洪涝更明显;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为3-7年和20-50年,而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则为准两年和准十年。另外,长江与江淮流域和华南地区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生了显着的年代际转变;4种格点降水资料都能很好地再现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特征,但由于GPCC格点降水资料构建于更多的基站观测和更精细复杂的质量控制方案,因此它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期刊2015-10-14)

闻正[5](2015)在《印度季风降水变率与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蔡演军和中科院院士安芷生等学者,联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明尼苏达大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对我国西南洞穴石笋记录以及集成降水同位素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进行研究,最新成果于2015年2月23日在线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研究团队重建了过去25.2万年印度季风降水的历史和变率,并结合集成降水同位素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结果,探讨了印度季(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李红波[6](2014)在《宁洱县降水变率和日最大降水量重现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宁洱县1960-2010年逐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得出宁洱县降水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界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经过对降水相对变率的分析,阐明宁洱县秋、冬、春叁季降水可靠性差,旱涝灾害比较频繁。同时利用Pearson-III型概率分布法对宁洱县日最大降水量重现期及重现期极值进行分析,发现日最大降水量极值偏小,有利于全年水资源的储备和再分配。(本文来源于《青海气象》期刊2014年01期)

谢仁波,舒国勇[7](2012)在《铜仁西部不同时间尺度温度降水变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候统计方法,从年、季、月、旬、候时间尺度分析了铜仁西部近地面平均温度和降水绝对变率及相对变率,结果显示:年平均温度绝对变率在0.3~0.4℃之间,相对变率在1.5%~2.3%之间,年降水绝对变率在120.1~170.5 mm之间,相对变率在10.8%~16.1%之间。气温在旬、月尺度上的变率大小与该地区春节前后要么持续低温雨雪,要么持续艳阳高照以及7月下旬-8月上旬间常年持续高温热浪的实际相吻合;降水在月、旬、候尺度上的绝对变率年内变化曲线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变化曲线升降趋势大体一致,呈显着的正相关,而相对变率则与降水量呈反相关。(本文来源于《贵州气象》期刊2012年06期)

陈小梅,刘菊秀,邓琦,褚国伟,周国逸[8](2010)在《降水变率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分布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12月—2008年6月,通过加倍降水、自然降水和去除降水3种处理的人工控制试验,研究了降水变率改变对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降水强度条件下,相同森林类型的同一层次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去除降水处理下土壤表层(0~10cm)颗粒有机碳(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有明显的积累趋势,加倍降水和自然降水处理下增加了POC、LFOC向下层土壤(10~20cm、20~30cm、30~50cm)的运输;去除降水处理下,马尾松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显着高于降水处理(P<0.05);演替早期森林土壤的POC、ROC、LF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大于演替后期土壤,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存埋.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而其活性有机碳组分(POC、LFOC、ROC)对降水变率改变的响应更敏感.(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古霖,谢龙生,孔远霞[9](2009)在《蕉岭县降水变率与最大日雨量重现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966~2008年蕉岭县逐年降水进行分析,得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年际演变特征和各季节的降水相对变率,并利用Pearson-Ⅲ概率分布法对蕉岭县年最大日降水量的重现期进行分析,发现近43年来蕉岭县年降水量可分为2个多期和3个少期,年暴雨日数可以分为3个多期和3个少期,秋季和冬季容易出现旱涝灾害,必须做好水库的科学排水和蓄水。(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09年10期)

罗东[10](2009)在《梅州地区近50年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率及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梅州各县建站以来的降水观测资料,通过对年、季降水相对变率和月、年的降水变化规律分析,为梅州地区合理蓄、用水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09年03期)

降水变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使用1951~2010年PREC、CRU、APHRO和GPCC 4种格点降水资料,通过比较其与中国756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105°E以东)夏季降水变率中的差异,检验和评估了它们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的前3个主要模态分别是以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北与东北南部为核心的经向多中心分布,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特征,且干旱特征较洪涝更明显;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为3~7 a和20~50 a,而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则为准2 a和准10 a。另外,长江与江淮流域和华南地区分别在1970s末和1990s初发生了显着的年代际转变;4种格点降水资料都能很好地再现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特征,但由于GPCC格点降水资料是基于更多的基站观测和更精细复杂的质量控制方案得到的,因此它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水变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超.额尔古纳市1961~2010年降水变率和夏季旱涝分析[J].现代农业.2018

[2].姜贵祥,孙旭光.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研究中的适用性[J].气象科学.2016

[3].李妍,布和朝鲁,林大伟,谢作威.内蒙古夏季降水变率的优势模态及其环流特征[J].大气科学.2016

[4].姜贵祥,孙旭光.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研究中的适用性[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2015

[5].闻正.印度季风降水变率与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J].科学.2015

[6].李红波.宁洱县降水变率和日最大降水量重现期分析[J].青海气象.2014

[7].谢仁波,舒国勇.铜仁西部不同时间尺度温度降水变率分析[J].贵州气象.2012

[8].陈小梅,刘菊秀,邓琦,褚国伟,周国逸.降水变率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分布格局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

[9].古霖,谢龙生,孔远霞.蕉岭县降水变率与最大日雨量重现期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09

[10].罗东.梅州地区近50年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率及规律分析[J].人民珠江.2009

标签:;  ;  ;  

降水变率论文-王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