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手法论文-纪少丰,林永城,陈铃,吴楚升,佘坤源

孙氏手法论文-纪少丰,林永城,陈铃,吴楚升,佘坤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孙氏手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孙氏手法,中药

孙氏手法论文文献综述

纪少丰,林永城,陈铃,吴楚升,佘坤源[1](2018)在《孙氏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孙氏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40例随机分为3组各80例,A组用孙氏手法及中药治疗,B组单用孙氏手法治疗,C组单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3组ESCV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孙氏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李帮国,吴奇峰,付浩珂,周昭辉[2](2018)在《孙氏正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40例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孙氏正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对40例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患儿采用孙氏正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时间与前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0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3~6周,平均4周,优36例,良4例,后期随访活动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孙氏正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疗效显着,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价格低廉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张德生,孙绍裘,刘晓岚,阮红良[3](2016)在《孙氏正脊手法配合中药药包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8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运用孙氏正脊手法配合中药药包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孙氏正脊手法配合中药药包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腰椎斜扳法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并采用NRS评分标准进行疼痛强度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0%,对照组为8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强度NRS评分治疗前后不同疗程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孙氏正脊手法配合中药药包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疗效明显,可以有效地减轻疼痛,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刘波,许嘉犇,马冰宇,魏巍,孟勇[4](2015)在《孙氏腹针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复位成功率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证明孙氏腹针疗法在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复位成功率中的作用并分析作用机理。方法采用180例患者,分为6组,每组30例。1基础治疗组;2孙氏腹针组;3手法复位组;4夹脊电针组;5孙氏腹针加手法复位组;6夹脊电针加手法复位组。所有治疗1次/天,每周治疗5次,治疗周期为2周或(或<2周)。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检查各疗效。结果 1.各组对比(TCD)提示椎动脉血流动力明显改善(P<0.05),(FS-CSA)降低(P<0.05)。2.孙氏腹针加手法复位组评分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孙氏腹针可明显改善颈背部项韧带、斜角肌的肌张力,使颈部的骨关节力学平衡关系趋向于正常,血管压力和弹性发生改变,颅内供血增加,使症状减轻,更重要的是给复位手法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复位成功率大大提高,使疗效进一步提高,对有些无效病例亦能提高疗效,使其有效或痊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5年16期)

梁枫叶[5](2015)在《孙氏逆摩、轻揉、捋捏推推拿手法结合为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儿厌食是在儿童时期常见的病症,小儿长时间的食量减少或对食物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小儿的健康发展,会出现营养不良或发育不良。因此,本研究运用孙氏逆摩、轻揉、捋捏推推拿手法结合为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口服中成药组做对比,经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厌食改善情况,评定孙氏逆摩、轻揉、捋捏推推拿手法有效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排除、剔除标准,选择来自马来西亚静思康复之家的门诊患儿,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接受孙氏逆摩、轻揉、捋捏推推拿手法,上肢部、下肢部、腹部和背部的穴位进行推拿手法,1天1次,5天为一个疗程,间隔休息两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接受口服中成药(异功散颗粒剂)。年龄1岁以内,每次1克,每天2次。年龄2岁以内,每次2克,每天2次。年龄3岁以内,每次3克,每天2次。年龄6岁以内,每次4克,每天2次。5天为1个疗程,间隔休息两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主症轻重程度分级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孙氏逆摩、轻揉、捋捏推推拿手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30例:痊愈9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2例,痊愈率30%,总有效率93.33%;加味异功散颗粒组治疗30例: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8例,痊愈率10%,总有效率73.33%。经过比较,推拿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异功散组。结论:孙氏逆摩、轻揉、捋捏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症相对于口服中药组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价廉又环保,解决小儿喂药难,避免用药的副反应,为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3-26)

杨克新,乔杰,张军,王成远,张威[6](2014)在《孙氏手法改善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孙氏手法改善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手法组采用孙氏颈椎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坐位牵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 for Chronic Pain,NDI),对伴眩晕症状患者进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颈椎功能位平片,测量患者失稳节段的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t,HD)和角度位移(Angular displacement,AD);观察在治疗前后及2月后随访时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NDI评分比较,手法组低于对照组(P<0.05);ESCV评分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HD、AD值比较,手法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在治疗后、2月随访时手法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9.80%、87.75%;对照组为81.25%、77.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孙氏手法可显着改善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症状以及失稳节段的椎体位移,其疗效优于牵引疗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黄金波[7](2013)在《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增生等原因造成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和周围软组织的刺激和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表现,其发病率随着社会紧张度的增加逐年上升,已成为骨科发病之首,且有低龄化的趋势。神经根型在颈椎病发病中占50%~60%。笔者自2010年1月—2011年3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门诊患者采用孙树椿教授介绍的手法治疗,取得了显着疗效,现汇报如下。(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期刊2013年02期)

秦毅,李振宇,鲁尧,秦杰,江建明[8](2012)在《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将6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孙氏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部牵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评定2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结果: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自身差值比较:治疗组在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远端感觉、肌力、spurlnig试验自身积分差值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工作和生活能力受影响、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孙氏旋转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牵引疗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2年07期)

张全杰,马楠[9](2012)在《孙氏正骨手法治疗克雷斯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孙华山正骨理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6例,治疗时,先于患者局部中药热水浴,后行骨折手法复位、硬纸板外固定,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腕关节旋前,旋后,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握力等恢复90%以上33例,治愈率达92%。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痛苦小的特点,其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的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2年04期)

陈海云,陈平[10](2012)在《孙氏手法结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9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孙氏手法结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9例。治疗组予孙氏旋转手法配合薄氏腹针治疗;对照组予牵引配合扩血管药物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评价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8%,对照组为69.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各项症状与功能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2组间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眩晕频度、程度、持续时间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孙氏手法结合腹针治疗CSA,在改善眩晕症状上尤其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2年04期)

孙氏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孙氏正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对40例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患儿采用孙氏正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时间与前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0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3~6周,平均4周,优36例,良4例,后期随访活动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孙氏正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疗效显着,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价格低廉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孙氏手法论文参考文献

[1].纪少丰,林永城,陈铃,吴楚升,佘坤源.孙氏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

[2].李帮国,吴奇峰,付浩珂,周昭辉.孙氏正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4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8

[3].张德生,孙绍裘,刘晓岚,阮红良.孙氏正脊手法配合中药药包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8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6

[4].刘波,许嘉犇,马冰宇,魏巍,孟勇.孙氏腹针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复位成功率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

[5].梁枫叶.孙氏逆摩、轻揉、捋捏推推拿手法结合为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

[6].杨克新,乔杰,张军,王成远,张威.孙氏手法改善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

[7].黄金波.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J].福建中医药.2013

[8].秦毅,李振宇,鲁尧,秦杰,江建明.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

[9].张全杰,马楠.孙氏正骨手法治疗克雷斯骨折[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

[10].陈海云,陈平.孙氏手法结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9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

标签:;  ;  ;  

孙氏手法论文-纪少丰,林永城,陈铃,吴楚升,佘坤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