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包体论文-贾儒雅,王涛,李康宁,程志中,薛建玲

岩石包体论文-贾儒雅,王涛,李康宁,程志中,薛建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石包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岗闪长岩,镁铁质包体,印支期,西秦岭

岩石包体论文文献综述

贾儒雅,王涛,李康宁,程志中,薛建玲[1](2019)在《西秦岭德乌鲁含矿岩体及其包体的岩石学成因和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德乌鲁岩体位于西秦岭地区,其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在岩体内及其接触带发育有多处金、铜矿床。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该岩体侵位于印支早期,年龄为(250±1.8)Ma,该岩体为准铝质,其铝饱和指数ASI为0.9~1.0。所有样品具有高的K_2O含量(2.95%~3.52%)、K_2O/Na_2O比值(0.97~1.10)、Mg~#(0.57~0.61)和相容元素含量(w(Cr)=(88~132)×10~(-6))。因此,我们认为德乌鲁寄主岩形成于壳幔岩浆的混合作用。在该岩体中广泛分布有镁铁质岩浆包体,这些包体即是镁铁质岩浆注入中酸性岩浆中时迅速降温形成的。德乌鲁包体具有中性的成分,其SiO_2含量为56.17%~60.95%,岩性主要为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相对于寄主岩,包体有着更高的Mg~#(0.65~0.67)和低的TiO_2含量(0.57%~0.62%)。它们也有着高的钾含量(1.74%~2.4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所有样品具有高的相容元素含量,如Cr((212~419)×10~(-6))和Ni((46~111)×10~(-6))。相对于重稀土元素,样品中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并且具有中等的Eu负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所有包体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德乌鲁暗色包体可能形成于曾受俯冲作用改造过的富钾的岩石圈地幔源区部分熔融过程,并伴随有后期镁铁质矿物的分异。本区的印支早期岩浆作用及与其有关的矿床很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5期)

冯光英,牛晓露,刘飞,刘燊,杨经绥[2](2019)在《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同时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到边部显示复杂的成分和结构不平衡。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过渡岩石,两者具有基本一致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同时都具有正的εNd(t)和锆石εHf(t)值。主微量元素-SiO2协变图中,包体成分的两端分别向寄主花岗闪长岩及该区时代略早的基性岩延伸,叁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上特征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且其原始岩浆可能为受到俯冲沉积物熔流体交代的软流圈地幔。寄主花岗闪长岩原岩主要为中-新元古代新生基性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基本一致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3±2.0 Ma和173±1.5Ma),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期。区域构造演化显示,早侏罗世(~185 Ma),张广才岭地块处于古太平洋西-北西向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的形成暗示早侏罗世晚期(~173Ma)依然存在幔源岩浆活动,该区仍然处于弧后伸展环境,幔源物质的底侵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研究区长英质岩浆,同时也说明该区早侏罗世晚期仍然存在地壳增生,且增生方式为垂向增生。(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佟鑫[3](2019)在《滇西始新世-渐新世富碱斑岩和深源包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因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中国云南西部的钾质长英质岩石(富碱斑岩)伴生有大量的斑岩铜-金矿床,其形成通常被认为是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的剪切作用有关。本文对沿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分布的钾质长英质岩石进行了系统的锆石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研究,来进一步限定其岩石成因并探讨其构造意义。这些钾质岩石包括叁种岩石类型,分别为正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和正长花岗斑岩。本文对其中的15件岩石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定年测试,认为这些钾质长英质岩石形成于35-37 Ma。这些岩石具有较低的MgO、Cr和Ni含量以及相似的全岩Sr-Nd-Pb同位素组成,这种特征与中国云南西部的下地壳角闪岩和埃达克质岩石相似,说明这些钾质岩石来自增厚的下地壳。矿物对地质温压计的计算表明,六合钾质长英质岩石中的石榴石-单斜辉石麻粒岩包体形成于高压角闪岩相13-14kbar条件下,这与热动力学模拟的结果是一致的,表明寄主钾质长英质岩石形成于至少40-42 km的深度。对钾质长英质岩石的地球化学和定量模拟结果表明,在正长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中有镁铁质组分的加入,在正长花岗斑岩的成岩过程中受到了斜长石、黑云母和磷灰石分离结晶的控制。考虑到其成岩年龄及其沿金沙江缝合带广泛的分布范围,本文认为其与哀牢山-红河韧性剪切带的左行剪切没有成因上的联系。这条钾质岩带中的岩石在青藏高原北部、中国云南西部和越南北部都有分布,它们在始新世-渐新世具有同一的构造背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后,瑞利-泰勒对流失稳导致了下部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减薄,软流圈上涌,交代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幔源镁铁质熔体底垫到增厚的大陆下地壳之下使其发生部分熔融。沿金沙江缝合带分布的始新世-渐新世钾质岩浆作用是向东发生迁移的,这是由沿金沙江缝合带向东迁移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增厚和减薄作用引起的,这是撕裂的印度大陆板片在约52 Ma沿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带发生穿时俯冲在金沙江缝合带上的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张拉,刘勇胜[4](2019)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岩石圈地幔的多阶段熔体改造——来自辉南新生代玄武岩地幔包体的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圈地幔是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热边界层和流变边界层,还是重要的物质储库,其组成及演化对于整个固体地球都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克拉通北缘的辉南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捕获了大量的地幔包体,为探究该地陆下岩石圈地幔的改造提供了直接样品。根据岩相学特征,将包体划分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异剥橄榄岩和辉石岩。原位主微量元素以及Sr同位素分析揭示这些包体在成分上具有高度不均一性。不同程度的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张泽斌,唐菊兴,唐攀,陈国良,张忠坤[5](2019)在《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暗色包体岩石成因:对岩浆混合和成矿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对揭示壳幔相互作用,探讨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甲玛矿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为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区内的中酸性岩浆岩中普遍发育暗色包体,对其中的暗色包体中的闪长质包体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研究以期查明岩石成因,为岩浆混合作用和成矿作出启示,完善甲玛成岩成矿模型。岩相学观察表明,闪长质包体及寄主岩浆岩中存在多种反映岩浆混合作用的典型组构,如长石-石英熔蚀结构、石英镶边结构、长石交代筛状结构、长石反环带结构、磷灰石针柱状结构等,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包体形成时代(15. 3±0. 3Ma)与中酸性寄主岩石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也符合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闪长质包体化学成分上类似高Mg埃达克岩(MgO=3. 53%~6. 62%,Sr/Y=20~57,(La/Yb)N=51~64),具有低SiO_2(52. 44%~59. 45%),高K_2O(3. 19%~5. 62%),高相容元素(Ni=86×10~(-6)~146×10~(-6); Cr=102×10~(-6)~228×10~(-6))的特征,∑REE高于中酸性寄主岩浆岩,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N=21~23),富集LILE(Rb=189×10~(-6)~284×10~(-6),Sr=498×10~(-6)~658×10~(-6),Ba=1247×10~(-6)~1378×10~(-6)),相对亏损HFSE(Nb、Ta、Ti),在稀土元素配分图及微量元素蛛网图中闪长质包体介于冈底斯带碰撞后时期的超钾镁铁质岩(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与甲玛中酸性寄主岩浆岩(主要来源于加厚新生下地壳)之间,Hf同位素(ε_(Hf)(t)=-0. 9~4. 6)同样也介于超钾镁铁质岩与花岗闪长斑岩(代表中酸性寄主岩浆)之间。这些特征说明闪长质包体是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与加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发生混合的产物,同时指示了东冈底斯带中新世时期也存在岩石圈地幔伸展对流减薄事件,以及证实了南拉萨地体广泛分布的高钾埃达克质岩在形成过程中,伴随着与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超钾镁铁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混合。此外,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的混入,将会为中酸性岩浆系统加入大量的水和金属物质,这也是控制甲玛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浩,李才,解超明,范建军,陈景文[6](2018)在《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晚叁迭世安山岩与闪长质包体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将羌塘板块划分为南、北2个次级板块,在缝合带两侧大规模发育晚叁迭世岩浆作用,并伴随大量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缝合带以南的日湾茶卡地区识别出一套安山岩,其中发育大量的暗色闪长质捕虏体,锆石U-Pb测年结果在安山岩中获得了364.7±1.9Ma和223.9±1.3Ma两组年龄信息,锆石原位Hf同位素测试结果εHf(t)分别为+7.22~+8.69和-5.94~-4.14。结合羌塘中部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闪长质捕虏体形成于晚泥盆世洋壳俯冲背景,是地幔楔部分熔融底侵至地壳的产物;而安山岩形成于晚叁迭世碰撞后伸展背景,是深部板片断离机制下深俯冲陆壳边缘一侧熔体混染晚泥盆世新生地壳的产物。安山岩中闪长质捕虏体的发现支持了俯冲带作为大陆生长的重要场所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秦亚,杨启军,李程,周叔齐,许浩天[7](2018)在《广西岑溪地区糯垌岩体中岩石包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广西岑溪地区糯垌岩体及其岩石包体的成因,对糯垌岩体的岩石包体进行详细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岩相学研究表明糯垌岩体的岩石包体主要为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二长变粒岩、钾长变粒岩和花岗闪长岩,按成因分为捕掳体和残浆包体两类。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包体(样品F16—7—6)和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样品F16—13—4)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52. 3±2. 2) Ma和(252. 7±4. 4)Ma;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与寄主岩石形成时代一致,黑云斜长片麻岩与大冲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一致。岩石包体和寄主岩石在hark图解、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表明寄主岩石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8年03期)

叶茂[8](2018)在《赣杭构造带灵山花岗岩及其镁铁质微粒包体的岩石成因和岩浆混合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灵山花岗岩体位于赣杭构造带中段,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特别是灵山岩体中镁铁质微粒包体(MME)的岩石成因研究还很薄弱。因此,本文选取了灵山花岗岩及其中的MME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全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地质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以及矿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灵山花岗岩及其MME的岩石成因、物质来源和赣杭构造带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灵山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及其镁铁质微粒包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33.1±0.8Ma和132.8±0.9Ma,均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灵山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如富碱,较高的K_2O+Na_2O含量,富集REE(Eu除外)、HFSE和Ga,亏损Ba、Sr,高Ga/Al比值,高Zr+Nb+Ce+Y含量及黑云母富铁的矿物化学特征等。根据锆饱和温度计算方法,灵山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温度较高,为797~837℃,在A型花岗岩判别图上,都落在A型花岗岩的范围内,这些特征表明灵山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灵山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的全岩ε_(Nd)(t)值为-3.3~-2.51,处于早-中元古代正、副变质岩之间,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表明灵山花岗岩的物质来源为中元古代正、副变质岩的部分熔融。花岗岩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不存在壳幔源岩浆的大规模混合作用,地幔岩浆对灵山A型花岗岩的形成可能只提供必要的温度条件,而在物质上的贡献很少。灵山花岗岩中的MME具有与寄主花岗岩极其相似的矿物组合、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MME具有细粒-微粒半自形等粒结构或者斑状结构等典型的岩浆岩结构,含有长宽比大于10:1的针状磷灰石,具有来自寄主花岗岩的长石和石英斑晶及反向脉等反映岩浆淬冷和物质交换的岩相学特征,表明了MME受到了寄主花岗岩的混合作用。然而,无论何种混合程度的MME与其寄主花岗岩都具有极为相似的Sr-Nd-Hf同位素特征,并且MME中富Mg角闪石核的存在,表明岩浆混合作用并未达到完全彻底程度,表明了MME的初始岩浆具有和寄主花岗岩相同的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此外,MME具有明显高于寄主花岗岩的Rb和Zr含量等特征,表明MME初始岩浆不是来自于更基性的亏损地幔或者岩富集岩石圈地幔。因此,我们提出了“堆晶再混合”模型来解释灵山MME的形成,即灵山MME是寄主花岗岩岩浆在侵入通道中在和围岩接触部位发生淬冷作用而形成的堆晶体被带入到花岗岩岩浆房中发生混合作用而形成的。灵山花岗岩中MME的色率呈现出一个由深到浅的系列,色率深者为细粒-微粒结构,无寄主花岗岩捕掳晶斑,反映岩浆混合作用弱;色率浅者为斑状结构,有大量来自寄主花岗岩的长石或石英捕掳斑晶,反映岩浆混合作用强。MME的SiO_2含量为48.95~67.36wt.%,变化范围很大,岩性从基性岩一直延续到酸性岩端员。在哈克图解中,MME的多种主、微量元素含量都与SiO_2具有显着的线性相关性。因此MME受到的岩浆混合作用强度不一。对灵山MME而言,岩浆混合程度与体积大小无直接关系,所以MME岩浆的注入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灵山A型花岗岩与赣杭构造带上其他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构成一个A型花岗岩带。灵山花岗岩在Y+Nb vs.Rb构造判别图解中,均落入板内花岗岩范围内,在Nb-Y-3Ga分类判别图解中,均落入A2型花岗岩的范围内,结合前人已有研究,表明赣杭构造带在这个时间段内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下,这个拉张环境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之后的板片后撤所引起的。综合本文对灵山花岗岩及其MME的岩石成因研究和前人对赣杭构造带上其他花岗岩体的研究,总结出赣杭构造带在晚中生代时期的演化模型为:太平洋板块俯冲之后的板片后撤,持续的拉张作用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地幔逐渐减薄,上涌并底侵的软流圈地幔引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了赣杭构造带上的这些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巨银娟,王邢颖,张泽中[9](2018)在《西秦岭天水地区晚叁迭世柴家庄二长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及岩浆混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叁迭世花岗岩类在秦岭-大别造山带西端广泛分布,其成因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对于反演华北、扬子两大板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在叁迭纪时期的拼合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西秦岭天水地区柴家庄晚叁迭世二长花岗岩及其中的暗色包体进行精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暗色包体中普遍发育针状磷灰石及斜长石捕掳晶,暗示岩浆混合作用;暗色包体具有较低的Si O2(60.27%~60.38%)、高的Mg#(54~55)和Nb/Ta比值(14.8~16.6),表明其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寄主二长花岗岩表现出典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富集Sr、Ba,亏损Y和HREE,岩石的Sr/Y比值介于88~98之间,Y/Yb比值介于13~15之间,暗示源区有石榴石残余.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柴家庄二长花岗岩可能为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在碰撞后伸展环境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可能与晚叁迭世时期秦岭造山带的板片断离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8年01期)

苏昕瑶[10](2017)在《浙江玉环石峰山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幔源橄榄岩包体的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玄武岩与其中的幔源包体是研究地球深部上地幔物质组成和成因的探针。位于浙东南玉环石峰山的破火山口保存了较新鲜的碱性橄榄玄武岩,其中还发现了大量幔源含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还发现有单斜辉石捕掳晶。玄武岩的围岩为高坞组熔结凝灰岩,组内发现有霏细岩,辉绿岩脉及流纹斑岩出露。玄武岩主量元素特征接近碱性玄武岩,微量元素配分形式类似于OIB。玄武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其DMM与富集地幔的混合源区,与其他报导的中国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有所区别。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与周围的玄武岩无明显物质交换。包体中橄榄石Mg#在90%左右,辉石Mg#在90~91%,尖晶石Cr#[Cr/(Cr+Al)]在0.1左右,为富Al的尖晶石。单斜辉石捕掳晶具有浑圆状的外观,粒径很大,可达2cm,内部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一样具电子探针下呈灰色的类似长石成分物质出现,成因可能与其相似。根据二辉石温度计与橄榄石-斜方辉石压力计,算得石峰山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平衡温度为1075℃C左右。根据Ol-Opx-Spl氧逸度算法,算得△log(f02)FMQ分别为2.8~3.8。其中单斜辉石中可见类长石成分不均匀的熔体熔出,推测其为单斜辉石在减压绝热环境下部分熔融的产物,证明部分熔融的辉石为岩浆的物源之一。晚中生代,在古太平洋板片俯冲过程以及陆内伸展的共同作用下,该地区形成了以辉绿岩与酸性侵入岩构成的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晚第叁纪时期,伴随着南海的扩张与菲律宾板块的北漂,中国东南部地区处于一个伴随着小型裂谷作用与岩浆活动的伸展环境,深部地幔物质沿已存在的深大断裂绝热快速上涌,从而形成石峰山这一期板内玄武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7-10)

岩石包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同时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到边部显示复杂的成分和结构不平衡。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过渡岩石,两者具有基本一致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同时都具有正的εNd(t)和锆石εHf(t)值。主微量元素-SiO2协变图中,包体成分的两端分别向寄主花岗闪长岩及该区时代略早的基性岩延伸,叁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上特征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且其原始岩浆可能为受到俯冲沉积物熔流体交代的软流圈地幔。寄主花岗闪长岩原岩主要为中-新元古代新生基性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基本一致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3±2.0 Ma和173±1.5Ma),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期。区域构造演化显示,早侏罗世(~185 Ma),张广才岭地块处于古太平洋西-北西向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的形成暗示早侏罗世晚期(~173Ma)依然存在幔源岩浆活动,该区仍然处于弧后伸展环境,幔源物质的底侵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研究区长英质岩浆,同时也说明该区早侏罗世晚期仍然存在地壳增生,且增生方式为垂向增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石包体论文参考文献

[1].贾儒雅,王涛,李康宁,程志中,薛建玲.西秦岭德乌鲁含矿岩体及其包体的岩石学成因和构造意义[J].地学前缘.2019

[2].冯光英,牛晓露,刘飞,刘燊,杨经绥.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19

[3].佟鑫.滇西始新世-渐新世富碱斑岩和深源包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因联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4].张拉,刘勇胜.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岩石圈地幔的多阶段熔体改造——来自辉南新生代玄武岩地幔包体的地球化学证据[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张泽斌,唐菊兴,唐攀,陈国良,张忠坤.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暗色包体岩石成因:对岩浆混合和成矿的启示[J].岩石学报.2019

[6].吴浩,李才,解超明,范建军,陈景文.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晚叁迭世安山岩与闪长质包体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8

[7].秦亚,杨启军,李程,周叔齐,许浩天.广西岑溪地区糯垌岩体中岩石包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世界地质.2018

[8].叶茂.赣杭构造带灵山花岗岩及其镁铁质微粒包体的岩石成因和岩浆混合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9].巨银娟,王邢颖,张泽中.西秦岭天水地区晚叁迭世柴家庄二长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及岩浆混合作用[J].地质与资源.2018

[10].苏昕瑶.浙江玉环石峰山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幔源橄榄岩包体的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7

标签:;  ;  ;  ;  

岩石包体论文-贾儒雅,王涛,李康宁,程志中,薛建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