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植被格局论文-许轶昕

大尺度植被格局论文-许轶昕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尺度植被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尺度植被格局,统计热力学,中国植被,生物群区

大尺度植被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许轶昕[1](2016)在《基于统计热力学的中国植被大尺度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尺度植被格局与气候关系的研究是当代生态学中充满困难的基本问题之一。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反映了气候特点,对气候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统计热力学理论和生态学经验事实,我们开展了生态统计热力学理论及其中国大尺度植被格局与年均温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生态统计热力学研究理论的要求,以及经验研究的基础,应用中国植被图(1:100万比例尺)和己有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大尺度植被格局研究中,我们将群系和亚群系、植被类型和生物群区分别定义为基本植被粒子、过程植被粒子和格局植被粒子。基于不同生态尺度植被粒子系统在T和P状态空间上的统计热力学植被稳态分析,获得合适的植被类型分类体系和植被粒子系统,在T和p状态空间上呈现了中国大尺度植被格局。据此,建立了中国大尺度植被格局生态统计热力学研究方法。(2)根据基本植被粒子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等七个温度带上的统计热力学植被稳态分析,我们把40个植被类型区分为128个植物群落,构建了过程植被粒子系统。(3)基于一些经验降水指标,我们开展了基本植被粒子落入温度带中相关降水指标区域的统计热力学植被稳态分析,把128个植物群落区分为182个植物群落,构建了与温度带和降水经验指标相一致的植物群落分类体系或过程植被粒子系统。(4)根据过程粒子系统在高精度T和P格点(例如,0.5℃×50mm)上的植被稳态计算数据,以及稳态格点在T和P生态学状态空间中的分布,把植物群落或过程植被粒子系统归类为相应的31个植被生物群区,构建了格局植被粒子系统。最终,应用统计软件和Matlab软件,在T和P生态学状态空间中呈现植被生物群区格局。本研究在T和P在生态学状态空间中客观地呈现了中国植被生物群区的分布格局,揭示了中国大尺度植被格局与气候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且在理论上,为解决大尺度植被格局与气候因子之间关系研究的经典生态学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6-06-01)

张莉[2](2011)在《中国北方大尺度植被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大尺度植被格局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植被格局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度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机制,但是很难在整体上定量描述植被格局的分布和过程。本文以中国北方(40°N-54°N,73°E-136°E)作为研究区域,选取吉良分类系统、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和植被的组织有序度模型,分别进行了植被的大尺度格局的研究。基于来自中国国家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DEM空间栅格数据,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得到一系列的栅格空间数据,如:温度、降水、桑斯维特的潜在蒸腾蒸散量和实际蒸腾蒸散量等,对226种中国北方地带性群系型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根据模拟结果分析,评价了各个植被气候分类系统的适用性;并以各个植被气候分类系统作为最优模型,确定了群系型植被与各个分类系统的水热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植被气候分类系统在中国北方的空间格局分布。结果表明,(1)在大尺度上,气候水热因子与生态地理尺度的植被格局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以5个比例等级定义落入比例来分析不同分类系统水热因子与森林、草原、荒漠等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关系,发现模型适用性都比较好;(2)通过对各个植被分类系统的研究分析,可以确定气候水热指标影响植被分布的程度及植被在相应水热指标范围内的分布情况。本文的核心目的在于,在大尺度上把握植被与气候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在理论上定量呈现植被格局,为受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1-03-01)

陈宝瑞[3](2010)在《呼伦贝尔草原多尺度植被空间格局及其对干扰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尺度上生态学系统的格局和生态学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干扰作为生态学过程的一部分,是空间异质性的主要来源之一,能显着地改变不同尺度的生态格局和过程,使生态学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移位。呼伦贝尔草原独特的生态系统特征、保存相对完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景观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相对先进和集约生产经营方式,是开展草甸草原生态系统自然生态格局与过程研究、不同尺度格局与过程对人为干扰响应最理想的综合生态单元。系统深入地研究呼伦贝尔草原多尺度植被格局及其对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拓展植被生态学研究领域,可为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合理地制定生态系统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并对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和畜牧业发展区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呼伦贝尔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群落和种群3个尺度的样方调查数据和群落格局数据,采用多样性分析方法和点格局分析、分形分析、回归分析等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尺度植被空间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干扰的响应,主要得出如下结论: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景观尺度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格局。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不存在特有种和古老种,研究区共登记维管植物135种,分属28科、93属,建群种区系地理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随着经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很好的水分梯度。生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单峰曲线关系。第二部分研究了群落尺度群丛斑块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共登记维管植物92种,分属22科、66属。干扰方式的不同,群落结构和功能各项指标显着不同,样地处在不同的演替阶段。斑块数目在不同样地间显着不同与样地内群丛的群落生态位和演替阶段有关。表征斑块面积的分布的Korcak相对斑块化指数,其数值的高低不仅与斑块面积大小有关,斑块的均匀度对其也有较大影响。边长-面积指数表征斑块边界的复杂性,其大小受到群丛斑块的群落生态位和物种扩散方式的影响。群落的稳定性不仅与演替方向和演替阶段有关,与演替的起始位置和优势种的特有属性(繁殖方式)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第叁部分分析了种群尺度的种群格局。结果表明:物种基盖度的变化与种群点格局、种间关联不存在一致的相关关系。在不同样地、同一样地不同处理之间种群格局的无显着差异性及同一样地同种处理的叁个样方间的不一致性,主要与群落的自身属性、微生境的变化及干扰强度有关。在特定尺度下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取决于物种的生活型类型。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与物种本身的特性、物种的群落生态位、微生境的差异、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外界干扰及物种的抗干扰能力等诸多因素均有关,只是在不同的样地和不同的干扰方式下,对种群格局起控制作用的因素不同而已。从植物本身的角度分析,草本植物发生相互作用的距离可能在厘米级范围内。空间结构的规律性表面上取决于观察尺度,但更小尺度的数据对局域空间结构的生物学解释可能更有效。因此,选取2×2cm作为最小取样单元,对研究种群格局及动态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四部分讨论了多尺度植被格局的综合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尺度对植被的影响是不同的。从植物方面分析,种群尺度的空间格局由植物种本身的特性和随机性所约定。在群落尺度上,物种竞争和物种扩散主导着种间关系和群落的复杂性,群落的物种组成由局域种库决定。在景观尺度上,物种组成由区域种库决定。不同尺度植物群落的建群种由物种本身的特性决定。从环境因素方面分析,气候条件主导地带性植被,而局地条件则决定着非地带性植被的分布,可解释样地内异常值存在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0-06-01)

贾健成[4](2009)在《中国北方生态交错带大尺度植被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在当代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生态交错带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小尺度上,尽管研究结果提供了交错带内部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但是局部现象的归纳,很难在整体上定量描述格局分布和过程。本文以中国北方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41°N-46°N,116°E-126°E)为研究区域,选取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吉良分类系统、桑斯维特分类系统和植被组织有序度模型,分别进行了生态交错带植被大尺度抽象格局和空间格局研究。基于地带性植被群落分析,辨识出合适的模型,复原了优势物种及其群落的空间格局。本文的核心目的在于,在大尺度上把握交错带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在理论上定量呈现格局,为受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恢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09-06-01)

陈瑜,倪健[5](2008)在《利用孢粉记录定量重建大尺度古植被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植被定量重建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生物群区化(Biomisation)方法以特征植物功能型来定义生物群区,通过一种标准化数量方法计算孢粉谱的相似得分,以此把孢粉谱转变为生物群区类型,是进行古植被定量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文在前人综述文章的基础上,简述了生物群区化方法定量重建古植被格局的发展历史、具体步骤及存在问题,重点描述了以此方法为基础重建的全新世中期(MH)和末次盛冰期(LGM)的全球古植被分布格局,以及中国的古植被定量重建工作和古植被格局变化。目前的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北极森林界线在某些地区有轻微的北移迹象,北部的温带森林带通常向北远距离迁移,欧洲的温带落叶林也大范围向地中海地区(向南)和向北扩展,在北美内陆,草原侵入到森林生物群区,但中亚地区却没有此现象,中国大陆的森林生物群区扩张,典型撒哈尔植被(如干草原、干旱疏林灌丛和热带干旱森林)进入撒哈拉地区,而非洲热带雨林却呈减少趋势;末次盛冰期苔原和草原扩张,在欧亚大陆北部逐渐混合,北半球的森林生物群区向南迁移,北方常绿森林(泰加林)和温带落叶林呈碎片状,而欧洲和东亚的草原却大范围扩张,非洲的热带湿润森林(比如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有所减少,在北美洲的西南地区,荒漠和草原被开阔针叶疏林所取代。(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柳锦宝,姚云军,张永福[6](2007)在《基于分维的多尺度植被空间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是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总体,是对于生态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典型的分维数体,它在空间所有尺度上都有细节。在许多情况下分维数具有某种形式的自相似性,即它不随尺度的增加或缩小而变化,它独立于尺度。因此比较不同尺度上树种的空间格局与其对应的分维数值,可以对不同尺度上的空间格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变异函数计算出的格局的分维数值可以描述不同尺度上空间格局的拓扑学性状和自相似性,可以很好地揭示植被的空间异质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沈泽昊,张新时,金义兴[7](2000)在《地形对亚热带山地景观尺度植被格局影响的梯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 7个指标反映叁峡大老岭地区森林群落生境的地形特征 ,采用 DCCA排序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地形因子对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格局的影响及它们各自的生态意义 ;并分析它们的作用强度沿海拔的变化。结果表明 :1)DCCA排序的前 4个轴分别与海拔、坡位和坡度、坡向和坡面显着相关 ;山地森林植被存在多重尺度和方向的分异格局 ;2 )山地森林群落样方生境的热量、水分 (养分 )和光照条件可主要由海拔、坡位和坡度、坡向等地形特征分别反映 ;3)在垂直梯度上 :海拔的影响在海拔 6 0 0~ 80 0 m和 15 0 0~ 170 0 m最大 ;坡向影响的峰值在山顶带 ;坡度、坡位与坡形的影响在山地中部影响最大 ,其中坡度在海拔 6 0 0 m以下的影响也很显着 ;坡面的影响在山地中部最显着。(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大尺度植被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代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大尺度植被格局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植被格局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度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机制,但是很难在整体上定量描述植被格局的分布和过程。本文以中国北方(40°N-54°N,73°E-136°E)作为研究区域,选取吉良分类系统、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和植被的组织有序度模型,分别进行了植被的大尺度格局的研究。基于来自中国国家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DEM空间栅格数据,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得到一系列的栅格空间数据,如:温度、降水、桑斯维特的潜在蒸腾蒸散量和实际蒸腾蒸散量等,对226种中国北方地带性群系型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根据模拟结果分析,评价了各个植被气候分类系统的适用性;并以各个植被气候分类系统作为最优模型,确定了群系型植被与各个分类系统的水热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植被气候分类系统在中国北方的空间格局分布。结果表明,(1)在大尺度上,气候水热因子与生态地理尺度的植被格局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以5个比例等级定义落入比例来分析不同分类系统水热因子与森林、草原、荒漠等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关系,发现模型适用性都比较好;(2)通过对各个植被分类系统的研究分析,可以确定气候水热指标影响植被分布的程度及植被在相应水热指标范围内的分布情况。本文的核心目的在于,在大尺度上把握植被与气候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在理论上定量呈现植被格局,为受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尺度植被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许轶昕.基于统计热力学的中国植被大尺度格局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2].张莉.中国北方大尺度植被格局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3].陈宝瑞.呼伦贝尔草原多尺度植被空间格局及其对干扰的响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4].贾健成.中国北方生态交错带大尺度植被格局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

[5].陈瑜,倪健.利用孢粉记录定量重建大尺度古植被格局[J].植物生态学报.2008

[6].柳锦宝,姚云军,张永福.基于分维的多尺度植被空间格局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

[7].沈泽昊,张新时,金义兴.地形对亚热带山地景观尺度植被格局影响的梯度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0

标签:;  ;  ;  ;  

大尺度植被格局论文-许轶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