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催化氧化论文-倪琼,朱志庆,江建军,汤涛,邹建

非催化氧化论文-倪琼,朱志庆,江建军,汤涛,邹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催化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硫酸铵,动力学,硫酸铵,氧化反应

非催化氧化论文文献综述

倪琼,朱志庆,江建军,汤涛,邹建[1](2015)在《亚硫酸铵非催化氧化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脱硫产物亚硫酸铵的氧化是工业化脱硫技术运行的关键问题。在实验室中,采用玻璃填料塔,通过改变气流量、氧气含量、pH值、温度、亚硫酸铵初始浓度以及硫酸铵浓度,对低浓度亚硫酸铵非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硫酸铵的氧化速率随着气流量、氧气含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亚硫酸铵初始浓度和硫酸铵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pH值为8.0时,反应活化能为38.17kJ/mol。(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5年01期)

周宇[2](2012)在《烟气脱硫产物亚硫酸铵非催化氧化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搅拌反应器,通过改变初始亚硫酸铵浓度、pH值、空气流量、温度以及硫酸铵浓度、不加催化剂,对氨法烟气脱硫产物亚硫酸铵氧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硫酸铵浓度为0.15 mol/L、温度为35~60℃的溶液中、氧化空气流量为150~400 L/h时,亚硫酸铵的氧化速率随着pH值增加而下降,随着温度和空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硫酸铵浓度增大时,亚硫酸铵的氧化速率下降;在pH值为5.5时反应的活化能为31.88 kJ/mol。(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12年08期)

汪黎东,马永亮,袁钢,张雯娣,张亚斌[3](2010)在《多相条件下亚硫酸镁非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副产物的氧化回收利用是影响镁法脱硫工艺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真空旋转蒸发的方式制备了高纯度的亚硫酸镁样品,并利用鼓泡式反应装置,研究了亚硫酸镁非催化氧化的反应动力学,考察了pH、氧分压、亚硫酸镁浓度、气体流量、温度等因素对亚硫酸镁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到了各反应物的分级数及表观活化能.结合叁相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推断出亚硫酸镁氧化的本征反应在慢反应区进行,且氧的传质扩散是总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研究结果为氧化回收镁法脱硫副产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0年08期)

柴娜,张捷宇,郑少波[4](2008)在《高温煤气非催化氧化系统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高温焦炉荒煤气(COG)制还原气的实验条件,运用 HSC-chemical 软件中的最小吉布斯自由能法, 对焦炉荒煤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进行了绝热等压热力学计算.研究了荒煤气初始温度、H_2O/COG 和 O_2/COG 比,压力对反应体系平衡组成的影响,综合考虑了体系绝热反应温度,有效气体产率,有效转化率,能耗等因素,得出适宜的操作条件为初始温度600℃,O_2/COG,H_2O/COG 分别为0.20,0.186左右,压力为常压或微负压.此时焦炉荒煤气转化率约为99%,绝热反应温度约为955℃,有效气体产率接近90%,平均产 H_2约1.54 mol/mol,增氢2.55倍.分析了 H_2O/COG=0.186,O_2/COG 变化时平衡产物的生成规律.(本文来源于《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11-01)

柴娜,张捷宇,郑少波[5](2008)在《高温煤气非催化氧化系统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高温焦炉荒煤气(COG)制还原气的实验条件,运用HSC-chemical软件中的最小吉布斯自由能法,对焦炉荒煤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进行了绝热等压热力学计算.研究了荒煤气初始温度、H_2O/COG和O_2/COG比,压力对反应体系平衡组成的影响,综合考虑了体系绝热反应温度,有效气体产率,有效转化率,能耗等因素,得出适宜的操作条件为初始温度600℃,O_2/COG,H_2O/COG分别为0.20,0.186左右,压力为常压或微负压.此时焦炉荒煤气转化率约为99%,绝热反应温度约为955℃,有效气体产率接近90%,平均产H_2约1.54mol/mol,增氢2.55倍.分析了H_2O/COG=0.186,O_2/COG变化时平衡产物的生成规律.(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S1期)

汪黎东,赵毅,李蔷薇,陈传敏[6](2007)在《湿法脱硫中亚硫酸盐非催化氧化本征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硫酸盐的氧化是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的重要过程.利用间歇式反应装置,研究了亚硫酸盐非催化氧化的本征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该反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富氧区的快速反应和贫氧区的慢速反应.在富氧区,亚硫酸盐和溶解氧的分级数分别为1.0和1.0,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49.3kJ·mol-1;在贫氧区,亚硫酸盐和溶解氧的分级数分别为2.0和0,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22.6kJ·mol-1.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实验现象有较好的吻合.(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22期)

赵毅,汪黎东,王小明,马双忱,秦冬莉[7](2005)在《烟气脱硫产物-亚硫酸钙非催化氧化的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法脱硫工艺中,副产物-CaSO3的氧化是影响SO2的脱除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其研究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实验装置,通过改变pH 值、亚硫酸钙浓度、空气流量、温度等条件,研究了亚硫酸钙非催化氧化的宏观反应动力学,实验参数较接近实际工况条件。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建立了亚硫酸钙非催化氧化的总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包括本征化学反应、亚硫酸钙溶解和氧的传质扩散等3 个步骤。结合实验结果,得到在实验条件下,总反应速率受氧的扩散传质控制的结论,为湿式脱硫工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8期)

吴晓琴,吴忠标,汪大翚[8](2004)在《均相/非均相体系中亚硫酸钙非催化氧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空气鼓入一个装有亚硫酸钙溶液 浆液且混合良好的鼓泡搅拌反应器中,反应器是有效容积为1000mL的五口烧瓶,空气连续鼓入反应器中实现亚硫酸钙的强制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亚硫酸钙的非催化氧化过程,均相体系与非均相体系之间既紧密联系,又具有不同的反应特征.均相体系中仅存在气 液传质和氧化反应过程,而非均相体系远比均相体系复杂,同时存在溶解 氧化 结晶过程,该过程对非均相体系的氧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以上2种体系的主要差别表现为氧化速率相差2个数量级,非均相体系更有利于氧化过程的进行.(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杜谦,吴少华,朱群益,秦裕琨[9](2003)在《湿法烟气脱硫环境下亚硫酸钙的非催化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A study on non catalytic oxidation kinetics of calcium sulfite is presented under typical conditions of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FGD)in this paper A laboratory scale mechanically stirred tank reactor is used with continuous feed of both gas and liquid pha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CaSO 3 load from a lower value, the reaction rate increases and is limited by solid sulfite dissolution The oxidation rate limitation is observed at loads exceeding certain concentration The rate limitation is possibly caused by solid sulfite solubility or oxygen gas liquid diffusion The experimental conclusions are useful for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holding tank in forced oxidation wet FGD(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3年10期)

冯玉海,沈本贤,高晋生[10](2002)在《微晶蜡非催化氧化反应的神经网络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微晶蜡进行了非催化空气氧化 ,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将氧化微晶蜡的酸值、酯值及微晶蜡的氧化条件 (反应温度、空气流量和反应时间 )进行关联 ,建立了微晶蜡非催化氧化的酸值、酯值的神经网络模型 ,并用该模型预测了反应条件对微晶蜡氧化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模型不但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而且具有满意的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非催化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搅拌反应器,通过改变初始亚硫酸铵浓度、pH值、空气流量、温度以及硫酸铵浓度、不加催化剂,对氨法烟气脱硫产物亚硫酸铵氧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硫酸铵浓度为0.15 mol/L、温度为35~60℃的溶液中、氧化空气流量为150~400 L/h时,亚硫酸铵的氧化速率随着pH值增加而下降,随着温度和空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硫酸铵浓度增大时,亚硫酸铵的氧化速率下降;在pH值为5.5时反应的活化能为31.88 kJ/mo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催化氧化论文参考文献

[1].倪琼,朱志庆,江建军,汤涛,邹建.亚硫酸铵非催化氧化动力学研究[J].化学世界.2015

[2].周宇.烟气脱硫产物亚硫酸铵非催化氧化动力学[J].化工时刊.2012

[3].汪黎东,马永亮,袁钢,张雯娣,张亚斌.多相条件下亚硫酸镁非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及机理[J].中国科学:化学.2010

[4].柴娜,张捷宇,郑少波.高温煤气非催化氧化系统热力学分析[C].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5].柴娜,张捷宇,郑少波.高温煤气非催化氧化系统热力学分析[J].过程工程学报.2008

[6].汪黎东,赵毅,李蔷薇,陈传敏.湿法脱硫中亚硫酸盐非催化氧化本征动力学[J].化学学报.2007

[7].赵毅,汪黎东,王小明,马双忱,秦冬莉.烟气脱硫产物-亚硫酸钙非催化氧化的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

[8].吴晓琴,吴忠标,汪大翚.均相/非均相体系中亚硫酸钙非催化氧化过程[J].环境科学学报.2004

[9].杜谦,吴少华,朱群益,秦裕琨.湿法烟气脱硫环境下亚硫酸钙的非催化氧化[J].化工学报.2003

[10].冯玉海,沈本贤,高晋生.微晶蜡非催化氧化反应的神经网络模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

标签:;  ;  ;  ;  

非催化氧化论文-倪琼,朱志庆,江建军,汤涛,邹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