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谣言论文-杜志强,支少瑞

网络政治谣言论文-杜志强,支少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政治谣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谣言,政治谣言,社会危害,政府治理

网络政治谣言论文文献综述

杜志强,支少瑞[1](2019)在《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及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媒体时代,网络政治谣言表现出传播路径圈群化、传播速度迅猛化、传播话语修饰性等新特征。就其本质而言,网络政治谣言是一种"反主流文化和价值"的存在,它不仅扰乱稳定的政治生态,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还影响人们对主流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此,政府应通过加强网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民政治素养,强化网络监管、依法打击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及时辟谣、构建政府信息公开长效机制等措施,斩断网络政治谣言传播的链条,消除网络政治谣言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粟盛玉,郭凤海[2](2019)在《应对网络政治谣言需要“删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万众互联的时代,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政治谣言是所有国家都需面对的课题。国内相关研究通常集中关注宏观问题,对微观行动策略的研究很不充分,对"删帖策略"的研究则尤其不足。通过对当前最新社科成果的吸收借鉴、对实验数据的再次挖掘,可以概括出网络政治谣言传播与作用中的叁大效应:网络政治谣言的压倒式传播效应、辟谣效果随时间衰减效应、公信力损害的不可逆效应。这些效应客观上决定了单纯使用"辟谣策略"存在天然缺陷,也决定了"删帖策略"的不可替代性。研究者需要超越笼统、含混的研究方式,排除西方价值鼓吹的干扰,为"删帖策略"的合理性、有效性提供理论和事实支撑。(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家美[3](2018)在《网络政治谣言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普及率不断上升,网络社会的舆论对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具有重大影响。但网络政治谣言在网络社会中的发酵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破坏,尤其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政治认同更是造成了的巨大的消极影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政治谣言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分类和传播方式,旨在针对性的讨论政治谣言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并进一步从网民个人、政府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对策。防范网络政治谣言对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智启雄安——第四届雄安新区建设公共政策智库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07-28)

刘博[4](2018)在《公共管理视角下网络政治谣言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充分表达思想建议成为人们的着眼点。网络功能的普及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使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更加有效,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和表达诉求。但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其负面功能也逐渐显现,网络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政治安。对网络谣言的治理的最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网络谣言治理进行综述性分析研究,分析我国网络谣言治理的现状,存在的弊端和繁杂问题,探索造成不利现状的作用因素,并对此提出改善网络谣言治理的有效路径,为我国网络谣言治理提供有效借鉴。(本文来源于《智启雄安——第四届雄安新区建设公共政策智库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07-28)

王闻珑[5](2018)在《基于微信对网络政治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腾讯公司自推出微信以来,其火热程度已经成为网络社交不可缺少的工具。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的发展,为民众的社交带来方便的同时,拓宽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渠道,对国内网民的价值思想、心理活动、政治态度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威胁国民政治生活的稳定发展。通过微信社交平台对网络政治谣言探究其形成和传播原因以及造成额的危害,研究在微信中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途径,采取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信用体系,控制谣言发酵等治理建议,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本文来源于《智启雄安——第四届雄安新区建设公共政策智库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07-28)

潘雯[6](2018)在《网络政治谣言对党群关系的危害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是人们高速快捷地获取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党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然而,政治谣言却不断借助网络扩大和加速其对党群关系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网络政治谣言对党群关系的危害及对策的相关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以“理论阐述-现实考察-成因分析-路径探讨”为设计理念展开论述。网络政治谣言对党群关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通过歪曲党史国史等方式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破坏党群关系的政治基础,不仅损害党和国家形象,更会降低网民政治信任感。在此过程中,网络政治谣言恶化网络舆论生态,既损害网民利益,又造成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使得党群工作风险增加,进而阻碍党群良性沟通,破坏党群和谐。从成因的角度看,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境外敌对势力和谣言家利用网络媒介造谣生事,网络思想领域复杂多变;权威信息发布制度和党群沟通机制建设尚不完善;网络谣言监管相对滞后,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网络主体存在失范现象。有效应对网络政治谣言对党群关系的危害,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做好舆论引导,讲好“党群关系”的中国故事;在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的同时深入推进网络党群沟通;既要健全法律规则,完善谣言监管体系,又要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引导网络主体有序参与,党群协同维护网络空间。(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01)

邵长军[7](2018)在《国外重拳打击网络政治谣言》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迅猛发展,造谣诽谤、网络侵权等违法行为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其中,网络谣言尤其是网络政治谣言由于真伪难辨、蛊惑性强,容易带来严重社会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政局失稳。许多国家把打击网络政治谣言作为谣言治理的重要内容,综合施策、严厉打击。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法治力度在互联网管理方面,遵循建章立制、依法治(本文来源于《新重庆》期刊2018年02期)

夏曼曼[8](2017)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政治谣言的政府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潜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极易激发。与此同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在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系列弊端,网络政治谣言便是其一。而在近几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与之相适应的是网络政治谣言也呈现出增加趋势。我国各级政府在建章立制、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治理网络政治谣言方面的努力一直在持续,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存在许多亟待改进和提高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网络政治谣言重视程度不够、舆情规律认识不到位导致的治理能力不足,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针对性不足、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有待加强,没有调动媒体、运营商、公民个体等积极参与治理等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案例,进行归纳后发现:互联网传播具有高速、低成本、参与者众、覆盖面广泛的基本特点,同时危机事件本身具有的重要性、复杂性,使得当下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政治谣言呈现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动性强、围绕危机事件高频率大规模扩散、媒体在其中扮演着“守门人”与“助谣者”的双重角色等特点。放眼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在法律体系、技术手段、公民教育等方面的治理经验给了我们部分启示。根据我国当前形势下网络政治谣言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表现出的新特点,政府部门必须适应新环境新形势,提升公仆意识,主动掌握舆情治理相关专业知识,提升治理能力;加大网络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及广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依据治理理论,发挥社会事务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形成社会统一协调的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体系。(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林爱珊[9](2017)在《网络政治谣言传播对大马华裔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5月5日,马来西亚第13届大选投票日,出现了诡异的现象,过去许多对政治冷感的华裔选民在当天挤满多个的投票站,华裔投票率写下历史新高。此外,许多华裔选民也走上街头,成为"抓鬼大师",对付"幽灵选民",举凡看到任何身份可疑者便主动上前阻拦投票,如临大敌。政治语境下的谣言从未间断,特别是改朝换代或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正是谣言盛行之际,而在这一场被喻为"最接近变天的选举"期间,社会上噪音杂音到达沸点,各种传言和小道消息不时出现在网络上,其中一些政治谣言在民众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继而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当时,网络上疯传国阵引入4万外劳投票、前首相敦马哈迪因担心变天而逃亡欧洲、文冬国会选区停电造票等各种各样的谣言。虽然相关单位和当事人后来都已出面辟谣,可是至今还有不少人对这些不实的消息深信不疑。有者甚至在投票日当天发现疑似外劳的选民,而尝试逮住有关人士并发生肢体冲突,但最终发现只是一场误会。法国学者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说:"有政治便有谣言存在。"政治谣言是政治斗争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它们往往具有危害性;因此,分析政治谣言对选民的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做好政治谣言防控工作,是现代社会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大马华裔在接触网络政治谣言后的政治参与行为变化为研究目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辅而行的研究方法,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挑选出在505大选期间所出现的5则较具代表性的网络政治谣言,并且结合深度访谈,试图从不同维度探讨选举期间的政治谣言传播如何影响华裔的政治参与行为,而这些影响又会对政治局势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后遗症。此外,在建构了网络政治谣言、网络接触行为与习惯、政治态度与政党倾向变化、大马华裔政治参与行为变化的研究模型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共获得173个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研究问题和模型。本研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分享和转发政治信息的行为与谣言相信程度息息相关,而谣言相信程度与政治态度和政党倾向、政治参与行为有着显着相关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网络政治谣言对华裔选民的政治态度和政党倾向变化产生显着影响,以至于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也出现变化。因此,本研究认为,网络政治谣言不止影响受众在网上的政治参与行为,有关影响也会从线上扩散至线下,并且出现了近缘性传播,既网民在受到网络政治谣言影响后,会进一步影响没有上网的人士。此外,网络政治谣言传播也会导致群体极化效应,当想法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回避他们原本的想法更极端,继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情况可以在505大选期间,各地传出华裔选民在投票站疯狂抓捕幽灵选民的行为,以及各种网络语言暴力及霸凌事件中,显现出来。(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4-28)

潘雯[10](2016)在《党群关系视域下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进一步提高,舆情传播空间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搭上这趟顺风车的政治谣言,开始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扭曲网民政治心理,危害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对此,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引导网络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全党群沟通机制,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做好舆论监督,规范党员言行并引导民众理性发声。(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6年21期)

网络政治谣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万众互联的时代,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政治谣言是所有国家都需面对的课题。国内相关研究通常集中关注宏观问题,对微观行动策略的研究很不充分,对"删帖策略"的研究则尤其不足。通过对当前最新社科成果的吸收借鉴、对实验数据的再次挖掘,可以概括出网络政治谣言传播与作用中的叁大效应:网络政治谣言的压倒式传播效应、辟谣效果随时间衰减效应、公信力损害的不可逆效应。这些效应客观上决定了单纯使用"辟谣策略"存在天然缺陷,也决定了"删帖策略"的不可替代性。研究者需要超越笼统、含混的研究方式,排除西方价值鼓吹的干扰,为"删帖策略"的合理性、有效性提供理论和事实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政治谣言论文参考文献

[1].杜志强,支少瑞.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及治理[J].中州学刊.2019

[2].粟盛玉,郭凤海.应对网络政治谣言需要“删帖策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

[3].张家美.网络政治谣言对政治参与的影响[C].智启雄安——第四届雄安新区建设公共政策智库论坛论文集.2018

[4].刘博.公共管理视角下网络政治谣言治理[C].智启雄安——第四届雄安新区建设公共政策智库论坛论文集.2018

[5].王闻珑.基于微信对网络政治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C].智启雄安——第四届雄安新区建设公共政策智库论坛论文集.2018

[6].潘雯.网络政治谣言对党群关系的危害及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2018

[7].邵长军.国外重拳打击网络政治谣言[J].新重庆.2018

[8].夏曼曼.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政治谣言的政府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9].林爱珊.网络政治谣言传播对大马华裔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7

[10].潘雯.党群关系视域下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6

标签:;  ;  ;  ;  

网络政治谣言论文-杜志强,支少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