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60例疗效观察

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60例疗效观察

闵红昌崔雪立刘庆春

(山东省青州市谭坊中心卫生院山东青州262516)

【摘要】目的:观察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后,治愈34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便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331-01

颈椎病是一种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临床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混合型。其中颈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颈椎病的40%。笔者自2013年3月~2013年11月,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60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3~68岁,平均45.5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3年;有受风寒史17例,落枕史33例,感冒史7例,无明显诱因3例;所有病例皆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整个肩背疼痛发僵者31例,伴有头晕者17例,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者9例,颈椎活动受限,颈肌紧张并有压痛点者45例,压痛点多在横突、椎板棘突间等软组织附近部位;X线片或CT显示颈椎正常者8例,退行性变者52例。

1.2治疗方法

①星状神经节阻滞,患者空腹,采用前侧入路气管旁穿刺法。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头正中位,口微张开,常规消毒后,在患侧气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平环状软骨水平处,左手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推向外侧,右手持7号针头注射器垂直进针,触及第6颈椎横突基底部后停止进针,回抽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8ml,注射完毕后让患者由卧位改为坐位,观察10min。一般患者1次/d,7次为1疗程。成功标志以阻滞侧出现霍纳综合症为准[1]。②手法整复,在颈肩背部施揉、滚手法,并按压阿是穴,头面部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行推法,颈部行斜扳法,最后在百会穴施振法后结束。1次/d,每次30min,7次为1疗程。

1.3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完全消失,颈肩活动自如,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基本消失,颈肩活动正常,但劳累后有时出现疼痛。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但经常复发。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治疗结果

经2个疗程治疗后评定疗效,治愈34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

3.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骨软骨退行性变及骨、关节增生肥大,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系列改变,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眩晕等范畴。追溯近年来对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发病过程中的研究轨迹,发现颈部软组织病变不但贯穿颈椎发病始终,而且是多种症状的主导性病因。颈椎骨性病变可看作是颈部软组织病变的结果,是颈椎病病程中从属于软组织病变的附属表现[2]。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软组织病变是颈椎发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在颈型颈椎病阶段积极治疗,防止其向混合型颈椎病发展,对降低患者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该病目前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为主,传统的药物、针灸、推拿、牵引等疗法效果不显著。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使阻滞部位的节前和节后神经纤维的功能受到抑制,分布区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也受到抑制,从而消除或阻断各种原因所致的损伤性刺激,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阻滞退行性变的发展,消除非细菌性炎症,达到止痛和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手法一方面可调整颈椎力学平衡,减轻对神经的牵拉或压迫;另一方面能活血通络,缓急止痛,改善局部血运,缓解肌肉、韧带痉挛状态。

总之,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便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旭,刘慧.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机制及应用[J].华西医学,2005;20(1):173-174.

[2]房敏,严隽陶.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骨伤,2001,14(2):94.

标签:;  ;  ;  

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6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