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经验书写论文-孙梦颖

女性经验书写论文-孙梦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经验书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性文学,文学,影像化

女性经验书写论文文献综述

孙梦颖[1](2019)在《浅析文学影像化书写的传统经验——以女性文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的影像化书写传统源远流长,新时期阶段,从海派到先锋派的作家,曾做出大胆的尝试与努力,不乏优秀作品出现,尤其突出的是带有意识流色彩的女性文学作品①。本文以女性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为例,从文本的意象、光影、音响的影像化技巧的分析,总结女性文学中有益的影像化书写经验,以求女性文学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影像化书写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7期)

李琦,姜慧博[2](2018)在《余秀华诗歌女性矛盾生存经验的书写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人余秀华在书写身患隐疾的农村中年女性的生存经验中,充满了本真与矛盾。她对抗时间的冲刷与疾病的无情却又忧患着中年的迟暮,她勇敢主动的追求似火的爱情结果却常常被更改为消极谦卑的等待,注目农村风物时眼睛饱含深情却又无奈怅恨于逼仄的农村生活。余秀华以女性为起点、以农民为身份,其诗作从自身经历中凝结,成功地对充满了爱与痛、大胆与踟蹰、向往与逃避等矛盾的当代中年女性生活进行了还原。(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16期)

吴雪丽[3](2018)在《“非虚构”女性书写:性别经验与乡村图景的重构——以梁鸿、孙惠芬、郑小琼的写作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栏目迄今已有众多作家参与,其中女性作家有关乡村的书写更是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梁鸿、孙惠芬、郑小琼的写作在其中颇具症候性。女性的"非虚构"乡土书写从细节出发、从个体出发,显示了把"个人言说"有效地镶嵌进"性别/底层/民族国家"话语的努力。她们从"女性叙事"向"社会性别叙事"、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从"个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的转换,为女性的写作实践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而复调的、多元的、颇具张力的叙事声音,也在个人与世界、性别与社会、情感与理性、启蒙与民间之间构建了一种可能的对话关系。(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陈娟[4](2017)在《个人·身体·情感——论纪尘的女性经验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尘作为文学桂军的重要作家,在文学书写将观察点从宏大叙事转移到个体身上的浪潮中,一反权威的菲利斯中心主义话语机制,坚持"行走"的生命姿态,突破了固定房间叙事对女性的束缚,拓展了"个人化"的意义;从个人出发,回到身体本身,通过身体感知事物,找到了自己的话语方式,建立起女性独有的经验世界;深入挖掘女性的情感微观世界,流露出属于女性自己的情感哲学,自觉将女性文学的探索向前推进,在八桂大地树立起女性文学旗帜。(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王荣[5](2016)在《书写女性生命经验——《第九个寡妇》女权主义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九个寡妇》以书写女性在历史中的生命经验来实现对特殊历史时期中女性的生存状态的阐释,以女性的视角看待女性,看待男性,看待历史,体现了女性作为历史缺席者对革命的反思。(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32期)

任旭岚[6](2016)在《塞壬的歌声与踟蹰——略论余秀华诗歌女性矛盾生存经验的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媒体的喧嚣与大众消费的浪潮,遮蔽了湖北诗人余秀华对于偏居农村、身患隐疾的中年女性生存经验的大胆、本真、矛盾、多维的书写。她对生命和时间的"反抗"式礼赞中包含着对中年迟暮的忧惧,她对爱情的大胆主动时常退居为被动卑微的等待,在对农村风物的温情注目时又对逼仄的农村生活怀有无奈与怅恨。以女性为视角、以隐疾为滤镜、以农民为身份,余秀华的诗作成功地还原了当代中年女性生活中的爱与痛、大胆与踟蹰、向往与逃避等矛盾并存的生命体验。她像困在横店村失去翅膀的塞壬,一方面无畏地对自我生活经验纵情高歌,一方面又因底层的现实生活困境而踟蹰矛盾。(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艳[7](2015)在《童年经验与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萧红、迟子建创作比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红和迟子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着名的东北女作家,创作存在很多相似性和相关性,单纯的影响研究有失偏颇。本文旨在通过童年经验这样一个意义维度,考察童年经验是如何直接为她们的创作提供了生活原型和题材,令其对于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呈现细节化叙述的艺术特征和属于她们的独特审美意蕴;探讨童年经验经过了成年经验的重塑和再造,是如何进入了她们的创作,甚至还直接影响了她们的小说创作理念;而且,童年经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于她们的文学书写尤其是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发生着切实和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4期)

欧阳蒙[8](2015)在《女性视域下的乡土经验书写——萧红《呼兰河传》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红《呼兰河传》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这两部乡土抒情小说以女性不同阶段的情感、心理体验,深刻地观照了乡土女性的苦难命运,但是写作语境的不同又使她们的情感书写具有明显差异。本文从两部小说的言说策略、生命形态、女性境遇等角度来分析其乡土经验的书写异质,并总结其乡土抒情小说的美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安阳工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宋珍珠[9](2015)在《夏宇诗歌意象建构中的女性经验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宇作为台湾中生代诗人代表人物之一,十九岁开始写诗,早期曾参加草根诗社,求学期间,诗歌作品便入选1981年由张默所编的《现代女诗人选集》,并且获得《创世纪》创刊叁十周年诗歌创作奖、《中外文学》现代诗奖、2005年被评为“台湾当代十大诗人”,成为其中唯一入选的中生代女诗人。本文在细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夏宇诗歌中各意象类型进行梳理,并从生命意识的张扬、身体欲望的召唤以及母性角色的自省叁层面探讨意象建构下其诗歌体现出的女性经验书写。首先,梳理夏宇诗歌意象的主要类型,进而探讨其诗歌意象所形成的独特意义。文章将其诗歌意象分为叁大类并加以分析:首先从动物类意象,如猫、鱼、狗等,分析诗人是如何在这些动物意象的使用中完成对象化的生命体验进而融入其充沛的情感;其次从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意象出发,如邮票、鞋、雨等,分析诗人如何营构意象使之构成对固有成规的颠覆与消解;最后,诗人诗思凝聚在死亡意象之中,对死亡意象的重视,实际上是以个性化的经验及艺术方式传达出女性自身鲜明的生命经验,从而赋予了不同于男性书写的死亡经验。其次,夏宇的女性经验书写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婚姻和伦理道理范畴,用反常的手法解构或重塑现实社会中的灵肉关系、母职与生育的关系等,日常叙事、欲望叙事等“个人化”的书写方式在诗歌中成为一种经常性状态。夏宇写爱情,不以软调的形容词和僵硬的意象来堆砌爱情之浓,而是在爱的言辞中注入玄思,使意象坚实,不流于情绪语的疲弱,以游戏语言营造了诗中意境。纵观80年代两岸女性诗歌中所呈现的情欲主题,夏宇诗歌表达出的是一种冷静而知性的性爱观,通过对欲望的书写,拒绝成为一个无声的非我。再次,从意象建构之中分析夏宇诗歌中的文化传统与新变,进而归纳起人格特征。文章主要从对传统的颠覆及诗歌风格所投射出的诗人人格两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夏宇诗歌中对男性传统经典、西方童话经典的改写,颠覆传统文学观,是对文学场域里男性书写之外的补充。夏宇诗歌风格上的叛逆,并非诗人刻意而为,或者为反对而反对,而是其天生个性、人格结构使然。最后,在总结夏宇诗歌意象艺术的基础上,探究夏宇诗歌的意义,进一步展望夏宇诗歌研究的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07)

权绘锦[10](2015)在《民族认同的诗意建构与女性生命经验的知性书写——评土族当代诗人阿霞的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关于土族的历史想象、神话传说和民俗事象与现代诗艺融为一体,是阿霞对民族文化认同诗意建构的积极担当;主动顺应当代诗潮,结合自身经历与民族文化心理,多维度呈现女性意识的自觉与变迁,是阿霞对女性诗歌路向的个性化探索;择取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历史积淀,对当代人的生命经验展开知性书写,体现了阿霞的丰富学养和创新意识。由此,她不仅在土族文学中,也在整个当代中国民族文学中,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女性经验书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人余秀华在书写身患隐疾的农村中年女性的生存经验中,充满了本真与矛盾。她对抗时间的冲刷与疾病的无情却又忧患着中年的迟暮,她勇敢主动的追求似火的爱情结果却常常被更改为消极谦卑的等待,注目农村风物时眼睛饱含深情却又无奈怅恨于逼仄的农村生活。余秀华以女性为起点、以农民为身份,其诗作从自身经历中凝结,成功地对充满了爱与痛、大胆与踟蹰、向往与逃避等矛盾的当代中年女性生活进行了还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经验书写论文参考文献

[1].孙梦颖.浅析文学影像化书写的传统经验——以女性文学为例[J].北方文学.2019

[2].李琦,姜慧博.余秀华诗歌女性矛盾生存经验的书写探讨[J].大众文艺.2018

[3].吴雪丽.“非虚构”女性书写:性别经验与乡村图景的重构——以梁鸿、孙惠芬、郑小琼的写作为考察对象[J].学术论坛.2018

[4].陈娟.个人·身体·情感——论纪尘的女性经验书写[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

[5].王荣.书写女性生命经验——《第九个寡妇》女权主义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6

[6].任旭岚.塞壬的歌声与踟蹰——略论余秀华诗歌女性矛盾生存经验的书写[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

[7].刘艳.童年经验与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萧红、迟子建创作比照探讨[J].文学评论.2015

[8].欧阳蒙.女性视域下的乡土经验书写——萧红《呼兰河传》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的比较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

[9].宋珍珠.夏宇诗歌意象建构中的女性经验书写[D].西南大学.2015

[10].权绘锦.民族认同的诗意建构与女性生命经验的知性书写——评土族当代诗人阿霞的诗歌[J].青海社会科学.2015

标签:;  ;  ;  

女性经验书写论文-孙梦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