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歧视论文-孟凡强,向晓梅

工资歧视论文-孟凡强,向晓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工资歧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资歧视,职业隔离,群体分化,新生代农民工

工资歧视论文文献综述

孟凡强,向晓梅[1](2019)在《职业隔离、工资歧视与农民工群体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对农民工工资歧视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农民工的群体分化问题,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并采用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对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歧视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工资歧视问题的确存在群体分化,新生代农民工遭受的工资歧视比老一代农民工更为严重。考虑职业隔离的机制分析表明,工资歧视的群体差异并非缘于职业进入歧视的群体差异,而是由同工不同酬的程度差异所致,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职业内同工不同酬更为严重,而老一代农民工面临的职业进入歧视更为严重。分职业的分析表明,除管理者及办事员外,其他职业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同工不同酬程度都要严重于老一代农民工。(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娜[2](2018)在《中国城镇居民性别工资差异与工资歧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但是性别工资差异问题依然存在,女性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普遍比男性工资低。为了促进男女平权和社会公平,我们需要努力探寻影响性别工资差异的因素,女性工资低于男性,是由男女劳动者的个人特征和就业特征差异造成的,还是由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群体的歧视造成的。由于不同收入层次群体各方面的特征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不宜将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性别工资差异问题放在一起研究,而应该从整个工资分布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对已有研究文献作了梳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有关研究进展作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库2014年的截面数据,基于RIF(复回中心影响函数)分位数回归分解方法,衡量不同分位数上的性别工资差异和歧视程度以及各因素对性别工资差异和性别工资歧视的影响大小。实证研究发现:(1)中国劳动力市场确实存在性别工资差异,且存在“粘地板效应”;(2)性别工资差异的分解表明,男女劳动者的工资在各个分位数上的特征效应(可解释部分)均为负值,说明特征对性别工资差异有缩小效应,而在10%、30%、50%、70%、90%收入分位数上,系数效应(不可解释部分,又称歧视效应)均为正值且占总差异的比例分别为107.72%、111.23%、113.33%、113.61%、113.90%,这表明系数效应(歧视效应)把中国城镇居民性别工资差异给放大了;(3)女性劳动者在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培训等人力资本方面的积累可以明显缩小性别工资差异。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工资差异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杨林欢[3](2018)在《劳动力市场工资歧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力歧视问题一直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面临的难题,我国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工资待遇方面的区别。因此,本文在劳动歧视的理论基础上,重点分析工资歧视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并对"工资歧视"问题的未来研究提出个人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广西质量监督导报》期刊2018年05期)

Shahin,Maharramli[4](2018)在《阿塞拜疆的性别工资歧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是经济文献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歧视表现在从家庭到经济各个层面以及生活的不同阶段。在过去的几年,人们对此已经采取有效措施并且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也接受了有关决议。但是,只有少数国家真正在为实现相对高标准的性别平等而努力着。全球的大部分地区,妇女在按照工作岗位获得报酬的同时也受到歧视,这就是所谓的“工资歧视”。并且全球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甚至一些国家开始实施严格的政策抵制工资歧视,并确保工作场所女性的“同工同酬”。但是,在欧洲的一些国家,这个问题仍然是不可改变的,或者说改进是微乎其微的。在本文中,我调查了阿塞拜疆劳动市场对女性的工资歧视。阿塞拜疆在过去15年中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尽管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工资差距仍然很大,随着国家工资的上涨而变得更大。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政府关注的焦点。缺乏实证研究同样是这个问题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我调查了阿塞拜疆的住户调查数据集,尤其是首都巴库。巴库是阿塞拜疆的主要经济中心,拥有全国近一半的人口。所以自然,劳动力和企业的基础也都在巴库得到沉淀。因此,巴库是进行个人调查并得出可信结论的最佳选择。我们发现阿塞拜疆存在对女性的工资歧视。此外,显而易见,教育程度明显影响性别工资差距,女性教育水平提高不会面临工资歧视。最后,结果显示,已婚女性在阿塞拜疆受到更多歧视。(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吴群锋[5](2017)在《进口竞争缓解了制造业性别工资歧视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次就进口竞争对我国制造业性别工资歧视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理论模型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主或经理人以牺牲部分利润为条件以满足其最优歧视性偏好;随着进口竞争加剧,降低了在位企业的定价能力和利润水平,使企业无法维持原来的歧视水平,因此必须降低歧视偏好、提高女性雇佣水平,进而引起劳动力市场上女性工人工资的提升。使用经典的Oaxaca工资分解法,以进口渗透率为进口竞争代理变量,在高低进口竞争样本上就两种工资基准分别进行分解,得到结果均表明,高进口竞争下的歧视系数显着低于低进口竞争下的歧视系数;进口竞争程度越高,性别工资歧视系数越低,表明进口竞争显着缓解了制造业性别工资歧视。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加大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持续推进国内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以释放女性工人的市场价值和潜能、促进劳动力市场实现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助力推进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本文来源于《国际贸易问题》期刊2017年04期)

王海鸿,龚明越[6](2017)在《论工资歧视与歧视工资——基于经济租金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工资歧视与歧视工资是两个不同概念,但理论上至今未对二者进行清晰界定和区分,应还原工资歧视的经济学本意。目前学术界将不同群体的系统性工资差异普遍解释为歧视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中应包含无歧视倾向的工资歧视。对二者区分有助于寻求经济机制以减轻工资歧视、缩小收入差距和避免劳动者过度维权。本文用经济租金剖析了二者的经济原因,用Rubinstein模型分析了劳资双方经济租金分配中二者形成的经济机制。主要结论:二者的经济动因都是经济租金;工资歧视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时自发经济行为和工资策略;歧视工资由歧视行为和经济租金双重引发;不同群体工资差异由工资歧视与歧视工资组成;应将工资出价而不是工资结果作为歧视的判别标准;应将经济租金纳入税基并实行累进税率以缩小工资差距。(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周庆林,饶亚会[7](2016)在《工资歧视、代际差异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基于安徽省的案例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妥善解决的重要任务,也是城镇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测度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的重要环节。文章对安徽省农民工工资歧视系数及市民化进程进行具体测算,并分析两代农民工之间的代际差异,最后提出了完善用工市场、积极引导农民工进城、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完善户籍及子女教育等制度、积极引导土地流转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侯猛[8](2016)在《性别工资差异与工资歧视——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利用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方法分析性别工资差异,并对各收入分位数上的性别歧视程度进行估量和分解。研究发现:随着收入分位数的提高,特征效应对性别收入差距解释的比重逐渐提高;系数效应带来的性别歧视对性别收入差距解释的比重不断下降,但系数效应依然是造成劳动力性别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教育在消减性别收入差距上的作用减弱,而职业资格、掌握技能耗时、职业性别隔离和签订劳动合同等变量则有助于缩小性别收入差距。(本文来源于《南方人口》期刊2016年01期)

张锦华,吴方卫,胡军辉,何英姿[9](2015)在《职业异质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歧视——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利用大规模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职业异质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歧视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质职业所造成的工资歧视超过14%,其中职业的稳定性、人力资本结构、性别歧视与工资歧视程度之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而职业的竞争性越强则越有助于强化这种歧视效应。同时,职业特征对个体特征工资歧视效应的结构性调整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5年05期)

张锦华,吴方卫,王雅丽[10](2015)在《工资歧视、经济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一个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歧视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产生了经济的区域溢出效应,而转移劳动力工资的扭曲在改变资本部门和劳动部门要素回报的同时又放大了这种溢出效应,使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劳动力的流出行为受到流出地和流入地生活成本以及工资差距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口结构的影响。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转移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生活成本和工资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劳动者的流动行为和工资扭曲的程度,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收敛效应。(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工资歧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但是性别工资差异问题依然存在,女性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普遍比男性工资低。为了促进男女平权和社会公平,我们需要努力探寻影响性别工资差异的因素,女性工资低于男性,是由男女劳动者的个人特征和就业特征差异造成的,还是由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群体的歧视造成的。由于不同收入层次群体各方面的特征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不宜将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性别工资差异问题放在一起研究,而应该从整个工资分布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对已有研究文献作了梳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有关研究进展作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库2014年的截面数据,基于RIF(复回中心影响函数)分位数回归分解方法,衡量不同分位数上的性别工资差异和歧视程度以及各因素对性别工资差异和性别工资歧视的影响大小。实证研究发现:(1)中国劳动力市场确实存在性别工资差异,且存在“粘地板效应”;(2)性别工资差异的分解表明,男女劳动者的工资在各个分位数上的特征效应(可解释部分)均为负值,说明特征对性别工资差异有缩小效应,而在10%、30%、50%、70%、90%收入分位数上,系数效应(不可解释部分,又称歧视效应)均为正值且占总差异的比例分别为107.72%、111.23%、113.33%、113.61%、113.90%,这表明系数效应(歧视效应)把中国城镇居民性别工资差异给放大了;(3)女性劳动者在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培训等人力资本方面的积累可以明显缩小性别工资差异。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工资差异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资歧视论文参考文献

[1].孟凡强,向晓梅.职业隔离、工资歧视与农民工群体分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李娜.中国城镇居民性别工资差异与工资歧视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18

[3].杨林欢.劳动力市场工资歧视问题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8

[4].Shahin,Maharramli.阿塞拜疆的性别工资歧视[D].厦门大学.2018

[5].吴群锋.进口竞争缓解了制造业性别工资歧视吗[J].国际贸易问题.2017

[6].王海鸿,龚明越.论工资歧视与歧视工资——基于经济租金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7

[7].周庆林,饶亚会.工资歧视、代际差异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基于安徽省的案例调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

[8].侯猛.性别工资差异与工资歧视——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方法[J].南方人口.2016

[9].张锦华,吴方卫,胡军辉,何英姿.职业异质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歧视——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5

[10].张锦华,吴方卫,王雅丽.工资歧视、经济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一个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歧视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

标签:;  ;  ;  ;  

工资歧视论文-孟凡强,向晓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