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农半牧区论文-应丰,钱爱国,李华斌,韩善锐,贾洋海

半农半牧区论文-应丰,钱爱国,李华斌,韩善锐,贾洋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农半牧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土流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半农半牧区论文文献综述

应丰,钱爱国,李华斌,韩善锐,贾洋海[1](2019)在《内蒙半农半牧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内蒙古某旗半农半牧区生态环境治理为例,通过对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诊断分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明确目标定位,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治理思路梳理,最终确定功能分区和治理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思路探索。预期目标是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从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研究在我国北部边疆重点区域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可行性,在提升生态功能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5期)

张鸿鸣[2](2019)在《半农半牧区藏族民居民俗及其文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群体高超的文化创造力的体现。民居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建筑,最为常见,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生产空间,更重要的是表现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一般而言,民居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情风俗、建筑材料、生活习俗等传统因素的影响,风格基本上保持的比较稳定。民居建筑以其相对的稳定性、所蕴含的宝贵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誉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目前,种类多样、形式各异的藏式民居从民俗学视角关注和研究的较少。纵观藏区各地的民居建筑类型和特点,卓尼县地区民居建筑因受藏传佛教和内地汉文化的双重影响,其民居建筑文化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因此,研究卓尼县村落民居建筑对于全面认识和了解当地藏族民居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从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形制、结构特点、装饰特点等方面入手,对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作比较全面地描述和分析,旨在探讨半农半牧地区的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所蕴含的独特的民俗文化,对研究藏式民居建筑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学术参考点。论述中文章以六个部分来阐述研究内容,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简单梳理相关的研究情况,旨在为后续各章的论述建立完整清晰的背景;第一章叙述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从自然要素、经济与文化要素两方面进行阐释;第二章通过调查所选择的甘南半农半牧地区的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的结构与类型,从民居的选址、布局、类型叁个方面进行说明,并以实例为据;第叁章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对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的装饰作了介绍;第四章对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的文化特点,包括利用自然采光、避风中体现的文化意义;封闭的院落式布局方面做以说明;结语则是笔者在研究基础上所作的一些总结。(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01)

姜永成,那亚[3](2019)在《刍议内蒙古半农半牧区草业发展对策——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决定后,各地对农区、半农半牧区的畜牧业给予更大重视。从发展潜力来讲,牧区超载过牧严重,发展畜牧业的潜力主要在于种草养畜,提高草地资源的转换率和牲畜质量。而农区粮食秸秆资源丰富,无论是增加饲养规模,还是提高质量和效益,都有很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业》期刊2019年07期)

韩满都拉[4](2018)在《科尔沁沙地半农半牧区生态复合体的特点与机制——以内蒙古库伦旗海斯嘎查近30年的变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半农半牧区的一个较为典型的蒙古族村落的田野调查,采用生态复合体的理论工具,对近30年来影响这一村落的环境、人口、技术和组织四大要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复合体这一概念的时空界限问题和生态复合体各构成要素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S2期)

杨静[5](2018)在《为半农半牧区新时代经济发展破题导航》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叁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对产业和生态的重视和强调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日报(汉)》期刊2018-10-02)

贺泂杰,王春梅,路远,崔光新[6](2018)在《不同育肥方式对甘肃省半农半牧区羔羊的育肥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育肥方式对甘肃省半农半牧区羔羊的育肥效果。[方法]在甘肃省半农半牧区选择陶蒙F1代公羔羊,分别采用2月龄早期断奶和3月龄正常断奶2种方式,采用全舍饲育肥50 d和舍饲加放牧育肥75 d 2种育肥方式,研究不同断奶时间和育肥方式对羔羊的育肥效果。[结果]全舍饲育肥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舍饲加放牧和全放牧的育肥方式(P<0.01),其中组Ⅰ和Ⅱ的日增重分别为254.40和231.80 g/d,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舍饲加放牧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全放牧的育肥方式(P<0.05),组Ⅲ和Ⅳ的日增重分别为169.60和154.53 g/d,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纯放牧平均日增重为119.27 g/d。2月龄断奶放牧加补饲育肥75 d育肥期绝对纯收入最高,为150.10元,而3月龄断奶全舍饲育肥50 d最低,仅为70.60元。[结论]在半农半牧区经营管理粗放、整体生产水平低下的小规模育肥场或农户3月龄断奶,舍饲加放牧方式育肥,总纯收益大;在经营管理良好、整体生产水平较高的中等规模以上的羊场,2月龄断奶育肥可以提高羔羊的育肥效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4期)

马泽郎[7](2018)在《加快甘孜州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经济是甘孜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全州的畜牧业经济和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加速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的发展进程,是推动全州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和必由之路。如何研究和制定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已成为畜牧经济学科领域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13期)

何晓瑶,赵坤[8](2018)在《绿色发展观下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农牧业发展研究——以巴彦淖尔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半农半牧地区发展绿色有机现代农牧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办法。文章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例,分析半农半牧地区发展绿色有机现代农牧业的优势、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8年15期)

才仁永吉[9](2018)在《半农半牧区草原执法监理工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农半牧区草原因乱征、乱占、乱恳等问题导致草原出现严重退化,不利于草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此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深入开展草原执法监理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8年05期)

赛音[10](2018)在《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社会经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民族学的重要学科内容与使命。内蒙古东部地区一直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碰撞和彼此融合的典型区域,在各种外部因素推动和内在需求的调整和适应中,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对促进半农半牧区的多民族村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将调查区选在了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叁个类型各异的村落,详细描述和分析近百年来蒙古族由牧转向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形成历史,当前农牧业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农牧民的真实生活。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理论叁个方面介绍论文的基本思路。第一章:调查区概况。调查区自然生态环境,行政区划与所属演变和村落形成与村名由来。第二章:半农半牧经济形态的出现与形成。首先分析传统游牧对环境的适应性;其次,从历时性角度论述农业移民的进入过程,引发这一阶段蒙古族牧民农业化的开始;之后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实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对调查区的农牧业发展产生影响,半农半牧的经济社会格局就此形成。第叁章:村落个案调查及其生活现状。论述调查区农牧业发展特点和生产的实际变化。通过对农牧民收入结构的分析,进一步论证当前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叁个村落不同的经济结构类型和经济发展的各自特点。经济结构的变迁随之引起了文化结构的变迁,具体表现在族群边界的变动、文化融合与传统文化重建叁个方面进行说明。第四章:半农半牧区社会经济的思考。总结调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当前村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以生态文明立本,产业发展富民,文化旅游兴业的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半农半牧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群体高超的文化创造力的体现。民居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建筑,最为常见,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生产空间,更重要的是表现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一般而言,民居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情风俗、建筑材料、生活习俗等传统因素的影响,风格基本上保持的比较稳定。民居建筑以其相对的稳定性、所蕴含的宝贵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誉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目前,种类多样、形式各异的藏式民居从民俗学视角关注和研究的较少。纵观藏区各地的民居建筑类型和特点,卓尼县地区民居建筑因受藏传佛教和内地汉文化的双重影响,其民居建筑文化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因此,研究卓尼县村落民居建筑对于全面认识和了解当地藏族民居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从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形制、结构特点、装饰特点等方面入手,对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作比较全面地描述和分析,旨在探讨半农半牧地区的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所蕴含的独特的民俗文化,对研究藏式民居建筑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学术参考点。论述中文章以六个部分来阐述研究内容,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简单梳理相关的研究情况,旨在为后续各章的论述建立完整清晰的背景;第一章叙述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从自然要素、经济与文化要素两方面进行阐释;第二章通过调查所选择的甘南半农半牧地区的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的结构与类型,从民居的选址、布局、类型叁个方面进行说明,并以实例为据;第叁章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对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的装饰作了介绍;第四章对沙冒后村藏式民居建筑的文化特点,包括利用自然采光、避风中体现的文化意义;封闭的院落式布局方面做以说明;结语则是笔者在研究基础上所作的一些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农半牧区论文参考文献

[1].应丰,钱爱国,李华斌,韩善锐,贾洋海.内蒙半农半牧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探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9

[2].张鸿鸣.半农半牧区藏族民居民俗及其文化特征[D].西北民族大学.2019

[3].姜永成,那亚.刍议内蒙古半农半牧区草业发展对策——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J].中国畜牧业.2019

[4].韩满都拉.科尔沁沙地半农半牧区生态复合体的特点与机制——以内蒙古库伦旗海斯嘎查近30年的变迁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杨静.为半农半牧区新时代经济发展破题导航[N].内蒙古日报(汉).2018

[6].贺泂杰,王春梅,路远,崔光新.不同育肥方式对甘肃省半农半牧区羔羊的育肥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7].马泽郎.加快甘孜州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的探讨[J].农家参谋.2018

[8].何晓瑶,赵坤.绿色发展观下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农牧业发展研究——以巴彦淖尔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8

[9].才仁永吉.半农半牧区草原执法监理工作初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

[10].赛音.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社会经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半农半牧区论文-应丰,钱爱国,李华斌,韩善锐,贾洋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