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演化论文-记者,温才妃

生物演化论文-记者,温才妃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灭绝,计算机支持,化石记录,重大科学问题,生命起源,寒武纪,地球历史,全球气候,地球科学

生物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温才妃[1](2020)在《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温才妃)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支持下,以化石记录重现生物演化历史,改变了当前对古生代(约5.4亿年-2.4亿年,相当于寒武纪至叁迭纪早期)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的认知。相关成果1月17日在线发表于《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20-01-22)

,葛思佳,通讯员,高雅[2](2020)在《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葛思佳通讯员高雅)1月17日,《科学》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樊隽轩、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等的论文《寒武纪至早叁迭世高分辨率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该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数据、超算和遗传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于化石记录重现了生命(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报》期刊2020-01-22)

,苏雁,通讯员,高雅[3](2020)在《我科学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南京1月20日电(苏雁 通讯员高雅)日前,南京大学教授樊隽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沈树忠等在《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寒武纪至早叁迭世高分辨率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的论文。该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数据、超算和遗传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于化石记录(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20-01-21)

徐小慧,杨柳荫,孙柏年,王永栋[4](2019)在《柏科扁柏属(Chamaecyparis,Cupressaceae)的生物地理演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现生扁柏属(Chamaecyparis)植物仅有5个种零星分布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化石记录对该属的分布区演化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有争议。本文结合扁柏属最新的化石证据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对其生物地理演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化石证据显示,地史时期该属种类较现在丰富,自早白垩世以来广泛地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根据化石记录推测扁柏属植物很可能在早白垩世起源于东亚地区,晚白垩世时已通过白令陆桥传播至北美西部并进一步传播至北美高纬度地区,北美东部目前尚缺少化石记录,该区域的扁柏植物可能是从欧洲或者北美高纬度地区迁徙而来。欧洲扁柏可能在渐新世由北美通过北大西洋陆桥传播而来,或从东亚地区传播而来。新近纪气候持续变冷以及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使扁柏属在欧洲、亚洲中西部以及北美中部局部灭绝,东亚大陆的种不断向南迁移至日本岛和台湾岛,最后在亚洲大陆消失,最终形成了该属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台湾局限分布的地理格局。(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建立,李庆军[5](2019)在《渐新世-中新世过渡期全球环境变迁及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渐新世-中新世过渡期(OMT)是指渐新世向中新世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该时期发生的环境变迁及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有大量的研究,但却缺乏深入系统的总结.本文通过分析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等学科有关渐新世-中新世过渡期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后提出:根据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气候变化的趋势可将渐新世-中新世过渡期确定在约25~22 Ma;与渐新世-中新世分界线(OMB, 23.03 Ma)相比, OMT在生物演化研究中具有更显着的生物学意义;同时,推测OMT发生的各类气候环境变迁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可能是受到地球轨道变化驱动的全球性共有事件;而区域性环境变迁事件,可能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相耦合,塑造了区域性的气候环境,进而深刻影响物种的演化历程和适应格局.因此, OMT是全球气候环境变迁及生物演化的重要阶段,深入研究该阶段的物种适应演化历史对于理解现代生物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杜鹃,刘红杰[6](2019)在《架起科学理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史上两次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革命:一次是16世纪无机科学界的哥白尼日心说,另一次则是19世纪生命科学界的达尔文进化论。无机界与有机界科学思想的大综合,无疑是对神创论致命的打击。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科学历程,以进化论为基础的生物演化理论,已构成整个生命科学(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9-07-12)

谢韬,胡世学,周长勇,张启跃,黄金元[7](2019)在《云南含罗平生物群层位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公布的数据显示,海水87Sr/86Sr值在中叁迭世安尼期较为平稳,有别于早叁迭世因环境导致的动荡变化,为二迭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的加速期,而罗平生物群就是该加速期的标志性生物群。本文研究了含罗平生物群层位标准剖面-大凹子剖面上连续沉积的26件碳酸盐岩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用于了解含罗平生物群层位沉积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碳酸盐岩中Sr平均值大于2000×10-6,主要来自于文石和海洋成岩作用;(2)低Mn和Mn/Sr<0.4说明:87Sr/86Sr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同时期海水中的87Sr/86Sr比值;(3)这些样品的87Sr/86Sr值变化在0.707969~0.708253,平均值为0.708025,锶同位素比值变化曲线呈小幅度的起伏波动,其值明显大于同时期欧洲等地公布的数据,但同华南其他地区公布的数据具有相似性,推测含罗平生物群层位锶同位素组成仅代表区域事件,受印支运动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李宛莹[8](2019)在《真核生物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聚集区间的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因组研究的深入,真核生物基因组非编码区域在转录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不断被揭示。真核生物非编码调控区域占全基因组的97%左右,其中存在着许多如增强子(enhancer)、启动子(promoter)、沉默子(silencer)等调控元件,这些调控元件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且与许多重要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真核生物非编码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的结合区域,这些区域与转录因子一起构成了真核生物复杂的转录调控系统,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多种转录因子协同与调控区域结合,控制基因在不同时间、空间表达。这种复杂、高效调控所构成的进化压力,使得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基因组上的分布也在不断演化,形成一些特异的、不均衡的分布模式。表观基因组学研究越来越多地揭示了转录因子结合区域在基因组上的分布特征。目前的研究表明,转录因子结合区域在线虫、果蝇以及人类基因组中均呈高度聚集状态。在线虫中,聚集区域内转录因子的数目与核小体密度、组蛋白变异以及保守的复制诱导因子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果蝇中,聚集区域内转录因子复杂度的高低影响着基因表达水平;在人类中,聚集区域所包含的不同类型转录因子的数目要远高于预期模型。理论上可以推测,转录因子结合区域的聚集有利于转录因子协同调控并发挥作用,可能具有进化优势。为了对转录因子聚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前期开发的DNA酶I超敏感位点与转录因子基序(Motif)识别转录因子聚集区间(Transcription factor clustered region,TFCRs)的算法,获得不同真核生物的聚集区间,比较TFCRs在不同真核生物中的分布差异,探究其在演化中调控功能的变化。TFCRs作为基因组上一段能够结合大量转录因子的DNA片段,有着与增强子类似的作用,发挥重要转录调控功能。本文从整体水平上分析物种间转录调控机制的差异,为研究不同物种转录调控差异提供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人类基因组非编码区域的调控功能的理解。本研究根据真核生物物种演化距离挑选了8个物种(6~1000 million years),分别为酵母、线虫、果蝇、斑马鱼、小鼠、猕猴、黑猩猩和人类。针对这8个物种,采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识别算法和高斯拟合方法,获得每个物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聚集区间(TFCRs),针对聚集区间做了以下叁方面的分析:首先,通过比较每个物种TFCRs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s,TFBSs)的分布特征,发现不同物种TFBSs在TFCRs的分布情况相似,但是TFCRs所包含的TFBSs的数目不同,TFBSs数目代表了TFCRs复杂度;接下来,分析各物种TFCRs位于基因组的位置分布情况,比较其与调控元件的位置关系。通过详细分析不同类别的TFCRs与启动子、基因转录起始位点(Transcription start sites,TSS)的关系,发现在高等生物(人类、黑猩猩、猕猴、小鼠),TFCRs复杂度越高,TFCRs落入启动子的比例越多,与基因转录起始位点距离越近,结果表明TFBSs的数目对高等生物的转录调控可能有影响作用,而低等生物(酵母、果蝇、线虫、斑马鱼)中该趋势不明显;最后,分析TFCRs对基因的近程调控作用和远程调控作用,通过分析不同复杂度的TFCRs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发现在高等生物中,TFCRs的复杂度越高,受TFCRs关联的基因表达量水平越高,说明TFBSs的数目差异对高等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有影响作用,而该作用在低等生物中不显着;通过对TFCRs在叁维基因组中的调控作用发现,高等生物TFCRs所参与到远程调控比例比低等生物多,结果表明高等生物中需要较多的TFCRs参与到复杂的转录调控模式中。通过比较各个物种TFCRs的调控差异发现,高等生物的TFCRs转录调控模式相对复杂,TFBSs的数目对调控强度有影响作用,而相对低等的生物,依赖TFCRs的调控作用并不显着,且对TFBSs的数量需求较弱。(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5-31)

安琪莉可·斯班尼克[9](2019)在《同类演化——重塑当今数字化和生物科技的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迎来了充盈着超体的人类世,人类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这个世界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直面这一进程的过程中,艺术家和设计师所擅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想要让世界和人类的新观点在我们的脑海中扎根,那么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绝对必要的。而这也是此次广州叁年展理论思考的出发点。(本文来源于《艺术当代》期刊2019年03期)

徐济责[10](2019)在《中国铦囊蘑属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及生物地理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铦囊蘑属(Melanoleuca Pat.)自1897年正式成立以来,其属下物种界定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形态学分类上学者们主要采取Boekhout(1999年)的属内划分方法。在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大型真菌系统学研究的今天,铦囊蘑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仅基于ITS片段开展。而铦囊蘑属内物种间鉴定的有效形态特征较少,导致该属的分类学名出现很多问题,这也造成铦囊蘑属基因片段赋予的种名混乱现象。物种是开展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而铦囊蘑属在亚洲的物种组成尚未清晰,其属下如何划分?分子系统学与传统形态分类学观点是否一致?由于该属较少的形态特征,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又是何时开始分化?传播路线和起源中心是何处?以上科学问题均未知。基于此,本研究秉承形态鉴定与分子生物相结合的思想,对中国铦囊蘑属物种组成和及其分子系统学进行探讨。通过多样本地理信息的获取,基于ITS和LSU基因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铦囊蘑属可能的分化时间、起源中心和演化路线进行探讨。本研究采用宏观特征、化学反应、显微特征相结合的传统鉴定方法进行物种鉴定。结合ITS、LSU、SSU、RPB_1、PRB_2、EF-1α等6个基因片段,使用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以最佳模型分别构建矩阵及拓扑结构,讨论其系统学关系。基于ITS和LSU两条基因片段,使用Beast推测其分化时间,通过Rasp和Spread进行铦囊蘑属祖先重建和物种起源与演化路线的推测。通过研究,将我国铦囊蘑属物种由原来的物种增至34个。中国新记录种10个,拟定新种4个。本研究构建了铦囊蘑属内物种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支持其在口蘑科的位置。其中ITS和RPB_2独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多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能清晰地显示出铦囊蘑属的拓扑结构,且具有较高的自展值。传统形态学的属下划分与分子系统学结果有些不同,但本研究将铦囊蘑属划分仍为以下叁个亚属:1)铦囊蘑亚属(Subg.Melanoleuca);2)荨麻状囊状亚属(Subg.Urticocystis);3)纺锤形囊状体亚属(Subg.Macrocystis)。基于现有信息推测,铦囊蘑属的传播路线从东亚分别向南亚、北美洲和南美至少发生了5次传播。其中,包括东亚向阿拉斯加和西欧的传播。加上南亚向欧洲传播,所以本研究拟推测出其传播路线为:1)以东亚为起源中心,通过白令陆桥向北美传播;2)以欧亚陆桥向欧洲传播的两条传播路线。本研究厘清了中国铦囊蘑属的物种组成,建立了铦囊蘑属的系统学关系,明确了铦囊蘑下等级的划分标准并描述10个中国新记录种和4个拟定新种。本研究将为铦囊蘑属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建立真菌“大系统”和大型真菌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生物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葛思佳通讯员高雅)1月17日,《科学》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樊隽轩、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等的论文《寒武纪至早叁迭世高分辨率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该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数据、超算和遗传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于化石记录重现了生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温才妃.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N].中国科学报.2020

[2].,葛思佳,通讯员,高雅.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N].江苏科技报.2020

[3].,苏雁,通讯员,高雅.我科学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N].光明日报.2020

[4].徐小慧,杨柳荫,孙柏年,王永栋.柏科扁柏属(Chamaecyparis,Cupressaceae)的生物地理演化历史[J].地质学报.2019

[5].赵建立,李庆军.渐新世-中新世过渡期全球环境变迁及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6].杜鹃,刘红杰.架起科学理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N].中国文物报.2019

[7].谢韬,胡世学,周长勇,张启跃,黄金元.云南含罗平生物群层位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J].中国地质.2019

[8].李宛莹.真核生物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聚集区间的演化规律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

[9].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同类演化——重塑当今数字化和生物科技的世界[J].艺术当代.2019

[10].徐济责.中国铦囊蘑属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及生物地理演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  ;  ;  ;  ;  ;  

生物演化论文-记者,温才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