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交际描述的翻译论文-陶爱苏

非言语交际描述的翻译论文-陶爱苏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言语交际描述的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言语交际手段,成语,翻译方法,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交际描述的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陶爱苏[1](2012)在《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及其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的是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翻译。语言是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相互沟通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在人类社会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并不是唯一。人们在交际时,除了运用语言手段传播信息,还可通过手势动作、身体行为、面部表情、外貌服饰、颜色器物、时间空间等多种非言语手段来进行沟通。心理学家认为,读懂非言语交际的信号是构成有效交流的最重要条件。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手段在我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成语是语言的精华,人类智慧的结晶。成语不仅有独特的结构,同时也反映出许多民族文化特点。俄汉语成语汗牛充栋、车载斗量,其来源也是各有不一。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语言的不断发展,部分习惯被用于表达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语言表达方式被纳入到了成语的大家庭中。这类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身上保留了民族的文化色彩。而成语的翻译体现的不仅仅是语际交换的过程,同样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这类民族色彩浓重的成语,修辞色彩和语用语义是需要译者考虑的,但是文化内涵也不容忽视。因此,为了达到翻译目的,译者就需要借助语境和文化信息,克服民族文化障碍,并从原文整体出发,根据译文读者的接收能力,将原文中成语的交际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实现原作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前,中俄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角度来研究成语的翻译文章尚且没有。本论文由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构成,正文分叁章。第一章论述了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概念及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分类,并从俄汉成语的概念、特征和语源出发,对俄汉成语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异性。其中,在俄汉成语的语源对比中,分别介绍了神话故事、宗教、文学名着、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和日常等几类重要来源。重点介绍了非言语交际手段这一隶属日常生活的来源方式,指出在非言语交际手段的使用过程中,一些体态动作、外貌服饰(该行为本身是信息的载体)在人们的反复使用中,成为了一个公认的定势并通过描述与说明融入到语言中,从而约定俗成为一些含有特定信息、结构固定、意义完整、语言精辟的固定词组。第二章分析了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特点、分类,并深入探讨了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这类成语的区别,指出了有些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保留了以往的表义动作,有些则完全丧失,甚至发生了较大的语义变化。并根据对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分类,举例说明了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从交际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中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翻译,分析了翻译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理论基础,并从叁方面大致梳理了影响翻译此类成语的因素,从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学理论角度总结了翻译此类成语的方法:平铺直译法、语内转换法、语际对应法、增补法、注释法、多重组合法等,以将原文中成语的交际信息切实传递给译文读者,实现原作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2-06-30)

陈友军[2](2011)在《非言语交际与功能对等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非言语符号作为非言语交流方式,在人类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积极有效地处理非言语符号英汉互译的跨文化因素以及其功能对等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将从功能对等角度全面地探讨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非言语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如何合理地处理原文中的非言语符号信息,如何在译文中用言语描述出在原文文化中非言语符号所拥有的信息功能和所负载的文化涵义。(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孙黎明[3](2006)在《非言语交际的描述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言语交际是交际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有关非言语交际的描述在文学作品中也占有很大篇幅。如何有效地和合理地翻译非言语交际描述已经引起很多翻译理论研究者的兴趣。在翻译中,译者面对的不是即时发生身在其中的非言语交际而是原文作者对其的描述。表面上非言语交际描述的翻译是文本间的翻译,而实质上是两个不同非言语系统之间的转换。本文全面阐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分类,功能以及非言语交际描述的概念。探究了非言语交际描述的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对非言语交际中文化信息的意识;二是忽视了上下文中非言语交际描述的功能。针对非言语交际描述及其翻译的特点,本文认为功能对等是最佳的翻译原则。在原文中的非言语交际的功能应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笔者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对非言语交际描述的翻译的策略及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介绍了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基本概念以及阐述了非言语交际的描述。第二章总结了非言语交际描述翻译的问题和相关研究。第叁章分析了非言语交际翻译的对等问题,随即指出功能对等是其翻译的首要目标。第四章详述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典型例子说明。最后是论文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韩振宇[4](2002)在《非言语交际意义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俄语中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非言语行为在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功能,以及非言语交际意义的翻译,特别是具有文化差异的非言语交际意义的翻译。(本文来源于《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5期)

王秉钦[5](1995)在《论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论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王秉钦Ⅰ非言语交际及其功能非言语交际,亦可称无声语言()交际,关于研究和运用无声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Nall)曾在1973年出版的TheSilentLanguage(《无声的语言...(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1995年03期)

非言语交际描述的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非言语符号作为非言语交流方式,在人类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积极有效地处理非言语符号英汉互译的跨文化因素以及其功能对等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将从功能对等角度全面地探讨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非言语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如何合理地处理原文中的非言语符号信息,如何在译文中用言语描述出在原文文化中非言语符号所拥有的信息功能和所负载的文化涵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言语交际描述的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陶爱苏.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陈友军.非言语交际与功能对等翻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3].孙黎明.非言语交际的描述与翻译[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韩振宇.非言语交际意义的翻译[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5].王秉钦.论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外语教学.1995

标签:;  ;  ;  ;  

非言语交际描述的翻译论文-陶爱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