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BA和GABA_α受体在大鼠前额叶执行控制中的作用机制

GABA和GABA_α受体在大鼠前额叶执行控制中的作用机制

一、GABA及GABA_α受体在大鼠前额叶执行控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21)在《丘脑底核-丘脑前核环路可塑性参与帕金森病模型鼠运动障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由中脑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死亡导致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降低,进而影响基底节活性异常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临床上针对基底节活性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为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DBS治疗PD常用靶点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及其下游核团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ior,GPi)。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在治疗效果方面及副作用方面存在较多差异。这些治疗差异提示,除STN-GPi环路外,STN可能存在其他下游核团参与运动控制和PD运动障碍的发生。与此同时,研究发现长时间基底节核团活性异常会导致细胞及环路水平可塑性变化。而这种可塑性变化是否参与PD运动障碍的发生,目前尚不清楚。因此为了探究以上问题,本文主要从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目的:探究STN是否存在其他下游核团参与PD模型鼠运动障碍发生,STN与新下游核团之间可塑性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对PD模型鼠运动障碍的作用。研究方法:1.采用多种病毒示踪方式验证STN与新下游核团之间解剖学上的纤维连接,进一步应用光遗传学偶联电生理方法从功能学上验证单突触连接。2.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立体定位注射建立单侧PD啮齿类动物模型后,采用抗c-fos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在体电生理记录观察PD模型鼠中新核团活性变化。3.平衡木实验及阿扑吗啡诱导旋转实验评估PD模型小鼠给予药理学、在体光遗传学操控新核团活性后运动障碍的改善情况。4.在离体脑片水平,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测量STN与新下游核团之间环路可塑性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AMPA-Glu R1磷酸化变化;药理学偶联行为学观察新环路可塑性变化在PD小鼠运动障碍发生中的作用。研究结果:1.丘脑前核(anterior thalamus nucleus,ANT)是STN尚未被报道的下游核团利用多种病毒示踪方式,我们对STN下游环路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单侧小鼠STN注射顺行示踪病毒后,苍白球内侧部、苍白球外侧部等已知的下游核团中观察到被荧光蛋白标记的纤维。除此之外,ANT也存在被荧光蛋白标记的纤维,提示ANT是STN尚未被报道的下游核团。随后利用顺行跨单级突触病毒示踪系统,进一步证实STN与ANT之间存在单突触解剖学连接。利用逆行病毒示踪技术,在ANT注射逆行示踪病毒,在STN胞体观察到被荧光蛋白标记的细胞;在功能连接方面,我们观察到:单侧小鼠STN注射表达光敏通道蛋白的病毒后,利用光遗传学偶联膜片钳技术在ANT脑片给予蓝光照射激活STN投射至ANT的纤维末梢后,ANT神经元可以记录到光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并且在给予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及钾离子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4-AP)后EPSCs依然存在,表明STN与ANT之间存在功能上的兴奋性单突触连接。2.单侧PD模型鼠损伤侧ANT神经元活性增高采用6-OHDA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建立单侧PD大鼠及小鼠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单侧PD小鼠给予腹腔注射阿扑吗啡1.5 h后双侧ANT中c-fos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损伤侧ANT中c-fos表达较非损伤侧明显增多,而正常对照组小鼠双侧ANT内c-fos表达无差异,提示PD小鼠损伤侧ANT活性增高。利用神经毒素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IBO)损毁上游核团STN后,PD小鼠损伤侧ANT内c-fos表达恢复正常,提示PD小鼠损伤侧ANT活性增高与其上游核团STN活性关系密切。为进一步验证PD状态下损伤侧ANT活性变化,我们应用在体电生理技术记录自由活动状态下单侧PD大鼠双侧ANT神经元放电情况。结果发现,损伤侧ANT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增高(Con:7.96(8.14)Hz,Ips:22.94(47.2)Hz)。除此之外,PD模型大鼠损伤侧ANT中也可观察到与PD运动障碍密切相关的β频段(15-35 Hz)病理性震荡。3.抑制ANT尤其STN-ANT环路改善PD小鼠运动障碍IBO立体定位注射损毁ANT一周后我们观察到:与溶剂对照组相比,采用药理学方法抑制ANT活性后小鼠通过平衡木时间缩短(AA:4.13±0.23 s,n=7;IBO:3.36±0.16 s,n=7;P=0.018),阿扑吗啡诱导的旋转次数减少(AA:6.43±0.76,n=6;IBO:0.52±0.52,n=6,P<0.001)。随后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在ANT注射表达光抑制蛋白e Np HR的病毒同时原位埋植光纤。给予黄光刺激抑制ANT神经元活性后同样能够改善PD小鼠运动障碍。为进一步探究STNANT环路在改善PD小鼠运动障碍中的作用,我们在STN注射表达e Np HR的病毒,同时在下游ANT埋植光纤从而特异性地操控STN-ANT环路,结果显示:给予黄光刺激抑制STN-ANT环路能够减少小鼠通过平衡木时间(laser off:4.36±0.49 s;laser on:3.72±0.39 s)及阿扑吗啡诱导的旋转次数(laser off:10.67±2.09;laser on:5.88±1.11)。相似地,借助Cre-Lox P系统在接受STN投射的ANT神经元中表达e Np HR后,利用光遗传学特异性的抑制这部分表达e Np HR的神经元,同样能够改善PD小鼠运动障碍,提示STN-ANT环路在PD运动障碍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4.STN-ANT环路可塑性参与PD运动障碍发生为探究单侧PD模型小鼠STN-ANT环路是否存在可塑性变化,我们采用局部电刺激及光遗传学偶联电生理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PD小鼠损伤侧AMPAR-EPSCs与NMDAR-EPSCs比值在电刺激或光诱发条件下均增加,提示STN-ANT环路突触连接增强,并且与突触后AMPAR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损伤侧AMPAR整流系数增加,提示损伤侧AMPAR中Glu R1亚基在膜上表达增加。Western blot结果亦证实,损伤侧ANT神经元内S845位点磷酸化的Glu R1(Glu R1-S845)显着增加。应用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抑制剂H-89抑制S845的磷酸化可使损伤侧ANT内异常增高的AMPAR-EPSC/NMDAREPSC恢复正常(a CSF:3.85±0.90;H-89:1.57±0.17),并缓解PD小鼠运动障碍(平衡木实验:a CSF:4.31±0.26 s;H-89:3.67±0.18 s。阿扑吗啡诱导旋转实验:a CSF:10.86±1.04;H-89:7.93±0.93)。进一步地,通过设计锚定到S845位点的穿膜肽(TAT-S845)特异性的阻断S845位点磷酸化,同样能够降低损伤侧ANT神经元的AMPAR-EPSC/NMDAR-EPSC并改善PD小鼠运动异常。研究结论: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STN-ANT突触通路及其可塑性参与PD模型鼠运动障碍,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究后发现:(1)ANT是STN尚未被报道的下游核团;(2)干预STN-ANT连接通路能显着改善PD模型动物的运动障碍,并且其机制可能与突触后AMPA谷氨酸受体Glu R-S845磷酸化增加所介导的STN-ANT突触功能异常增加相关。这一结果扩展了当前基底节运动控制环路的新视角,为理解多巴胺渐进性丢失后PD运动障碍的发生及防治的技术研发提供新思路。与此同时为面对恶劣操作环境及繁重工作压力条件下维持官兵运动控制能力,提高官兵精细化操控提供新的靶点,这部分工作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洋[2](2021)在《人参总皂苷配伍附子生物碱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显着、持久的心境低落和兴趣减退,严重者还可出现睡眠障碍、甚至自杀行为。其发病常与遗传、心理、社会环境和脑内生化物质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临床上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仍主要依靠传统抗抑郁药物,但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症状得到显着改善,且药效潜伏期长,疾病复发率高,易产生认知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多种严重的副作用。因而,开发有效、副作用低的抗抑郁药物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传统中药因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成为具有潜力的抑郁症替代治疗药物,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研究表明:经典验方“参附汤”对神经系统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而我们及其他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份人参总皂苷和附子生物碱均对抑郁样行为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并且参附配伍具有增效、减副的作用。然而作为参附汤的主要成分,人参总皂苷配伍附子生物碱(参附配伍)对抑郁样行为的调控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抑郁症的神经营养因子假说和突触可塑性假说,采用行为药理学、生物化学、代谢组学和组织形态学手段,从整体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探究参附配伍对卵巢摘除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中药抗抑郁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为临床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策略。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探究参附配伍对卵巢摘除诱导的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卵巢摘除组、卵巢摘除+参附配伍低、中、高剂量组和卵巢摘除+氟西汀(Fluoxetine)阳性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小鼠均行卵巢摘除术摘除双侧卵巢,恢复一周后开始给药。卵巢摘除+参附配伍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连续7日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卵巢摘除+氟西汀组连续7日腹腔注射氟西汀,其他各组小鼠灌胃同等剂量的空白溶媒。末次给药24 h后,进行行为药理学实验、取血、取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采用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考察参附配伍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水平的变化以进一步验证模拟围绝经期抑郁模型的成立;采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参附配伍对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BDNF、p CREB、CREB、Akt、mTORC1、LC3、Beclin 1和p62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相关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鉴定参附配伍对小鼠血清相关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基于mTORC1通路在抑郁症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探究采用雷帕霉素阻断mTORC1通路是否对参附配伍的抗抑郁样作用产生影响。采用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卵巢摘除组、卵巢摘除+参附配伍组、卵巢摘除+参附配伍+雷帕霉素(Rapamycin)组和卵巢摘除+雷帕霉素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小鼠均行卵巢摘除术摘除双侧卵巢,恢复一周后开始给药。卵巢摘除+参附配伍组和卵巢摘除+参附配伍+雷帕霉素组分别连续7日按照第一部分实验中中剂量灌胃给予参附配伍,其他各组小鼠连续7日灌胃同等剂量的空白溶媒。末次给药24 h后,卵巢摘除+参附配伍+雷帕霉素组和卵巢摘除+雷帕霉素组腹腔注射mTORC1拮抗剂雷帕霉素,其他各组小鼠腹腔给药相同剂量空白溶剂。30min后,进行行为药理学实验、取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以及生理盐水灌流后取完整脑组织。采用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考察雷帕霉素对参附配伍抗抑郁样作用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雷帕霉素给药后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BDNF、p CREB、CREB、Akt、mTORC1、LC3、Beclin 1和p62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Golgi-Cox染色考察雷帕霉素对参附配伍引起的卵巢摘除小鼠海马CA1、CA3和DG亚区树突棘密度改变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参附配伍抗抑郁样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参附配伍和氟西汀给药不影响小鼠自发运动量,但显着减少卵巢摘除抑郁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示出明显的改善抑郁样行为的作用;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小鼠雌二醇水平显着下降,且给药后未发生显着变化;另外,参附配伍中剂量最为显着地改善了卵巢摘除诱导的小鼠前额叶皮质及海马内的BDNF、CREB磷酸化、Akt、mTORC1、p62水平的降低和LC3-Ⅱ/LC3-Ⅰ比值的升高,但各组小鼠之间Beclin 1表达水平的变化未见显着性差异;代谢组学实验中鉴定出15个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9种属于脂质和类脂分子),可能涉及6条代谢途径。雷帕霉素对参附配伍抗抑郁样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TORC1拮抗剂雷帕霉素显着拮抗了参附配伍对卵巢摘除抑郁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的改善作用,雷帕霉素单独给药也显着降低了卵巢摘除引起的不动时间的增加;同时,相较于参附配伍组,雷帕霉素显着拮抗了参附配伍改善前额叶皮质中mTORC1、LC3-Ⅱ/LC3-Ⅰ、p62和海马BDNF、AKT、mTORC1、p62水平的作用,对其他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呈现了拮抗的趋势,但结果并无统计学差异;最后,Golgi-Cox染色结果显示,在海马CA1、CA3和DG亚区中,卵巢摘除组树突棘密度较假手术组显着下调,参附配伍给药后树突棘密度恢复,而雷帕霉素可拮抗参附配伍诱导的树突棘密度的增加。雷帕霉素单独给药未引起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内CREB-BDNF通路、mTORC1通路和自噬通路蛋白水平的显着变化,以及海马CA1、CA3和DG亚区树突棘密度的显着变化。研究结论:1、参附配伍低、中、高剂量均对卵巢摘除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且不影响小鼠自发运动量。2、参附配伍对卵巢摘除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中CREB-BDNF信号通路、mTORC1信号通路和自噬调节密切相关,其中尤以参附配伍中剂量的作用最为显着;同时涉及到15种血清潜在差异代谢物及富集到的6条代谢途径的参与。3、参附配伍的抗抑郁样作用能够被雷帕霉素拮抗,这种拮抗作用与前额叶皮质中mTORC1通路和自噬激活密切相关;此外,这种拮抗作用也与海马中CREB-BDNF通路和mTORC1通路介导的海马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综上,本研究为参附配伍的抗抑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传统中药复方开发新适应症提供了新方向。

杨鑫宇[3](2021)在《Orexin-A抑制新生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GABA电流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orexin-A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腹角神经元促离子型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7-12天的新生SD大鼠,麻醉后,分离出含腰骶膨大的脊髓节段,制备切片。使用木瓜蛋白酶(Papain,0.18 g/30 ml人工脑脊液)消化切片并孵育40-60min。体视显微镜下,保留脊髓腹角,使用抛光的不同口径的巴斯德吸管急性机械分离单个细胞,待细胞贴壁后,应用膜片钳记录联合药理学方法对状态良好的神经元进行研究。在电流钳模式下,记录急性分离脊髓腹角神经元的自发动作电位(AP);通过快速给药系统灌流给药,在电压钳记录模式下,首先应用GABA受体激动剂γ-氨基丁酸记录在脊髓腹角神经元诱发的电流,再给予orexin-A预处理2 min,观察对GABA电流的调制作用,基于此,给予OX1R选择性拮抗剂SB334867、OX2R选择性拮抗剂TCSOX229和PKC激动剂与阻断剂等药物分析orexin-A对GABA电流调制的作用机制。结果:(1)分离出脊髓腹角神经元形态良好,胞体形状多样,表面光洁,立体感较强且有较长的突起;(2)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的基本电生理参数为:静息电位(-58.85±1.94)mV,阈电位为(-48.31±1.82)mV,锋电位幅度(61.75±2.11)mV,超射(12.96±3.32)mV,放电频率(10.50±2.69)Hz(n=4);(3)记录到49例分离神经元,应用0.3 mmol/L GABA诱发的电流平均幅值为(734.57±423.76)p A,给予100 nmol/L orexin-A预处理2 min后,电流幅值可被显着压抑至(228.02±141.83)p A(P<0.001),抑制率为(67.48±12.50)%;(4)在6例脊髓腹角神经元中,同时给予orexin-1型受体(OX1R)选择性拮抗剂SB334867(10μmol/L)和orexin-2型受体(OX2R)选择性拮抗剂TCSOX229(10μmol/L)可完全取消orexin-A对GABA电流的抑制作用(P>0.05);(5)单独应用SB334867(n=8)或TCSOX229(n=8)均可部分解除orexin-A对GABA电流的压抑作用;(6)对5个神经元胞内给予10μmol/L Bis-IV(PKC抑制剂)后,orexin-A不再压抑GABA电流(P>0.05);在6例神经元中,1μmol/L PMA(PKC激动剂)预处理2 min可模拟orexin-A的作用,显着抑制GABA电流,抑制率为(60.79±10.94)%,在此基础上,orexin-A则不能进一步压抑GABA电流(P>0.05)。然而,当胞内给予PKA抑制剂Rp-c AMP(50μmol/L)后,orexin-A仍可显着压抑GABA电流(n=5,P<0.01),抑制率为(63.08±12.82)%;(7)当给予无Ca2+细胞外液(n=8)或胞内应用Ca2+螯合剂BAPTA(n=7)时,orexin-A对GABA电流的压抑作用不受影响,抑制率分别为(65.97±18.29)%、(67.29±11.35)%。结论:(1)本实验方法得到的脊髓腹角神经元表面光洁、胞体透亮,神经元状态良好,适合应用膜片钳记录技术对神经元受体和胞内信号转导机制的分析;(2)记录的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连续且稳定,有超射说明细胞状态较好;(3)Orexin-A抑制脊髓腹角神经元的GABA电流,该效应可能经由OX1R和OX2R共同介导以及非Ca2+依赖的PKC信号通路的参与。

文江山[4](2020)在《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抑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显着而持久的精神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WHO统计报告显示从2005-2015的十年间抑郁症发病率增加了 18.4%,2018年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人,抑郁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失眠是抑郁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抑郁和失眠共病率高,共病时相互影响、加重病情,目前临床上以单胺能为代表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不良反应相对较高,临床上患者依从性差,治疗后易出现残留症状、复发率相对较高,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因此进一步明确抑郁和失眠共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开发单胺能以外的药物应用于抑郁和失眠共病显得极为重要。抑郁和失眠的疾病发生的显着关联可能具有独特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作出了大量的假设和研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抑郁和失眠的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炎性细胞因子IL-6、IL-2、TNF水平升高,同时研究表明失眠患者IL-6和TNF水平同样也会升高,荷兰学者研究显示抑郁的严重程度与炎性细胞因子IL-6水平成正相关,同时抑郁患者的失眠症状与炎性标记物相关。大量研究证明抗氧化剂可改善抑郁症状。艾地苯醌作为ETC的重要组成部分,艾地苯醌能够促进ATP生成、改善细胞代谢,同时艾地苯醌能够有效地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细胞、改善神经递质代谢的作用。研究目的:1.回顾国内外近几年开展的关于抑郁与失眠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机制的研究,分析艾地苯醌治疗抑郁伴失眠的药理机制。2.将艾地苯醌与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病人,观察其对于抑郁症状、失眠症状的改善情况,为抑郁失眠共病的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6名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3人和观察组103人,经系统全面的临床诊断评估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联用艾地苯醌(30mg/次,每日3次)治疗,两组患者均于用药前、用药3个月后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HAMA、HAMD、PSQI得分,两组的组内样本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可得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HAMA、HAMD、PSQI评分,两组的组间样本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观察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可明显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症状。结论:回顾文献发现炎症和氧化应激可以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造成HPA轴紊乱糖皮质激素异常分泌、导致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等方式在抑郁和失眠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艾地苯醌作为抗氧化剂与抗抑郁药物联用治疗抑郁伴失眠患者与只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进行对照实验,证明艾地苯醌与抗抑郁药物联用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失眠症状。

王惠[5](2020)在《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PL区在海洛因依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分别从行为学、神经化学、分子生物学三个水平探索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边缘前区(prelimbic cortex,PL)在海洛因依赖及成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海洛因诱导CPP模型:20只大鼠分对照组(Control)及海洛因诱导组(Heroin),每组10只。大鼠通过小剂量逐日递增法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海洛因诱导CPP模型。首日剂量为0.5mg/kg,以后每日增加0.5mg/kg,连续注射7d。海洛因诱导组大鼠上午皮下注射海洛因后置于CPP白箱内45分钟,间隔6小时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置于CPP黑箱内45分钟。对照组大鼠上午和下午都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置于白箱和黑箱。利用条件性位置性偏爱系统软件记录大鼠海洛因诱导CPP模型中的各项目行为学参数,判断大鼠海洛因诱导CPP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并分析大鼠海洛因诱导CPP模型建立前后大鼠各行为学参数指标的变化。2.PL区损毁: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和损毁组(Lesion),每组10只。损毁组大鼠利用立体定向化学损毁技术注入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IBO)0.5ul损毁双侧PL区,假手术组大鼠双侧PL区注入0.5ul生理盐水。术后恢复一周后再建立海洛因诱导CPP模型。通过分析比较海洛因注射前后CPP指标,推测双侧PL区损毁后是否影响大鼠海洛因诱导CPP的形成。甲苯胺蓝染色观察PL区损毁位置是否准确。3.PL区NR2亚基的测定:大鼠随机分两组,对照组(Control)和海洛因组。海洛因组16只大鼠,对照组8只大鼠。海洛因组16只大鼠又分为两种状态,即海洛因CPP状态(Heroin addiction)和海洛因戒断状态(Withdraw 7d),每种状态8只。两组大鼠按前述的造模方法建立海洛因诱导CPP模型。对照组和海洛因CPP状态大鼠连续7 d CPP训练后经心脏灌流后取脑,制作厚20um冰冻切片。戒断状态大鼠连续自然戒断7 d,期间每日给予正常饮食,但无海洛因注射。戒断状态大鼠戒断训练结束后经心脏灌流后取脑,制作厚度为20 um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PL区NR2亚基表达。结果:1.经过连续7 d的CPP训练,海洛因诱导组大鼠在白箱运动时间百分比及运动路程百分比都比建模前显着增多(P<0.01)。海洛因诱导组大鼠在黑、白箱穿梭次数明显增加(P<0.05),但平均运动速度无显着变化(P>0.05)。2.经过化学药物损毁双侧PL区后再建立海洛因依赖CPP模型,假手术组在白箱运动时间百分比及在白箱运动路程百分都比建模前明显增多(P<0.01),而手术损毁组大鼠在白箱运动时间百分比、运动路程百分比及在CPP箱中穿梭次数和建模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假手术组在白箱穿梭次数明显高于损毁组(P<0.05)。3.海洛因诱导组戒断状态大鼠在白箱运动时间百分比较建模前及海洛因CPP状态有显着差异(P<0.01)。4.大鼠脑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PP状态PL区NR2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其他NR2亚基无明显变化。海洛因戒断状态NR2B表达与CPP状态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海洛因戒断状态大鼠PL区NR2A、NR2C表达较CPP状态和对照组皆显着增强(P<0.01)。结论:用CPP系统能成功建立大鼠海洛因诱导CPP模型,大鼠海洛因注射7 d后表现为在白箱运动时间百分比、运动路程百分比及穿梭次数增加,戒断后位置偏爱加剧。PL区化学损毁破坏了海洛因诱导CPP的形成,表明PL区可能参与了海洛因依赖及成瘾相关学习记忆。大鼠海洛因成瘾与PL区NR2亚基的活性密切相关,NR2B可能参与海洛因成瘾的形成,而NR2A、NR2C与海洛因戒断后觅药行为的表达密切相关。

刘宁宁[6](2020)在《围绝经期女性认知功能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及内容: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认知功能,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技术为基础,联合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低频振幅算法(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全脑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技术以及基于体素形态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研究围绝经期女性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围绝经期组25例(平均年龄53.19±3.82岁);对照组绝经前组25例(平均年龄47.67±3.48岁)及绝经后组25例(平均年龄58.53±2.17岁)。每位志愿者完成一般资料问卷、更年期评定量表、抑郁症筛查量表、性激素水平测试、N-back任务及STROOP任务评估。应用GE 3.0T Discovery MR 750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志愿者进行静息态功能像以及结构像的数据采集。(1)应用基于Matlab R2012a平台的SPM12软件对静息态功能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过程包括:时间校正、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空间平滑、去线性漂移、低频滤波及去除协变量。应用基于Matlab R2012a平台的SPM12软件插件包VBM-DARTEL对高分辨率结构像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组织分割、配准空间标准化及空间平滑。(2)预处理后的静息态功能数据,利用Matlab R2012a平台的MICA软件及REST软件对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组ICA分析、ALFF分析以及Re Ho分析,将得到的静息态脑网络,全脑ALFF图以及全脑Re Ho图,以年龄及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研究围绝经期女性大脑功能的变化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3)预处理后的高分辨率结构像数据基于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之间ICA分析、ALFF分析以及Re Ho分析中差异的脑区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提取ROIs的灰质体积,以年龄及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研究围绝经期女性基于脑功能差异脑区的灰质体积的变化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1)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比较,年龄、更年期评定量表、泌乳素、促卵泡生成激素、雌二醇、STROOP反应时间和1-back反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年限、抑郁症筛查量表、睾酮、孕酮、黄体生成素、STROOP正确率、1-back正确率及2-back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后组比较,年龄、促卵泡生成激素、雌二醇、STROOP反应时间、1-back反应时间及2-back反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年限、抑郁症筛查量表、更年期评定量表、泌乳素、睾酮、孕酮、黄体生成素、STROOP正确率、1-back正确率及2-back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ICA分析比较围绝经期组与两个对照组之间静息态脑网络内功能连接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包括背侧注意网络的双侧顶下小叶、右侧角回;左侧额顶网络的左侧顶下小叶、左侧角回、左侧额上回;默认网络前部的双侧额上回;默认网络后部的左侧壳核、后扣带回;执行控制网络的右侧中央前回。其中左侧额顶网络的左侧顶下小叶和执行控制网络的右侧中央前回灰质体积减少。经偏相关分析背侧注意网络的右侧顶下小叶功能连接强度与雌二醇呈负相关,与STROOP反应时间呈正相关。(3)通过ALFF分析比较围绝经期与两个对照组之间ALFF升高的脑区包括左侧直回、左侧舌回;左侧直回灰质体积减少;ALFF减低的脑区包括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上回、左侧额下回、左侧脑岛;左侧颞上回灰质体积减少。经偏相关分析左侧直回ALFF值与雌二醇呈负相关;左侧中央前回ALFF值与STROOP反应时间呈正相关。(4)通过Re Ho分析比较围绝经期与两个对照组之间Re Ho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直回、右侧额上回、左侧舌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直回灰质体积减少;Re Ho减低的脑区包括左侧颞下回、双侧壳核、左侧顶下小叶。经偏相关分析右侧额上回Re Ho值与雌二醇呈负相关,与2-back反应时间呈正相关;左侧颞下回Re Ho值与STROOP反应时间呈正相关。结论:(1)围绝经期女性静息态脑功能变化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影响认知功能。(2)围绝经期女性脑功能的变化大多独立于脑结构的变化。(3)围绝经期女性静息态大脑神经活动减弱,可能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大脑神经活动增强,可能是大脑神经反应性代偿。

韦婷[7](2020)在《针刺调节失眠大鼠注意缺陷的TRN区小胶质细胞P2X7受体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丘脑网状核(TRN)为核心,以小胶质细胞P2X7受体(P2X7R)为切入点,探讨针刺调节失眠大鼠注意力缺陷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失眠后注意力缺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D(Sprague-Dowley)大鼠按正常光暗周期(L:D=12:12)驯化1周后,选用与正常光暗周期同步的30只大鼠,根据大鼠光照期自发活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20只,造模组大鼠采用连续2d腹腔注射PCPA悬浊液复制失眠模型后,再根据其光照期活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在ZT4(ZT:Zeitgeber time,即11:00)时间点选取内关、后三里连续针刺5d,每日1次,15min/次。实验全程运用Clocklab 2数据采集系统动态监测大鼠睡眠情况。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的潜伏期和波幅对大鼠注意力情况进行评价。针刺干预结束后,提取脑组织,使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大鼠TRN区小胶质细胞P2X7R荧光表达和IL-1β、TNF-α浓度。结果:1.SD大鼠在L:D(12:12)光暗驯化期间,睡眠—活动昼夜节律稳定,呈现为光照期休息,暗置期活动,大鼠光照期的自发活动量在各组间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经PCPA造模后,模型组和针刺组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紊乱,大鼠光照期自发活动量明显增多(P<0.01)。经针刺干预后,针刺组大鼠睡眠状态改善,睡眠—活动节律逐渐恢复,光照期自发活动量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1)。2.造模前,各组间大鼠P3潜伏期和波幅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基线良好。造模后,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P3潜伏期延迟,P3波幅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内关、后三里后,针刺组大鼠P3潜伏期缩短,P3波幅升高,同模型组相比存在较大差异(P<0.05)。3.免疫荧光数据显示,模型组大鼠小胶质细胞上P2X7R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针刺治疗后,针刺组大鼠TRN区小胶质细胞上P2X7R平均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而同对照组比较则无突显差异(P>0.05)。对照组大鼠TRN区小胶质细胞胞体偏小,荧光着色后光密度较低,以呈现静息状态的小胶质细胞为主;模型组大鼠小胶质细胞胞体明显增大、饱满,分支变短变粗,呈活化状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其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增加(P<0.01);针刺组大鼠TRN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形态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细胞胞体缩小,活化的细胞数量减少,针刺组小胶质细胞平均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5)。4.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RN区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TRN区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1.针刺内关、足三里可改善失眠后的注意缺陷。2.针刺可能通过调节TRN区小胶质细胞P2X7R的表达,抑制TRN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降低其诱发的炎性反应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实现对失眠后注意缺陷的治疗。

王莹[8](2019)在《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和大鼠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评价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并从单胺类神经递质、炎性细胞因子、ERK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方法:1.药效学研究:(1)雄性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酸氟西汀组(0.02g/kg)、柴胡疏肝散(9.29g/kg生药)、高剂量组(23.52g/kg生药)、中剂量组(11.76g/kg生药)和低剂量组(5.88g/kg生药),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6天,空白对照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于第14天进行悬尾实验和第15天进行强迫游泳实验。(2)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CUMS模型,以糖水偏好实验作为造模成功的判断标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盐酸氟西汀0.01g/kg)、中药阳性对照组(柴胡疏肝散6.5g/kg生药)、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16.48g/kg生药)、中剂量组(8.24g/kg生药)和低剂量组(4.12g/kg生药),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连续15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继续给予应激,持续15天,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称量大鼠体重,进行糖水消耗实验和开场实验。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皮质和下丘脑中5-HT、DA和NE的含量。(2)神经免疫: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L-4和IL-10的水平。(3)ERK通路: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Raf、p-Raf、Rsk、MEK、p-MEK、ERKl/2、p-ERKl/2、CREB、p-CREB和BDNF的蛋白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CREB、BDNF和Trk B的m 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的表达。结果:1.药效学研究:(1)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P<0.05);氟西汀组、柴胡舒肝散组、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P<0.05)。(2)大鼠行为学结果:组内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提高(P<0.01),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均明显提高(P<0.01)。给药1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上升(P<0.05),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明显上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前造模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均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减少(P<0.01),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减少(P<0.05);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增加(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增加(P<0.01)。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测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皮质和下丘脑内5-HT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皮质内DA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和下丘脑内DA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海马内NE的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内NE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2)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下降(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上升(P<0.05),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3)ERK信号通路检测结果:WB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p-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内MEK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ERK1/2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的大鼠海马内CREB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CREB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BDN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rt-PCR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m RNA和ERK2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升高(P<0.05)。IHC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2和Trk B的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1.参胡温胆汤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缩短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逆转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下降、体重减轻、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减少的症状。2.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与上调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和NE的含量有关。3.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下调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对机体进行双相良性调节,恢复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有助于防治抑郁症。4.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指标(Raf、MEK、ERK、RSK、CREB),调节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 B,有助于发挥抗抑郁作用。

边海曼[9](2019)在《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多模态MRI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MRS研究目的:氯胺酮具有明显快速的抗抑郁作用,对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同样良好,但是其抗抑郁神经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试图探索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神经机制并为其有效性提供影像学方面的客观依据。方法:应用MRS技术采集20例健康对照和20例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及安慰剂滴注前(基线)、滴注后2小时、24小时、7天四个时间点的前扣带回膝部和中扣带回前部的磁共振波谱资料。与健康对照比较,观察难治性抑郁症在上述脑区存在异常的脑生化代谢指标;观察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在上述四个时间点的脑生化代谢指标的变化模式。结果:1.与健康对照比较,难治性抑郁症左侧前扣带回膝部Cho/Cr、MI/Cr明显减低(p<0.05),NAA/Cr、Glx/Cr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前扣带回膝部及两侧中扣带回前部Cho/Cr、MI/Cr、NAA/Cr、Glx/C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以HAMD-17评分减分率>50%为有效标准,共13例患者氯胺酮治疗有效,但是我们在氯胺酮滴注后各时间点各脑区均未检测到脑生化代谢物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05)。结论:1.难治性抑郁左侧前扣带回膝部存在细胞膜合成或降解异常以及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提示可以将左侧前扣带回膝部作为难治性抑郁治疗的靶区。2.应用现有的MRS技术研究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神经机制有技术局限性。第二部分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rs-fMRI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氯胺酮滴注前后难治性抑郁症静息态脑功能变化模式,明确其治疗难治性抑郁的疗效时间窗,试图探索氯胺酮抗抑郁的神经机制,并为其有效性提供影像学方面的客观依据。方法: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方法ReHo与fALFF分析20例难治性抑郁症与20例健康对照的静息态脑功能差异以及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在基线、滴注后2小时、24小时、7天的静息态脑功能指标变化模式。结果:1.与健康对照比较,难治性抑郁症左侧顶下小叶、双侧扣带回ReHo值增高,右侧小脑后叶及左侧岛叶的ReHo值减低;左侧颞下回、颞中回fALFF值增高,右侧额中回fALFF值降低(p<0.001,cluster≥50)。2.氯胺酮滴注后24小时,13例治疗有效患者左侧扣带回ReHo值及左侧颞中回fALFF值较基线水平减低趋于正常(p<0.001,cluster≥50)。3.基线水平功能异常的脑区在氯胺酮滴注后2小时、7天未检测到变化(p>0.001)。结论:1.氯胺酮滴注后24小时,治疗有效患者左侧扣带回及左侧颞中回的功能恢复可能是氯胺酮此时效果最佳的神经机制之一。2.氯胺酮抗抑郁2小时起效且有效性持续一周可能是通过其他神经基础实现。第三部分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DKI研究目的: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在探索神经组织发育性或病理性改变时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评估DKI技术在探索难治性抑郁症脑白质异常中的能力以及应用DKI技术探索氯胺酮抗抑郁神经机制,同时为其有效性提供影像学方面的客观依据。方法:采集20例健康对照和20例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及安慰剂滴注前、滴注后2小时、24小时、7天共四个时间点的的DKI数据,然后使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分析难治性抑郁症与健康对照比较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并且分析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在上述四个时间点的脑白质微观结构变化模式。结果:1.与健康对照比较,难治性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多个脑区的扩散指标FA值的降低、MD、AD、RD的增加以及峰度指标MK、AK、RK的减低(p<0.001,cluster≥50)。2.与基线比较,13例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主要表现为多个脑区的扩散指标FA值的升高、MD、AD、RD值的降低以及峰度指标MK、AK、RK的增加(p<0.001,cluster≥50)。3.胼胝体、内外囊以及辐射冠在氯胺酮治疗后微观结构完整性得到恢复。4.氯胺酮滴注后2小时脑白质微观结构开始改善,24小时最为明显,7天时减少。结论:1.DKI技术可以敏感检测出难治性抑郁症脑白质的异常改变,也可以敏感检测出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2.胼胝体、内外囊以及辐射冠的微观结构完整性恢复可能是氯胺酮抗抑郁的神经基础之一。3.应用DKI技术可以为氯胺酮抗抑郁的有效时间窗提供一定的影像学方面的客观依据。

高丽丽[10](2019)在《Gaboxadol改善青春期小鼠抑郁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抑郁症的发病率伴随生活压力和社会竞争的加重而日益升高,至今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的情感障碍类的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抗抑郁药物机制的研究和更有效的治疗药物的开发也进展缓慢。青春期是激素和行为发生改变的主要发展阶段,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特殊。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抑制在青春期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青春期激素水平在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明显波动,特别是女性发病率明显升高,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峰。中枢神经系统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是主要担任多种情感认知功能的重要脑区。氯胺酮(Ketamine)的快速抗抑郁作用的相关研究和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提示中间神经元对锥体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在抑郁症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1,2]。本研究在制备青春期小鼠抑郁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模型(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的基础上,应用行为学、高尔基染色、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前额叶皮层突触外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A型(GABAA)受体δ亚基的表达、AMPA(a-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AMPA)受体GluA1和GluA2亚基的表达以及中间神经元GABAA受体δ亚基的表达,并观察δ-GABAA受体特异性激动剂gaboxadol(4,5,6,7-tetrahydroisoxazole[5,4-c]pyridine-3-ol,THIP),对上述受体亚基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GABAA受体δ亚基表达水平以及中间神经元的GABAA受体δ亚基表达对锥体神经元抑制作用的影响。研究方法:1.青春期小鼠抑郁模型的构建P21天的C57BL/6J小鼠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CUMS组和THIP+CUMS组。采用改良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方法建立抑郁模型,时间持续3周,使用的应激源主要有10种,包括:水平震荡、噪声、束缚、禁水、禁食、昼夜颠倒、潮湿垫料、倾斜鼠笼、空笼饲养、陌生鼠笼等,CUMS组每天随机且不重复的应用2种应激刺激,应激源每周不同程度的增加时间。3周后进行观察,根据小鼠的糖水偏爱测试的糖水消耗百分数、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测试的不动时间分析小鼠是否抑郁,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模型是否造模成功。2.δ-GABAA受体在GABA能抑制、AMPA受体上膜和青春期小鼠抑郁行为中的作用比较青春期小鼠制备CUMS后各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前额叶树突和树突棘结构形态的变化和相关受体蛋白的表达。通过各组小鼠糖水消耗百分数、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的不动时间判断小鼠是否有抑郁样表现。通过高尔基形态染色比较造模前后各组小鼠前额叶神经元树突和树突棘的形态密度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比较造模和给药后各组小鼠GABAA受体δ亚基、AMPA受体GluA1和GluA2亚基膜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的变化。3.研究THIP对青春期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前额叶树突和树突棘结构形态的变化以及相关受体蛋白的表达P21天的C57BL/6J小鼠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CUMS组和THIP+CUMS组(THIP+CUMS)三组。比较青春期小鼠给THIP后,各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前额叶树突和树突棘结构形态的变化和相关受体蛋白的表达。通过各组小鼠糖水偏爱实验的糖水消耗百分数、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的不动时间判断小鼠是否有抑郁样表现。通过高尔基形态染色比较给药后各组小鼠前额叶神经元树突和树突棘的形态密度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比较给药后各组小鼠GABAA受体δ亚基、AMPA受体GluA1和GluA2亚基膜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的变化比较神经元功能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CUMS后,CUMS组较对照组的糖水消耗百分数(62.50±5.23,86.00±0.40),悬尾实验的不动时间(190.40±14.13,133.20±13.00)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157.80±20.44,71.63±7.32)均有不同程度的统计学意义(P<0.05);高尔基染色检测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基底(6.30±0.53,12.32±0.89)和顶端(6.33±0.70,11.97±0.79)树突棘的数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GABAA受体的δ亚基(1.053±0.03744,1.437±0.04870)以及AMPA受体的GluA1(1.145±0.3500,3.128±0.2941)和GluA2亚基(0.6397±0.3078,1.409±0.05413)的膜蛋白表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统计学意义(P<0.05);GABAA受体的δ亚基(1.518±0.03955,1.451±0.05966)以及AMPA受体的GluA1(1.168±0.01066,1.190±0.03391)和GluA2亚基(1.202±0.03242,1.216±0.02648)的总蛋白表达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ABAA受体的δ亚基荧光强度(47.64±1.164,61.74±3.102)有统计学差异(P<0.05)。2.CUMS后,给THIP后,THIP+CUMS组和CUMS组相比较糖水偏爱测试(83.36±1.46,62.50±5.23)、悬尾实验的不动时间(130.4±10.69,190.40±14.13)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59.28±7.03,157.80±20.44)均有不用程度的统计学意义(P<0.05);高尔基染色检测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基底(10.56±0.44,6.30±0.53)和顶端(12.60±0.81,6.33±0.70)树突棘的数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GABAA受体的δ亚基(1.479±0.02685,1.518±0.03955)以及AMPA受体的GluA1(1.168±0.01066,1.174±0.01212)和GluA2亚基(1.202±0.03242,1.191±0.03420)的总蛋白表达含无统计学意义(P>0.05);GABAA受体的δ亚基(1.517±0.05973,1.053±0.03744)以及AMPA受体的GluA1(3.453±0.1897,1.145±0.3500)和GluA2亚基(1.513±0.02358,0.6397±0.3078)的膜蛋白表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ABAA受体的δ亚基荧光强度(56.54±1.371,47.64±1.16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照组和CUMS组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学表现有明显差异,应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的方法,青春期小鼠抑郁样模型造模成功。造模后,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减少、GABAA受体的δ亚基以及AMPA受体的GluA1和GluA2亚基的膜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ABAA受体的δ亚基荧光强度明显减少,提示GABAA受体的δ亚基使中间神经元兴奋性增加,从而对锥体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增强,锥体神经元去极化作用减弱,抑制Ca2+内流,降低AMPA受体的GluA1和GluA2亚基的磷酸化,从而上膜减少,使突触可塑性发生改变,可能导致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生。2.应用THIP作用于青春期抑郁小鼠,其行为学SPT明显增加,TST和FST的不动时间明显减少、前额叶皮层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明显增加、GABAA受体的δ亚基以及AMPA受体的GluA1和GluA2亚基的膜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ABAA受体的δ亚基荧光强度明显增加,提示GABAA受体的δ亚基增加使中间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对锥体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锥体神经元去极化作用增强,使Ca2+内流增加,促使AMPA受体的GluA1和GluA2亚基的磷酸化,从而上膜增加,改善突触可塑性,使青春期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善。

二、GABA及GABA_α受体在大鼠前额叶执行控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ABA及GABA_α受体在大鼠前额叶执行控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丘脑底核-丘脑前核环路可塑性参与帕金森病模型鼠运动障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帕金森病
        1.1.1 概述
        1.1.2 病理变化
        1.1.3 临床表现
        1.1.4 治疗方法
    1.2 基底节环路
        1.2.1 基底节运动核团
        1.2.2 基底节运动环路模型
    1.3 丘脑前核
        1.3.1 丘脑前核的解剖
        1.3.2 ANT神经递质组成
        1.3.3 ANT与临床
    1.4 PD中突触可塑性变化
        1.4.1 NMDAR在PD突触可塑性中变化
        1.4.2 AMPAR在PD突触可塑性中变化
    1.5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和目的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抗体、病毒及仪器
        2.1.3 液体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立体定位坐标
        2.2.2 单侧PD模型鼠建立及评估指标
        2.2.3 病毒立体定位注射
        2.2.4 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IBO)注射
        2.2.5 埋植给药管及药物微量注射
        2.2.6 体内光遗传学刺激
        2.2.7 行为学测试
        2.2.8 脑组织灌注取材和冷冻切片
        2.2.9 冷冻切片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2.2.10 蛋白样品的制备及免疫印迹
        2.2.11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2.2.12 在体电生理记录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STN与 ANT存在兴奋性单突触连接
    3.2 PD模型鼠损伤侧ANT神经元活性增高
    3.3 抑制STN-ANT环路改善PD小鼠运动障碍
    3.4 STN-ANT环路可塑性参与PD小鼠运动障碍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本文主要发现
    4.2 讨论
        4.2.1 PD动物模型
        4.2.2 STN与GPi治疗PD的比较
        4.2.3 ANT与运动控制
        4.2.4 STN-ANT环路可塑性与运动障碍
    4.3 本文创新及不足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 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环路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2)人参总皂苷配伍附子生物碱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抑郁症概述
    1.2 抑郁症发病机制
        1.2.1 神经营养因子假说
        1.2.2 神经可塑性假说
        1.2.3 单胺类假说
        1.2.4 神经内分泌假说
        1.2.5 细胞因子假说
    1.3 自噬与抑郁症
    1.4 雌激素与抑郁症
    1.5 参附配伍与抑郁症
        1.5.1 人参与抑郁症
        1.5.2 附子与抑郁症
        1.5.3 参附配伍理论基础
    1.6 研究总体设计
第二章 参附配伍对卵巢摘除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药材提取
        2.2.2 实验分组与给药
        2.2.3 抑郁模型的建立
        2.2.4 旷场实验
        2.2.5 强迫游泳实验
        2.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2.7 免疫印迹实验
        2.2.8 代谢组学实验
        2.2.9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参附配伍对抑郁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2.3.2 参附配伍对抑郁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的影响
        2.3.3 参附配伍对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CREB-BDNF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3.4 参附配伍对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mTORC1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3.5 参附配伍对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自噬通路主要蛋白表达的影响
        2.3.6 参附配伍对抑郁小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mTORC1 拮抗剂对参附配伍抗抑郁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分组与给药
        3.2.2 抑郁模型的建立
        3.2.3 旷场实验
        3.2.4 强迫游泳实验
        3.2.5 悬尾实验
        3.2.6 免疫印迹实验
        3.2.7 Golgi-Cox染色实验
        3.2.8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mTORC1拮抗剂对参附配伍给药抑郁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3.3.2 mTORC1拮抗剂对参附配伍给药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CREB-BDNF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3.3 mTORC1拮抗剂对参附配伍给药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mTORC1 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3.4 mTORC1拮抗剂对参附配伍给药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自噬通路主要蛋白表达的影响
        3.3.5 mTORC1拮抗剂对参附配伍给药抑郁小鼠海马各亚区树突棘密度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Orexin-A抑制新生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GABA电流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与软件
        1.3 实验药品与溶液
    2 实验方法
        2.1 离体脊髓切片的制备
        2.1.1 切片前准备工作
        2.1.2 脊髓切片制备步骤
        2.2 酶消化切片与脊髓腹角神经元的急性分离
        2.3 穿孔膜片钳记录
        2.3.1 记录前准备
        2.3.2 给药系统及方式
        2.3.3 膜片钳记录
        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结果
    1 脊髓腹角神经元形态学分析
    2 急性分离脊髓腹角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参数
    3 Orexin-A压抑脊髓腹角神经元的GABA电流
    4 Orexin-A压抑脊髓腹角神经元的GABA电流的作用机制
讨论
    1 急性分离脊髓腹角神经元实验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2 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放电模式分析
    3 Orexin-A对脊髓腹角神经元上GABA电流的影响
    4 Orexin-A压抑脊髓腹角神经元的GABA电流的作用机制
    5 Orexin-A调制脊髓腹角神经元GABA受体可能的生理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Orexin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附件

(5)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PL区在海洛因依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海洛因依赖CPP大鼠行为学变化及PL区损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CPP装置
        1.4 实验试剂及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海洛因CPP模型的建立[29]
        2.3 PL区化学损毁和海洛因依赖CPP建模
        2.4 组织学处理
        2.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大鼠给药后状态变化
        2 大鼠海洛因依赖CPP行为学参数分析
        2.1 大鼠在CPP箱内运动轨迹
        2.2 大鼠在白箱运动时间百分比
        2.3 大鼠在白箱运动路程百分比
        2.4 大鼠在CPP箱内平均运动速度
        2.5 大鼠在CPP箱内穿梭次数
        3 双侧PL区损毁对海洛因依赖CPP的影响
        4 PL区注射组织学鉴定
    讨论
第二部分 NR2 亚基在海洛因诱导CPP模型大鼠PL区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溶液配制
        2.3 海洛因CPP模型的建立
        2.4 免疫染色实验
        2.5 荧光显微镜观察
        2.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海洛因诱导CPP的形成
        2 PL区NR2亚基表达
        2.1 PL区NR2A表达
        2.2 PL区NR2B表达
        2.3 PL区NR2C表达
        2.4 PL区NR2D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围绝经期女性认知功能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围绝经期女性认知功能的静息态脑网络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分组
        1.1.3 性激素水平测试
        1.1.4 量表评估
        1.1.5 认知任务评估
        1.1.6 MRI扫描
        1.1.7 数据分析
        1.1.8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基本情况比较
        1.2.2 围绝经期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静息态脑网络
        1.2.3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静息态脑网络内功能连接比较
        1.2.4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基于ROI的灰质体积比较
        1.2.5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基于ROI功能连接强度、灰质体积与雌激素水平、N-back及 STROOP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女性生殖期的分期
        1.3.2 雌激素水平对大脑的影响
        1.3.3 神经影像学研究认知与围绝经期的关系
        1.3.4 静息态脑网络在围绝经期中的应用
    1.4 小结
二、围绝经期女性认知功能的全脑低频振幅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对象分组
        2.1.3 性激素水平测试
        2.1.4 量表评估
        2.1.5 认知任务评估
        2.1.6 MRI扫描
        2.1.7 数据分析
        2.1.8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基本情况比较
        2.2.2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全脑低频振幅比较
        2.2.3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基于ROI的灰质体积比较
        2.2.4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基于 ROI 的低频振幅、灰质体积与雌激素水平、N-back 及 STROOP 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围绝经期女性的认知功能障碍
        2.3.2 结构MRI对围绝经期女性认知功能的研究
        2.3.3 功能MRI对围绝经期女性认知功能的研究
        2.3.4 利用低频振幅技术对围绝经期女性认知功能的研究
    2.4 小结
三、围绝经期女性认知功能的全脑局部一致性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对象分组
        3.1.3 性激素水平测试
        3.1.4 量表评估
        3.1.5 认知任务评估
        3.1.6 MRI扫描
        3.1.7 数据分析
        3.1.8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基本情况比较
        3.2.2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全脑局部一致性比较
        3.2.3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基于ROI的灰质体积比较
        3.2.4 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基于 ROI 的全脑局部一致性、灰质体积与雌激素水平、N-back 及 STROOP 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雌激素与神经系统和认知过程的联系机制
        3.3.2 利用局部一致性方法对围绝经期女性认知功能的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雌激素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针刺调节失眠大鼠注意缺陷的TRN区小胶质细胞P2X7受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技术路线图
    实验1 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睡眠状态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小结
    实验2 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注意缺陷的效应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实验小结
    实验3 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TRN区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P2X7R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实验小结
讨论
    1 内关、足三里在睡眠和注意力调节中的地位与作用
    2 注意力的客观评估方法及针刺对失眠大鼠注意缺陷的影响
        2.1 P3对注意力的评价
        2.2 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P3的调节作用
    3 TRN在睡眠和注意力中的调控作用
        3.1 TRN在睡眠中的调控作用
        3.2 TRN在注意力中的调控作用
    4 小胶质细胞P2X7R在失眠中的作用及针刺对其的影响
        4.1 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失眠后的中枢调节机制
        4.2 P2X7R在小胶质细胞上高度表达并参与睡眠调节
        4.3 针刺对小胶质细胞P2X7R调节作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综述 针灸治疗失眠后认知功能缺陷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8)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2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2.1 心境低落
        2.2 认知功能损害
        2.3 意志活动减退
        2.4 躯体症状
        3 抑郁症脑结构的改变
        4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4.1 脑内神经递质
        4.2 神经内分泌
        4.3 神经免疫
        4.4 神经营养因子
        4.5 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5 抑郁症的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非药物疗法
    二 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1 郁证病因病机概述
        1.1 沿革概要
        1.2 蒋健教授郁证研究成果
        2 中医药解郁(抗抑郁)治疗研究进展
        2.1 中药
        2.2 针灸
    三 加味温胆汤相关研究
        1 方剂来源及其主治、适应症
        2 组方意义
        3 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
        3.1 抑郁症
        3.2 失眠
        3.3 癫痫
        3.4 心血管疾病
        3.5 消化系统疾病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参胡温胆汤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2 行为绝望模型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
        4.2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二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及观察指标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4.2 CUMS大鼠模型的建立
        4.3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的影响
        4.4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4.5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开场实验中大鼠行为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海马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4.2 皮质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4.3 下丘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5 小结
    实验四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4.2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五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造模方法
        2.3 取材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WB检测大鼠海马区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4.2 rt-PCR检测大鼠海马区ERKl/2、CREB、BDNF和 Trk B的基因表达
        4.3 IHC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表达
        5 小结
讨论
    1 实验方法的选择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1.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1.3 实验取材的选择
    2 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
        2.1 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的影响
        2.2 对CUMS大鼠的影响
    3 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
        3.1 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 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ERK通路的影响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9)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多模态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MRS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MRS采集及数据分析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难治性抑郁症与健康对照一般资料比较及治疗后各量表评分变化
        1.2.2 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治疗前后MRS结果分析
    1.3 讨论
        1.3.1 MRS基本原理
        1.3.2 MRS常用各代谢物指标生物学含义
        1.3.3 MRS技术在抑郁症研究当中的应用
        1.3.4 MRS在抑郁症治疗反应研究当中的应用
    1.4 小结
二、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rs-fMRI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步骤
        2.1.3 静息态fMRI数据采集
        2.1.4 数据预处理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难治性抑郁症与健康对照一般资料比较及治疗后各量表评分变化
        2.2.2 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治疗前后ReHo指标变化
        2.2.3 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治疗前后fALFF指标变化
    2.3 讨论
        2.3.1 难治性抑郁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特点
        2.3.2 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治疗后多个时间点静息态脑功能变化特点
    2.4 小结
三、单次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脑白质扩散峰度成像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步骤
        3.1.3 DKI数据采集
        3.1.4 DKI的理论模型
        3.1.5 DKI数据预处理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难治性抑郁症与健康对照一般资料比较及治疗后各量表评分变化
        3.2.2 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治疗前后DKI指标变化结果
    3.3 讨论
        3.3.1 难治性抑郁患者脑白质损害模式
        3.3.2 难治性抑郁患者氯胺酮治疗后多个时间点的脑白质变化模式
        3.3.3 研究的限制与不足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氯胺酮治疗抑郁症现状及其神经机制磁共振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Gaboxadol改善青春期小鼠抑郁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一、δ-GABAA受体对青春期抑郁小鼠GABA能抑制及AMPA受体功能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1.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1.1.4 实验方法
        1.1.4.1 改良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的制备
        1.1.4.2 实验动物分组
        1.1.4.3 青春期小鼠阴道口观察
        1.1.4.4 糖水偏爱测试(saccharin preference test,SPT)
        1.1.4.5 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
        1.1.4.6 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
        1.1.4.7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PFC组织中的GABAA受体δ亚基、AMPA受体的GluA1和GluA2亚基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的表达
        1.1.4.8 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树突棘密度
        1.1.4.9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V神经元和GABAA受体δ亚基在PFC中的定位
        1.1.4.10 实验数据分析
    1.2 结果
        1.2.1 两组P20 青春期小鼠制备CUMS之前的各项行为学实验结果
        1.2.2 制备CUMS后两组P42青春期小鼠各项行为学实验结果
        1.2.3 制备CUMS后两组P42青春期小鼠western blot总蛋白实验结果
        1.2.4 制备CUMS后两组P42青春期小鼠western blot膜蛋白实验结果
        1.2.5 制备CUMS后两组P42青春期小鼠高尔基染色实验结果
        1.2.6 制备CUMS后两组P42青春期小鼠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Gaboxadol改善青春期小鼠抑郁行为的作用机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1.4.1 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的制备
        2.1.4.2 实验动物分组
        2.1.4.3 青春期小鼠阴道口观察
        2.1.4.4 糖水偏爱测试(saccharin preference test,SPT)
        2.1.4.5 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
        2.1.4.6 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
        2.1.4.7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PFC组织中的GluA1、GluA2、δ亚基受体膜蛋白的表达
        2.1.4.8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PFC组织中的GluA1、GluA2、δ亚基受体总蛋白的表达
        2.1.4.9 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树突棘密度
        2.1.4.10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V神经元和GABAA受体δ亚基在PFC中的定位
        2.1.4.11 实验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给THIP后各组小鼠各项行为学实验结果
        2.2.2 给THIP后各组小鼠P42western blot总蛋白实验结果
        2.2.3 给THIP后各组小鼠P42western blot膜蛋白实验结果
        2.2.4 给THIP后P42各组小鼠高尔基染色实验结果
        2.2.5 给THIP后各组小鼠P42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GABA及GABA_α受体在大鼠前额叶执行控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丘脑底核-丘脑前核环路可塑性参与帕金森病模型鼠运动障碍机制研究[D]. 张慧. 军事科学院, 2021(02)
  • [2]人参总皂苷配伍附子生物碱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D]. 金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3]Orexin-A抑制新生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GABA电流的机制研究[D]. 杨鑫宇. 皖南医学院, 2021
  • [4]艾地苯醌治疗抑郁状态伴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D]. 文江山. 山东大学, 2020(02)
  • [5]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PL区在海洛因依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王惠.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6]围绝经期女性认知功能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D]. 刘宁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针刺调节失眠大鼠注意缺陷的TRN区小胶质细胞P2X7受体机制研究[D]. 韦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8]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多模态MRI研究[D]. 边海曼.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Gaboxadol改善青春期小鼠抑郁行为的研究[D]. 高丽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GABA和GABA_α受体在大鼠前额叶执行控制中的作用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