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氮代谢物论文-陈静

反应氮代谢物论文-陈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应氮代谢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液,结直肠癌,脂类,非靶向代谢组

反应氮代谢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1](2019)在《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探究血液中与CRC诊疗以及预测卡培他滨不良反应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探究CRC患者血液中与CRC诊疗以及预测卡培他滨不良反应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方法:为了检测到更多的内源性代谢物,血液首先经过蛋白沉淀法对血液进行处理,再使用液液萃取的方法,将血液样本分为上层的极性代谢物和下层的非极性代谢物两层然后分别进行上机测定。上层的极性代谢物所用的色谱柱为:HILIC-Z(2.1×150mm)色谱柱+HILIC-Z(2.1×5mm)预柱;按照流动相比例为:纯水(10mol/L甲酸铵)-90%乙腈(10mol/L甲酸铵)进行梯度程序洗脱,流速0.5mL·min~(-1),柱温40℃。下层的非极性代谢物所用的色谱柱为:C18(2.1×100mm,1.7μm)色谱柱+预柱:C18(2.1×5mm,1.7μm);按照流动相比例为:60%乙腈的水溶液(0.1%甲酸+10mol/L甲酸铵)-异丙醇:水=9:1(0.1%甲酸+10mol/L进行程序洗脱,流速0.3mL·min~(-1),柱温65℃。对采集一级的数据采用非靶向的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后期数据的分析。首先使用SIMCA软件对主成分分别进行(PCA)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PLS-DA)分析和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IP>1)分析。同时使用MetaboAnalyst软件制作火山图进行筛选(P<0.05且FC>2)的特征离子峰。最终筛选出同时满足VIP>1且P<0.05,FC>2的特征离子峰,将筛选的满足条件的化合物的串联质谱数据进行靶向的二级分析,将采集的靶向二级分析的数据分别与数据库HMDB和METALIN等进行质谱信息匹配。最后对筛选的具有生物意义的化合物使用SPSS 13.0软件对化合物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在结直肠癌患者上层血液中发现了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潜在生物标志物Succinicacidsemialdehyde、N1N12Diacetylspermine、Adenosine5monophosphate、Octanoyl-CoA、Creatinine。下层血液中筛选到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Triethylamine、N-stearoyl valine、GlcCer(d16:1/24:0)。经过诊断价值的评价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液中化合物Succinicacidsemialdehyde、N1,N12Diacetylspermine、Octanoyl-CoA、GlcCer(d16:1/24:0)具有诊断意义。同时筛选出化合物Bis(2-hydroxyethyl)dithiocarbamic acid、GlcCer(d16:1/24:0)同时具有有一定的预测手足综合症能力。结论: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从血液中筛选出了可以用于诊断结直肠癌以及预测卡培他滨辅助化疗不良反应的代谢物。因此非靶向代谢组学可以用于结直肠癌的检测以及寻找新的潜在的代谢性标志物,为后期临床上对结直肠癌的研究以及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等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期刊2019-06-01)

[2](2019)在《细菌代谢物对肠道免疫反应产生重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据Morita N 2019年1月23日(Nature,2019 Jan 23. doi:10.1038/s41586-019-0884-1.)报道,日本大阪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激活正常细菌能够诱导肠道免疫细胞长出称为树突(dendrite)的触须状结构来"捕获"抗原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从而触发即时和长期的免疫反应。代谢物是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代谢是在所有活的细胞内发生的化学过程,可确保细胞持续发挥功能。人们已在许多(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9年02期)

曲斌,刘善菁,刘雨昕,陆桂萍,耿士伟[3](2019)在《基于平行反应监测模式的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测定生鲜牛乳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测定生鲜牛乳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物(氟甲腈、氟虫腈硫醚及氟虫腈砜)残留的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经Captiva ND lipids净化柱去除基质中的脂质干扰物,液相色谱分离,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定性定量测定,平行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4种待测组分均获得足够的色谱保留和分离,各化合物在0.5~10.0μg·kg~(-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日间精密度小于15%,方法回收率在85%~115%之间,方法的定量下限为0.5μg·kg~(-1)。结论:此方法快速、准确且灵敏度高,为监测生鲜牛乳中的氟虫腈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诗怡[4](2018)在《法米替尼靶点的再发现及体内代谢物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法米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也是一个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多种实体瘤均有较好的疗效。然而,在其临床应用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临床前实验表明法米替尼对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突变率较高的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无抑制效果,而临床试验显示其对EGFR野生型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表明法米替尼的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验证;(2)法米替尼对转移性肾癌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上尚未找到与肾癌治疗相关的特异性较强的生物标志物,仍需对法米替尼的临床效应相关因素进行探索。综上,进一步探索法米替尼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对推动法米替尼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基于激酶酶谱筛查平台,检测了法米替尼对275个蛋白激酶的抑制率,并结合各激酶在肿瘤中的意义,初步确定了棘皮动物微管结合样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EML4-ALK)融合基因的突变蛋白为其潜在靶点。因此,本课题将具有该遗传背景的NSCLC细胞株NCI-H2228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细胞水平及动物水平对该靶点进行相关验证,并初步阐明法米替尼作用机制。此外,本研究还将检测临床患者的血药浓度,综合临床基本信息考察法米替尼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因素,为法米替尼的个体化给药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方法与结果1.以克唑替尼为阳性对照药,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法米替尼对NCI-H2228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同时考察法米替尼对该细胞凋亡、周期和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法米替尼对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的NSCLC细胞具有较好的活性抑制作用,且20nM法米替尼处理48 h后的NCI-H2228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能使NCI-H2228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且周期阻滞在G0/G1期,同时法米替尼还能抑制其迁移,提示法米替尼具有抑制EML4-ALK突变的NSCLC增殖及促进凋亡的能力。2.分别用不同浓度法米替尼(5,10,20nM)处理NCI-H2228细胞48h后,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分析细胞中ALK及其下游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法米替尼能够显着抑制ALK及其下游蛋白的磷酸化并促进凋亡相关蛋白的上调且呈剂量依赖性,提示法米替尼抑制NCI-H2228细胞活性可能与ALK/Akt/ERK/STAT3通路抑制有关。3.采用裸鼠皮下接种NCI-H2228细胞,建立体内相应的荷瘤模型,以克唑替尼(100mg/kg·d)为阳性对照,观察给药后不同剂量下法米替尼组(2.5,5,10,20mg/kg·d)的体内抑瘤效果。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克唑替尼和法米替尼中高剂量均能显着性地抑制肿瘤生长(P<0.01),表明法米替尼也可能对EML4-ALK突变的NSCLC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的趋势。但后期克唑替尼和法米替尼均产生耐药情况,高剂量组法米替尼的效果优于克唑替尼,表明后期仍需进一步开展法米替尼对EML4-ALK二次突变耐药的相关研究。4.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UHPLC-MS/MS)方法同时检测人体血浆中法米替尼原型及主要代谢产物(M3、M7、M9-1和M9-5)并对临床晚期肾癌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检测,结合临床患者的基本信息,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法米替尼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法米替尼原型(M0)的血药浓度与患者的获益率相关(P<0.05),法米替尼代谢产物M3的血药浓度与与转移灶累及器官数相关(P<0.05),法米替尼代谢产物M9-1与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相关(P<0.05)。结论首次发现并验证了法米替尼在细胞水平对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的NSCLC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初步阐明了法米替尼抑制EML4-ALK突变的NSCLC细胞的可能作用机制,即抑制ALK/Akt/ERK/STAT3肿瘤调控通路。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法米替尼对其活性的抑制效果,后期还可围绕法米替尼开展EML4-ALK二次突变导致耐药的相关研究。本实验中所建立的UHPLC-MS/MS方法可成功应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并对晚期肾癌患者进行了血药浓度的检测,首次将其与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法米替尼原型及代谢产物可能与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但后期仍需进一步考察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李鑫,李大勇,吕延伟,李世征,宋姗姗[5](2015)在《血瘀型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清代谢物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的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瘀型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清中代谢物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血瘀型ASO患者15例,健康对照10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VEGF、TGF-β1和IL-1β水平,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O组血清中血清中IL-1β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VEGF、TGF-β1含量轻度升高,差异无显着性意义;ASO组血清中的糖类、氨基酸类、脂肪酸类物质的代谢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结论炎症反应和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与血瘀型ASO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5年04期)

李鑫,李大勇,李世征,侯俊杰,李雪晶[6](2014)在《血瘀型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清代谢物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的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瘀型ASO血清中代谢物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血瘀型ASO患者15例,健康对照10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VEGF、TGF-β1和IL-1β水平,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O组血清中血清中IL-β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VEGF、TGF-β1含量轻度升高,差异无显着性意义;ASO组血清中的糖类、氨基酸类、脂肪酸类物质的代谢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结论炎症反应和血清内源性代(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31)

李艳[7](2014)在《1-氯-3-丁烯-2-酮与2'-脱氧鸟嘌呤核苷的反应及异戊二烯叁种代谢物的细胞和遗传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3-丁二烯(简称丁二烯)是一种无色气体,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主要用于生产橡胶和塑料。丁二烯是一种致癌性空气污染物,环境中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排放和生物质燃烧。丁二烯致癌性源于代谢产物。它有两条代谢途径:一条代谢途径是在细胞色素P450氧化下生成3,4-环氧-1-丁烯,进一步的代谢产生3,4-环氧-1,2-丁二醇和1,2,3,4-双环氧丁烷等。另一条代谢途径是在H2O2和高浓度Cl存在的情况下,被髓过氧化酶转化为1-氯-3-丁烯-2-醇(1-chloro-2-hydroxy-3-butene,CHB)。CHB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进一步代谢为反应性更强的1-氯-3-丁烯-2-酮(1-chloro-3-buten-2-one,CBO)。CHB和CBO具有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CBO的毒性比CHB强约100倍。CBO可能与DNA直接反应形成DNA加成产物。已经发现CBO与2'-脱氧胞嘧啶核苷和2'-脱氧腺嘌呤核苷在体外生理条件下(pH7.4,37℃)可以发生反应生成多种产物。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CBO与2'-脱氧鸟嘌呤核苷(2'-deoxyguanosine,dG)在体外生理条件下的反应。结果表明,这个反应有六种产物生成,按照洗脱顺序依次命名为dG-1、dG-2、dG-3、dG-4、dG-5和dG-6。其中dG-5和dG-6是一对非对映体,在0.2M HCl,75℃下水解为dG-5/6b。dG-5/6b在体外生理条件下孵育转化为dG-5/6a。dG-1在温和酸解条件下(0.2M HCl,37℃)产生dG-1a。dG-5/6a与dG-1a实际上是同一化合物。利用NMR确定了dG-3和dG-5/6b的结构。异戊二烯是丁二烯同系物,是一种可能致癌物,也是一种石化产品和天然产物,主要来源于植物排放。它在P450作用下被代谢产生两种单环氧化物:2-乙烯基-2-甲基环氧乙烷(2-ethenyl-2-methyloxirane,IP-1,2-O)和2-(1-甲基乙烯基)环氧乙烷[2-(1-methylethenyl)oxirane,IP-3,4-O],再进一步代谢为2-甲基-2,2'-双环氧乙烷(2-methyl-2,2-bioxirane,MBO)。MBO具有致突变性,而IP-1,2-O和IP-3,4-O则没有。IP-1,2-O已被证实有遗传毒性,但IP-3,4-O和MBO的遗传毒性,以及MBO的交联能力尚未见诸报道。我们采用彗星实验检测叁种代谢物在人胚肝L02细胞中的遗传毒性以及MBO的交联能力。结果显示,在暴露1h的情况下,叁种代谢物引起的DNA迁移均与浓度呈正相关,其相对强弱顺序为IP-3,4-O> MBO> IP-1,2-O;而叁种代谢物在0-4h范围内的时间效应趋势各异:IP-1,2-O(1000M)、IP-3,4-O(200和500M)和MBO(200M)引起的DNA迁移随暴露时间增加分别呈现下降、基本不变和上升的趋势。1000M的MBO引起的DNA迁移在0-2h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但在2-4h却随时间增加而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IP-1,2-O的下降趋势由其水解作用所致,而1000M MBO在2-4h的下降趋势则是由于其诱导DNA交联,这种交联能力被另一实验证实。但要引起DNA交联,需要较高MBO浓度(500和1000M)以及较长暴露时间(4-6h)。值得注意的是,在叁种代谢物中,IP-3,4-O的遗传毒性最强,表明IP-3,4-O在异戊二烯的毒性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CBO与dG反应产物的酸水解产物dG-5/6b有可能作为CBO的生物标志物;对异戊二烯叁种代谢物的遗传毒性的研究有助于对异戊二烯毒性机理的深入理解。(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4-02-01)

石海[8](2013)在《大豆碳氮代谢对氮阻遏的适应性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油作物,也是重要的固氮作物。氮素是大豆体内蛋白质、核酸、酶等的主要组成元素,也是大豆生长和产量形成的第一要素。大豆一生所需氮素来源主要有叁个方面:土壤氮、肥料氮和共生固氮。大豆通过共生固氮作用所固定的氮素占大豆一生需氮量的一半左右,因此,还需要施氮肥。大豆根瘤的共生固氮作用受氮肥的影响较大,如何合理施用氮肥成为影响大豆发挥固氮功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当氮肥施用量少时,大豆植株生长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结瘤过程和固氮能力;当氮肥施用量过多时,由于充足的氮可以满足大豆植株生长对氮素的需求,其结瘤和固氮能力将明显退化,这样就产生了氮阻遏现象。本论文就是从氮阻遏现象出发,在最大发挥共生固氮功能的同时,寻找适宜大豆生长发育的最佳施氮水平。本论文在2011年利用沙培培养方式,设置了6组施氮水平,分析了结瘤和非结瘤近等位基因大豆品系品种的生长发育和结瘤固氮情况,最终利用差减法,筛选出了大豆共生固氮过程中的氮阻遏阈值。在2012年,以筛选出的氮阻遏阈值为基础,利用土培培养方式,设置了低量氮、临界氮和阻遏氮3组施氮水平,探讨了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植株生长、碳氮代谢和产量对氮阻遏的适应性反应,并进行了分析总结。主要结论如下:1、筛选氮阻遏阈值时发现,近等位基因大豆品系中结瘤品种的最佳施氮水平为54mg尿素/kg沙,而非结瘤品种的最佳施氮水平为216mg尿素/kg沙,通过差减法,初步认定为,本试验条件下的大豆氮阻遏阈值为54mg尿素/kg沙。2大豆体内碳氮代谢受外源氮水平的调节。大多数情况下,植株各部位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地上和全株碳积累量、叶绿素a/b值等碳代谢相关指标及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酰脲含量、氮积累量等氮代谢相关指标在临界氮水平下(54mg尿素/kg土)均比阻遏氮水平(108mg尿素/kg土)大,可初步认定为,本试验条件下,临界氮水平最适宜大豆植株进行碳代谢和氮代谢的相关活动,最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积累。3根系生长性状在临界氮水平下出现最大值。本试验条件下,大豆根系形态各指标、根部碳氮积累量、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均在54mg尿素/kg土水平下有最大值。可初步认定为,54mg尿素/kg土为促进根系生长的最佳施氮水平。4大豆产量因子在不同氮条件下出现明显差异。与阻遏氮水平相比,临界氮水平百粒重增加了16%,成熟期单株籽粒重增加了22%。此外,大多数情况下,地上部和全株生物量、单株荚数、荚皮及籽粒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均在临界氮水平下较大,初步认定为,本试验条件下,大豆植株生长、荚果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最佳施氮水平为临界氮水平。综合大豆生长、根系发育、碳氮代谢和产量形成过程对不同外源氮水平的适应性反应,我们可得出一些初步结论:在本试验所进行的环境条件下,临界氮水平,即54mg尿素/kg土,为适宜本试验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最佳施氮水平,同时也是发挥最佳固氮功能的最适宜氮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3-05-01)

陶明,原春辉,张利,修典荣[9](2013)在《羟丁酸等代谢物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筛选急性排斥反应标记物。方法建立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通过GC-TOFMS对急性排斥组和给予免疫抑制剂组受体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急性排斥反应标记物。结果较给药组相比,羟丁酸、甘氨酸和羟脯氨酸在急性排斥组中水平明显降低(P=0.006,0.018和0.02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种代谢物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性和特异性为(100%、100%、100%、100%)、(80.0%、71.4%、83.3%、66.7%)和(80.0%、71.4%、83.3%、83.3%),3种代谢物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很高的相关性。结论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的3种代谢物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相关性好,代谢组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筛选途径应用于移植后标记物的筛查有潜在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1期)

夏鑫华,刘梅,李欢[10](2012)在《基于衍生化反应和GC-MS技术测定大鼠血液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轮廓谱》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基于硅烷基衍生化反应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代谢组学测定方法,初步研究大鼠血液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轮廓谱。方法:通过硅烷基化反应,将生物样品中的氨基酸、脂肪酸、有机酸、糖类和固醇类物质制成热稳定性强、易挥发的硅烷酯或醚,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对大鼠血液和尿液中的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测定。结果:通过优化衍生化条件和色谱条件,建立了最佳的GC-MS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获得了大鼠尿液和血液中的内源性代谢物轮廓谱,并鉴定了其中23个主要色谱共有峰。结论:优化的衍生化方法结合GC-MS技术可以从代谢水平对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为后期的病理模型中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提供最佳的测定技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2年01期)

反应氮代谢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Morita N 2019年1月23日(Nature,2019 Jan 23. doi:10.1038/s41586-019-0884-1.)报道,日本大阪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激活正常细菌能够诱导肠道免疫细胞长出称为树突(dendrite)的触须状结构来"捕获"抗原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从而触发即时和长期的免疫反应。代谢物是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代谢是在所有活的细胞内发生的化学过程,可确保细胞持续发挥功能。人们已在许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应氮代谢物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探究血液中与CRC诊疗以及预测卡培他滨不良反应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D].宜春学院.2019

[2]..细菌代谢物对肠道免疫反应产生重大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9

[3].曲斌,刘善菁,刘雨昕,陆桂萍,耿士伟.基于平行反应监测模式的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测定生鲜牛乳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J].药物分析杂志.2019

[4].刘诗怡.法米替尼靶点的再发现及体内代谢物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5].李鑫,李大勇,吕延伟,李世征,宋姗姗.血瘀型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清代谢物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时珍国医国药.2015

[6].李鑫,李大勇,李世征,侯俊杰,李雪晶.血瘀型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清代谢物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的变化及意义[C].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7].李艳.1-氯-3-丁烯-2-酮与2'-脱氧鸟嘌呤核苷的反应及异戊二烯叁种代谢物的细胞和遗传毒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4

[8].石海.大豆碳氮代谢对氮阻遏的适应性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

[9].陶明,原春辉,张利,修典荣.羟丁酸等代谢物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3

[10].夏鑫华,刘梅,李欢.基于衍生化反应和GC-MS技术测定大鼠血液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轮廓谱[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

标签:;  ;  ;  ;  

反应氮代谢物论文-陈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