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演替论文-陈胜群,韦小丽,安明态,孔德明

自然演替论文-陈胜群,韦小丽,安明态,孔德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演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演替阶段,植物群落,自然保护区

自然演替论文文献综述

陈胜群,韦小丽,安明态,孔德明[1](2019)在《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该保护区内5个演替阶段的群落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物种组成、重要值、α及β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56科103属140种,优势科有蔷薇科、杜鹃花科和百合科。(2)杜鹃花科植物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占据综合优势地位,在各演替阶段灌木层重要值均排前叁位。(3)沿进展演替方向,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_(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_e)、Simpson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_e)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最后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稳定性上升。(4)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群落间丢失和增加的物种数逐渐变多,物种替代率逐渐升高;物种相似性系数在整个演替过程中不相邻阶段间均表现为极不相似。研究认为,保护区应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避免人为活动的破坏,提升群落稳定性,保护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为发挥生态功能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仓拴,刘晖,程爱云,陶嘉敏,李云昀[2](2019)在《让自然参与设计:一种基于自然演替的城市自生群落改良设计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自生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潜力,但因其外貌不被公众所接受而难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将群落生态学和设计学相结合,探索一种介入栽培植物对城市自生群落进行改良,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植物群落的途径。实验以植物群落设计美学原理和种间竞争原理为依据,向已经演替1年的城市自生群落中引入63种栽培植物,按照分层的方式对群落进行改良。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有61.9%的栽培植物可以在城市自生群落中定居并建立优势,能对76.7%的自生植物起到抑制作用,使55.8%的自生植物消失。相比城市自生群落,改良后的群落美观度提高29.4%,公众接受度提高24%,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提高至2.29倍。相比一般的人工植物群落,改良后的群落可以节约58.2%的建植成本,降低83.9%的浇水成本和67.8%的除草成本。实验证明改良设计是一种可行的群落设计途径,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美学价值,同时让自然参与群落设计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7期)

肖成宝[3](2019)在《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退化黑松人工林自然演替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江淮丘陵地区石灰岩分布相对集中的山地,岩石裸露、土壤瘠薄,加上四季交替和雨水分布极不均匀形成的易旱易涝气候特征,以及不合理的人工造林等原因,导致出现较大规模的黑松人工林退化现象,生态和景观功能降低。本文针对退化的人工黑松林中稀疏的落叶阔叶树种群,提出加强封禁保护措施,进一步促进退化黑松林地的自然演替,破解风景名胜区石灰岩山地退化林更新造林难题,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实现森林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经营目标。(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殷娇[4](2018)在《朝阳椴木头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朝阳椴木头沟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形成,更好地了解保护区内植物群落价值,在ArcGIS10.3支持下,运用地形因子和森林景观分布指数法对保护区的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探讨同一气候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分别将区域内植物群落的演替系列分为阳坡植物演替系列和阴坡植物演替系列,揭示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为同一生态类型区域进行纯林改造、新造林模型的建立和推广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陈芳,穆军,黄郎,崔兴勇,金勇[5](2018)在《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叁岔河福建柏群落特征及演替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叁岔河管理区内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的群落调查,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以揭示其群落演替趋势,结果表明:(1)福建柏群落样地共计维管植物191种,隶属于87科144属。其中,乔木层24科36属53种,灌木层及层间层共43科61属94种,草本层25科37属45种;(2)群落垂直结构明显,灌木层物种复杂多样,乔木层与草本层次之,层间层物种数量较少;(3)整个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高达191;Shannon-Wiener,Simpson指数(优势度指数)、Pielou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4)群落郁闭度极大,林下的光照不足,加上种内、种间竞争激烈及一些自然的因素(如凝冻、积雪、病虫害和地质灾害等)、人为干扰等导致幼苗幼树数量极少,天然更新困难,群落演替朝不利于福建柏正常生长繁育的衰退方向发展,亟待加强保护。(本文来源于《南方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吴军[6](2018)在《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及其演替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了解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价值,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根据不同年度二类调查数据和森林资源变档数据,对保护区内的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根据区域内生境特点,将区域内植物群落划分相应的演替系列来揭示区域内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余丹,毛娉,宋颀,宋慧林,陈静[7](2018)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传统甜面酱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演替》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传统自然发酵的甜面酱滋味鲜美、风味独特,但目前尚没有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报道。【目的】解析传统甜面酱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演替规律。【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传统甜面酱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共检出100个真菌菌属和432个细菌菌属,前发酵阶段和后发酵0-90 d的优势真菌为曲霉属(Aspergillus,≥76.96%);后发酵120–180 d的优势真菌为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85.42%)。芽胞杆菌属(Bacillus)在整个发酵阶段一直是最主要的优势细菌(其中前发酵43 h时占98.07%)。曲样和酱醪中的优势细菌菌属还有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雷尔氏菌属(Ralstonia)、泛菌属(Pantoea)、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片球菌属(Pediococc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霍氏真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考克式菌属(Kocuria)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等。【结论】确定了传统甜面酱自然发酵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优势菌群,为研究微生物对传统甜面酱风味形成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田晓燕,杨杉杉,赵亚杰,王安东,韩广轩[8](2017)在《黄河叁角洲自然湿地芦苇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黄河叁角洲新生滨海湿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芦苇的生态适应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靠近海岸的芦苇盐地碱蓬群落区、芦苇群落区和靠近黄河岸的芦苇白茅群落区分别代表由海域向陆地的3个芦苇群落演替阶段。结果表明:实验区土壤总体表现为碱性,表层土壤的电导率、可溶钠含量均显着高于下层土壤,芦苇盐地碱蓬群落区电导率最高。芦苇群落区土壤总氮、总碳、有机质和有效磷、芦苇密度最高,群落单一,但3个实验区群落总生物量差异不显着。有机质、总碳、总氮、p H值构成第一主成分,可溶钠、电导率构成第二主成分。结果表明,水盐分布格局是影响该区域芦苇植被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对芦苇植被群落的生态特征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7年04期)

黄欢,张朝晖[9](2017)在《岩溶型铝土矿尾矿堆不同自然演替阶段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贵州省修文县小山坝岩溶型铝土矿区尾矿堆5个不同自然演替阶段苔藓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苔藓植物共有11科18属31种,其中藓类9科16属29种,苔类2科2属2种。在演替过程中,苔藓植物生活型单一,仅矮丛集型(占67.7%)和交织型(占32.3%),矮丛集型占优势地位。苔藓植物物种组成简单,纯群落较多,混合群落随演替阶段逐渐增多。(2)不同自然演替阶段苔藓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有所不同,裸岩阶段最低(0.196、0.283和-1.930),草灌丛阶段最高(3.470、1.281和2.342),乔灌木阶段逐渐下降(2.128、0.887和1.267)。苔藓植物种的替代速率与相似性变化趋势相反。小山坝岩溶型铝土矿区尾矿堆苔藓植物多样性在5个不同自然演替阶段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多样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型铝土矿区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尤继勇,吴雨峰,张小平,康钉荣,杨育林[10](2017)在《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自然演替初期植被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的植被组成和自然演替情况。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46种,隶属于20科37属,以菊科(12种)、禾本科(9种)最多。废弃地的初期演替状态可以总结为:裸地→草丛→草灌丛→灌丛,在演替早期(<10 a),植被主要物种多为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体的先锋植物群落,演替中期(10 a~20 a)的植物群落构成则较为稳定的草本灌木优势群落,而到了演替后期(20 a~30 a),植物群落则形成了大量的灌丛。随着演替过程的进行,植物的多样性总体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草本植物多样性相对稳定,而木本植物多样性呈现显着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发现磷矿废弃地自然演替过程和植物多样性变化与其他矿种废弃地的植被演替是类似的,说明不同矿种废弃地的初期植被演替过程是大体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自然演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自生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潜力,但因其外貌不被公众所接受而难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将群落生态学和设计学相结合,探索一种介入栽培植物对城市自生群落进行改良,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植物群落的途径。实验以植物群落设计美学原理和种间竞争原理为依据,向已经演替1年的城市自生群落中引入63种栽培植物,按照分层的方式对群落进行改良。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有61.9%的栽培植物可以在城市自生群落中定居并建立优势,能对76.7%的自生植物起到抑制作用,使55.8%的自生植物消失。相比城市自生群落,改良后的群落美观度提高29.4%,公众接受度提高24%,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提高至2.29倍。相比一般的人工植物群落,改良后的群落可以节约58.2%的建植成本,降低83.9%的浇水成本和67.8%的除草成本。实验证明改良设计是一种可行的群落设计途径,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美学价值,同时让自然参与群落设计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演替论文参考文献

[1].陈胜群,韦小丽,安明态,孔德明.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J].西北植物学报.2019

[2].李仓拴,刘晖,程爱云,陶嘉敏,李云昀.让自然参与设计:一种基于自然演替的城市自生群落改良设计途径[J].中国园林.2019

[3].肖成宝.琅琊山风景名胜区退化黑松人工林自然演替规律的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9

[4].殷娇.朝阳椴木头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8

[5].陈芳,穆军,黄郎,崔兴勇,金勇.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叁岔河福建柏群落特征及演替趋势分析[J].南方林业科学.2018

[6].吴军.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及其演替规律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8

[7].余丹,毛娉,宋颀,宋慧林,陈静.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传统甜面酱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演替[J].微生物学通报.2018

[8].田晓燕,杨杉杉,赵亚杰,王安东,韩广轩.黄河叁角洲自然湿地芦苇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适应性[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7

[9].黄欢,张朝晖.岩溶型铝土矿尾矿堆不同自然演替阶段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征[J].植物科学学报.2017

[10].尤继勇,吴雨峰,张小平,康钉荣,杨育林.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自然演替初期植被特征[J].四川林业科技.2017

标签:;  ;  ;  ;  

自然演替论文-陈胜群,韦小丽,安明态,孔德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