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龋菌论文-李秋艳,李梦琪,蓝海

致龋菌论文-李秋艳,李梦琪,蓝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龋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地榆,致龋菌,细胞,酶

致龋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艳,李梦琪,蓝海[1](2019)在《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胞内相关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胞内乳酸脱氢酶和蔗糖酶的影响。方法以3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为供试菌,测定不同浓度含药培养液对3种致龋菌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和蔗糖酶的影响。结果除鞣花酸作用于嗜酸乳杆菌外,4种成分对3种致龋菌中两种酶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3种致龋菌细胞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抑制作用最强的分别是没食子酸2 mg/mL(P<0.05)、儿茶素0.25 mg/mL(P<0.05)、没食子酸甲酯1 mg/mL(P<0.05)。对3种致龋菌细胞内蔗糖酶的活性抑制作用最强的分别是没食子酸甲酯2 mg/mL(P<0.05)、鞣花酸0.25 mg/mL(P<0.05)、没食子酸2 mg/mL(P<0.05)。结论紫地榆4种成分作用于致龋菌后使致龋菌中乳酸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明显降低,可减少龋齿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9年05期)

杨倩,朱思颖,石绍芳,石成玉,蓝海[2](2019)在《蒲公英全草不同部位醇提物对致龋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蒲公英不同部位醇提物对口腔中两种主要致龋菌的体外实验研究,初步探讨蒲公英不同部位醇提物对致龋菌生长及产酸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蒲公英根、茎、叶、花和全草的醇提物分别对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在低于MIC的4个浓度梯度下观察两种致龋菌产酸的变化。结果:蒲公英不同部位醇提物对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蒲公英的茎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能力最强,蒲公英的花和全草对粘性放线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蒲公英不同部位醇提物能抑制两种菌的产酸,但较醋酸氯已定弱。结论:蒲公英根、茎、叶、花和全草的醇提物能抑制两种主要致龋菌的生长及产酸,且对粘性放线菌的敏感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晓璇,方圆,傅志华,王瑞[3](2019)在《植物多酚提取物对致龋菌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多酚是指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果实、皮、根和叶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又称单宁或鞣质。植物多酚作用广泛,具有较高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可以有效的抑制致龋菌的毒性作用。植物多酚具有优秀的抗龋作用,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李梦琪,蓝海[4](2019)在《紫地榆中4种单体对3种致龋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紫地榆中4种单体(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对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的抑菌活性。方法:测定紫地榆中4种单体对3种致龋菌的MIC和MBC。测定不同浓度含药培养液对3种致龋菌生长曲线和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结果:4种单体对3种细菌的MIC值(mg/ml)为0.5~4.0, MBC值(mg/ml)为4.0~32.0。4种单体作用于3种致龋菌后均抑制细菌的生长,使细菌的培养液电导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结论:紫地榆中4种单体对3种致龋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并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曹茜茜,叶倩琳,周立波,樊明文,刘畅[5](2018)在《人参皂苷Rh2抑制致龋菌生物膜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人参皂苷Rh2对致龋生物膜的作用。方法:运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Rh2对体外生物膜的影响。建立大鼠龋齿模型,取颌骨进行显微断层扫描,Keyes龋齿计分,评价Rh2的抗龋作用。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Rh2能明显抑制生物膜上致龋菌生长,减少胞外基质。动物实验中,Rh2组磨牙体积和窝沟区域矿物密度大于对照组(P<0.05)。Rh2组磨牙龋齿计分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2能在体外抑制致龋生物膜形成,体内有一定的抗龋保护能力。(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涂欢芯,章可可,任佩琪,胡翔宇,孙妍[6](2018)在《抗菌肽对口腔致龋菌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是生物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抵抗外界病原体感染的多肽类及其衍生物。抗菌肽种类繁多,来源广泛,且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菌活性,对多种口腔常见致龋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本文就不同来源的抗菌肽对口腔致龋菌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抗菌肽在龋病的药物防治方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陶一帆,凌均棨,高燕[7](2018)在《单细胞拉曼尺度下口腔致龋菌耐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牙髓根尖周病是由多细菌参与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根管治疗虽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仍有2%~14%的失败率,既往研究均将感染根管内菌群作为整体而忽略了个体间的功能差异,即"功能异质性"。因此,针对感染根管内菌群开发新型单细胞研究体系,在单细胞尺度监测个体功能,有望在最深层面揭示菌群功能,为牙髓根尖周病的"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基于单细胞拉曼技术能够原位,非侵害性,快速并且高通量地检测微生物群落内各个细菌细胞化学表征的特点,本研究提出首先利用重水同位素拉曼标记技术,基于抗菌药物作用下细菌对重水的代谢差异,实现对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判断并且提出菌体细胞耐药性的定量指标;同时,结合单细胞拉曼分选和基因组技术在基因水平上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和机制研究,为口腔单细胞拉曼研究体系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方法和工具。方法:选取前期研究基础中己发现的能够代表龋病患者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关键微生物逐一为研究对象。(1)活体单细胞的表型鉴定。分别采集口腔常见致龋菌不同生长时期的拉曼图谱。(2)活体单细胞的基因型鉴定。将对应的致龋菌依据拉曼光谱进行单细胞分选,通过单细胞DNA扩增获取物种基因组信息。(3)建立完善的致龋微生物拉曼表型-基因型比对数据库。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单细胞拉曼技术可作为口腔微生物分类的标准和依据。结合基因组测序验证手段,单细胞拉曼技术可作为口腔群落微生物的直接、快捷和原位判别手段。进一步采用重水拉曼技术在单细胞水平表征不同口腔抑菌药物的作用效果,证实拉曼光谱中的重水峰是细胞生理代谢活性的生物学指示标志。另外,该技术在快速鉴别筛选耐药性和易感菌株方面可直接跳过细菌培养阶段,0.5 h内即可得到可靠结果。结论:本课题组推测重水拉曼技术能够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无损且定量的口腔药物评价手段,理论上该技术可以扩展到所有微生物细胞和所有对细胞代谢水平产生影响的药物,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1-06)

薛静秀,李涛[8](2018)在《茶黄素-3,3'-没食子酸酯对致龋菌抑菌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红茶中提取的茶黄素-3,3'-没食子酸酯(TF3)对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生长的体外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在龋病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变异链球菌ATCC25175和远缘链球菌6715作为实验菌株,使用牛脑心浸液培养基(BHI)进行细菌培养。通过二倍稀释法将TF3双倍稀释至不同浓度,采用纸片扩散法观测TF3对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TF3对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实验中以浓度为0.2%的洗必泰溶液作为阳性对照,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F3对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具有抗菌活性,变异链球菌的MIC为0.25mg/mL,远缘链球菌的MIC为0.125mg/mL,变异链球菌的MBC为1mg/mL,而远缘链球菌的MBC为0.5mg/mL。从抑菌环的结果可以看出,浓度为4mg/ml的TF3溶液与0.2%洗必泰溶液具有相同的杀菌性能。结论 TF3能够抑制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生长,从而在龋齿预防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八次口腔预防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0-25)

王丽梅,杨晓珍,蓝海[9](2018)在《紫地榆活性成分对致龋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紫地榆中4种活性成分对2种致龋菌生长及产酸的影响。方法:测定紫地榆4种活性成分对2种致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及最低杀菌浓度,测定其对2种致龋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结果:没食子酸、五倍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对变形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000、4.000、1.000、1.000 g/L,最低杀菌浓度为8.000、8.000、2.000、2.000 g/L;对粘性放线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000、2.000、0.500、0.500 g/L,最低杀菌浓度为8.000、4.000、1.000、1.000 g/L。紫地榆活性成分对2种致龋菌的产酸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紫地榆4种活性成分可影响致龋菌生长代谢并能有效抑制其产酸。(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梦琪[10](2018)在《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取紫地榆中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4种成分作为实验药物,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3种致龋菌进行实验,研究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胞膜通透性、生长、黏附、生物膜以及细胞内相关酶的影响。方法1.测定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2.选取最低抑菌浓度以下的4个浓度梯度配制培养基,接种细菌进行培养。通过测定致龋菌培养液的电导率、大分子物质吸光度、可溶性蛋白,研究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生物膜通透性的影响;3.取最低抑菌浓度以下的4个浓度梯度配制培养基,接种细菌进行培养。在0-48h内测定细菌量,研究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生长曲线的影响;4.通过黏附抑制率研究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黏附的影响;5.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6.采用乳酸脱氢酶测试盒和二糖酶测试盒测定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菌内乳酸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菌内相关酶的影响。结果1.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变形链球菌的MIC分别为4 mg/m L、4 mg/mL、1 mg/m L、1 mg/mL;MBC分别为16 mg/mL、16 mg/mL、8 mg/m L、8 mg/m L;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粘性放线菌的MIC分别为4 mg/mL、2 mg/mL、0.5 mg/mL、0.5 mg/m L;MBC分别为8 mg/mL、16 mg/mL、8 mg/m L、4 mg/m L;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嗜酸乳杆菌的MIC分别为4 mg/mL、2 mg/mL、2 mg/mL、1mg/m L;MBC分别为16 mg/m L、32 mg/m L、32 mg/m L、16 mg/mL。2.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4种成分作用于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后细菌培养液的电导率增大,随浓度增大,电导率增加(P<0.05);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作用后细菌培养液中大分子物质的外漏量有增强作用(P<0.05)。并且随时间的增加,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大分子物质的吸光度逐渐增大;紫地榆中4种成分作用于致龋菌后,均会使致龋菌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蛋白增加(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菌培养液中可溶性蛋白浓度越高。3.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4种成分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P<0.05),且在细菌的生长对数期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且药物作用细菌后细菌数明显比空白组低,细菌进入衰亡期的时间明显提前,衰亡速度明显加快。4.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的黏附有抑制作用(P<0.05),且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5.紫地榆中4种成分作用于致龋菌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红光面积逐渐增大,绿光面积逐渐减少,表明药物浓度越高,死细菌数逐渐增加,活细菌数逐渐减少;由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作用后活菌百分率可以看出,药物浓度越高,活菌百分率越低,死细菌数逐渐增加(P<0.05)。6.紫地榆中4种成分作用致龋菌后(除鞣花酸作用于嗜酸乳杆菌外),使细菌细胞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P<0.05),且浓度越高乳酸脱氢酶活性最低,鞣花酸作用于嗜酸乳杆菌后使细菌细胞内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强(P<0.05);紫地榆中4种成分作用致龋菌后,使细菌细胞内蔗糖酶的活性降低(P<0.05),药物浓度越大,蔗糖酶活性越低。结论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包括抑制细菌生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菌的黏附、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完整性、抑制细菌代谢所需要的酶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8-05-26)

致龋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蒲公英不同部位醇提物对口腔中两种主要致龋菌的体外实验研究,初步探讨蒲公英不同部位醇提物对致龋菌生长及产酸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蒲公英根、茎、叶、花和全草的醇提物分别对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在低于MIC的4个浓度梯度下观察两种致龋菌产酸的变化。结果:蒲公英不同部位醇提物对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蒲公英的茎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能力最强,蒲公英的花和全草对粘性放线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蒲公英不同部位醇提物能抑制两种菌的产酸,但较醋酸氯已定弱。结论:蒲公英根、茎、叶、花和全草的醇提物能抑制两种主要致龋菌的生长及产酸,且对粘性放线菌的敏感性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龋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秋艳,李梦琪,蓝海.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细胞内相关酶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9

[2].杨倩,朱思颖,石绍芳,石成玉,蓝海.蒲公英全草不同部位醇提物对致龋菌的影响[J].大理大学学报.2019

[3].刘晓璇,方圆,傅志华,王瑞.植物多酚提取物对致龋菌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9

[4].李梦琪,蓝海.紫地榆中4种单体对3种致龋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

[5].曹茜茜,叶倩琳,周立波,樊明文,刘畅.人参皂苷Rh2抑制致龋菌生物膜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8

[6].涂欢芯,章可可,任佩琪,胡翔宇,孙妍.抗菌肽对口腔致龋菌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

[7].陶一帆,凌均棨,高燕.单细胞拉曼尺度下口腔致龋菌耐药性研究[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8

[8].薛静秀,李涛.茶黄素-3,3'-没食子酸酯对致龋菌抑菌活性的研究[C].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八次口腔预防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9].王丽梅,杨晓珍,蓝海.紫地榆活性成分对致龋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

[10].李梦琪.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致龋菌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D].大理大学.2018

标签:;  ;  ;  ;  

致龋菌论文-李秋艳,李梦琪,蓝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