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格呋喃论文-肖琼,刘畅,尹大力

布格呋喃论文-肖琼,刘畅,尹大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布格呋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布格呋喃,AF-5,代谢产物,合成

布格呋喃论文文献综述

肖琼,刘畅,尹大力[1](2016)在《布格呋喃体内代谢产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布格呋喃(AF-5)是已报道的一类具有抗焦虑活性的精神治疗药物之一,其结构由一个沉香呋喃环骨架和一个正丁基侧链组成。临床药代研究发现其新的代谢产物,推测其结构可能为烷烃链端基的羰酸化产物。为了确证其结构,以中间体(4a R,7R,8a R)-8a-羟基-7-(2-羟丙基-2-基)-4a-甲基八氢萘-2(1氢)-酮为原料,经6步反应,成功合成了目标化合物,总收率16.7%。化合物的结构均经NMR和MS确证。(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杨芬,王洪允,陈霞,胡蓓,江骥[2](2016)在《UPLC-MS/MS法同时检测人尿液中布格呋喃代谢物M1和M2》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尿液中布格呋喃2个代谢物M1和M2的浓度。方法:尿液样本用葡萄糖醛酸酶进行水解并稀释。采用Acquity BEH C_(18)(2.1 mm×50 mm,1.7μm)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75∶25)为流动相,流速0.4 m L·min~(-1),柱温35℃,进样量为10μL;采用串联四极杆质谱在ESI正离子电离模式下,应用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测定M1(m/z 279.1→243.1)、M2(m/z 277.2→151.2)和内标AF67(m/z 279.1→243.1)。样品分析时间为5 min。结果:M1和M2的质量浓度在10~2 000 n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批内、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稳定性考察项目的结果均符合要求。在单次和多次口服布格呋喃后,尿液中M1的累积排泄量分别为0.83%和1.18%,M2的累积排泄量分别为0.44%和0.72%。结论: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人尿液中布格呋喃2个代谢物(M1和M2)的UPLC-MS/MS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各项方法学考核的结果表明,本法可用于布格呋喃人体药代动力学的临床研究。考察了布格呋喃在中国健康人体的物料平衡和安全性等信息,结果显示尿液中M1和M2的累积排泄量很低,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获得符合要求的物料平衡数据。另外,多次口服布格呋喃后,代谢物在体内有一定量的蓄积。(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夏学军,贺玖明,李春,金笃嘉,刘玉玲[3](2013)在《HPLC-DAD-MS/MS法快速分析布格呋喃降解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PLC-DAD-MS/MS对布格呋喃降解产物进行快速分离分析和结构鉴定。以Zorbax C8(5μm,4.6 mm×150 mm)为色谱柱,乙腈水(78∶22)为流动相,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检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DAD检测器联用,在线分离并检测降解产物。根据降解产物的保留时间、紫外光谱及MS、MS/MS数据,结合布格呋喃的可能降解反应推断降解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布格呋喃中6个主要降解产物均为布格呋喃的氧化或过氧化产物。降解产物A为布格呋喃的双键环氧化产物,降解产物B、C、D、E是在降解产物A的基础上进一步氧化形成的二级或多级产物,降解产物F为布格呋喃的过氧化产物。本文建立的HPLC-DAD-MS/MS法可快速分析布格呋喃中的降解产物,为降解产物鉴定提供重要的结构信息。(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陈霞,江骥,杨芬,刘涛,钟文[4](2013)在《抗焦虑药布格呋喃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单次和多次服用60或120mg抗焦虑药布格呋喃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征。方法试验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设计,在布格呋喃60mg组和120mg组分别纳入14名中国健康受试者,男女各7名。每个剂量组中,男性和女性受试者随机接受布格呋喃胶囊或安慰剂治疗的比例均为5:2。受试者在研究第1天给药1次,48h后,在研究第3天起每天2次给药,连续4.5d。在首次及末次给药后,分别按照方案规定的时间点连续采集血液和尿液药代动力学样本至给药后48h,同时进行躯体摆动、选择反应时间、数字广度、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药效学测试。结果单次口服60或120mg布格呋喃后,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平均值分别为:血浆峰浓度Cmax(37.7±18.4)和(95.8±34.8)ng/ml,零至最后一个可定量时间点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为(108±46)和(336±104)h·ng/ml,表观清除率为(581±203)L/h和(367±122)L/h,消除相半衰期t1/2为(10.4±7.1)和(19.8±6.5)h。在每日2次重复给药4.5d后,60mg组和120mg组布格呋喃的平均Cmax分别为(48.5±32.2)和(118.0±20.3)ng/ml,AUC0-t分别为(241±122)和(656±135)h·ng/ml。除VAS清醒度、VAS外在感受和VAS内在感受外,本研究检测的绝大多数药效学指标在单次和多次给药后与其他给药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每日2次、连续口服布格呋喃约24h后,其血浆暴露水平达到稳态,较单次给药后有2~3倍蓄积。口服60或120mg布格呋喃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研究选用的药效学指标呈阴性,可能与药效学方法验证欠充分相关。(本文来源于《协和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陈春林,王伟平,王玲,王晓良[5](2013)在《布格呋喃抗焦虑及抑郁作用的电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布格呋喃(AF-5)抗焦虑及抑郁作用的电生理学机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AF-5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上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电压依赖性L-型钙离子通道、γ-氨基丁酸(GABA)依赖的氯离子通道以及稳定转染于HEK293细胞系上Kv2.1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AF-5能明显抑制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上电压依赖性延迟整流钾电流(IK(DR))、L-型钙通道电流(IL-Ca)以及稳定转染于HEK293细胞系上Kv2.1通道电流,其IC50分别为6.17、4.4和5.29μmol.L 1,但对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电流(INa)、瞬时外向钾电流(IK(A))以及GABA介导的氯离子通道电流的抑制作用较弱。研究表明,AF-5的抗焦虑及抑郁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以Kv2.1为主的神经元IK(DR)及IL-Ca有关。(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陈春林[6](2012)在《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钾盐的抗抑郁作用以及布格呋喃抗焦虑及抑郁作用的电生理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钾盐(PHPB)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是最重要的精神类疾病之一,具有高发性和致命性,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经济精神负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尚未明了。近年研究发现,钾离子通道特别是双孔钾通道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与抑郁症等情绪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对TREK-1通道研究发现,TREK-1通道可能与抑郁症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抗抑郁药物的靶点。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钾盐(Potassium2-(1-Hydroxypentyl)-benzoate, PHPB)是我所自行设计合成的全新化合物,它的化学结构来源于丁基苯酞(3-n-butylphathlide, NBP)。研究证实L-NBP是PHPB的主要有效成份。实验室前期研究工作表明,L-NBP能显着的抑制TREK-1通道,其IC50为0.42μM,同一浓度下L-NBP对TREK-1的抑制作与明显强于电压依赖性钾、钠和钙通道。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拟利用小鼠强迫游泳实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大鼠抑郁模型等经典的抑郁动物模型,探讨PHPB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阐述TREK-1等钾离子通道与抑郁症的关系。小鼠强迫游泳和小鼠悬尾实验是行为药理学实验中用于筛选和观察抗抑郁药物作用效果的可靠实验方法。因此我们首先观察了PHPB在小鼠强迫游泳(FST)和悬尾实验(TST)中的急性抗抑郁作用。结果显示,PHPB能显着减少小鼠不动时间,且与阳性药氟西汀作用效果相似。接着我们观察了中长期给予(5天和12天)PHPB对小鼠强迫游泳的影响,结果显示,PHPB在给药第5天和12天均能显着降低小鼠的不动时间,显示出了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另外我们还比较了PHPB的原型药L-NBP在两种小鼠急性抑郁模型FST和TST中的作用。结果显示,L-NBP也能显着减少小鼠不动时间且与阳性药氟西汀作用相似。最后我们在上述小鼠抑郁模型中观察了5-羟色胺(5-HT)合成抑制剂对PHPB抗抑郁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先给予3天的对氯苯丙氨酸(PCPA:5-HT合成抑制剂)仅是部分的逆转了PHPB在该模型上的抗抑郁作用。说明PHPB的抗抑郁作用部分与5HT系统有关。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MS)抑郁模型较好的模拟了人类在不断的遭到各种不利刺激后产生抑郁情绪的病理过程。因而能很好的用于抗抑郁药物的药效学评价以及相关机制研究。因此我们在此模型上进一步观察了PHPB的抗抑郁作用并对其机制做了初步的研究。与对照组相比,首先,PHPB能明显增加CMS抑郁大鼠的体重增加量(weight gain);其次,PHPB都能明显增加CMS抑郁大鼠的糖水偏好性;最后,在open-field test中,PHPB能明显提高大鼠的各项活动能力,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对PHPB的抗抑郁作用做了初步的机制研究。首先,我们利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方法测定抑郁模型及各给药组前额叶皮层及海马组织中的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PHPB能明显将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中的5-HT,NE(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代谢产物5HIAA (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调节到正常水平。最后为了进一步研究TREK-1等钾离子通道与抑郁症的关系,我们首次在CMS抑郁模型上检测了TREK-1通道等钾离子通道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TREK-1和Kv2.1通道在模型组大鼠的前额叶皮层中表达明显增加,同时,PHPB和氟西汀均能明显降低该通道的表达。但是在海马组织中TREK-1和Kv2.1通道均并无明显改变。Kv3.1和Kv4.2通道蛋白在模型组大鼠的海马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在前额叶皮层组织中Kv3.1通道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而Kv4.2通道蛋白的表达则明显降低,同时,PHPB和氟西汀均对这两个通道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无明显影响。此外,PHPB和氟西汀还能明显降低5HTla受体在CMS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的蛋白表达,但对PKA-c蛋自表达无明显影响。综上述,PHPB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REK-1及Kv2.1通道的功能,调节5HTla受体依赖的5HT释放负反馈通路,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5-HT,NE神经递质释放有关。同时本研究还进一步确证了TREK-1,Kv2.1等离子通道与抑郁症的关系,为TREK-1成为新的抗抑郁药物研究靶点提供了有力证明。第二部分AF-5(布格呋喃)抗焦虑及抑郁作用的电生理学机制研究布格呋喃(AF-5)为我所科研人员从传统名贵中药-沉香中分离得到的α沉香呋喃的衍生物。药理研究发现,AF-5具有明显的抗焦虑及抑郁作用。但是目前尚未发现AF-5的作业靶点以及具体作用机制。鉴于电压依赖性钠钾等离子通道在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等影响机体情绪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拟以神经元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钠,钾,钙以及GABA介导的离子通道为靶点,研究AF-5对以上通道的药理学作用,以期发现AF-5的作用靶点与机制,我们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了AF-5对原代培养新生大鼠皮层和海马椎体神经元上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电流(延迟整流钾电流(Ik(DR))及瞬时外向钾电流(Ik(A))),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电流(IT-Ca和IL-Ca),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电流(爪a),以及GABA介导的氯离子通道电流(IGABA(CI-))的作用,同时观察其对HEK293/Kv2.1通道电流,LTK/Kv1.5通道电流以及CHO/TREK-1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发现(1)AF-5能明显抑制原代培养新生大鼠皮层及海马椎体神经元上的Ik(DR)电流,其IC50分别为6.17μM和10.7μM,但对Ik(A)抑制较小,10μM时的抑制率分别为32.5±7%和16.3±8%。对Ik(DR)通道动力学研究表明,AF-5能明显推迟该通道的激活以及加速该通道的失活。(2)AF-5也能明显抑制原代培养新生大鼠皮层及海马椎体神经元上的IL-Ca,其IC50分别为4.41μM和1.29μM。对IL-Ca通道动力学研究表明,AF-5能明显推迟该通道的激活以及加速该通道的失活。(3)AF-5对HEK293/Kv2.1电流有显着抑制作用,IC50为5.27μM,并能显着影响其通道的激活与失活动力学特征。但对LTK/Kv1.5通道电流以及CHO/TREK-1通道电流无明显影响。(4)AF-5对原代培养新生大鼠皮层及海马椎体神经元上的INa。无明显抑制作用,10μM时的抑制率分别为17.5±6%和11.5±2%。(5)AF-5对原代培养新生大鼠海马椎体神经元上的IGABA(CI-)阻断作用较小,其10μM时的抑制率为29.5±8%。综上所述,AF-5能明显抑制原代培养新生大鼠皮层及海马椎体神经元上的Ik(DR)和IL-Ca以及HEK293/Kv2.1电流,但对INa, Ik(A),IGABA(CI-)以及CHO/TREK-1无明显影响。提示AF-5的抗焦虑及抑郁作用的离子通道机制可能为(1)抑制以Kv2.1为主的延迟整流钾通道,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2)抑制IL-Ca,影响单胺类递质分泌,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2-05-01)

王雪芹,赵振国,韩宝洁,张鸿燕,尹大力[7](2011)在《Ⅰ类新药布格呋喃的临床耐受性和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健康受试者对单次和多次口服布格呋喃胶囊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分为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两组,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纳入36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分为6个剂量组:15,30,45,60,75和90 mg组,其中包括安慰剂6名。多次给药的耐受性试验纳入10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服用布格呋喃胶囊25 mg,tid,观察9 d。两组的观察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心电图,记录不良事件,7 d后电话随访。结果:所有46名志愿者完成研究。布格呋喃对体温、脉搏和呼吸影响较多,主要是降低脉搏、呼吸次数和体温变化(升高或降低),但是安慰剂组也出现了体温的波动。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单次给药组36例受试者中安慰剂组6受试者没有不良反应出现,服用药物的受试者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以困倦最多见。连续给药组10例受试者中有8例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以口干最多见。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给予观察或对症处理后均缓解。不良反应的出现与剂量无依赖关系。结论:通过对健康受试者单次和连续给药进行的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布格呋喃耐受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李恩[8](2010)在《布格呋喃与CYP450/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及生物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代谢是新药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相互作用是评价药物代谢特征的重要指标。已知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当两种或多种药物经同一代谢酶代谢时,药物间则可能由于对药酶的竞争而发生相互作用,致使血药浓度显着增加,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此外,药物进入体内在受到药酶代谢转化的同时,也可诱导或抑制某些CYP450同工酶的表达水平和代谢活性,从而调节自身和其它化合物的代谢转化,以致改变新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因此,在新药研发的临床前阶段明确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以及对药酶的诱导和抑制,对于认识个体间代谢差异和预测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有助于明确某些代谢产物的药理学特隆和进一步开发的价值。P-糖蛋白是一类ATP依赖性膜蛋白,在小肠粘膜、血脑屏障、肝细胞、肾及睾丸等器官均有分布,是上述生理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泵出作用,阻碍某些有害物质进入这些特定部位,同时也可加快药物从这些组织部位的消除,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对上述器官P-糖蛋白的调控可引发非代谢性的药物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新药研发阶段关注药物与P-糖蛋白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肝脏是人体最主要的代谢器官,参与大多数药物和毒物的生物转化,但除肝脏之外,肠道和肾脏作为吸收和排泄器官也表达部分CYP同工酶和转运蛋白,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布格呋喃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发的抗焦虑新药。前期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大鼠口服布格呋喃后具有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较低,靶器官分布少的特点。布格呋喃可经CYP450代谢,同时也是肠道P-糖蛋白的底物,但参与布格呋喃代谢的同工酶亚型、布格呋喃与CYP450以及P-糖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由此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为此,本研究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采用大鼠、人肝微粒体和重组人源CYP450同工酶温孵法,应用GC-MS分析技术,研究参与布格呋喃Ⅰ相代谢的同工酶类型和产物生成的相关性。2.从酶活性水平、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评价多次口服不同剂量布格呋喃对大鼠肝脏CYP的调控作用。3.应用探针底物法、RT-PCR、western-blotting方法从细胞、亚细胞组分、mRNA和蛋白水平考察布格呋喃对小肠CYP3A、P-糖蛋白和肾CYP2C11、2E1以及P-糖蛋白的影响。4.应用整体动物、原位脑灌流模型及构建P-糖蛋白高表达MDCK细胞株研究P-糖蛋白对布格呋喃脑分布以及多次口服布格呋喃对脑P-糖蛋白的影响。5.根据布格呋喃对药物代谢酶和外排蛋白的研究结果,选取可能与布格呋喃合用的四种临床药物,考察布格呋喃与其他药物合用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布格呋喃在大鼠/人肝脏微粒体主要代谢产物鉴定及比较1.1本研究应用的GC-MS分析方法可有效分离布格呋喃在微粒体温孵体系中的代谢产物并初步鉴定其结构类型。1.2布格呋喃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可代谢为一羟基、一羰基和二羟基代谢产物。布格呋喃在人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特征与大鼠相似,同样生成一羟基、一羰基和二羟基类型代谢产物,但代谢速率较大鼠慢,生成的代谢产物种类较大鼠中少。1.3应用CYP同工酶选择性抑制剂研究结果显示,在肝微粒体加入CYP3A4和CYP2E1的抑制剂酮康唑和戒酒硫后,布格呋喃消除速率减慢,各代谢产物生成量明显减少。体外重组人源CYP3A4和CYP2E1温孵结果表明,布格呋喃在重组人源CYP3A4中可迅速被代谢,代谢产物主要为一羰基和二羟基产物。综合以上结果,可初步判断CYP3A4是参与布格呋喃代谢的主要CYP同工酶,一羰基和二羟基化是其催化的主要反应。二、布格呋喃对大鼠肝脏CYP450s的调控2.1布格呋喃(4、16、64 mg/kg,1次/日×7)多次给药可提高大鼠肝脏CYP1A2和2E1活性、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加,并呈一定剂量-效应关系,但诱导强度弱于经典诱导剂β-萘黄铜和乙醇。2.2多次口服布格呋喃可抑制大鼠肝脏CYP2D活性,对CYP2C6和CYP2C11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诱导作用,但对CYP3A活性无明显影响。2.3布格呋喃在自身处理的肝微粒体中代谢速率有所提高,提示布格呋喃诱导自身代谢与其对肝脏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有关。2.4布格呋喃在浓度为1-10μM时对CYP450同工酶存在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但浓度降为0.5gM时对CYP450同工酶则无显着性影响。叁、布格呋喃对大鼠肠道和肾脏主要CYP450s和P-糖蛋白的调控3.1布格呋喃可上调大鼠小肠CYP3A的催化活性和蛋白表达,诱导人源肠道LS-174T细胞CYP3A4蛋白含量升高,提示布格呋喃可通过调控小肠CYP3A蛋白含量提高其的催化活性。同时,布格呋喃亦可上调肠道P-糖蛋白含量。应用Caco-2细胞Transwell模型研究发现,布格呋喃100μM处理72h可明显降低地高辛在Caco-2单层细胞的渗透系数,同时增加其外排系数,此改变可被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菌素所逆转;另一方面,布格呋喃100μM可抑制P-糖蛋白对地高辛的外排。以上结果提示,布格呋喃可诱导/抑制肠道P-糖蛋白功能。3.2布格呋喃多次口服可上调肾脏CYP2C11、2E1和P-糖蛋白的水平,并且对肾CYP2E1的上调倍数大于肝脏。四、布格呋喃与大鼠脑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4.1应用大鼠原位脑灌流模型研究发现,布格呋喃在脑中的分布在0-8min内呈线性增加;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菌素可使布格呋喃自血液向脑组织的单向转运明显增加,提示布格呋喃是脑P-糖蛋白的底物,血脑屏障中的P-糖蛋白可对布格呋喃脑分布产生阻碍作用。4.2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罗丹明脑-血分布方法检测大鼠脑MDR1基因的mRNA和P-糖蛋白表达及功能发现,多次口服布格呋喃可上调P-糖蛋白表达和功能。五、布格呋喃对联合用药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5.1非那西丁为常用解热镇痛药,体内主要经CYP1A2代谢生成代谢产物扑热息痛。当布格呋喃与非那西丁联合用药时,单次给予布格呋喃组非那西丁AUC、峰浓度升高,清除率下降,而其代谢产物扑热息痛的AUC和达峰浓度均有所下降;多次给药组非那西丁的AUC下降,MRT减小,而清除率提高,同时扑热息痛的AUC和峰浓度均较对照组升高。以上结果与布格呋喃对肝脏CYP1A2的诱导/抑制相关。5.2氯唑沙宗是中枢性肌松剂,在体内主要经CYP2E1代谢。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多次口服布格呋喃组氯唑沙宗的AUC下降,MRT减小,清除率提高,而6-羟基氯唑沙宗的AUC和峰浓度均较对照组升高,提示布格呋喃多次给药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氯唑沙宗的消除,可能与对肝脏CYP2E1的诱导密切相关。但单次给予布格呋喃组氯唑沙宗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着性变化,说明布格呋喃单次口服对氯唑沙宗体内过程影响不大。5.3咪达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主要由CYP3A同工酶代谢,其清除率主要取决于CYP3A活性。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口服布格呋喃后咪达唑仑达峰浓度提高,推测与前述布格呋喃对CYP3A的体外抑制作用有关。而多次口服布格呋喃的大鼠表现为咪达唑仑体内AUC、达峰浓度显着降低,清除大大加快,但相应体内代谢产物也减少,提示其体内代谢还有其它因素参与。据报道,咪达唑仑是CYP3A和P-糖蛋白共同的底物,布格呋喃多次给药对小肠P-糖蛋白也有诱导作用,当两药合用时,布格呋喃可通过诱导P-糖蛋白减少咪达唑仑的吸收,导致其血药浓度降低,同时代谢产物减少。5.4地高辛为一种中效强心苷,为P-糖蛋白的底物,治疗安全范围较小,毒性反应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前期研究表明,布格呋喃对P-糖蛋白有诱导/抑制作用,因此本文对二者合用时地高辛的血药浓度进行了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布格呋喃单次口服可明显升高地高辛血药浓度(峰浓度升高约25%,AUC升高85%),因此两药合用时,注意避免出现毒副作用。布格呋喃多次给药可使地高辛达峰浓度和AUC分别降至对照组的70%和80%,提示在长期服用布格呋喃后使用其他P-糖蛋白的底物药应注意药效学的监控。综上所述,本文应用体外亚细胞组分、细胞、在体器官和整体动物模型,较系统地研究了布格呋喃对肝脏、小肠、肾、脑CYP同工酶和P-糖蛋白的诱导和抑制以及参与其代谢的主要CYP450同工酶,并研究了布格呋喃对合用药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上述研究不仅可阐明布格呋喃与CYP450和P-糖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为预测临床药物相互作用和合理用药、针对药代特性进行新药的结构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10-05-01)

夏学军,尹大力,刘玉玲[9](2010)在《HPLC法测定布格呋喃中的对映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布格呋喃中对映体的含量。方法:用Daicel Chiralcel OD手性色谱柱,正己烷为流动相,流速0.5 mL·min~(-1),柱温30℃,进样体积10μL,检测波长196 nm。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布格呋喃与对映体的分离度为4.24。对映体在1~2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r=0.9999),检测限为3 ng,定量限为10 ng。加样回收率为101.0%,RSD为1.4%(n=9)。布格呋喃中未检出对映体。结论:方法快速简便,实现了布格呋喃与对映体的手性分离,适用于布格呋喃中对映体的检查。(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盛莉,谭玮,扈金萍,陈晖,李燕[10](2010)在《CYP3A和P-糖蛋白对布格呋喃在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大鼠小肠在体单向(single-pass)灌流模型,收集灌流后不同时间点灌流液和肠系膜静脉血,应用GC-MS联用法测定灌注液和血浆中的布格呋喃含量,并计算布格呋喃渗透系数[Plumen=-(Q/2πrl)Ln(Cout/Cin)和Pblood=(ΔMB/Δt)/(2πrl<C>)],从而反映布格呋喃的代谢变化。同时,观察CYP3A选择性抑制剂醋竹桃霉素(TAO)、CYP3A和P-糖蛋白(P-gp)共同抑制剂环孢素A(CsA)和P-gp选择性抑制剂LSN335984对布格呋喃自大鼠肠道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鼠小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中加入LSN335984、TAO和CsA后,大鼠肠系膜静脉血中布格呋喃的累积量分别为73.4、82.9和98.3pmol·cm-2,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增加3.9倍、4.6倍和5.6倍,代谢分别减少12%、11%和21%。提示CYP3A和P-gp选择性抑制剂可明显减少布格呋喃在大鼠肠道的首过效应,促进布格呋喃的肠道吸收。由此可见,P-gp与CYP3A两者联合作用是引起布格呋喃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重要因素,两者对布格呋喃小肠吸收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布格呋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尿液中布格呋喃2个代谢物M1和M2的浓度。方法:尿液样本用葡萄糖醛酸酶进行水解并稀释。采用Acquity BEH C_(18)(2.1 mm×50 mm,1.7μm)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75∶25)为流动相,流速0.4 m L·min~(-1),柱温35℃,进样量为10μL;采用串联四极杆质谱在ESI正离子电离模式下,应用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测定M1(m/z 279.1→243.1)、M2(m/z 277.2→151.2)和内标AF67(m/z 279.1→243.1)。样品分析时间为5 min。结果:M1和M2的质量浓度在10~2 000 n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批内、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稳定性考察项目的结果均符合要求。在单次和多次口服布格呋喃后,尿液中M1的累积排泄量分别为0.83%和1.18%,M2的累积排泄量分别为0.44%和0.72%。结论: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人尿液中布格呋喃2个代谢物(M1和M2)的UPLC-MS/MS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各项方法学考核的结果表明,本法可用于布格呋喃人体药代动力学的临床研究。考察了布格呋喃在中国健康人体的物料平衡和安全性等信息,结果显示尿液中M1和M2的累积排泄量很低,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获得符合要求的物料平衡数据。另外,多次口服布格呋喃后,代谢物在体内有一定量的蓄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布格呋喃论文参考文献

[1].肖琼,刘畅,尹大力.布格呋喃体内代谢产物的合成[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6

[2].杨芬,王洪允,陈霞,胡蓓,江骥.UPLC-MS/MS法同时检测人尿液中布格呋喃代谢物M1和M2[J].药物分析杂志.2016

[3].夏学军,贺玖明,李春,金笃嘉,刘玉玲.HPLC-DAD-MS/MS法快速分析布格呋喃降解产物[J].药学学报.2013

[4].陈霞,江骥,杨芬,刘涛,钟文.抗焦虑药布格呋喃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J].协和医学杂志.2013

[5].陈春林,王伟平,王玲,王晓良.布格呋喃抗焦虑及抑郁作用的电生理机制[J].药学学报.2013

[6].陈春林.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钾盐的抗抑郁作用以及布格呋喃抗焦虑及抑郁作用的电生理学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7].王雪芹,赵振国,韩宝洁,张鸿燕,尹大力.Ⅰ类新药布格呋喃的临床耐受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1

[8].李恩.布格呋喃与CYP450/P-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及生物学效应[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

[9].夏学军,尹大力,刘玉玲.HPLC法测定布格呋喃中的对映体[J].药物分析杂志.2010

[10].盛莉,谭玮,扈金萍,陈晖,李燕.CYP3A和P-糖蛋白对布格呋喃在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J].药学学报.2010

标签:;  ;  ;  ;  

布格呋喃论文-肖琼,刘畅,尹大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