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变化论文-方修琦,叶瑜,张成鹏,唐婵婵

自然环境变化论文-方修琦,叶瑜,张成鹏,唐婵婵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环境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重建,耕地,农业

自然环境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方修琦,叶瑜,张成鹏,唐婵婵[1](2019)在《中国历史耕地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开发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正在影响自然环境的许多方面,中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广泛而强烈,对认识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与区域环境变化具有代表性。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基于考古和历史文献记录的中国历史耕地变化定量重建和耕地开发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在历史耕地变化重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数据源包括田亩、税赋、人口等与耕地数量相关的数值记录,考古遗址点、聚落、路网、行政建制等与农业活动相关的信息,有关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的描述性记录等叁大类。(2)对全国尺度的耕地面积推断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过去1000年以来已重建了省(路)域的垦殖率,过去300年基于历史记录重建的东北、华北等区域垦殖率的分辨率已到县,在重建基础上利用分配模型获得的过去300年格网化垦殖率的分辨率可达10 km×10 km甚至1 km×1 km。相比于当前广泛使用的国际数据集,这些区域定量重建结果更为准确。(3)历史时期中国耕地的3次大规模扩张分别主要出现在西汉、两宋和清中叶,与此相对应,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从北方地区扩展到南方地区,从平原低地扩展到低山丘陵、深山地区;过去300年耕地变化导致了碳排放的增加和可辨识的区域气候变化。未来中国的历史耕地变化重建及其对环境影响研究,应与国际过去土地利用/覆盖研究衔接,研究重点为延长历史耕地重建时限、提高重建单元的空间分辨率和改进耕地格网化分配模型。(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启东[2](2018)在《浅议自然环境变化对南京明城墙风化的劣化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城墙主要泛指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现完整保存约25.1Km。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公元1366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本文主要从城墙周边自然环境变化入手,分析物理、化学及生物叁个途径对城墙砖体带来的风化影响。通过砖体劣化原因及劣化过程的的分析,可以为今后城墙本体风化的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2-07)

闫治宇[3](2018)在《自然环境高温下橡胶混凝土的强度变化和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橡胶混凝土含有橡胶颗粒,而橡胶颗粒受温度变化发生老化,但目前这种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采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分别配制了基准混凝土(普通混凝土),基准橡胶混凝土(橡胶颗粒未经过处理)及NaOH溶液改性和“NaOH+KH570”复合改性橡胶混凝土,并利用电热箱模拟自然环境高温(称为相对高温),研究了在相对高温60℃、80℃和120℃时,以及自然冷却降温和水冷却降温后,还有“相对高温-自然冷却”循环和“相对高温-水冷却”循环作用下,橡胶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20℃常温下,基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高,但当温度升高时,抗压强度随温度升高而不断降低,致使在120℃相对高温下基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反而小于橡胶混凝土。随温度升高,叁种橡胶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但整体上复合改性、NaOH溶液改性、基准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依次减小,呈现出较好的规律。(2)在经历了60℃、80℃和120℃相对高温又自然冷却降温后,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总体上仍然是复合改性橡胶混凝土最大、NaOH溶液改性橡胶混凝土次之,基准橡胶混凝土最小。(3)除基准橡胶混凝土外,其它混凝土经水冷却降温后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要小于自然冷却降温后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4)在经历相对高温又自然冷却或水冷却后,基准混凝土和改性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随相对高温值增大而降低。但基准橡胶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却随相对高温值增大出现了波动,特别是在经历相对高温120℃又冷却后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都有所提高。(5)不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在升温降温循环50次后都高于循环前。(6)混凝土在“相对高温-自然冷却”循环作用后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高于“相对高温-水冷却”循环作用后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7)经过“相对高温-自然冷却”与“相对高温-水冷却”循环作用下两种改性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相差不大,但整体上均大于基准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8-05-01)

鹿梦思,王兆峰[4](2018)在《生态旅游者行为规律变化与自然环境变化相关性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不同类型生态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差异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寻求开展旅游景区环境教育的具体方案,有利于改善景区的环境质量。通过对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根据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NEP得分和K-Means Q型聚类分析,将游客分为叁种类型:即严格生态旅游者、一般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生态旅游者。研究表明:(1)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者行为规律不同;(2)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在游客高峰时段和游客较聚集的区域较明显,给景区容量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影响;(3)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与其环境行为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同时与景区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8年03期)

杨守业,印萍[5](2018)在《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中小河流沉积物源汇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小河在地球环境变迁和大陆边缘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受人类活动干预影响越来越明显。相比世界大河而言,中小河流多具有瞬时大通量、快速物质转换、易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等特点,但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很薄弱。目前迫切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思路来重新审视中小河流在圈层相互作用中的角色,加强中小河流地学的系统研究,尤其是通过系统的野外观测与采样分析,积累较长期的实时连续现场水文泥沙等多参数观测资料;同时利用多学科交叉和多方法集成的研究手段,重点研究在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双重因素驱动下,世界主要大陆和岛屿地区代表性的中小河流入海物质的通量与组成,向边缘海和全球大洋的物质输运、埋藏与循环过程,以及对不同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物质循环的响应和影响;重点揭示不同纬度、地带性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中小河流代表的源汇体系特征,及与世界大河源汇体系的差异,深入理解地球表生过程和全球海陆相互作用的机制。(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韩承臻[6](2018)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尉永平:在变化的人文自然环境下使水电工程更好造福于人类》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10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库大坝与公众认知论坛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尉永平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上百年的时间尺度上,回顾了发达国家水利水电建设开发运营的发展历程和与之相对应的公众认知和公众沟通规律,就如何让水利水电工程与公众更好沟通,更好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叁峡》期刊2018年01期)

葛珊珊,张韧,杨孟倩[7](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航道自然环境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冰洋"西北航道"开通预期提前,为我国能源战略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其社会政治效应及气候变化和影响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也使该航道面临潜在风险和挑战。引进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影响"西北航道"的自然环境开展研究。针对气候变化对"西北航道"自然环境潜在风险要素进行梳理,构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然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定量的评估区划。(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7年02期)

尤淑撑,廖蓉,魏海[8](2016)在《看各国如何“慧眼守土”》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提示“十叁五”期间,我国将以深地、深海、深空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构建“叁深一土”的国土资源战略科技新格局。其中,实施深空对地观测战略,重点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遥感信息技术日益增强的需求,实施对地观测卫星重大工程,发展深空对地观测技术,加强卫(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6-10-15)

颜岗,王成文[9](2016)在《生物降解过程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降解过程是指通过自然界中微生物自身的分解代谢作用,将环境中的有机物等分解成无害的物质过程。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作用对于环境中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要介绍微生物降解对物质循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1期)

李浩强,苑小贺[10](2015)在《浅析铜金属在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化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铜金属变色出发,分析了铜金属在大气等环境条件下,在其表面所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等。(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5年31期)

自然环境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京城墙主要泛指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现完整保存约25.1Km。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公元1366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本文主要从城墙周边自然环境变化入手,分析物理、化学及生物叁个途径对城墙砖体带来的风化影响。通过砖体劣化原因及劣化过程的的分析,可以为今后城墙本体风化的保护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环境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方修琦,叶瑜,张成鹏,唐婵婵.中国历史耕地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J].古地理学报.2019

[2].陈启东.浅议自然环境变化对南京明城墙风化的劣化影响[C].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闫治宇.自然环境高温下橡胶混凝土的强度变化和机理[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4].鹿梦思,王兆峰.生态旅游者行为规律变化与自然环境变化相关性测度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

[5].杨守业,印萍.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中小河流沉积物源汇过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

[6].韩承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尉永平:在变化的人文自然环境下使水电工程更好造福于人类[J].中国叁峡.2018

[7].葛珊珊,张韧,杨孟倩.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航道自然环境危险性评估[J].海洋通报.2017

[8].尤淑撑,廖蓉,魏海.看各国如何“慧眼守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

[9].颜岗,王成文.生物降解过程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浅析[J].能源与环境.2016

[10].李浩强,苑小贺.浅析铜金属在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化学变化[J].中华少年.2015

标签:;  ;  ;  ;  ;  

自然环境变化论文-方修琦,叶瑜,张成鹏,唐婵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