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论文-饶继刚,张婷,饶兴旺,毛圣明,钟学斌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论文-饶继刚,张婷,饶兴旺,毛圣明,钟学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地公园,水质评价,营养状态,灰色模式识别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饶继刚,张婷,饶兴旺,毛圣明,钟学斌[1](2019)在《基于营养状态指数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的青山国家湿地公园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山国家湿地公园2014—2016年的季度水质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营养状态指数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对青山国家湿地公园水域水质变化趋势和所受污染情况做出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青山国家湿地公园水体水质整体上达到了地表水Ⅱ类的水质标准,保持在贫营养到中营养程度的营养化状况,有部分年月水质甚至可以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说明青山国家湿地公园的水环境管理措施使得湿地水域能够达到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良好,保证了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婷,王学雷,耿军军,班璇,杨超[2](2018)在《基于MIKE21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的洪湖水质模拟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自然和人为因素驱动下湖泊水环境质量的响应和变化规律,有利于更精确地进行湖泊水质模拟和评价。运用二维水质模型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评价了不同污染源削减方案对洪湖水质的影响。基于2012年实测地形、水文、气象、水质和污染源定量输入,建立了洪湖二维水动力和水质耦合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水位率定和验证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 10和0. 08 m,总氮、总磷、铵态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率定误差分别为0. 171、0. 009、0. 110和0. 627 mg/L,验证误差分别为0. 191、0. 020、0. 079和0. 689 mg/L,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的模拟结果满足精度要求。不同管理措施方案下洪湖水质的恢复效果比较显示,洪湖蓝田和下新河入水口各污染物指标浓度减少50%方案下,水质的恢复效果最好,全湖总氮、总磷、铵态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值减少率分别为37. 2%、35. 1%、37. 3%和21. 3%,全湖Ⅴ类水质水域基本不存在,全湖90%的区域水体水质综合等级达到Ⅲ类。影响洪湖水质恶化的驱动因子中,关键因素是径流入湖所携带的四湖流域上游地区的非点源污染物。应大力控制上游地区的非点源污染,积极开展洪湖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湿地水生植被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体的截污和自净能力。(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9期)

杜智涛,谢新洲[3](2013)在《利用灰色预测与模式识别方法构建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网络舆情主题多样、内容复杂、数据海量等特点,构建一个由叁级指标构成的多层次网络舆情研判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建立网络舆情预测模型,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模型,并选取60个网络舆情事件为训练样本,确立舆情警级分类规则,对该模型的可用性进行验证;鉴于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所需要的数据量大、计算复杂,提出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系统建设的整体架构,以进行数据处理。(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3年15期)

芦云峰,谭德宝,王学雷[4](2009)在《基于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的洪湖水质评价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洪湖近期水质监测数据资料,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方法对洪湖水质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利用软件surfer8.0生成洪湖不同季节的水质综合指数等值线图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水质介于3~4级水之间,秋季水质较好,春季水质最差,水质随季节变化较大,湖内围网区域和进出水口区域之间水质差别较大。(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09年05期)

石磊,徐姗姗,徐志敏[5](2009)在《流域水资源丰富度评价的灰色模式识别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灰色关联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关联差异度为测度,结合级别变量特征值,构造了一种新的灰色模式识别模型.以辽西沿海诸河流水资源的丰富度评价为例介绍了该模型的计算步骤,并与其它方法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水资源的丰富度客观实际.(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孙星,邱菀华,唐葆君[6](2005)在《基于灰色预测与模式识别的企业危机预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大部分企业危机预警模型只能报警,不能预测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灰色预测与模式识别的预警方法.该方法首先对企业运营的单项特征指标建立灰色模型,其次将所有指标的模型组合起来,构成系统状态方程进行预测,然后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分类,判断企业的危机状态,最后用实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05年05期)

李志斌,郑成德[7](2000)在《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判的灰色模式识别理论与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灰色关联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关联差异度为测区,并结合级别变量特征值,构造了一种新的灰色模式识别理论模型.以云南昭通地区11县(市)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判为例介绍了该模型的计算步骤,并与其它方法比较表明该模型能够更精确地反映危险度客观实际.(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00年05期)

梅汇海,肖益民,肖怡安[8](1998)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以灰关联度为测度的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水库淤积形态的分类。实例研究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5期)

史晓新,金光炎[9](1997)在《水质评价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灰关联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关联差异度为测度,构造一种水质评价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它克服了灰关联度分析方法评价结果趋于均化而分辨率低的缺点,为水质评价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1997年04期)

史晓新,夏军[10](1997)在《水环境质量评价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灰色关联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关联差异度为测度,并结合水质综合指数,构造一种新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该模型克服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评价结果趋于均化而分辨率低的缺点,同时评价结果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能够更精确地反映水体污染程度的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1997年02期)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认识自然和人为因素驱动下湖泊水环境质量的响应和变化规律,有利于更精确地进行湖泊水质模拟和评价。运用二维水质模型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评价了不同污染源削减方案对洪湖水质的影响。基于2012年实测地形、水文、气象、水质和污染源定量输入,建立了洪湖二维水动力和水质耦合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水位率定和验证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 10和0. 08 m,总氮、总磷、铵态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率定误差分别为0. 171、0. 009、0. 110和0. 627 mg/L,验证误差分别为0. 191、0. 020、0. 079和0. 689 mg/L,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的模拟结果满足精度要求。不同管理措施方案下洪湖水质的恢复效果比较显示,洪湖蓝田和下新河入水口各污染物指标浓度减少50%方案下,水质的恢复效果最好,全湖总氮、总磷、铵态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值减少率分别为37. 2%、35. 1%、37. 3%和21. 3%,全湖Ⅴ类水质水域基本不存在,全湖90%的区域水体水质综合等级达到Ⅲ类。影响洪湖水质恶化的驱动因子中,关键因素是径流入湖所携带的四湖流域上游地区的非点源污染物。应大力控制上游地区的非点源污染,积极开展洪湖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湿地水生植被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体的截污和自净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饶继刚,张婷,饶兴旺,毛圣明,钟学斌.基于营养状态指数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的青山国家湿地公园水质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张婷,王学雷,耿军军,班璇,杨超.基于MIKE21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的洪湖水质模拟与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3].杜智涛,谢新洲.利用灰色预测与模式识别方法构建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3

[4].芦云峰,谭德宝,王学雷.基于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的洪湖水质评价初探[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

[5].石磊,徐姗姗,徐志敏.流域水资源丰富度评价的灰色模式识别模型[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9

[6].孙星,邱菀华,唐葆君.基于灰色预测与模式识别的企业危机预警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

[7].李志斌,郑成德.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判的灰色模式识别理论与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

[8].梅汇海,肖益民,肖怡安.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

[9].史晓新,金光炎.水质评价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及其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1997

[10].史晓新,夏军.水环境质量评价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及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7

标签:;  ;  ;  ;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论文-饶继刚,张婷,饶兴旺,毛圣明,钟学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