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基变形论文-罗全华,戈建国,范汉文

塔基变形论文-罗全华,戈建国,范汉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塔基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输电线路,山区线路塔基,变形监测

塔基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罗全华,戈建国,范汉文[1](2019)在《山区输电线路塔基变形监测案例分析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输电线路塔位因地势陡峭、场地受限、植被茂密,而极大地增加了监测方案的实施和数据采集难度。笔者结合山区线路工程监测的实例,就如何较好开展山区输电线路铁塔变形监测进行分析与探讨。(本文来源于《红水河》期刊2019年02期)

毕振东,崔宇鹏,夏鹏,张明伟,董山[2](2017)在《铁矿开采对高压线路塔基变形影响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铁矿未来采空区对高压线路塔基变形影响,采用FLAC3D软件,对铁矿充填开采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因地下开采引起的最大地表位移在矿体两端移动范围边界附近,地表水平变形趋势为两侧向中间移动,在矿体两端移动范围内呈现对称分布,整个开采过程发生的向左、向右水平位移最大值均在20 mm左右,对塔基变形及位移影响甚微。(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7年10期)

赵平[3](2017)在《长江大跨UHV塔基桩土变形协调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基稳定性问题是指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土体能否保持稳定。若地基稳定性不能满足要求,地基在构筑物荷载作用下将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这种破坏将影响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特高压长江大跨输电塔基施工难度大、沉降变形控制严,尤其对于河相特殊的地质环境,沉降控制至关重要。因此对于特高压大跨输电塔塔基特别是地形复杂的长江岸边输电塔塔基施工影响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桩土变形协调思路,本文针对灵州到绍兴±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长江大跨塔基工程,在桩基础施工已经完成的前提下研究了特高压大跨塔基桩土变形协调机制及桩基优化,在分析论证了原有设计方案存在很大安全风险的前提下并提出了两种加固优化方案,研究成果表明:(1)原有设计基础无法满足约300t的施工荷载要求,施工可能导致铁塔倾斜、沉降、失稳破坏等风险,很有必要对塔基进行加固处理。(2)塔基桩土变形协调破坏主要表现为前期工况桩以贯入式切入土体,随荷载增大逐步变更为浅部土体和基础结构受损,承台整体下沉、褥垫层破坏及周边土体隆起,塔基无法承受上部过载作用而局部失稳破坏。(3)垫层加固与土体注浆联合加固这两种方案对塔基进行加固处理能很好的改善塔基承载能力,满足施工要求。(4)在上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及承台共同作用,变形协调。(5)通过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得出的结论对实际工程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张晨[4](2016)在《特高压输电线路锚固塔基变形破坏及加固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用事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输电线路工程的输送电压也随之增高,但所要求塔基的抗拔、抗压、抗水平荷载也相应提高。锚固技术在塔基中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塔基材料的消耗,降低了塔基成本造价,提高了设计施工效率,保护了地质与生态环境。但限于输电线路锚固塔基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又面临着输电电压等级持续增高的现状,施工设计人员对其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研究指导,在实际工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盲目性。基于此,论文以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信息工程学为指导,结合地质调查、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模糊数学、神经网络、信息系统开发等技术方法,对特高压输电线路锚固塔基物理力学特性、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影响因子和有效加固决策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特高压输电线路锚固塔基信息工程系统。首先,论文研究了锚固塔基物理力学特性,有利于从物理性能上对锚固塔基有进一步认识。论文采用现场试验方法,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置试验点,共做不同类型现场试验30余组,对比研究了在不同岩性条件下锚固塔基极限承载力的差异与变化规律;对比研究了不同岩性条件下塔基轴力的差异与变化规律,并拟合了不同岩性条件下的轴力-荷载、轴力-深度的关系函数;对比研究了不同地层岩性下试验影响范围,并给出了试验合理保护范围为1.5-2.Om;对比研究了不同地层条件下锚杆有效长度的差异,土层中有效锚杆长度约为10m,岩石中有效锚杆长度约为3.5m,验证了规范建议值的合理性。其次,论文研究了锚固塔基的变形破坏机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拉拔作用下锚杆剪切滑移模型基础上,由于其假设条件与室内试验限制使得理论解析法具有较大误差和局限性,因此论文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分析了锚固塔基的叁种破坏模式:锚浆破坏、浆岩破坏、岩体剪切破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基础位移和塑性区演化过程对叁种破坏模式进行了反演分析,详细再现了叁种破坏模式下的破坏过程。基于破坏过程反演,论文研究了不同破坏模式下锚固塔基应力、轴力的传递规律、轴向应力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对锚固塔基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第叁,论文基于锚固塔基的稳定性效应研究了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并提出了有效加固决策方法。综合分析锚固塔基的影响因子可分为两大类:地层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和锚杆自身参数,论文选取了弹性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泊松比、锚固长度五个影响因子,并随机生成15组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塔基稳定性效应进行了研究,灰色关联法结果表明锚固长度对锚固塔基稳定性敏感性最高,其他四个因子敏感性几乎相等。对最敏感因子进行工程应用分析,基于敏感性大小重新生成150组试验方案,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不同地层岩性条件下锚固塔基锚杆锚固长度的最优解程序,并提出了工程应用加固决策方法。最后,论文开发了特高压输电线路锚固塔基信息系统。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代表着该系统两个不同的功能:试验信息管理系统将各条特高压输电线路锚固塔基现场试验成果信息化管理,并具有查询、修改、录用功能,将大大加速行业成果共享,提高设计施工效率;信息决策加固系统则基于设计参数对设计方案是否满足特高压输电线路塔基承载力要求进行合理评价,并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子敏感性和设计参数情况下决策最有效的加固方案,在工程实例中应用效果良好。本文的创新和特色之处在于:(1)通过现场试验总结研究了不同岩性条件下锚固塔基极限承载力、轴力、影响范围、有效锚固长度的差异和变化规律;(2)通过数值模拟、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方法,识别获得了影响锚固塔基稳定性最敏感因子是锚固长度,并提出了不同岩性条件下最敏感因子(锚固长度)的最优解与加固决策方法;(3)通过数值模拟反演了锚固塔基锚浆破坏、浆岩破坏和岩体剪切破坏叁种破坏模式下的变形破坏过程,并研究了叁种不同破坏模式下应力传递规律、轴力传递规律和轴向应力变化规律;(4)开发了特高压输电线路锚固塔基信息工程系统,特色之处在于其一能有效地将目前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试验成果信息化管理,二能决策锚固塔基加固工程,具良好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6-05-01)

徐燕华[5](2015)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大理叁塔塔基变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理叁塔中的南小塔为例,在收集大理崇圣寺叁塔保护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并对塔基土体进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对南小塔实体进行抽象概化,建立地质力学模型,选用合理的地基土层力学参数,及EICentro波作为地震波输入,利用动力有限元理论对塔基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变形机理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南小塔的倾斜是由不均匀沉降和多次强烈地震引起的等相关结论,为类似古建筑的抗震保护设计提供有益的指导。(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王克东,古广林,高森,张伟[6](2011)在《煤炭采空区输电线路塔基变形监测及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空区地表变形及铁塔倾斜进行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地表变形的特征及变形的发展趋势,对采空区地表变形做了预测,并提出了岩土工程治理措施。(本文来源于《电力勘测设计》期刊2011年03期)

曾敏[7](2010)在《美国肯塔基州东部Slade组下部碳酸盐岩沉积学特征及St.Louis段软沉积物变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寻求解释美国肯塔基州东部的Slade组下部碳酸盐岩地层的两个地质问题:(1)存在于St. Louis段底部的白云岩透镜体及相关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可能成因;(2)Slade组下部地层学特征与区域大地构造的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地质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及室内分析,本文认为St. Louis段的白云岩透镜体及“大沉陷层”变形构造是由一次古地震所触发的,即可称其为震积岩。最有可能引发此次地震的断层为研究区中部的北西西走向的Locust Branch断层,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此地震由Jinks断裂系引起的可能。该地震发生的时间在St. Louis和Ste. Genevieve段的沉积间歇期间,可能的震级为里氏7.3级。利于白云岩透镜体形成的岩性对应于St. Louis段岩性单元B地层,即生物碎屑灰岩与泥岩互层。其透镜体形态的形成机制可能与石香肠构造有相似之处,都是形成于伸展的古应力背景下。地震的周期性应力作用使变形沉积物中的泥质组分液化,但此时的孔隙水压不足以使其中的砂质灰岩液化。地震引起的交替性的挤压和拉伸使得液化的泥质沉积物形成高能(流速)的泥质流,沿沉积层理流动,并穿透灰岩层中的薄弱部位。泥质流在薄弱部位的反复流动和剪切导致了透镜体较为稳定的圆弧状端部的形成。透镜体的白云岩化是次生的,并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地震波及泥质流的剪切作用使得未发生液化且极度过度固结的砂质灰岩内部形成了裂隙带甚至网脉状裂隙构造,从而在这些灰岩中的产生了较围岩高的渗透率。高渗透率有利于富Mg~(2+)流体的相对快速流通,因此导致了透镜体的选择性白云岩化。根据实测剖面数据及沉积相分析,本文认为Slade组下部的St. Louis,Ste. Genevieve,Warix Run和Mill Knob段的地层学演化特征可能反映了向北迁移的Ouachita前缘隆起构造对研究区内的基底地层的激活作用。在St. Louis沉积时期,Ouachita造山作用尚未开始,区域构造运动处于相对的平静期,St. Louis缓坡相灰岩超覆于Renfro段地层之上。随后的早Chesterian期,发生在Laurentia板块东南缘的Ouachita造山活动进入活动期,逆冲推覆体加载在板块边缘并导致其挠曲。在负载相陆内运动的过程中,挠曲所形成的前缘隆起构造从研究区南部开始向北迁移,其南北向范围可达300km。在Ste. Genevieve时期,前缘隆起构造的脊部位于Glencairn断层和Locust Branch断层之间,并使该区域内发生抬升且未接受Ste. Genevieve鲕粒浅滩沉积。在Warix Run沉积期间,位于Glencairn断层与肯塔基断裂系之间的地层的Warix Run地层缺失或极薄,表明隆起构造脊部在此时期正位于此区域;而原本在Ste. Genevieve时期被抬升的地区及以肯塔基断裂系以北地区发生了挠曲沉降,并接受了以潮汐水道沉积为主的Warix Run沉积作用。随后的Mill Knob沉积期间,前缘隆起构造脊部迁移到了肯塔基断裂系以北地区,并与Waverly背斜共同作用导致了Mill Knob潮坪相沉积在背斜核部的缺失,而在其他区域Mill Knob段地层均有发育,并呈现出水动力条件由北向南渐弱的特征。此后,前缘隆起脊部向北迁移出了研究区的范围。总之,Slade组下部碳酸盐岩的沉积学特征反映是大地构造与全球海平面升降联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0-01-01)

刘建辉[8](2008)在《云南崇圣寺叁塔塔基变形分析及纠偏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它融合了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古代高层建筑的杰出代表。现存的古塔不仅具有宝贵的文物价值,也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大部分古塔饱经沧桑,经受过战火、地震、风雨侵蚀等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急需进行修复和加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古塔的保护研究工作己经成为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几千年沧桑岁月的破坏,许多古建筑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倾斜。特别是砖石结构的古塔,由于其长细比大、重心高,自重大、强度低,对地基条件往往十分敏感,一旦倾斜,往往会造成倾斜一侧地基应力集中,又进一步加速了建筑物的倾斜。目前我国现存的砖石古塔,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个别则已经由于过度倾斜而倒塌。云南大理崇圣寺创建于唐南诏时期,为南诏大理国的皇家寺院,也是我国西南着名佛塔。崇圣寺叁塔始建至今1200余年,是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无数有感地震,崇圣寺叁塔中两座小塔塔基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塔体已偏离了中垂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叁塔稳定性判定、病害现状与塔体倾斜、地基不均匀沉降诱发因素及发展趋势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依托云南大理崇圣寺叁塔保护工程项目,以崇圣寺叁塔中发生明显倾斜的南北小塔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查明其不均匀沉降病害的现状、诱发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砖石古塔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的机理。通过理论计算和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崇圣寺南北小塔较长时期内地基与基础的应力应变情况、塔体地基不均匀沉降状态下的变形规律进行细致的模拟分析,找寻沉降倾斜变形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常用的纠偏加固原则、技术的适用性,提出保护叁塔的对策,为叁塔古建筑群的保护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总结国内外众多古塔倾斜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现状及其纠偏加固成果,归纳了砖石古塔纠偏加固的常用解决方案。对古塔的倾斜机理分析和各种纠偏技术的调查研究,为崇圣寺叁塔南北小塔倾斜成因分析及后期的纠偏方案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通过理论计算和叁维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得出,北小塔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塔体倾斜占塔体总倾斜量的41.57%。南小塔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塔体倾斜占塔体总倾斜量的32.90%,由此可知塔体倾斜除地基不均匀沉降外还有其它影响因素,主要为风与地震荷载引起的塔体结构损坏导致的塔体倾斜。在引起南北小塔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因素中,由于地基土层的不均匀性而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差为主要因素,分别占66.46%、68.33%,其次为水平风荷载影响,分别占24.51%、22.84%,叁因素中影响相对较小者为地震荷载。3、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建立叁维仿真模型,应用分析软件ANSYS,对影响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因素进行模拟,分析地基中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得出:地基中粉质粘土层由于厚度差异及土性差别,在塔体及上覆垫层重力荷载作用下,相对较厚及软弱侧产生较大变形。由于沉降变形差异,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塔体的倾斜。另外,对南北小塔地基中塑性变形区进行了模拟分析。由于有限元分析中考虑了边界条件、岩土材料的非线性及塑性应变区等影响因素,使得沉降计算结果相对更加符合工程实际。4、通过对崇圣寺南北小塔进行整体倾斜、基础的沉降与倾斜变形及塔体安全度的验算得知,南北小塔的整体及基础倾斜变形指标均已超过规范要求的允许变形值,需要对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加固。5、在对建筑物常用纠偏方案进行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产生倾斜的影响因素,考虑南北小塔特定的场地地质条件及文物保护中所提倡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提出了保护对策。认为大理崇圣寺南北小塔地基纠偏加固方案应偏重于软弱地基的加固,减缓或停止南北小塔继续沿倾斜最大方向发生不均匀沉降。最后提出了叁种适合于本场地地基加固的方案。建议优先考虑“粉质粘土层树根桩加固+地面防渗层+排水系统”的塔基纠偏加固方案。塔体补强加固方面,可在各层塔檐与塔身结合的隐蔽部位,增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同时将塔身、塔檐上的所有裂缝,采取压力灌浆的方法用水泥砂浆填充注实。本文研究为后期的纠偏加固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目前,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叁维实体模型,分析倾斜状态下,砖石古塔与地基的应力应变状态及沉降变形规律在国内还很少。而且,目前针对大理崇圣寺南北小塔塔基不均匀沉降变形及纠偏加固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同以往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结构某一阶段、单独的模型不同,本论文在查明其不均匀沉降病害的现状、诱发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砖石古塔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的机理。针对引起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理论计算和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叁维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崇圣寺南北小塔较长时期内地基与基础的应力应变情况及塔体与地基在不均匀沉降状态下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细致的模拟分析,找寻不均匀沉降倾斜变形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常用的纠偏加固原则、技术方法及其适用性,提出保护叁塔的对策,为叁塔古建筑群的保护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今后其它古建筑加固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08-05-01)

袁铭,钱玉成,凡亦文[9](2002)在《苏州虎丘塔塔基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虎丘塔的地质背景以及二次维修情况 ,对 15年来的塔基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认为目前塔基水准观测的工作基点是稳定的 ,塔基各观测点之间无明显相对变化。同时也表明第二次虎丘塔的维修加固工程非常成功 ,影响虎丘塔倾斜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塔基问题已基本解决(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02年04期)

塔基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铁矿未来采空区对高压线路塔基变形影响,采用FLAC3D软件,对铁矿充填开采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因地下开采引起的最大地表位移在矿体两端移动范围边界附近,地表水平变形趋势为两侧向中间移动,在矿体两端移动范围内呈现对称分布,整个开采过程发生的向左、向右水平位移最大值均在20 mm左右,对塔基变形及位移影响甚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塔基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罗全华,戈建国,范汉文.山区输电线路塔基变形监测案例分析与探讨[J].红水河.2019

[2].毕振东,崔宇鹏,夏鹏,张明伟,董山.铁矿开采对高压线路塔基变形影响数值模拟研究[J].山西建筑.2017

[3].赵平.长江大跨UHV塔基桩土变形协调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4].张晨.特高压输电线路锚固塔基变形破坏及加固决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5].徐燕华.地震动荷载作用下大理叁塔塔基变形机理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

[6].王克东,古广林,高森,张伟.煤炭采空区输电线路塔基变形监测及治理[J].电力勘测设计.2011

[7].曾敏.美国肯塔基州东部Slade组下部碳酸盐岩沉积学特征及St.Louis段软沉积物变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8].刘建辉.云南崇圣寺叁塔塔基变形分析及纠偏方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

[9].袁铭,钱玉成,凡亦文.苏州虎丘塔塔基变形分析[J].测绘通报.2002

标签:;  ;  ;  

塔基变形论文-罗全华,戈建国,范汉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