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豆豌豆新品种

芸豆豌豆新品种

一、菜豆、豌豆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超[1](2021)在《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对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文中指出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具有产出高,效益好的特点,已成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饲草生产模式之一,在解决家畜冬春饲草不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关于这两种牧草不同间作条件下产量与质量,及其增产机理尚知之不多。本研究以兰箭2号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和青引2号燕麦(Avena sativa)为试验材料,2019-2020连续两年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开展试验,共设置了12个间作配置处理,研究其不同间作系统对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并结合光能利用效率、固氮量及氮素转移量等测定,探讨了间作作用效果的机理。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间作配置处理对燕麦与春箭筈豌豆在盛花期、结荚期(灌浆期)的地上生物量均影响显着(P<0.05)。两种牧草在盛花期、结荚期(灌浆期)总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6097-7560 kg hm-2、7831-9793 kg hm-2,较两种牧草相同生育期单作牧草产量的加权平均水平分别提高了37%-39%,29%-41%。其中,在盛花期,以燕麦/春箭筈豌豆间作比例1:1、距离40 cm产量最高,而在结荚期(灌浆期)以间作比例1:1、间作距离20 cm的处理,产量达最高。另外,不同间作配置处理对燕麦与春箭筈豌豆种子产量亦影响显着(P<0.05),两种牧草的种子产量分别为7101-9295 kg hm-2、1244-1875 kg hm-2;不同间作处理燕麦种子产量较其单作提高38.6%-81.4%,以间作比例1:3、间作距离20 cm的处理最高,春箭筈豌豆的较其单作减少了9.0%-36.8%,以单作种子产量最高。2.不同间作配置处理提高了间作植物的粗蛋白含量,降低了燕麦粗纤维含量。结合两年结果,盛花期以间作比例1:3,同行混播处理粗蛋白质含量最高,同时粗纤维含量最低,效果最佳;而灌浆期、成熟期(脱粒)则依次以间作比例1:1,间作距离40 cm和相同行数比例、同行混播处理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结合两种牧草草产量计算,盛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脱粒后)间作总的粗蛋白质产量分别为534-664 kg hm-2、544-833 kg hm-2和380-529 kg hm-2,较对应单作加权平均值分别提高1.62%-39.07%、2.44%-13.15%和5.26%-21.79%。三个生育期粗蛋白质产量分别以间作比例1:1,间距40 cm、间作比例2:3,间距20 cm和间作比例2:3,间距40 cm处理的最高。3.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提高牧草产量的部分原因是两种牧草株高的增加和总的光能利用效率的提高。在12个不同间作配置处理中,春箭筈豌豆在播后70-73 d(盛花期)和113-115 d(成熟期)的平均株高分别为46.0-65.1 cm和61.1-95.4 cm,较其单作时分别提高了1%-40%和5%-61%。其中盛花期以间作比例1:1,同行混播处理的最高;成熟期以间作比例1:2,同行混播处理的最高。另一方面间作系统中燕麦成熟期平均株高为136.7-151.8 cm,较其同期单作提高了1%-12%,其中间作比例1:2,同行混播处理的最高。燕麦其余各生育期平均株高与其单作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间作配置处理的总的光能利用效率为0.76-0.97g MJ-1,较两种牧草分别单作的光能利用效率加权平均值提高了15.66%-46.65%,差异显着(P<0.05)。其中以间作比例1:1,间作距离40 cm处理的光能利用效率最高。4.不同间作配置处理下春箭筈豌豆盛花期平均固氮量在34.0-41.4 kg hm-2,固氮百分率为39.5%-48.5%。不同间作配置处理下春箭筈豌豆整体固氮量随单位面积燕麦播种比例的增加而上升,以间作比例1:1处理春箭筈豌豆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最高。另一方面,燕麦吸收来自春箭筈豌豆固定的氮素占植物总氮量的百分率(%Ntr(oat))随播种比例而显着变化(P<0.05),%Ntr(oat)平均为11.8%-17.8%,氮素转移量为9.52-16.50 kg hm-2。其中,以间作比例2:3处理%Ntr(oat)最高,间作比例1:2次之,分别为17.78%、16.33%。以干草调制为目的,在盛花期刈割以间作比例1:1,间作距离40 cm处理最佳,其产量最高,光能利用效率最好,牧草蛋白质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相对较低,品质最佳,同时春箭筈豌豆固氮量高,氮转移量较好。综合两年的饲草产量、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及其春箭筈豌豆固氮效果和固氮转移量的分析,合理的间作距离和行数比搭配对燕麦和春箭筈豌豆的优质高产有很大关系。

李睿[2](2020)在《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文中指出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与燕麦(Avena sativa)间作是全球温带地区常见的生产系统之一。与两种作物分别单作相比,其具有产出高,效益好等特点,在为草食家畜提供优质饲草,保障食物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兰箭1号、兰箭2号和兰箭3号等三个春箭筈豌豆品种和青引2号燕麦为参试材料,于2014-2017年在典型的高寒牧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连续4年开展了田间试验;其中2014-2016年处理为春箭筈豌豆三个品种分别与燕麦行间作(1:1)和单作,2016-2017年为兰箭2号春箭筈豌豆与燕麦7个行配置[春箭筈豌豆与燕麦行数比1:1(RI),2:1(S21),3:1(S31),3:2(S32),4:2(S42),4:3(S43),5:3(S53)]间作和单作;测定了春箭筈豌豆品种、间作模式等对系统生产力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春箭筈豌豆品种和间作模式下两种作物的光合特性、光能利用效率,并在实验室分析了植物和土壤养分的变化。以期为进一步发挥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系统的作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春箭筈豌豆-燕麦行间作显着增加了盛花期的系统生产力,增加幅度因春箭筈豌豆品种而异。2014-2016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表明,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分别与燕麦间作的3个系统地上生物量分别为7638 kg ha-1、8197 kg ha-1和8555 kg ha-1,较两种作物单作的加权平均水平分别提高了21%、44%和52%;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分别为1.07、1.21和1.27,其中兰箭2号和兰箭3号与燕麦间作的LER显着高于兰箭1号与燕麦间作(P<0.05)。间作系统生产力的提高主要由于燕麦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其与春箭筈豌豆三个品种间作的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51%、70%和79%(P<0.05)。间作系统中兰箭1号、兰箭2号和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3年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分别较相应品种单作降低了37%、26%和24%。2.兰箭2号春箭筈豌豆与燕麦7个行配置间作显着增加了盛花期的系统生产力(P<0.05),增加幅度因行配置不同而异。2016-2017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不同行配置间作系统的地上生物量为6073 kg ha-1-8130 kg ha-1,较两种作物单作的加权平均水平高35%-45%,其中RI处理最高达8130 kg ha-1,S32次之为7588 kg ha-1;LER为1.13-1.24,其中S32处理最高。7个行配置间作系统生物量的不同,主要由于春箭筈豌豆地上生物量的降低和燕麦地上生物量的增加。7个行配置间作系统中春箭筈豌豆的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较单作降低了6%-24%;而燕麦的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较单作增加了64%-94%(P<0.05)。3.间作系统通过增加作物株高,改变作物光合特性和光能利用效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提高系统生产力。春箭筈豌豆三个品种行间作系统中,春箭筈豌豆的平均株高为105-112 cm,较单作提高了28%-44%(P<0.05);燕麦的平均株高为162 cm,较单作提高了13%(P<0.05)。7个行配置间作系统中,春箭筈豌豆的平均株高为78-103 cm,较单作提高了2%-35%,其中在较窄带状宽度处理RI、S21、S31和S32中显着高于单作;燕麦的平均株高为158-164 cm,较单作提高了8%-12%(P<0.05)。春箭筈豌豆三个品种行间作和7个行配置间作系统中春箭筈豌豆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均有所降低,其中兰箭1号降低了22%(P<0.05),燕麦的平均Pn分别相较单作提高了15%和23%(P<0.05)。两种间作系统中参试春箭筈豌豆品种的RUE相较其单作均有所降低,但多数差异不显着,而燕麦的RUE相较其单作平均提高了44%和65%(P<0.05)。4.间作系统影响两种参试作物叶片和地上部分的氮、磷含量。春箭筈豌豆三个品种叶片的氮含量较相应单作的最高降低了4%-9%,地上部分氮含量和磷含量分别降低了4%-8%和11%-23%(P<0.05);燕麦叶片的氮含量较单作分别增加了33%-42%,地上部分的氮含量和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0%-28%和17%-45%(P<0.05)。行间作中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与燕麦间作系统的盛花期粗蛋白产量分别为673 kg ha-1、732 kg ha-1和755 kg ha-1,较两种作物单作的加权平均水平分别提高了1.9%、29%和37%。7个行配置间作中不同处理间作系统盛花期的粗蛋白产量为686 kg ha-1-736 kg ha-1,高于兰箭2号和燕麦单作。间作系统的土壤养分与两种作物单作的加权平均水平相比,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着影响;而0-20 cm、20-40 cm和40-60 cm等土层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因测定年份和土层有所改变,但无明显规律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春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系统可显着提高生产力,行间作和3:2带状间作表现最佳,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于间作系统光合特性、光能利用效率、边行效应和土壤养分利用的改变。

耿甜甜,汪颖,李凤英,韩建山,陈纹,孙坤,张辉[3](2020)在《孟德尔:一位鲜为人知的园艺育种学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格雷戈·孟德尔(Gregor Mendel)作为"遗传学之父"受到普遍尊重,但是作为一名园艺育种学家却鲜为人知。参考研究孟德尔育种实践的最新成果,概述了孟德尔一生在豌豆及其他蔬菜、花卉和果树等园艺品种中的杂交育种工作,认识了一个园艺育种学家——孟德尔。为进一步了解孟德尔及其科研工作提供了参考,也为研究遗传学的起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付丽平[4](2020)在《箭筈豌豆淀粉和蛋白质性质的研究》文中指出箭筈豌豆是我国一种肥、饲、粮兼用的重要经济作物,其种子的营养价值较高,富含蛋白质和淀粉。这两大物质在市场上有广泛的需求,但目前对其理论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论文以箭筈豌豆为研究对象,比较各品种箭筈豌豆表型性状和品质的差异,聚焦有开发价值的箭筈豌豆品种的蛋白质和淀粉,研究不同品种的箭筈豌豆淀粉和蛋白质性质的多样性,将为其以后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表型性状来看,123种箭筈豌豆的植株高度差异较大,且普遍较高,一般在45112 cm之间,总叶柄长度在2.23.4 cm之间,小叶形状多为椭圆形和长椭圆形,其叶尖形状为凹入、平截和凸出三种,其小叶着生方式多为对生与互生并存。其营养品质方面,不同品种的箭筈豌豆品质差异较明显,箭筈豌豆种子中氢氰酸含量为0.0774.02 mg/kg,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分别在31.842.3%和5.4412.56%之间,抗性淀粉含量在1.089.97%之间,淀粉含量在20.5647.53%之间,其中直链淀粉占17.7538.68%,直支比介于0.32和0.88之间。从整体上来说,箭筈豌豆的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要优于豌豆和鹰嘴豆。(2)箭筈豌豆淀粉颗粒大小不均一,平均粒径为7.7723.16μm,所有淀粉颗粒呈现出相似的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肾形和不规则形状。淀粉颗粒表面有褶皱和裂纹。所有的箭筈豌豆淀粉均为C型结构,其结晶度为22.734.32%。不同箭筈豌豆淀粉的热性能无明显差异,其凝胶化温度与鹰嘴豆淀粉相似,但低于豌豆淀粉,箭筈豌豆的凝胶化焓为8.9411.08 J/g,整体上高于鹰嘴豆和豌豆淀粉。用RVA对不同箭筈豌豆的糊化特性进行测定,发现不同品种箭筈豌豆的糊化特性差异较大的,个别品种表现出较低的BD和SB值将在食品工业有较好的应用潜力。(3)箭筈豌豆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在18-93 KD之间,分子质量在18-22KD,33-40 KD和43-66.2 KD之间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箭筈豌豆分离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组成较理想,除蛋氨酸外,其余必须氨基酸含量均远超过世卫组织/粮农组织规定的成年人的需求量。箭筈豌豆分离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差异较大,介于792.58871.91之间。箭筈豌豆分离蛋白在不同pH条件下溶解度差异较大,基本在pH=4-6之间溶解度最低。在pH=7的条件下,箭筈豌豆的吸水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差异较显着,但吸油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差异较小,且箭筈豌豆分离蛋白表现出的良好的溶解性、吸水性、乳化性和起泡性使得其有很大的潜力在适当的条件下用于食品的配方。

王琼[5](2020)在《兰箭2号春箭筈豌豆炭疽病及其化学防治》文中研究说明炭疽病是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生产中普遍发生的真菌性病害,造成牧草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目前尚缺少对其病原生物学和防治技术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兰箭2号春箭筈豌豆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病原生物学、病害发生动态及化学防治研究,以期为兰箭春箭筈豌豆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明确了夏河县兰箭2号春箭筈豌豆炭疽病病原,明确了其对部分牧草侵染性。2018年至2019年,夏河箭筈豌豆炭疽病发病率为19.0%56.3%。通过形态学特征与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酶(CHS1)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DPH)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相结合,确定病原为菠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inaciae),为该病原在我国首次报道,是我国箭筈豌豆新病害。菠菜炭疽菌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和燕麦(Avena sativa)均具有强致病性,对3个品种的兰箭系列春箭筈豌豆及333/A具有中等致病性,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的致病性较低,而对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无致病性。2.研究明确了病原菌培养特性。菠菜炭疽菌在温度为4℃30℃和pH 411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4。蛋白胨和酵母膏利于菌丝生长;甘露醇利于菌丝生长,而乳糖不利于菌丝生长。适合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和菠菜葡萄糖琼脂培养基。3.炭疽病可影响箭筈豌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表明炭疽病可显着降低箭筈豌豆根际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健株根际土壤中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病株根际土壤中,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较低;健株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类群多参与氨基酸相关酶合成、氨酰生物合成、甲烷代谢等生理生化活动;而病株土壤中的细菌类群多参与氨基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的代谢活动;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与土壤pH正相关,与有机碳和速效钾负相关。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有机碳和速效钾正相关,与土壤pH负相关。4.杀菌剂可有效抑制菠菜炭疽菌,减轻田间病害发生和危害。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菠菜炭疽菌的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32.5%苯甲·嘧菌酯>25%吡唑醚菌酯>50%多菌灵>80%代森锰锌>75%百菌清。其中32.5%苯甲·嘧菌酯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11.2717 mg·L-1。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和25%吡唑醚菌酯这两种药剂复配后对箭筈豌豆炭疽病的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32.5%苯甲·嘧菌酯和50%多菌灵的防效分别为68.88%,63.50%和20.62%,牧草增产21.6%,25.8%和15.9%,种子增产32.5%,25.9%和17.2%。从防效和增产效果综合来看,可选择25%吡唑醚菌酯单施、32.5%苯甲·嘧菌酯单施或50%多菌灵和25%吡唑醚菌酯混配来防治箭筈豌豆炭疽病。

闵学阳[6](2020)在《箭筈豌豆品种DUS测试技术及抗逆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品种的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测定(简称DUS测定),是保护育种者原始创新、提高育种家积极性和促进植物育种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99年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开始实施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制定了200多个农业植物新品种DUS测定指南,但目前还未包括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箭筈豌豆作为适宜温带地区的优良栽培牧草,在我国草地农业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箭筈豌豆育种工作不断推进,研制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DUS测试指南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论文以收集自世界范围的48个箭筈豌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箭筈豌豆的34个表型性状进行分级和遗传多样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箭筈豌豆DUS测试的核心技术:测试性状的选择和参照品种的确定等进行研究,并通过分子技术构建了箭筈豌豆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另外,针对箭筈豌豆的耐旱性,以及我国近年来培育箭筈豌豆的耐寒特性,采用Pacific Biosciences和Illumina RNA-Seq测序技术对箭筈豌豆适应干旱和低温环境的机理进行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田间连续2年,对48个箭筈豌豆品种的34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分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UPOV技术文件TG/1/3,将4个质量性状、5个假质量性状和9个目测数量性状按照性状表达状态能够被明确区分进行分级;采用最小显着差异法(LSD)将16个测量数量性状划分为1、3、5、7、9级连续的分级范围。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8.52%50.12%,平均值为:34.94%。性状分布频率表明,箭筈豌豆品种主要以紫罗兰色花(92.31%);裂荚(86.21%);灰褐色子叶颜色(79.41%);凹陷型叶片顶部形状(55.77%);卵圆形种子(52.94%)为主。数量性状共计25个,划分为9个目测性状和16个测量性状。目测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31%55.49%,平均值为:41.79%;测量数量性状两年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50%35.43%和11.80%35.40%;平均值分别为:21.09%和21.36%。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宽与叶宽长比、第二主叶宽与第二主叶宽长比、自然高度与绝对高度、自然高度与茎粗、绝对高度与茎粗、开花期与荚果长、荚果长与荚果宽、荚果长与荚果分化尖长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而叶长与叶宽、第二主叶长与第二主叶宽、自然高度与倒伏指数呈显着负相关(p<0.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能够反应78%的品种信息。2.以TG/1/3、TG/32/7等技术文件为指导,对箭筈豌豆DUS测试指南的核心技术内容:测试性状和参照品种等内容开展研究。确定了箭筈豌豆DUS测试性状31个,包括UPOV箭筈豌豆DUS测试指南中的23个性状,以及本实验发现有特异性的8个新增性状。对每个测试性状的表达状态、观测时期、测定方法、观测数量等进行了分级和详尽描述。共筛选出32个参照品种(国际21个,我国11个),确定了123个表达状态。并对UPOV箭筈豌豆DUS测试指南中“外种皮底色”和“种子形状”表达状态进行了补充。研究结果为我国箭筈豌豆DUS测试指南的研制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3.利用箭筈豌豆转录组数据,鉴定到转录因子序列1,816个,并成功设计SSR引物208对。从中筛选出高多态性引物35对,在30个箭筈豌豆品种中共扩增到27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可产生7.91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060.90,平均值为0.68。STRUCTURE和UPGMA聚类分析均表明,相同地理起源的箭筈豌豆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通过分析引物鉴定品种的效率,确定VsTFSSR-101、VsTFSSR-111和VsTFSSR-157为核心引物,构建了箭筈豌豆品种指纹图谱。为每个品种确定了唯一标识的指纹代码,并形成QR编码。本结果可为箭筈豌豆品种DUS分子鉴定、近似品种筛选、以及遗传背景分析等提供技术依据。4.通过Pacific Biosciences和Illumina RNA-Seq测序技术,共获得39,709个非冗余全长转录本,构建了首个箭筈豌豆三代全长参考基因组。在干旱胁迫下,获得30,427个转录本,注释比例为98.01%,平均长度为2,278.89 bp。在叶和根组织中分别鉴定到3,464和3,06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GO富集分析表明dehydrin蛋白和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ase基因在干旱胁迫下被大量诱导上调表达。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地上和地下组织中的DEGs在“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途径中均显着富集。通过分析KEGG富集结果,推测脱落酸(ABA;AREB/ABF-SnRK2途径)通过调节AMY3和BAM1的活性,诱导叶片中的淀粉降解向根部运输,在箭筈豌豆响应干旱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酵母中异源表达ATNAC3(F01.PB8282)、ERF107(F01.PB3413)、ANAC019(F01.PB9565)和ATMYB59(F01.PB10800)提高了酵母对渗透胁迫的耐受性。5.在低温胁迫下,共获得30,525个非冗余转录本,注释比例为98.09%,平均长度为2,291.56 bp。在叶片和根中分别鉴定到7,689和3,415个DEGs。GO富集分析揭示,叶片中的DEGs在光合作用相关的功能类别中显着富集;而根中的DEGs在低温响应功能类别中显着富集,其中大多数DEGs被低温诱导上调表达。KEGG富集结果表明,Ca2+、氧化还原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昼夜节律调节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可通过CBF依赖和非依赖途径调控箭筈豌豆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此外,转录因子、叶绿素AB结合蛋白、CTP合酶N端蛋白、脱水蛋白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在低温胁迫下被大量的诱导表达。在酵母中异源表达ATCYS6(F01.PB10156)、CYSB(F01.PB322)、RCI2B(F01.PB5382)、ATWRKY33(F01.PB13794)、BHLH130(F01.PB9425)和RAP2.1(F01.PB372),能够不同程度提高酵母的低温耐受性,推测这些DEGs在箭筈豌豆响应低温胁迫中发挥重要功能。

孙敏杰[7](2019)在《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文中提出作者根据本单位豌豆学科发展的实践,探讨了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途径,就如何深刻理解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做了认真的思考,并从学科现状、存在问题、学科定位定向和发展目标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方向和途径。

王洪皓[8](2018)在《阜新地区早春豌豆引种适应性栽培研究》文中认为豌豆(Pisum sativum L.)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与大豆、花生和菜豆并称世界四大食用豆类作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且脂肪含量较低,在辽宁地区种植广泛,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筛选出适宜阜新地区早春种植的菜用豌豆新品种,笔者对引进的4个菜用豌豆品种进行了早春栽培比较试验,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试验在阜新市章古台镇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供试豌豆品种有中豌6

李玲,沈宝宇,张天静,杨涛,刘荣,宗绪晓[9](2017)在《豌豆种质资源芽期耐旱性评价及耐旱种质筛选》文中指出我国是第一大豌豆生产国,在世界豌豆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干旱是制约我国豌豆生产的主要因素,为了探索豌豆芽期耐旱性,以4份来自不同降雨量地区的豌豆种质为材料,在浓度为0、5%、10%、15%、20%、25%和30%PEG-6000(聚乙二醇)高渗溶液模拟干旱条件产生水分胁迫进行种子萌发试验,试验中测定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简易活力指数4个指标的动态变化,确定了豌豆芽期耐旱性鉴定适宜的PEG-6000浓度为20%25%。进一步以22%PEG-6000模拟旱胁迫对来自我国18个不同省份的87份豌豆种质资源进行耐旱性鉴定,试验中测定种子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等、萌发耐旱指数及萌发胁迫指数等13个指标,主成分分析确定了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等7项指标作为耐旱综合评价因子,利用隶属函数法,筛选出1份高抗种质(G0002457),来自降水较少的新疆莎车,7份抗旱种质(G0002293、G0005403、G0002418、G0002083、G0000799、G0002017和G0002082),多来自降水较少的西北部春播区。本研究可为耐旱种质的选择提供科学指导,为豌豆耐旱品种改良奠定基础。

郭瑞,彭昭欣,陈禅友[10](2015)在《引进豌豆品种的比较与评价》文中认为为筛选适宜武汉地区种植的豌豆新品种,引进国外的9份豌豆品种资源与3个本地品种(对照组),开展品种比较试验。通过观测田间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选出综合性状优良品种3个,可入选开展区域试验;同时选出生长习性和荚色具有特异性状的品种2个,作为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二、菜豆、豌豆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菜豆、豌豆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对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系统
        2.1.1 间作模式
        2.1.2 作物产量
        2.1.3 病虫草害
    2.2 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生产力提高机理
        2.2.1 种间促进及生物互补
        2.2.2 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2.2.3 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2.2.4 增加水分利用效率
        2.2.5 改善植物养分
    2.3 间作系统中豆科植物固氮量测定方法
        2.3.1 全氮差值(TND)法
        2.3.2 乙炔还原法(ARA)
        2.3.3 木质素溶解分析法
        2.3.4 ~(15)N标记法
        2.3.5 ~(15)N自然丰度法
    2.4 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
        2.4.1 提升牧草营养品质
        2.4.2 改善土壤条件
        2.4.3 提高牧草产量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自然概况
    3.2 气象数据收集
    3.3 试验材料
    3.4 试验设计
        3.4.1 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小区设置
        3.4.2 ~(15)N标记小区设计
    3.5 播种与田间管理
    3.6 产量测定
        3.6.1 株高、地上生物量测定
        3.6.2 种子产量测定
        3.6.3 土地当量比计算
    3.7 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3.8 截光率测定和光能利用效率计算
    3.9 春箭筈豌豆固氮量、转移量测定
    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气象条件
    4.2 地上生物量
        4.2.1 草产量
        4.2.2 种子产量
    4.3 土地当量比
    4.4 牧草营养成分含量
        4.4.1 粗蛋白质含量
        4.4.2 粗脂肪含量
        4.4.3 粗纤维含量
    4.5 株高和光合作用
        4.5.1 株高
        4.5.2 截光率和光能利用效率
    4.6 春箭筈豌豆生物固氮量
    4.7 向燕麦转移的氮素量
第五章 讨论
    5.1 春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系统的牧草产量
    5.2 春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系统的牧草营养品质
    5.3 春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
    5.4 春箭筈豌豆固氮量及氮素向燕麦转移量
    5.5 主要结果与结论
    5.6 创新点
    5.7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系统
        2.1.1 概述
        2.1.2 间作模式
    2.2 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效果
        2.2.1 生产力
        2.2.2 生态效益
        2.2.3 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
    2.3 影响间作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2.3.1 品种
        2.3.2 行配置
    2.4 间作系统生产力提高的机理
        2.4.1 生物多样性
        2.4.2 互补性及相互促进作用
        2.4.3 光能利用效率
        2.4.4 水分利用效率
        2.4.5 养分利用及共生固氮
第三章 春箭筈豌豆三个品种分别与燕麦行间作的产量及其分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设计
        3.2.4 播种与田间管理
        3.2.5 气象数据收集
        3.2.6 地上生物量测定
        3.2.7 种子产量与收获指数计算
        3.2.8 土地当量比、竞争指数计算
        3.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气候条件
        3.3.2 地上生物量
        3.3.3 地上生物量分配
        3.3.4 种子产量及收获指数
        3.3.5 土地当量比和竞争系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春箭筈豌豆与燕麦不同行配置间作的产量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材料
        4.2.3 试验设计
        4.2.4 播种与田间管理
        4.2.5 气象数据收集
        4.2.6 地上生物量测定
        4.2.7 种子产量与收获指数计算
        4.2.8 土地当量比、竞争指数计算
        4.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气候条件
        4.3.2 地上生物量
        4.3.3 种子产量及收获指数
        4.3.4 土地当量比和竞争系数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春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的光合特性及光能利用效率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区概况
        5.2.2 试验材料
        5.2.3 试验设计
        5.2.4 播种与田间管理
        5.2.5 气象数据收集
        5.2.6 株高测量
        5.2.7 净光合速率测定
        5.2.8 叶绿素含量测定
        5.2.9 相对生长速率计算
        5.2.10 截光率和光能利用效率计算
        5.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
        5.3.1 株高
        5.3.2 净光合速率
        5.3.3 叶绿素含量
        5.3.4 相对生长速率
        5.3.5 截光率和光能利用效率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春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的牧草及其土壤养分成分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区概况
        6.2.2 试验材料
        6.2.3 试验设计
        6.2.4 播种与田间管理
        6.2.5 植物氮含量和磷含量测定
        6.2.6 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测定
        6.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
        6.3.1 牧草的氮含量和磷含量
        6.3.2 牧草的粗蛋白含量与粗蛋白产量
        6.3.3 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
        6.3.4 间作系统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总体结论与展望
    7.1 总体性讨论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孟德尔:一位鲜为人知的园艺育种学家(论文提纲范文)

1 孟德尔园艺育种的背景
2 孟德尔园艺育种的实践
    2.1 豌豆的杂交育种
    2.2 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杂交育种
    2.3 吊金钟等花卉杂交育种
    2.4 苹果树、梨树等果树育种
        2.4.1 苹果树育种
        2.4.2 梨树育种
3 结论

(4)箭筈豌豆淀粉和蛋白质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箭筈豌豆研究概述
        1.1.1 豆类概述
        1.1.2 箭筈豌豆概述
        1.1.3 箭筈豌豆的应用现状
        1.1.4 箭筈豌豆营养品质研究
    1.2 淀粉及研究现状
        1.2.1 淀粉概述
        1.2.2 豆类淀粉的理化特性的研究
    1.3 豆类蛋白质及研究现状
        1.3.1 豆类蛋白质的概述
        1.3.2 豆类蛋白质功能性质的研究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箭筈豌豆的表观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的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箭筈豌豆表观性状分析
        2.2.2 水分的测定
        2.2.3 箭筈豌豆氢氰酸含量的测定
        2.2.4 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5 真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6 总淀粉含量的测定
        2.2.7 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2.2.8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2.9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箭筈豌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2.3.2 箭筈豌豆氢氰酸含量的研究
        2.3.3 箭筈豌豆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2.3.4 箭筈豌豆淀粉含量的研究
    2.4 小结
3 箭筈豌豆淀粉性质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的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箭筈豌豆淀粉提取的方法
        3.2.2 淀粉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3 淀粉颗粒晶体结构的测定
        3.2.4 淀粉颗粒凝胶化特性研究
        3.2.5 淀粉颗粒糊化特性研究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箭筈豌豆淀粉颗粒特性
        3.3.2 箭筈豌豆淀粉颗粒晶体特征
        3.3.3 箭筈豌豆淀粉凝胶化特性
        3.3.4 箭筈豌豆淀粉糊化特性
    3.4 小结
4 箭筈豌豆蛋白质性质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的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蛋白质提取的方法
        4.2.2 蛋白质SDS-PAGE电泳分析
        4.2.3 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
        4.2.4 蛋白表面疏水性分析
        4.2.5 蛋白质的溶解性
        4.2.6 蛋白质吸水性的测定
        4.2.7 蛋白质吸油性的测定
        4.2.8 蛋白质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4.2.9 蛋白质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4.2.10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
        4.3.2 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4.3.3 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
        4.3.4 蛋白质的溶解性
        4.3.5 蛋白质的吸水性
        4.3.6 蛋白质的吸油性
        4.3.7 蛋白质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4.3.8 蛋白质的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兰箭2号春箭筈豌豆炭疽病及其化学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箭筈豌豆
    2.2 箭筈豌豆病害研究进展
        2.2.1 箭筈豌豆病害种类
        2.2.2 研究历史
        2.2.2.1 真菌病害
        2.2.2.2 箭筈豌豆病毒病
        2.2.2.3 箭筈豌豆细菌病
        2.2.2.4 箭筈豌豆线虫病
        2.2.2.5 箭筈豌豆寄生性植物病害
        2.2.3 危害损失研究
        2.2.4 发生规律研究
        2.2.4.1 初侵染来源及传播方式
        2.2.4.2 病原物侵入途径
        2.2.4.3 发病条件与流行
        2.2.5 防治研究
        2.2.5.1 利用抗病品种
        2.2.5.2 农业防治
        2.2.5.3 生物防治
        2.2.5.4 化学防治
    2.3 箭筈豌豆炭疽病
        2.3.1 国内外箭筈豌豆炭疽病的发生和危害
        2.3.2 箭筈豌豆炭疽病症状
        2.3.3 箭筈豌豆炭疽病病原学研究
        2.3.4 箭筈豌豆炭疽病的发生规律
        2.3.4.1 病原菌的越冬和传播
        2.3.4.2 病原菌侵入途径
        2.3.4.3 发病条件和流行
    2.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患病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5 牧草炭疽病化学防治
    2.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7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箭筈豌豆炭疽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箭筈豌豆炭疽病病原菌分离
        3.1.2 致病性测定
        3.1.3 箭筈豌豆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3.1.3.1 形态学鉴定
        3.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1.4 病原菌对植物的致病性
        3.1.5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3.1.5.1 不同温度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影响
        3.1.5.2 不同pH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影响
        3.1.5.3 不同氮源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影响
        3.1.5.4 不同碳源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影响
        3.1.5.5 不同培养基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影响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症状描述
        3.2.2 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3.2.3 病原菌鉴定
        3.2.3.1 形态学鉴定
        3.2.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2.4 病原菌对植物的致病性
        3.2.4.1 发病率、病情指数及致病性
        3.2.4.2 生长指标
        3.2.4.3 生物量
        3.2.4.4 全氮和全磷含量
        3.2.5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3.2.5.1 不同温度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影响
        3.2.5.2 不同pH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影响
        3.2.5.3 不同氮源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影响
        3.2.5.4 不同碳源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影响
        3.2.5.5 不同培养基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箭筈豌豆炭疽病发生动态及病害对箭筈豌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病害调查
        4.1.3 土壤取样方法
        4.1.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1.5 土壤总DNA提取和PCR扩增
        4.1.6 测序数据处理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病害发生动态
        4.2.2 土壤理化性质
        4.2.3 真菌和细菌高通量数据特性
        4.2.4 真菌和细菌多样性指数分析
        4.2.5 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
        4.2.6 真菌和细菌群落差异性
        4.2.7 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箭筈豌豆炭疽病化学防治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不同杀菌剂对箭筈豌豆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5.1.2.2 杀菌剂及其混配对箭筈豌豆炭疽病菌抑制的盆栽试验
        5.1.2.3 杀菌剂对箭筈豌豆炭疽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不同杀菌剂对箭筈豌豆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5.2.2 杀菌剂及其混配对箭筈豌豆炭疽病菌抑制的盆栽试验效果
        5.2.3 杀菌剂对箭筈豌豆炭疽病的田间防效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致谢

(6)箭筈豌豆品种DUS测试技术及抗逆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概述
        2.1.1 国际DUS测试工作发展简史
        2.1.2 UPOV及其相关技术文件
        2.1.3 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性状
        2.1.3.1 DUS测试性状选择
        2.1.3.2 DUS测试性状的表达类型
        2.1.3.3 DUS测试性状的观测和记录
        2.1.4 UPOV豆科草本植物DUS测试指南研究进展
    2.2 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技术研究
        2.2.1 DUS测试表型性状技术研究
        2.2.2 DUS测试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2.2.3 DUS测试遗传多样性技术研究
        2.2.4 DUS测试生化技术研究
        2.2.5 图像处理技术在DUS测试中的应用
        2.2.6 分子标记技术在标准研制中的应用
    2.3 箭筈豌豆品种及其DUS测试技术
        2.3.1 箭筈豌豆概况
        2.3.2 箭筈豌豆DUS测试技术
    2.4 箭筈豌豆抗逆分子机制研究
        2.4.1 箭筈豌豆耐旱性研究进展
        2.4.2 箭筈豌豆耐寒性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主要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参试箭筈豌豆品种
    3.4 表型性状及测定方法
    3.5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箭筈豌豆品种DUS测试性状分级及多样性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品种、田间试验设计
        4.2.2 观测性状
        4.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
        4.3.1 箭筈豌豆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分级
        4.3.2 箭筈豌豆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4.3.3 箭筈豌豆品种数量性状分级
        4.3.4 箭筈豌豆品种数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4.3.5 箭筈豌豆品种数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4.3.6 箭筈豌豆品种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箭筈豌豆品种DUS测试性状和参照品种确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3.1 箭筈豌豆DUS测试性状的确定
        5.3.2 箭筈豌豆DUS测试指南中的性状评价及参照品种确定
        5.3.3 箭筈豌豆新增性状评价及参照品种确定
        5.3.4 箭筈豌豆生育阶段表和分组性状的确定
        5.3.5 箭筈豌豆新品种DUS判定标准
        5.3.5.1 特异性判定
        5.3.5.2 一致性判定
        5.3.5.3 稳定性判定
    5.4 讨论
第六章 箭筈豌豆新品种DUS测试指纹图谱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6.2.3 箭筈豌豆转录因子鉴定
        6.2.4 引物设计和功能注释
        6.2.5 PCR扩增与凝胶电泳检测
        6.2.6 引物多态性分析
        6.2.7 遗传结构分析
    6.3 结果
        6.3.1 箭筈豌豆转录因子SSR分子标记开发
        6.3.2 箭筈豌豆转录因子功能注释分析
        6.3.3 VsTFSSR扩增位点多态性分析
        6.3.4 箭筈豌豆种品种遗传结构分析
        6.3.4.1 基于VsTFSSR标记品种间相关性分析
        6.3.4.2 STRUCTURE分析
        6.3.4.3 UPGMA聚类分析
        6.3.5 核心引物确定
        6.3.6 箭筈豌豆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6.4 讨论
第七章 箭筈豌豆耐旱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箭筈豌豆干旱胁迫处理及取样
        7.2.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7.2.3 PacBio和 Illumina RNA-Seq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7.2.4 PacBio全长转录本组装及二代测序数据比对
        7.2.5 转录本功能注释
        7.2.6 qRT-PCR分析
        7.2.7 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和感受态细胞制备
        7.2.8 转基因酵母耐旱性分析
    7.3 结果
        7.3.1 全长转录本数据库构建
        7.3.2 实验材料处理及测序结果分析
        7.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7.3.4 GO富集分析
        7.3.5 KEGG富集分析
        7.3.6 转录因子鉴定
        7.3.7 酵母异源表达
    7.4 讨论
第八章 箭筈豌豆响应低温胁迫分子调控机制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箭筈豌豆低温处理和生理指标测定
        8.2.2 qRT-PCR分析
        8.2.3 转基因酵母耐寒性分析
    8.3 结果
        8.3.1 低温胁迫条件下箭筈豌豆生理特性评价
        8.3.2 Illumina测序及全长转录本比对分析
        8.3.3 全长转录本功能注释以及新转录本鉴定
        8.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8.3.5 未注释转录本分析
        8.3.6 GO富集分析
        8.3.7 KEGG富集分析
        8.3.8 转录因子鉴定
        8.3.9 转基因酵母的耐冷性测试
    8.4 讨论
        8.4.1 Ca~(2+)在箭筈豌豆响应低温胁迫中的作用
        8.4.2 氧化还原调节在箭筈豌豆低温胁迫下的作用
        8.4.3 植物激素在箭筈豌豆低温胁迫下的作用
        8.4.4 昼夜节律时钟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相关基因
        8.4.5 转录调控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观念需进一步更新
    1.2 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1.3 研究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1.4 管理效能需进一步提高
2 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的建议
3 下一步学科发展规划
    3.1 学科定位定向和发展目标
    3.2 学科建设内容和指标
        3.2.1 学科研究任务和指标
        3.2.2 学科队伍建设规划
        3.2.3 学科条件建设规划
    3.3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3.1 存在问题
        3.3.2 技术难点
        3.3.3 解决措施

(8)阜新地区早春豌豆引种适应性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指标记录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豌豆品种的物候期比较
    2.2 不同豌豆品种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
    2.3 不同豌豆品种的果实特性
    2.4 不同豌豆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2.5 不同品种抗病虫害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9)豌豆种质资源芽期耐旱性评价及耐旱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方法的建立
    1.2 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豌豆种子发芽期耐旱性鉴定的适宜PEG-6000浓度确定
        1.3.2 芽期耐旱性鉴定
    1.4 测定指标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PEG-6000对豌豆种质发芽的影响
    2.2 22%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豌豆种质发芽相关指标的影响
    2.3 芽期旱胁迫条件下耐旱鉴定指标主成分分析及耐旱综合评价指标确定
    2.4 豌豆发芽期耐旱性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PEG-6000浓度的摸索
    3.2 芽期耐旱指标及评价方法确定
    3.3 豌豆芽期耐旱材料与产地的关系

(10)引进豌豆品种的比较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物候期及抗病性比较
    2.2植物学性状比较
    2.3产量比较
    2.4营养品质比较
3结论

四、菜豆、豌豆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对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及作用机理[D]. 王燕超. 兰州大学, 2021(09)
  • [2]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D]. 李睿. 兰州大学, 2020(04)
  • [3]孟德尔:一位鲜为人知的园艺育种学家[J]. 耿甜甜,汪颖,李凤英,韩建山,陈纹,孙坤,张辉. 生物学通报, 2020(08)
  • [4]箭筈豌豆淀粉和蛋白质性质的研究[D]. 付丽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5]兰箭2号春箭筈豌豆炭疽病及其化学防治[D]. 王琼. 兰州大学, 2020(12)
  • [6]箭筈豌豆品种DUS测试技术及抗逆分子机制研究[D]. 闵学阳. 兰州大学, 2020
  • [7]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J]. 孙敏杰. 管理观察, 2019(18)
  • [8]阜新地区早春豌豆引种适应性栽培研究[J]. 王洪皓. 辽宁农业科学, 2018(02)
  • [9]豌豆种质资源芽期耐旱性评价及耐旱种质筛选[J]. 李玲,沈宝宇,张天静,杨涛,刘荣,宗绪晓.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04)
  • [10]引进豌豆品种的比较与评价[J]. 郭瑞,彭昭欣,陈禅友.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标签:;  ;  ;  ;  ;  

芸豆豌豆新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