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王强,孙增涛,杨继,翟国超

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王强,孙增涛,杨继,翟国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医,推广研究

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孙增涛,杨继,翟国超[1](2019)在《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的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临床推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基于风哮、寒哮、虚哮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治疗疗效特点及优势。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共5个分中心149例病例,分别应用中医辨证论证方案治疗,观察3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哮喘控制指标及哮喘控制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前中医辨证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白天症状、夜间症状、活动受限及β受体激动剂使用情况,临床疗效确切,本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辩证治疗方案比较契合临床实际,辩证类型准确,容易掌握,用药疗效确切,哮喘控制水平显示:完全控制及部分控制患者占96.6%。中医证候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87.2%。结论经5家研究中心149例患者临床观察,哮喘辨证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明确,能够有效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9年07期)

罗瑞静,刘杰,彭勇,王英杰,姜珠倩[2](2019)在《上海市嘉定区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上海市嘉定区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问卷筛查结合现场逐个排查的方法对嘉定区5所小学学生进行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调查,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中52例志愿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总计发放筛查表6 345份,收回有效量表5 900份,筛查出特应性皮炎患者150例,通过计算获得患病率为2.54%。52例志愿患者四诊信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为两类:心脾积热证占48.08%(25例),心火脾虚证占51.92%(27例)。结论上海市嘉定区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为2.54%;其主要中医证候分型为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两型;该阶段病位在"心、脾",病性以"火(热)、气虚"为主,表现为"虚实兼杂","本虚标实",以"脾气虚"为本,"心火(热)"为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证型特点,对临床辨证治疗具有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赵志强,王贤良,张萍,毕颖斐,周瑞娟[3](2019)在《基于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并与射血分数减少心力衰竭(HFREF)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择HFNEF、HFREF患者各60例,分别组成HFNEF和HFREF组,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制定调查量表,采集人口学特征、疾病相关信息、中医四诊信息及中医证候要素等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双百分法对中医证候要素进行权重系数分析。结果一般流行病学特征:HFNEF组患者平均年龄、女性、高血压病、心房颤动比例均高于HFREF组,吸烟、饮酒、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比例均低于HFREF组(P <0. 05)。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两组患者主要本虚性证候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主要标实性证候要素为血瘀、痰浊、水饮、热蕴、阳亢等;对两组中医证候要素权重系数进行比较,HFNEF组阴虚、痰浊、水饮、热蕴、津亏、阳亢权重系数(195. 87、149. 58、105. 45、71. 16、50. 00、21. 16)均高于HFREF组(113. 68、133. 68、82. 62、45. 44、16. 03、9. 40); HFNEF组气虚、血瘀、气滞、阳虚等权重系数(287. 85、254. 28、41. 67、22. 40)均低于HFREF组(305. 56、269. 23、79. 77、61. 83)。结论 HFNEF与HFREF中医证候特征均为本虚标实,气虚、血瘀均是两类患者的典型中医证候特征,但与HFREF相比,HFNEF患者本虚性证候要素中阴虚较为突出,标实性证候要素中痰浊、水饮、热蕴较为突出。(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毕颖斐,王贤良,毛静远,张伯礼[4](2018)在《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冠心病临床可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猝死等类型,变化多端,进展迅速,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具有一定优势[1],而证候又是中医药辨治疾病的关键。项目组先后开展了文献分析、专家调查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系列研究,对冠心病证候学的时代特征进行了深入了解。文献分析揭示近40年冠心病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逐渐减少,而血瘀、痰浊等实性证候逐渐增多[2],且国内不同地域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存在差异[3]。(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22期)

毕颖斐[5](2017)在《冠心病现代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把握我国冠心病中医证候学的时代特征,诠释“阳微阴弦”病机的现代内涵。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40家叁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的8129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进行临床横断面调查。结果:冠心病中医证候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合证型,本虚以气虚(67.17%)为主,标实以血瘀(77.89%)、痰浊(43.97%)为主,同时可兼见阴虚(28.97%)、气滞(19.60%)、阳虚(17.39%)等证候要素,其中气虚、血瘀、痰浊之间关联度最强;证候类型以气虚血瘀(15.06%)、气虚痰瘀(10.95%)、气阴两虚血瘀(9.28%)、痰瘀互结(8.75%)最为多见;男性多见血瘀、痰浊、热蕴,尤其痰浊,女性则多见气虚、阴虚、阳虚、血虚,尤其气虚、阴虚;随着年龄增长,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及水饮证的比例呈明显增长趋势,尤以气虚及阳虚较为明显。结论:调查结果初步揭示了我国冠心病中医证候学的时代特征,系统阐释了“阳微阴弦”的现代内涵,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与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下册)》期刊2017-12-06)

毕颖斐,王贤良,赵志强,侯雅竹,王帅[6](2017)在《冠心病现代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40家叁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的8129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进行临床横断面调查建立冠心病中医诊疗信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冠心病中医证候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合证型,本虚以气虚(67.17%)为主,标实以血瘀(77.89%)、痰浊(43.97%)为主,同时可兼见阴虚(28.97%)、气滞(19.60%)、阳虚(17.39%)等证候要素;其中气虚、血瘀、痰浊之间关联度最强;证候类型以气虚血瘀(15.06%)、气虚痰瘀(10.95%)、气阴两虚血瘀(9.28%)、痰瘀互结(8.75%)最为多见;男性与女性的证候要素常见度排序基本一致,男性较女性更多见血瘀(78.81%/76.19%)、痰浊(46.79%/39.00%)、热蕴(9.70%/8.27%),女性则较男性多见气虚(74.74%/67.01%)、阴虚(32.21%/27.08%)、阳虚(18.45%/16.73%)、血虚(12.15%/8.01%);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证候要素常见度分析,随着年龄增长(<45岁、45~60岁、61~75岁、>75岁),气虚(54.75%/60.38%/69.52%/73.88%)、血虚(5.57%/8.63%/9.40%/11.86%)、阴虚(23.93%/29.27%/28.69%/30.08%)、阳虚(12.13%/15.01%/17.33%/21.93%)以及水饮证(6.23%/7.21%/9.53%/13.24%)比例呈明显增长趋势。结论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候以气虚为本、血瘀或兼痰浊为标多见。(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7年23期)

宋文茜,郦永平[7](2016)在《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心脑同病急重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附240例临床资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脑同病急重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候要素构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240例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医学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证候要素构成。结果:心脑同病急重症基本证型是风瘀证,主要证素为:胸闷,胸痛,气短,出汗,肢体活动不利,拘急,步履不稳,跌仆,舌质紫或紫暗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细或涩或弦。其他常见兼夹证型包括:风瘀兼痰湿证,风瘀兼气虚证,风瘀兼火热证,风瘀兼阳虚证,风瘀兼阴虚证。另可见复杂兼夹证型:风瘀兼阴虚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气虚证,风瘀兼阴虚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阴虚证,风瘀兼痰湿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阳虚证。结论:心脑同病急重症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其基本证型为风瘀证,可单一或复杂性兼夹痰湿证、火热证、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6年11期)

罗瑞静,何建成[8](2016)在《基于中医智能化问诊系统的皮肤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智能化系统的开发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引入中医皮肤病学研究,有利于认识皮肤病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而以中医智能化问诊系统为基础研制可用于皮肤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智能化系统是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就建立这一新系统的思路和方法作一介绍。(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6年07期)

刘小翠[9](2016)在《素食与高血压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素食与高血压:循证与中医药研究思路循证医学研究表明,素食可降低血压。中医学认为,嗜食膏粱厚味易生痰浊,痰浊可导致眩晕。本文基于素食探讨了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研究的思路,首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明确素食与高血压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拟定中医素食疗法开展临床研究;其次依据素食降压的营养学基础,探讨中医素食疗法防治高血压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提供新思路。第二部分素食与高血压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和饮食情况,分析素食与高血压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为素食与高血压中医药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队列研究设计,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蔬菜水果与鱼禽肉类的比例划分素食组(蔬菜水果占饮食结构80%以上者,即暴露组)和非素食组(蔬菜水果占饮食结构80%及以下者,即非暴露组)。制作《素食与高血压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应用Epidata软件建立素食与高血压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选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高血压住院患者356例,通过中医电子病历系统、HIS系统及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高血压分级及相关检查等,应用食物频率法调查患者饮食情况,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高血压中医证候类型。将数据录入数据库,统计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和饮食分布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得到素食与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痰湿壅盛型142例(39.89%),肝火亢盛型101例(28.37%),阴阳两虚型80例(22.47%),阴虚阳亢型33例(9.27%)。2.饮食分布情况素食组187例,其中低暴露组120例,高暴露组67例,非素食组169例。3.素食饮食与高血压中医证型相关性食盐量(OR=2.353)、年龄(OR=0.949)和暴露强度(OR=13.259)是痰湿壅盛型的相关因素;暴露强度(OR=0.237)是肝火亢盛型的相关因素;暴露强度(OR=0.591)是阴虚阳亢型的相关因素;年龄(OR=1.064)是阴阳两虚型的相关因素。结论1.高血压中医证候以痰湿壅盛型最多,其次为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阴虚阳亢型。2.饮食结构中非素食饮食最多,其次为低暴露素食饮食。3.食盐量、素食比例、年龄与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有相关性,并且适当降低食盐量、增加素食比例能降低痰湿壅盛型发生风险;素食比例与高血压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有相关性,年龄与阴阳两虚型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20)

方显明,林荣荣,张以昆,陈远平,吴海珊[10](2015)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设计临床调查内容和制作调查表,对442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其中前瞻组129例,回顾组313例。按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加重期和慢性稳定期,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疾病分期、心功能分级及中医证型等临床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急性加重期两组频数≥10%的主要证型依次为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气虚血瘀证;慢性稳定期两组频数≥10%的主要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证、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血瘀证,两组主要证型分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疾病的阶段不同其证型也不同,急性加重期以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为主,慢性稳定期以气虚血瘀证为主。(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期刊2015年01期)

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上海市嘉定区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问卷筛查结合现场逐个排查的方法对嘉定区5所小学学生进行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调查,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中52例志愿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总计发放筛查表6 345份,收回有效量表5 900份,筛查出特应性皮炎患者150例,通过计算获得患病率为2.54%。52例志愿患者四诊信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为两类:心脾积热证占48.08%(25例),心火脾虚证占51.92%(27例)。结论上海市嘉定区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为2.54%;其主要中医证候分型为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两型;该阶段病位在"心、脾",病性以"火(热)、气虚"为主,表现为"虚实兼杂","本虚标实",以"脾气虚"为本,"心火(热)"为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证型特点,对临床辨证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强,孙增涛,杨继,翟国超.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的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临床推广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

[2].罗瑞静,刘杰,彭勇,王英杰,姜珠倩.上海市嘉定区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

[3].赵志强,王贤良,张萍,毕颖斐,周瑞娟.基于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征分析[J].中医杂志.2019

[4].毕颖斐,王贤良,毛静远,张伯礼.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建议[J].中医杂志.2018

[5].毕颖斐.冠心病现代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17

[6].毕颖斐,王贤良,赵志强,侯雅竹,王帅.冠心病现代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中医杂志.2017

[7].宋文茜,郦永平.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心脑同病急重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附240例临床资料[J].江苏中医药.2016

[8].罗瑞静,何建成.基于中医智能化问诊系统的皮肤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智能化系统的开发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16

[9].刘小翠.素食与高血压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10].方显明,林荣荣,张以昆,陈远平,吴海珊.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5

标签:;  ;  ;  

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王强,孙增涛,杨继,翟国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