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风后失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风后失眠,针灸,醒脑开窍,验案
中风后失眠论文文献综述
刘晨阳,路明[1](2019)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百会穴灸法治疗中风后失眠验案1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失眠症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中医学将其称为"不寐""目不瞑""不得卧",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健康。失眠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中风患者合并失眠的概率高达56. 5%[1]。失眠出现后,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将会受到一定损害,极易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导致其生活质(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秦海军,张倩,陈艺钦,周爽[2](2019)在《补肾通督针刺法对中风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肾通督针刺法对中风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在中风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口服艾司唑仑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通督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评量表(HAMD)]、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6%(24/35)(P<0.05);2组治疗后PSQI量表中睡眠时间、入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睡眠障碍、睡眠质量评分和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各指标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SS-QOL评分均显着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通督针刺法联合艾司唑仑可明显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焦虑状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30期)
黄霞,粟胜勇,陈舒,黄小珍[3](2019)在《健脾调神法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脾调神法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健脾调神法针灸治疗方案,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进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PSQI评定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各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1个月后随访、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的PSQI评分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远期疗效仍显着,对照组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效果欠佳。结论:健脾调神法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改善中风患者失眠症状,无明显副作用,远期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霍间甜,张婉容,杨慧贤,危娟[4](2019)在《常规护理配合耳穴压豆联合低频电刺激法在中风后失眠病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常规护理配合耳穴压豆联合低频电刺激法在中风后失眠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失眠病人1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耳穴压豆联合低频电刺激法,15 d为1个疗程。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两组病人睡眠质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PSQI得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耳穴压豆联合低频电刺激法能够优化中风后失眠病人的睡眠质量。(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19期)
鲍颂杨,黄莹[5](2019)在《耳穴埋豆配合放松训练对中风后失眠的护理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耳穴埋豆配合放松训练对中风后失眠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失眠患者62例,抽签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耳穴埋豆配合放松训练,将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PSQI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失眠的患者采用耳穴埋豆配合放松训练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王天龙[6](2019)在《刮痧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肝郁化火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刮痧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疗效。方法: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部脑病康复科的缺血性中风后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72例,用随机数表法,1:1随机分为试验组36人,对照组36人。对照组予中成药治疗;试验组在予以中药治疗基础上,予以刮痧疗法(主要刮试头项部、颈肩部、督脉、背部膀胱经及胁肋部),每次刮试时间为50分钟,每周刮试1次。将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治疗后4周随访时,分别予两组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及肝郁化火证症状积分测定。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随访时予ADL及NIHSS评分测定。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失眠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4.7%,经卡方经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79.4%,经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DL及NHISS评分治疗后及随访后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刮痧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肝郁化火型失眠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显着临床意义,但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和卒中积分的减少临床意义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赵洋[7](2019)在《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肝郁化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治疗,观察耳穴埋豆方法联合中药医治缺血性中风后失眠(肝郁化火证)的疗效,评价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共计72例。对照组是给予舒眠胶囊常规口服;治疗组是给予中药颗粒剂口服,再予王不留行籽贴贴在对应穴位上,共观察28天,主要对两组医治前后的中医证候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进行评分、收集、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的价值。结果:在经过28天治疗后,经最后统计学分析: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P>0.05),无明显不同,可以进行对照;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在改进中医总体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PSQI评分上,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显着性差异,可继续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组更为有效。ADL和NIHSS评分前后对比,无意义;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77.78%。结论:经治疗后,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肝郁化火证)效果确切,能明显的改善症状,继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普及并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吴维宁[8](2019)在《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文献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通过整理自2009.01-2018.12近十年间运用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现代文献,统计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总结评价并分析临床针刺治疗的选穴、配伍、归经、特定穴及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分析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选穴规律,以期形成普适性好,疗效更优的处方组穴,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有价值的新思路。材料与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及Pub Med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自2009.01-2018.12年间的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共598篇,经二次筛查筛选出符合标准的35篇研究文献,并对文献发表年份、来源出处、干预措施、临床有效例数等信息进行整理提取制作特征表,通过Meta分析进行质量评价描述,统计处理研究文献中处方选穴、配伍、归经、特定穴及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等信息,整理出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描述,分析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选穴规律。结果:1.35篇RCT研究中,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发表偏倚,研究文献可信度较高,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35篇研究文献中,共收集中风后失眠患者2866例,其中治疗组共1366例,有效例数为1279例,有效率为93.70%;3.研究共统计穴位82个,总使用频次为381。其中十四经脉穴位为76个,占全部取穴的92.68%,应用频次为338,占全部频次的88.71%。经外奇穴有7个,总使用频次为43次,占应用总频次的11.29%;4.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针刺处方选穴涉及全部十四条经脉,“神门”使用频次最高,占选用穴位总频次的6.03%;“百会”、“四神聪”、“神庭”、“叁阴交”、“内关”次之;5.从选取的经脉看,主要集中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采用督脉穴位11个,总使用频次为66次;足太阳膀胱经采用10个穴位,总使用频次为44次;6.从穴位分类看,特定穴共44个,其中五输穴有19个,总使用频次为108次,居首位,使用原穴为11个;经外奇穴均居于头颈部,其中“四神聪”使用频次最高,为17次;7.从分布部位看,头颈部腧穴共使用22次,总使用频次为122,占穴位运用总频次的32.02%;上肢与下肢部腧穴运用频次分别为16和24次,总使用频次为88和114次,使用频率为23.10%和29.92%;8.研究文献中有23篇记录的总治疗次数为20~30次,占所研究文献的65.71%,其中针刺治疗次数为20次在研究文献中运用最多,有9篇,占总文献的25.71%。采用30min留针时间的文献占比最高,为57.14%。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价值;2.Meta分析所纳入的研究治疗方案选穴涉及全部十四条经脉,临床常取首选处方组穴为:“神门”、“百会”、“叁阴交”、“神庭”、“四神聪”、“内关”;辨证配穴包括“太冲”、“太溪”、“大陵”、“足叁里”;多选取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局部取穴以头颈部腧穴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原穴为主;经外奇穴以“四神聪”为最优选;治疗方案留针时间多为30min,总治疗次数约为20次;3.统计表明,在关于中风后失眠的现代临床研究中,针刺治疗的处方选穴规律:以宁心安神,调神补脑;滋肾养髓,调气调神;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为针刺治疗主要原则。中医治疗疾病重在整体调理,辨证论治,针对病机,“治病求本”,针刺治疗取穴则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中医经络辨证治疗特点;取穴部位侧重在病灶处头部,是针刺疗法在临床中对于中医学“治标”理论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汪雨欣[9](2019)在《加味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用加味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与西药右佐匹克隆片治疗相比较,观察其对失眠的治疗作用和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以此来评价加味交泰丸对治疗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期望寻找到一种不良反小、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0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8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予以加味交泰丸治疗,对照组予以右佐匹克隆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调查评分,用统计软件SPSS22.0将临床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统计结果,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样本的性别、年龄、病程、PSQI量表、中医症候积分表内各项评分及量表总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PSQI量表各指数及总分比较:将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PSQI指数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中在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余指数及总分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各因子及总分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心悸多梦、精神萎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少津及总分方面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心悸多梦、心烦、精神萎靡及总分方面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心悸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心烦、咽干少津、五心烦热及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睡眠质量有效率比较:经秩和检验,z=-0.06,p=0.94>0.05,两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医症候有效率比较:经秩和检验,z=-2.27,p=0.03<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0.32,p=0.78>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加味交泰丸和右佐匹克隆片均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两者临床疗效相当,加味交泰汤和右佐匹克隆片都是治疗中风后失眠的有效药物。(2)加味交泰丸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右佐匹克隆片,加味交泰丸在改善睡眠的同时可以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缓解失眠的伴随症状,而右佐匹克隆仅能改善患者失眠症状。(3)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轻度白天嗜睡,加味交泰丸治疗中风后失眠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4)加味交泰汤和右佐匹克隆片治疗中风后失眠疗效相当,但是加味交泰汤还能明显改善中医症候,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容易被接受,患者失眠及伴随症状明显改善,体验良好,具备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西医安眠药的替代治疗。(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25)
罗昕[10](2019)在《穴位埋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穴位埋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本研究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中心脑K1科住院患者中,根据纳入标准选取60例患者。并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无病例脱落。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穴位埋针,对照组仅用常规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进行PSQI评分和疗效评价。结果:1.从临床疗效看,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PSQI各成分分数和总分均优于治疗前的PSQI各成分分数与总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总分PSQI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埋针结合针刺治疗及单纯针刺治疗均能改善中风后失眠症状,但埋针加针刺疗效优于单纯针刺。2.埋针加针刺组在改善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以及整体睡眠情况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组。3.穴位埋针治疗中风后失眠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中风后失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补肾通督针刺法对中风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在中风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口服艾司唑仑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通督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评量表(HAMD)]、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6%(24/35)(P<0.05);2组治疗后PSQI量表中睡眠时间、入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睡眠障碍、睡眠质量评分和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各指标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SS-QOL评分均显着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通督针刺法联合艾司唑仑可明显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焦虑状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风后失眠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晨阳,路明.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百会穴灸法治疗中风后失眠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9
[2].秦海军,张倩,陈艺钦,周爽.补肾通督针刺法对中风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3].黄霞,粟胜勇,陈舒,黄小珍.健脾调神法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9
[4].霍间甜,张婉容,杨慧贤,危娟.常规护理配合耳穴压豆联合低频电刺激法在中风后失眠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9
[5].鲍颂杨,黄莹.耳穴埋豆配合放松训练对中风后失眠的护理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6].王天龙.刮痧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肝郁化火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7].赵洋.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肝郁化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8].吴维宁.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文献研究与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9].汪雨欣.加味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10].罗昕.穴位埋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