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中心空间论文-荣丽莹

商业中心空间论文-荣丽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商业中心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济南,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POI

商业中心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荣丽莹[1](2019)在《基于POI数据的济南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张,城市拓展区中出现了新的中心,多中心空间结构成为目前学术界广泛讨论的话题,城市商业中心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功能中心之一同样正在经济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相较于调研、统计年鉴等传统数据,大数据具有规模类型丰富、空间描述准确的特点,能够更加精确的反映城市空间建设及使用情况。论文以济南为例,选择以高德地图POI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借助ArcGIS、SPSS等分析软件,准确识别出27城市商业中心,从商业功能的角度证明了济南市多中心空间形态的形成。并从规模等级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对济南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徐颖,赵渺希[2](2019)在《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商业综合体活力与空间竞争关系研究——以中山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8年11月中山中心城区手机信令数据,筛选识别休息日商业综合体客流量数据和消费者OD数据。运用SPSS聚类分析、GIS空间可视化工具分析商业综合体活力时变模式和服务半径,提出反映商业综合体空间竞争关系的模型,运用UCINET和NetDraw网络分析工具探讨综合体的空间竞争关系。研究表明:中山中心城区不同商业综合体活力差异显着,但规模并不构成活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些中小型商业综合体活力已接近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活力时变特征差异较明显,主要分为稳定型、较稳定型、正午和傍晚高峰型叁种模式。综合体服务人群集中于在6km半径范围内,服务人数与距离呈现出较明显的负指数关系。由综合体基站客流占比分析,远距离和较近距离的消费者的消费地选择较为单一,中等距离消费者则倾向于多目的地消费。大型商业综合体潜在客流可能来自更多的商业综合体,同时和多个商业综合体产生竞争关系,而活力较低的综合体更可能受到单一综合体的强竞争作用。相互强竞争关系更可能存在于活力值相对较高的综合体之间,彼此构成对方较大的潜在客流,而活力值低、空间距离较近的综合体之间却未能形成明显的相互强竞争关系。期望为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吸引力以及竞争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对综合体的空间布局规划作出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孙冰洁,赵丽元[3](2019)在《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特征研究——以武汉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开发愈来愈重要。本文从居民休息日商业活动出行需求的视角出发,根据公交刷卡数据分析得到的居民出行路径和商业活动强度,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识别武汉市的城市级商业中心活力。依托GIS空间分析平台实现了商业中心客流空间分布的可视化,进一步发掘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通过比较各商业中心的可达性指标,分析商业中心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汉口各地区的城市级商业中心空间分布合理,而武昌光谷腹地和汉阳沌口周边地区缺乏城市级商业中心;其客流的空间分布沿地铁线网向外延伸,而长江和汉江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阻隔作用;光谷商业中心的客流空间分布范围大,对城市居民的吸引能力最强,规划副中心的作用明显。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建议重点关注居民空间分布范围较广且商业出行平均距离较大的光谷腹地和沌口地区,加快此区域的大型商业设施规划建设。(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王玥[4](2019)在《乌鲁木齐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消费结构的日益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乌鲁木齐的商业发展是新疆发展最核心的关键。而且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乌鲁木齐市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此,根据乌鲁木齐城市商业中心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当代社会中的社会、经济、人文的重大变革作为研究背景,对乌鲁木齐市的商业结构布局变化历程进行理清,并阐述每个时期的商业结构特点,进而对乌鲁木齐市的商业中心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且提出一些合理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期刊2019年10期)

唐由海,袁红[5](2019)在《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发展机制及城市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中心区功能高度复合、空间高度集聚,其发展要求建立舒适的全步行系统、空间垂直发展。地下空间的立体化发展机制是利用地下交通空间带动"地下商业、休闲、娱乐"功能发展,增强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功能混合、空间集聚、交通网络化的目的。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关键在TOD模式导向下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与其他区域或中心联系;以轨道站点为"发展源"、地下步行网络为"发展流"、地下车库为"发展块",将机动车交通全部放入地下,构建片区化、网络化、立体化、简洁化的地下空间形态,建立轨道影响区内的全步行系统及立体步道网络串联公共空间、娱乐空间、商业空间,促进商业中心区的立体集约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亚娜[6](2019)在《邻里中心的商业空间形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城市化进程脚步逐渐加快,居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居者有其屋"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化建设中,城市功能、环境以及安全等各项指标逐渐得到重视。城市的使用者在进行城市选择的时候,会综合考虑交通的便利性、商业的便捷性、环境的舒适性。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居民在消费领域中,逐渐由实体购物模式转向线上购物模式,虽然并未削减城市消费能力,但是消费方式却出现了大幅度转变。如今在城市化发展中,刺激城市经济活力,提升商业空间建设迫在眉睫。文章分析国内邻里中心的商业形态现状,探讨邻里中心商业特点,提出构建邻里中心商业空间形态的模式。(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28期)

杨晨迪,庄宇[7](2019)在《南京城市商业中心演变及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的商业中心主要经历了4次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对城市商业中心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空间句法理论与工具,以南京历史地图为基础,对南京商业中心演变的4个重要阶段进行拓扑学分析,并探讨交通方式在商业中心演变中起到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住宅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韩刚,冯学良,康锦润,姜莉莉[8](2019)在《河网型城市商业中心识别与空间结构特征——以淮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商业中心是指在城区范围内,零售、餐饮、文化娱乐、金融、商务、住宿等服务业在空间上集中,密集度高于城市其他区域的地区。本文以河网型城市淮安市为研究对象,抓取城市商业活动类的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商务POI设施点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维信息熵和最小生成树方法,从整体和各业态分别识别商业中心的边界范围与等级结构,同时结合各业态商业的迭合特征,对城市各级商业中心区的类型进行了界定。研究发现,淮安市商业中心分市级、区级、社区级叁个等级,主要集中在盐河和里运河之间的原清河区和淮阴老城区,形成以淮海广场为中心的极化分布特征。并且随着等级由高到低,空间分布形态从规模团状集聚逐渐转变为规模带状和小规模沿街分布。(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马欢欢,周年兴,谢引引,尹上岗[9](2019)在《商业中心区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空间模式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公共自行车租赁大数据,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PageRank算法,对南京市新街口商业区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存在显着的方向偏移性规律,慢行网络形成了"核心—边缘"网络模式;②慢行行为空间中心性呈现多中心圈层分布格局,与传统的商业集聚区存在空间错位现象;③慢行行为空间遵循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④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存在明显的通勤慢行行为与商业中心辐射慢行行为的空间特征差异。(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魏治平,刘德明[10](2019)在《商业运营模式下大型体育演艺中心空间协同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近年来职业体育赛事和娱乐观演活动蓬勃发展,大型体育演艺中心作为专业性运营赛演活动的场所建设数量逐渐增多。大型体育演艺中心空间构成虽沿袭于传统大型体育馆,但在空间使用过程中普遍采用商业运营模式,空间功能配置、布局与组织设计均紧密围绕运营策略展开。在对国内外大型体育演艺中心案例的实地调研及相关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以观众座席、竞技观演、餐饮服务及事件承办空间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空间设计手法的多角度总结分析,提出在大型体育演艺中心空间设计中应秉持空间层级化、高效化、多元化、多点化的协同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商业中心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2018年11月中山中心城区手机信令数据,筛选识别休息日商业综合体客流量数据和消费者OD数据。运用SPSS聚类分析、GIS空间可视化工具分析商业综合体活力时变模式和服务半径,提出反映商业综合体空间竞争关系的模型,运用UCINET和NetDraw网络分析工具探讨综合体的空间竞争关系。研究表明:中山中心城区不同商业综合体活力差异显着,但规模并不构成活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些中小型商业综合体活力已接近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活力时变特征差异较明显,主要分为稳定型、较稳定型、正午和傍晚高峰型叁种模式。综合体服务人群集中于在6km半径范围内,服务人数与距离呈现出较明显的负指数关系。由综合体基站客流占比分析,远距离和较近距离的消费者的消费地选择较为单一,中等距离消费者则倾向于多目的地消费。大型商业综合体潜在客流可能来自更多的商业综合体,同时和多个商业综合体产生竞争关系,而活力较低的综合体更可能受到单一综合体的强竞争作用。相互强竞争关系更可能存在于活力值相对较高的综合体之间,彼此构成对方较大的潜在客流,而活力值低、空间距离较近的综合体之间却未能形成明显的相互强竞争关系。期望为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吸引力以及竞争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对综合体的空间布局规划作出有益的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商业中心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荣丽莹.基于POI数据的济南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2].徐颖,赵渺希.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商业综合体活力与空间竞争关系研究——以中山中心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3].孙冰洁,赵丽元.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特征研究——以武汉主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4].王玥.乌鲁木齐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

[5].唐由海,袁红.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发展机制及城市设计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6].周亚娜.邻里中心的商业空间形态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

[7].杨晨迪,庄宇.南京城市商业中心演变及空间结构研究[J].住宅科技.2019

[8].韩刚,冯学良,康锦润,姜莉莉.河网型城市商业中心识别与空间结构特征——以淮安市为例[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9].马欢欢,周年兴,谢引引,尹上岗.商业中心区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空间模式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

[10].魏治平,刘德明.商业运营模式下大型体育演艺中心空间协同设计策略[J].新建筑.2019

标签:;  ;  ;  ;  

商业中心空间论文-荣丽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