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输机制论文-陈冬,曾令秋,叶蕾

信息传输机制论文-陈冬,曾令秋,叶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息传输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车载自组织网络,分簇,多信道,安全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冬,曾令秋,叶蕾[1](2019)在《车载自组织网络安全信息传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在车辆间主动交互安全信息,有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对车辆进行分簇管理,可提高VANET的网络性能。以城市交通场景为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密度与位置的分簇算法。在分簇的基础上,利用多信道资源,针对安全信息的传输特点和作用范围,设计了多信道安全信息传输机制。簇内通信使用非竞争的TDMA机制,簇间通信使用基于竞争的CSMA/CA机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分簇算法以及通信机制能有效提高安全信息传输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邢婷,卢康,谭佐艳[2](2019)在《车辆边缘网络中传输信息的QoS保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车辆越来越多。车辆的增多给道路带来如交通拥塞和交通安全等问题。为这些信息提供服务质量保障将提高交通安全并提升用户的乘车体验。基于增强分布式信道访问机制提出了一个新的服务质量保障方案——scenes 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SEDCA)。通过边缘服务器获得道路密度,并在接入类别队列内部根据信息属性设计了分类器来更加严格的区分消息的优先级。然后,在不同场景下,从接入类别队列内部调度、增强分布式信道访问参数调整等方面对信息提升服务质量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方案提升了网络性能。(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周向[3](2019)在《基于无线网络信息的移动边缘计算自适应传输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清视频、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应用的出现对移动网络提出了高带宽、低时延的要求。根据思科预测,截止到2020年,全球IP视频流量将占所有消费者互联网流量的82%。而移动边缘计算的提出被视为向5G过渡的关键技术和架构性概念,移动边缘计算强调更加靠近用户,从而降低网络操作和服务交付的时延。同时,移动运营商可以开放更多的网络信息给第叁方开发者,便于其向用户提供更好的应用和服务。基于移动边缘计算去研究视频传输业务,一方面有效地促进现有边缘计算网络架构的建设规划,从业务角度去完善网络;另一方面,通过移动边缘计算去优化视频传输业务,提高用户体验质量也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迫切需求。本文主要从事基于无线网络信息的移动边缘计算自适应传输机制的研究,首先在4G LTE移动边缘计算平台上搭建了无线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并且在平台上部署了一套服务和网络辅助的视频传输系统,分别对边缘网络的带宽管理和视频质量自适应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一、移动边缘计算中无线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基于4G LTE网络下的移动边缘计算平台,结合ETSI关于MEC的白皮书相关内容,搭建了MEC平台上的无线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然后详细阐述了无线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其中的关键技术,最后进行了平台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出无线网络信息平台良好的性能。二、基于无线网络信息解决带宽分配公平性的自适应视频传输研究。首先介绍了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服务和网络辅助的动态自适应视频流传输框架和实现,针对蜂窝网络中视频传输的公平性问题提出了结合用户无线网络信息的解决方案,通过实时检测蜂窝网络下各个用户链路情况动态调整网络资源分配,并设计实验和现有的基于客户端的自适应视频流传输方案进行对比,该机制能够保证整个网络下用户观看视频质量的相对公平性,结果证实在该实验情况下相比由客户端完全驱动的方案公平性提高了32%。叁、基于无线网络信息提高用户QoE的自适应视频传输研究。结合具备无线网络信息的MEC平台和Q-learning算法,提出了基于无线网络信息的面向QoE的自适应传输算法,该算法利用训练得到的模型根据客户端状态来决定播放的视频质量。论文首先实验证实了采用用户下行速率这种无线网络信息去进行带宽估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其次通过部署基于缓冲区和估计带宽的自适应算法和提出的基于无线网络信息的Q-leaming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的方案能够提高用户的QoE,在该实验环境下和传统的BBA算法相比QoE指标提高了 18%。最后采用实验证实了MEC低时延的特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3)

冯冰[4](2019)在《无线局域网中控制信息传输与流量卸载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己经成为无线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的重要方式。目前主流的WLAN是基于IEEE 802.11标准进行实现。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WLAN性能要求,一些已有的研究工作通过在IEEE 802.11标准中引入额外的控制信息,设计新的WLAN机制,从而提高WLAN在信道接入控制和能量消耗方面的性能。携带机制被广泛用于实现节点之间新引入的控制信息的传输。但是,传统携带机制不仅消耗额外的信道资源而且无法可靠地将具有广播特性的控制信息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多个节点。因此,在WLAN中设计新的控制信息传输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新设计的控制信息传输机制可以被用于解决WLAN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WLAN的性能。由于WLAN具有部署简单、设备成本低和传输速率高等优点,移动运营商通过把蜂窝网的数据流量卸载到WLAN,减轻蜂窝网的负载压力。为了提高卸载到WLAN的数据流量的容量,设计高效的流量卸载策略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基于物理层的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通信机制CoS(Communication through data symbol Silence),传递轻量的控制信息,并且针对具有频率选择性衰落特性的信道场景,提出改进的通信机制CoS+。CoS在物理层主动擦除数据包传输中的一些数据符号,并利用被擦除的数据符号的间隔长度编码需要传输的额外的控制信息。CoS把额外的控制信息嵌入到物理信号中,并没有修改IEEE 802.11标准中规范的数据包格式。实际的WLAN通信系统存在信噪比间隔,使得信道编码的纠错能力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只要合理地设计被擦除的数据符号的数量,CoS不会影响原始数据包的正确解码。本文通过实验测量了在不同信道条件下CoS能够擦除的数据符号的数量。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由于无线传输导致的错误数据比特主要分布在信道条件比较差的数据子载波上。基于这个观察,改进的通信机制CoS+在信道条件差的数据子载波上擦除数据符号,从而减少由于擦除数据符号引入的错误数据比特。实验测量表明,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CoS+比CoS能够擦除更多的数据符号,从而能够传输更多的控制信息。2.基于控制信息传输机制CoS,提出了一种信道接入控制机制。IEEE 802.11标准在介质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采用分布式协调功能(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DCF)。为了减少分布式竞争接入机制DCF中的传输碰撞,本文提出信道接入控制机制CoS-MAC,利用CoS在当前数据包传输中嵌入为下一次数据包传输选择的退避计数器的数值。在CoS-MAC中,基于CoS的分布式信息交换,网络中的节点知道彼此的退避过程何时结束,从而减少传输碰撞。CoS-MAC将DCF中的随机退避转换成确定性退避。节点之间的退避计数器信息的传输的可靠性对于网络性能有着显着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DCF机制和已有的采用传统携带机制实现退避计数器信息交换的机制,CoS-MAC显着减少了WLAN中的传输碰撞,提高了WLAN的吞吐量。3.基于控制信息传输机制CoS,提出了一种节能机制。在WLAN中,节点在基于DCF竞争信道的过程中,会由于网络中的其它节点的数据包传输而冻结自己的退避过程,并接收目的地址不是自己的数据包。在IEEE 802.11标准中,节点需要在接收整个数据包之后才能获得MAC帧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因此,即使节点在获得目的地址信息之后会丢弃无用的数据包,但是在物理层接收和处理无用数据包的过程中己经浪费了能量。本文提出的节能机制利用CoS在物理层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和传输持续时间嵌入到数据包传输的前部。因此,节点只需要在物理层接收部分数据包就能提取嵌入的信息,从而在物理层立即停止无用的数据包的接收和处理,并可以在当前数据包传输结束之前维持在低功耗状态,从而节省能量。本文提出的节能机制不需要对现有的WLAN协议进行修改,可以直接应用到现有的WLAN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节能机制显着减少了节点在DCF机制中执行退避过程消耗的能量。4.针对蜂窝-WLAN融合网络中的流量卸载,提出了D2D(Device to Device)通信辅助的流量卸载机制。由于WLAN中的DCF是竞争接入机制,如果过多的蜂窝用户被卸载到WLAN,将导致WLAN的网络吞吐量由于激烈的竞争接入而下降,从而减少了能够从蜂窝网卸载到WLAN的数据流量的容量。为了减少直接被卸载到WLAN的蜂窝用户的数目,本文提出的流量卸载机制利用蜂窝网中的D2D通信汇聚被卸载的蜂窝用户的数据流量,只允许少量汇聚节点直接接入WLAN,从而减少WLAN中的信道接入竞争,确保WLAN的吞吐量比较高。本文将提出的流量卸载机制建模成一个联合优化问题,最大化卸载到WLAN的数据流量的容量,同时保证卸载用户的数据速率,并提出启发式算法获得一个近似最优解。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将被卸载的蜂窝用户直接接入WLAN的传统卸载机制,本文提出的流量卸载机制显着提高了卸载到WLAN的数据流量的容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许中虎[5](2019)在《去中心化群智网络中的信息传输新机制、可传输性与传输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群智感知网络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与传统领域存在广泛交叉,譬如物联网、社会网络、传感器网络、延迟容忍网络等。随着这些网络和新技术的应用,如区块链,边缘计算等,群智网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其与传统领域有着较大区别,也存在诸多新挑战,例如群智网络的单个节点往往资源受限,节点的多样性使得数据传输容易形成瓶颈,传统网络中集中式的数据感知与处理方式也面临挑战。本文针对传统网络中的感知、传输方案在群智感知网络上的局限性,分析了群智感知网络的可达性和可传输性,提出了相应的信息传输新机制,并提出了多种适用于分布式群智网络的基于核函数的有损计算化存储与传输技术,主要如下。本文在去中心化群智感知网络的信息可达性的基础上,基于因果路径熵理论,从数理基本原理上分析具有延迟容忍特性的去中心化群智网络的信息可传输性,提出了基于因果熵的信息动力学传输机制,对可传输性和传输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多个数据集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数据集涵盖了多种网络形态。在不考虑节点位置等额外信息的情况下,利用节点之间碰撞信息,以因果熵为驱动,以系统未来选择多样性最大化为目标,利用节点单位时间内历史可达节点信息估计未来多样性,基于因果熵增速率最大的原则设计传输机制。本文的网络分析模型也同时从另一个角度间接解释了 degree、betweenness等传统best effort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局限性。通过在多种类型的真实数据集的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高频变动、节点稀疏的延迟容忍网络上的优越性,进一步佐证了多样性思想在系统演化和发展上的优越性。在具有社会属性的数据集中,本文提出的机制在相同的通信代价下达到了相较于传统路由策略最高的到达率与最低的传输延迟,在不具有社会属性的数据集(出租车车联网)中,在有限通信代价下达到了最高的到达率与最低的传输延迟。本文研究并提出了适用于分布式群智网络的基于低秩矩阵恢复的有损计算化存储与传输技术。本文利用低秩矩阵恢复理论,基于群智数据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的低秩特性,同时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大规模的数据的高效压缩与收集,二是异常数据在汇聚节点的精确恢复,这两个问题任意一个在以往都可以解决但是没有同时解决的好的方案。很多传感器数据稀疏性在有异常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异常读数在时间上稀疏性使得低秩特性得以保持,我们的方法具有对异常读数的更好的容忍度。通过理论分析与真实数据集的仿真实验,该方法数据压缩效率比传统的压缩感知更为高效,相比于基于矩阵填充(Matrix Completion)的数据收集方案具有更低的通信代价,相比于传统压缩感知在正常数据的恢复精度与异常数据的恢复精度上均达到了 10~20db(信噪比)的提升。考虑到群智感知网络的数据往往有相当部分是多媒体数据,相比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规模极大。本文研究富媒体内容在分布式群智网络中的高速传输服务技术,同时考虑节点或者是通信链路失效的情况下综合分析网络连通性变化,基于网络在时域——空域上的多样性收集利用网络冗余的资源,在源节点对消息进行Erasure Coding重新编码,通过Fog节点群体无意识的协作达到富媒体内容在群智网络中的高速传输服务。本文将视角放眼整个网络和时域上时,网络总是具有一些可利用的资源,“聚沙成丘”,在时间尺度上实现了突破,实现了对这些细小资源碎片的利用。在源节点使用Erasure Coding重新编码,使得消息的传输对网络节点失效等带来的拓扑变化具有更高的容忍度。数据流的拆分,多路径分布式路由,使得网络负载更加均衡,提高了网络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3-05)

李晓欣[6](2018)在《基于网络编码的空间信息网络HARQ传输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信息网络(Space Information Network,SIN)相比于传统地面网络,将建设成一种具有全球广域覆盖,无线宽带接入,异构业务高效融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它的特点使得利用空间信息网络解决信息需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当前通信设备数量指数型增长,高数据速率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用户数据个性化需求持续提高,通信场景更加丰富的情况下,在带宽有限的条件下提高网络的最大吞吐量,提高空间信息网络传输的有效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设备硬件能力不断提高,网络编码成为进一步提升空间信息网络吞吐量和效率的有效方式,它能够利用网络节点的运算以及节点间协作达到改善通信效率的结果。本文从空间信息网络的典型场景出发,提出基于网络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Network Cod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NCed HARQ)机制,设计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相应的协议传输流程,推导了理论性能指标,进行了仿真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空间信息网络的典型通信场景,结合网络编码的特点,提出空间信息网络中的NCed HARQ传输机制的通用流程。基于该通信场景,分析网络编码的适用性,将NCed HARQ机制划分为叁个阶段,并且区分了NCed HARQ传输机制各个阶段的适用场景。针对SIN的衰落信道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工具以及矩阵指数(Matrix Exponential,ME)分布,给出了推导NCed HARQ理论性能指标的相关定理。在此基础上,对于空间信息网络典型通信场景下的多种单播流数据业务,可采用NCed HARQ中的第二、第叁阶段传输机制。然后对多种单播流的NCed HARQ传输机制进行分析,推导了阴影莱斯衰落信道下的重传次数和吞吐量的理论表达式,并与采用了ME分布进行推导的理论表达式进行了对比。仿真验证了两种推导方式都能计算出相关性能指标的准确理论值,并分析了两种推导的优缺点。进一步的,本章推导了NCed ARQ和HARQ两种方式的重传次数和吞吐量表达式,并仿真验证了推导的准确性。最后,仿真对比了叁种HARQ传输机制的性能,验证了NCed HARQ能够达到最大的吞吐量。除了单向广播的通信场景,还考虑信息交互的通信场景。首先考虑空间信息网络中,两个节点通过卫星中继进行信息交互的场景。在这个叁相网络编码双向中继(Network Coded Bidirectional Relaying,NCBR)场景中,采用NCed HARQ中的第一、第叁阶段传输机制。推导了NCBR交互传输机制的吞吐量理论计算公式,分析了平均信噪比、信道传输速率与吞吐量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特定信噪比区间下的最佳传输速率。然后,考虑空间信息网络中骨干卫星节点与多个地面设备间的交互传输场景,可采用NCed HARQ机制的叁个阶段描述该场景下的信息传输过程,同样给出了NCed HARQ交互传输机制的吞吐量理论计算公式。综上,基于网络编码的空间信息网络NCed HARQ传输机制,能够应用于多种典型业务场景,并有效的提升了系统吞吐量,对未来空间信息网络中应用网络编码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李京峰[7](2018)在《基于5G的车联网道路安全信息传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随着机动车辆的大量增加,道路交通环境变得越发复杂。为了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减少交通阻塞,提升乘车体验,车联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最初的车联网主要是基于WAVE发展而来的车辆自组织网(VANET)。尽管在早期该系统极大的促进了车联网的发展,但是它的高时延,低扩展性等缺陷却一直是车联网发展的障碍。随着移动蜂窝网络的快速发展,5G的到来为解决车辆自组织网所面临的发展难题提供了思路。通过对5G相关核心技术的分析,发现5G可以很好的克服当前制约车联网发展的难题,为车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在5G车联网的实际部署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到该系统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而且车联网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和隐私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如何确保在该5G车联网系统中实现信息的安全,快速,有效传输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的主要工作便是在基于5G的车联网系统上结合分组密码,数字签名,匿名证书认证机制,带关键字搜索公钥加密,基于密文策略的属性加密机制等多种加密认证算法设计了一种道路交通安全信息传输方案。该方案的设计目标是为了帮助参与该车联网服务的车辆快速高效安全及时的传输交通事故安全信息,使得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可以对该交通事故作出及时反映,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或者降低交通事故中不必要的伤亡。通过对本文所设计的安全传输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证明本传输方案充分保护了参与车辆的隐私安全,很好的满足了不可否认性,可追溯性等安全性需求,从而有效阻止各类网络攻击。最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在5G网络的支持下,本传输方案可以确保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完成2GB大小视频信息的安全传输,具有很高的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7-01)

曾文婷[8](2018)在《基于NDN的车联网信息传输路由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联网是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部分,它旨在车与车、车与路边基础设施甚至车与其他任何事物之间形成网络,从而为车辆安全、无人驾驶、交通协同管理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信息传输。它与传统网络的显着不同在于网络节点的高移动性,服务的主体为信息内容服务,内容共享需求突出。可见,车联网应用关注的核心是信息内容,而不是信息存储的物理位置,而传统网络是为在节点间进行端到端的信息交换而设计的,如在信息传输中节点地址发生变化就会中断传输;;况且车辆的高移动性,使被车辆携带的内容的移动性管理变得极其困难。面对未来智能交通高效、可靠、大规模的数据请求与分发,传统网络的信息数据传输机制在动态性和扩展性等方面面临严重的技术挑战。围绕着以信息为中心的思想,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NDN)应运而生,为车联网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研究了 NDN的系统架构,以及与车联网结合的现状,阐述了其在车联网中路由转发策略设计的挑战。然后,针对当前车联自组织网络(VehicularAd-hoc Network,VANET)中基于NDN的数据路由广播风暴严重和链路频繁断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城市环境的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转发策略,策略采用基于定时器的延时转发机制控制广播风暴,并用角度路由记录方法指导信息数据包的返回。其次,进一步全面分析VANET中影响数据路由转发性能的节点选择因素,针对上述提出的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转发策略,综合考虑距离、信号强度和移动相关性等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算法的数据转发策略,使得转发过程更加稳定、可靠。本文所有的策略均在仿真平台ndnSIM上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VANET的车与车通信场景中,本文所提出的路由转发策略与NDN默认转发策略以及现在常用的基于定时器的转发策略相比,在兴趣满足率、平均跳数、平均时延和平均转发次数上都有显着的优化,整个网络的性能有很大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江,霍如,李诚成,邹贵今,黄韬[9](2018)在《基于命名数据网络的区块链信息传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区块链的研究得到极大关注,然而基于TCP/IP的通信对这种大量数据内容广播模式的支撑并不充分。基于命名数据网络,设计全新的支持区块链推送服务的节点模型和特殊的读写表过程,提出完善的信息传输机制,通过请求聚合和数据缓存减少网内冗余流量并加速通信传输。同时给出基于本架构的虚拟货币应用实例,并通过仿真验证本方案性能的优势,进一步展望未来相关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涛,周宜,王立福,詹禹曦,夏娜[10](2017)在《基于北斗通信SRP机制的电力计费信息远程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无公网覆盖的偏远地区,用电信息远程抄表这一历史性难题,文章研究了一种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的电力远程抄表系统。研制的电表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可以按多种工作模式抄取电力数据,并进行数据拆包(segmentation,S)和北斗协议封装处理,然后通过北斗短报文模块完成数据的远程传输;同时研制的主站端接收设备可以完成北斗短报文的接收、数据解析和组包(reassembly,R)处理,有效的补包(patching,P)操作保证了电力抄表的成功率。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基于北斗通信SRP机制的电力计费信息远程传输系统的抄表成功率可达98.9%,可以作为偏远地区用电信息远程抄表的一种高效可靠的方案。(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2期)

信息传输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车辆越来越多。车辆的增多给道路带来如交通拥塞和交通安全等问题。为这些信息提供服务质量保障将提高交通安全并提升用户的乘车体验。基于增强分布式信道访问机制提出了一个新的服务质量保障方案——scenes 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SEDCA)。通过边缘服务器获得道路密度,并在接入类别队列内部根据信息属性设计了分类器来更加严格的区分消息的优先级。然后,在不同场景下,从接入类别队列内部调度、增强分布式信道访问参数调整等方面对信息提升服务质量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方案提升了网络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息传输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陈冬,曾令秋,叶蕾.车载自组织网络安全信息传输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邢婷,卢康,谭佐艳.车辆边缘网络中传输信息的QoS保障机制[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9

[3].周向.基于无线网络信息的移动边缘计算自适应传输机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4].冯冰.无线局域网中控制信息传输与流量卸载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5].许中虎.去中心化群智网络中的信息传输新机制、可传输性与传输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6].李晓欣.基于网络编码的空间信息网络HARQ传输机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7].李京峰.基于5G的车联网道路安全信息传输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8].曾文婷.基于NDN的车联网信息传输路由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8

[9].刘江,霍如,李诚成,邹贵今,黄韬.基于命名数据网络的区块链信息传输机制[J].通信学报.2018

[10].王涛,周宜,王立福,詹禹曦,夏娜.基于北斗通信SRP机制的电力计费信息远程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标签:;  ;  ;  ;  

信息传输机制论文-陈冬,曾令秋,叶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