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护理指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温针灸护理指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重庆400030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护理指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温针灸烫伤原因,制订温针灸护理指引,重点包括艾柱检查制备与放置、巡视与应急处理和治疗前后健康教育。分别纳入护理指引应用前后268例和291例在针灸科门诊灸疗室温针灸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应用护理指引前后温针灸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指引应用后温针灸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0.28%,显著低于护理指引应用前2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指引应用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6.15%,显著高于护理指引应用前8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护理指引可强化专科知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了温针灸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温针灸

1导言

温针灸,俗称“针上加灸”,是在针刺得气后,将毫针(以银质为最佳)留在适当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燃尽为止,或在针柄上套置一段约1~2cm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如:伤寒三阴病属于寒化的,一切阳气虚陷、久泻、痰饮、水肿、痿症、痹症、腹痛、胃脘痛、遗尿、疝气、及妇女气虚血崩,男子虚赢少气,老人阳衰多尿,小儿疳积等症,皆可用灸。临床中由于操作难度大,易烧伤,所以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择在我院针灸科门诊灸疗室行温针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护理指引应用前(2014年10—12月)行温针灸治疗268例次,年龄25~68岁,其中男97例,女171例,小学及初中44例,高中及中专29例,大专89例,大学及以上106例,实施温针灸常规护理。护理指引应用后(2015年3—5月)行温针灸治疗患者291例次,年龄25~68岁,其中男109例,女182例,小学及初中52例,高中及中专41例,大专86例,大学及以上112例。护理指引应用前后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方法

2.2.1温针灸护理指引方法

根据温针灸护理操作规程,针对温针灸治疗过程中发生烫伤的根本原因,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实际,建立温针灸护理指引。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士对护理指引的各项内容进行讨论,局部试用并修改、完善,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培训后执行。治疗前:①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治疗中不得随意变动体位,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引发烫伤或物品烧损。置艾柱:所用艾柱的端面应平整不松散,其点燃端应距皮肤2~3cm,以防点燃后艾绒散落或沿针灸针体滑落或距离过近引发烫伤。治疗中:①局部放置防护板:应注意防护板的材质,以能阻止艾绒烧穿的材质为佳,防止燃烧的艾绒掉落引发皮肤烫伤。②巡视和应急处理:应重点关注老年患者,尤其是中风后遗症患者和心理焦虑紧张、依从性差的患者,前者皮肤感觉迟钝,易发生皮肤灼伤;后者易出现体位变动而造成燃烧的艾绒掉落引发的烫伤。发现燃烧的艾柱有滑落倾向时,可将备用的防护板在原位置紧贴皮肤插入并抬起,以增加局部空间和厚度,防止烫伤。③注意灸疗室环境:安装有排气扇的灸疗室不必处于密闭状态,可将屏风放于门口并上下透风,防止开门时,气流突然加大吹落艾绒引发烫伤。治后:对患者进健康指导,注意局部保暖,勿直吹冷风,关注局部皮肤反应,局部微热、发红无痛为温针灸后局部皮肤受热的正常反应,不需处理;局部持续灼痛者应给予相应处理,防止温针灸后局部热效应而导致灼烫伤。

2.2.2意外的护理

①晕针见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疲倦,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均为晕针的征兆。主要是由于精神紧张、内心恐惧、刺激量过大或患者空腹、疲劳所致。护理人员首先要沉着冷静勿惊慌失措,此时应迅速停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稍休息片刻症状就会消失,严重的晕厥用毫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行间、承浆等穴,促进患者尽快苏醒。

②弯针进针时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留针中体位改变;针柄受到外物的碰撞或压迫;滞针未得到及时纠正所致,务必退针,重新更换毫针,以免发生折针的危险。

③滞针患者精神过度紧张,进针后使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毫针捻转幅度太大,或因刺入肌腱,或毫针不能提插捻转。滞针后,先消除紧张情绪,使局部肌肉放松,必要时可在针旁加刺一针,或按压针眼周围皮肤,都可使肌肉放松。

2.3评价指标

2.3.1温针

灸护理不良事件统计:根据外科烫伤诊断标准,应用科室自制的温针灸烫伤烧损不良事件统计表在治疗结束时由专人评价、记录烫伤烧损情况,包括皮肤烫伤(局部皮肤出现红斑、充血、灼痛、水疱等)、衣物烧损、被服烧损、床面烧损(有灼烧印记、破损或破洞),有无烫伤或烧损发生的评价为有、无,以数字1,0表示。

2.3.2护理满意度调查记录

用本院统一印制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本研究对象中第1疗程第1次行温针灸治疗的患者(护理指引实施前后分别为69例和78例)在治疗结束时由专人进行调查、记录,满意度调查表包括18个数据评价内容,分属于6个调查项目,满意度评价有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分别以数字5,4,3,2,1表示。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护理指引应用前后温针灸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护理指引应用后温针灸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0.28%(59例),显著低于护理指引应用前29.85%(8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P<0.01)。

3.2护理指引应用前后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护理指引实施前后分别对69例和78例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护理指引应用后,护理工作满意度96.15%(75/78),显著高于护理指引应用前85.51%(5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束语

总之,温针灸护理指引的应用对促进护理安全管理和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但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对尚未明确温针灸烫伤的风险因素,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以切实防范温针灸烫伤烧损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广清,彭刚艺.中医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5:30-31.

[2]庄君贤,钟印芹,刘牧军.39例温针灸烫伤的原因分析及管理改进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72-74.

[3]钱火辉,齐国豪.艾段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5,29(5):118-119.

标签:;  ;  ;  

温针灸护理指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